古代皇帝的十大典型(六)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名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出生,1398年6月24日年病死,時年71歲。17歲,出家當和尚。25歲,參加起義軍。37歲,自立為吳王。41歲,稱帝,是為明太祖。國號大明。在位31年,由他開闢的明朝延續了276年。

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君主。他是中國歷史上惟一一位出身貧苦農民的開國皇帝。

古代皇帝的十大典型(六)明太祖朱元璋

他的青少年時代,充滿了神秘的傳奇色彩。他的父親朱五四,是個地道的貧苦農民。朱元璋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朱五四靠租種地主的田地過活。家中排名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食不裹腹,飢寒交迫。為了逃債,經常遷徙。朱元璋10歲時,勉強讀了幾個月的私塾。17歲那年,淮河兩岸爆發旱災,流行瘟疫,他們家半個月就死了4口人,只剩5口了。朱元璋走投無路,只有出家,到鳳陽於皇寺當了和尚。他忍氣吞聲,在寺裡幹了50多天低下的雜活。但因饑荒,寺裡也維持不下去了。他只好走出寺門,去作四海為家的雲遊僧了。他雲遊了3年多,看盡了白眼,受盡了欺凌。但3年的流浪乞討生活,陶冶了他的性格,磨練了他的意志。更主要的是,他了解了苦難的社會。從此,他完全成熟了。20歲的他,又回到了於皇寺。在寺裡,這個身無分文的窮和尚,刻苦攻讀,冥冥中想要幹一番大事業。

機會來了。元朝末年,政治腐敗,賄賂公行,經濟凋敝,饑民遍野。人民揭竿而起,奮起反元。因頭戴紅巾,元末的農民起義軍,統稱為紅巾軍。朱元璋毅然加入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後因朱元璋作戰勇敢,足智多謀,郭子興便把自己的義女馬氏,嫁給了他。自此,朱元璋在軍中改稱朱公子。這時,他才正式起名元璋。作了郭子興的女婿,他的地位有了較大的提高。

古代皇帝的十大典型(六)明太祖朱元璋

以後,經過勝利與失敗的多次磨礪,他逐步掌握了軍權。在攻城略地的征戰中,他重儒士,講策略,嚴軍紀,明賞罰。他非常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每到一地,一定要把當地的名儒請來討教。如攻取應天[今南京],創立帝王之業,就是儒士陶安建議的。以後,每憶及此,他都稱讚陶安。就這樣,經16年的奮戰,於1368年,剛剛步入中年的41歲的朱元璋,在應天稱帝。

統一強大的新王朝取代了腐敗透頂的舊王朝,歷史向前邁進了一步。

明太祖是很愛學習的。在馬上打天下的戰爭年代,他爭分奪秒地讀書。他把飽學的儒士置於左右,經常與他們討論天下大計。大儒們向他遊說,把漢高祖作為效法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他受到了潤雨細無聲的薰陶。同時,他也非常羨慕儒士淵博的學識,也自覺地向儒士們學習。

定都之後,他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他是絕頂聰明的。他本來文化水平不高,但到後來,他不僅可以快速地閱疏,而且可以自由地作詩,甚至能夠流暢地寫賦了。要知道,賦是很難掌握的一種文體。他的詩作得很好,有磅礴的氣勢。現存有他的100餘首各體詩詞。

古代皇帝的十大典型(六)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是非常勤政的。他一天的時間表,安排得很緊湊。凌晨起床,天沒亮就臨朝。正午短暫的休息,還要同儒士們講論經史。午後3時,又繼續聽政,親自處理國事,直到黃昏。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全國的政事,他事必躬親。他每天批閱的奏章,多達200餘件。處理的國事,多達400餘件。他有著驚人的精力。

明太祖主張施惠於民。他不是一般的主張,而是真正去做。明朝初年,他實行輕徭薄賦政策,還在各地設立預備倉,大量存貯糧食,以備荒年之用。他在位的31年裡,下詔減免稅賦和賑濟災民達70多次。還設立了惠民藥局,給沒錢看病的窮人治病。他教導皇子說:居住食用,事事處處要想到農民的辛勞,取之有制,用之有度,使他們不至受飢寒煎熬,這才是統治之道。

明太祖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著多年切身的經歷。他親自體嘗過飢寒交迫的痛苦,而且對民間的困苦感同身受。他也深知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哲理。為此,他從理智上和情感上都注意讓利於民。他常說:百姓富足,國家才能富足;百姓生活安定,國家才能安定。他正確地實行了施惠於民的政策,百姓生活安定,國家也就強大了。

古代皇帝的十大典型(六)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懲治貪官汙吏,毫不留情。無論是功臣勳舊,還是皇親國戚,只要觸犯刑律,都要治罪。這裡有一個典型的例證。明太祖對患難與共的結髮妻子馬皇后,是非常尊敬的。他們視親生女兒安慶公主為掌上明珠。安慶公主的丈夫駙馬歐陽倫,自然被高看一眼。可是,歐陽倫不知自重,竟然敢公然觸犯刑律,結果招來殺身之禍。事情很簡單。明太祖下令禁止私販茶葉,違令者嚴懲。歐陽倫不顧禁令,頂煙上。仍然派家人到邊境去私販茶葉。結果被人告發。明太祖極為憤怒,下令斬首了自己的愛婿,並獎賞了舉報的小吏。可見,他執法之嚴。

明太祖畢竟是一個封建皇帝,他也作了許多錯事,尤其在他晚年。他心性偏狹,頗好猜忌。他總感到過去的功臣宿將不可靠,想要篡他的權。尤其是太子朱標病故,立朱標次子朱允汶為皇太孫。皇太孫太小,必須給他的未來製造安全的環境。因此,他有意製造冤獄,藉以殺掉了許多功臣宿將。大將軍藍玉一案,就是典型的冤案。藍玉轉戰多年,戰功卓著。明太祖曾下詔,稱讚他是大破匈奴的漢代名將衛青和唐代名將李靖。並封他為涼國公。可是,他在回京後,說他謀反,很快就把他殺了。又大肆株連,亂砍亂殺。藍玉一案,就殺了1.5萬人。而先前的左丞相胡惟庸一案,處死胡惟庸後,又遷延10餘年,殺掉3萬多人。明太祖快死時,功臣宿將差不多都殺淨了。他的目的,是使他的萬世基業得以永固。

古代皇帝的十大典型(六)明太祖朱元璋

71歲病死,葬在南京東郊的孝陵。殉葬的宮人10餘人,陪葬的嬪妃46人。野蠻落後的以人殉葬制早已廢止,他又帶頭興起。殉葬人數量之多,十分驚人。明太祖畢竟出身農民,他對落後的事物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他這樣做,也就不奇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