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新华社发文狠批“娘炮”之风?电视行业对此会出做改变吗?

行粥


这篇文章是比较解气的,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广告一堆、“娘炮一堆”是让人相当郁闷的。

男孩子应当强调“阳刚大气”,女孩子应当“温柔淑婉”,这才是基本的正常的性别定位,这才是人的自然天性。有很多错误的理论,认为人类会走向中性化,甚至性别气质的消失,这是刻意去无视男女性别天生就有相当多的自然差异这一事实。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社会的确应当包容“娘娘腔”、“娘炮”,不应有任何歧视,但这与将“娘炮”形象作为主流价值来引导,完全是两码事。我们应当包容同性恋,不等于同性恋应当是主流,否则未来社会怎么正常繁衍?这两者是同样的道理。现代中国社会,多数人是包容同性恋者,对娘娘腔的人也不会予以指责,但是这不意味着大家认同在主流媒体上去突出同性恋,或让“娘炮”作为主流引导形象。社会倡导多元化包容,绝对不应当是混淆主流与非主流的对非主流的包容,不等于应当替代掉对主流的坚持与倡导

从自然人性的角度来看,正常社会多数男人的气质是“阳刚大气”,女人多数是“温柔淑婉”,才符合数学概率上的正态分布,也最有利于整个社群的健康发展

从男性的角度来讲“娘炮”代表的就是软弱,肯定是有一定的性格缺陷与心理缺陷才会导致的。如果多数男生追求像女生长得一样柔美,跑去跟女生抢饭吃,肯定将会是严重的社会错乱。

多数“娘炮”气质,除了少数是先天因素所导致的难以改变,其他多数都是可以因为后天的性格与心理训练而改变的。许多人其实经历过比如一场军训,或者接受一些压力训练,事实上很快就会让内在的“阳刚”气质萌发出来的。

“娘炮”这种病态美,事实上与过多追求宠溺的自恋性格是高度相关的。这种病态,作为个体,其实是应当努力去矫正的。否则未来都不立成家立业,承担家庭责任,更不用说报销祖国了。民族与国家如果沉溺于这种病态美,那将会是毫无竞争力而要亡国灭种的。


建章看世界


娘炮,简直就是令人愤怒!

前段时间去广州体育馆看农夫的演唱会,主场却是什么七子,我晕,全是少女粉丝,看海报那全是娘炮,看着就觉得恶心。真不明白现在的年轻人什么审美观,喜欢这些不男不女的明星,红唇,浓妆,想吐!

其实很多娘炮都是女生喜欢而已,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男生;当今中国的青少年正被网络和手机危害着,网游,网红正在一步毒害我们的下一代!

国家应该出面管理了,要多让青少年多参与室外体育锻炼身体,多接触社会那才是王道,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海浪56633817


应该把湖南电视台关闭,湖南省委。有推脱不了的责任。湖南省委作为中共中央地方省委的第一组织。打一个湖南电视台搞的娘们儿样。服点责任好不好?


远去的云5


婷婷玉立姑娘,点赞新华社,男人要刚,总体来看国家娱乐节目要整冶。中国强决不是这样的婷婷玉立的男人。。。。。。



kimex0569


一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永远都存在着正确和错误,美与丑,好与坏的斗争和辩论,正面理论引导着社会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负面东西却也鼓舌摇唇为自己那一套辩驳。

“娘炮”现象已经成为荼毒中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毒药,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和许多国家媒体发文批驳,包括国家喉舌新华社重磅文章狠批“娘炮”现象对中国青少年的危害。

刚开始,有人撰文批驳“娘炮”现象时,那些娘炮有关的利益者和娘炮的欣赏者不断在网络上发文反击,特别是某些大v和某些自媒体为娘炮鸣不平,为娘炮唱赞歌,并且还引经据典的举出历史国家某些娘炮现象,还断章取义的拿某些名人的只言片语为娘炮造势,大有利用粉丝众多优势要把娘炮现象打造成中国主流文化之势。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新华社作为国家喉舌发文炮打“娘炮”,人民日报,解放军日报等国家主演媒体纷纷发文予以批驳。

新华社作为国家喉舌,常常在人们面对似是而非舆论迷茫时,在某些负面现象和关键时刻正本清源指点迷津,批驳错误,用于引领正能量正义的声音大步前行。


醉美邯郸


为娘炮正名

今年央视的《开学第一课》播出后,不仅央视和教育部被批,连出场表演的一批小男生也惨遭痛骂。他们是被人请去的,未必是自不量力毛遂自荐,他们算是被殃及的池鱼,多少有冤枉。

这样一些小男生之所以让人讨厌嫌弃乃至臭骂,主要是他们与普通男生有些不同之处。一是脸上抹粉,唇上涂红,还画眉毛,染头发,弄得像不伦不类。二是说话拉紧嗓子娇声细气,还拋着媚眼。三是动作轻柔。上肢总在胸前小幅活动,常用双手比出心形,或用食指画圆圈,或两手十指张开一齐向两侧来回摆动。四是常勾着身子扭着腰肢来回摇晃。总之,容颜体态、声音言语、举首投足,一颦一笑,都显得矫揉造作,扭捏作态,不自然,不得体,与一般男生大有区别。

这些另类小男生可能是小鲜肉,但不同于一般的小鲜肉。小鲜肉只着眼于容貌特征,而且这种特征是天生或自然形成的,而这些小男生有更特殊之处,且是为讨好小粉丝而刻意养成。他们更不同于当今的女性,因为当代女性虽也化妆打扮,但并不柔弱,更不做作。如果硬要与女性类比,只能说他们与旧时代富贵人家的

小姐有几分相似。

所以,不宜将他们等同于小鲜肉,更不能称他娘炮或说他们娘娘腔,说他们女性化也不恰当。这非但不确切,而且误伤女性。

根据这类小男生外在的主要特征,可以称作矫柔男或扭捏男。

矫柔男的出现源于韓流的侵袭。世纪更替之际,中国青少年也步入歌唱时代,一些青年凭唱歌迅速成为明星大腕。一些韓国男生趁机打入中国娛乐圈。他们的另类让其很快成功。本土男生由追捧而至摩仿,久而久之,习慣成为自然,矫柔男实现本土化。

由于小学生和初中女生较为柔弱,对威武刚强有些畏懼,对轻柔细腻易于亲近,所以他们容易成为矫柔男的粉丝。初中男生和高中生对这类缺少阳刚之气的男生是不感兴趣的,成年人更是非常反感。但是,由于娱乐媒体的热捧和大力推介,矫柔男或扭捏男队伍似有扩大之势。

对出现矫柔男这种现象不必视为洪水猛兽,非赶尽杀绝不可,但必遏制。


荷风68


最恨讨厌是娘炮,

油头粉面细蜂腰,

娇柔做作兰花指,

不伦不类弄风骚!

私信我送POS机


送P0S机的季老汉


不管媒体如何力挺,我个人的立场对娘炮之风是深恶痛绝的,是时候做出改变和正名的时候了。

从几何起,荧屏内外被大量指粉气浓厚的所谓“小鲜肉”霸屏,一个个生得宛如美人一般,面如脂糕,皮肤吹弹可破,那身段那皮肤那化妆简直比女人还女人。说难听一点,除了性别是男的外,其它一切全部倾向于女性化。

不管你说我偏见也好,极端也罢,在我眼里看着就是不爽。男人嘛,汉子嘛,就应该有个男人的样子,我体魄可以不伟岸,肌肉可以不发达,但我在气势上起码要保持一个男人应该有的样子。可看看现在流量当道的小生们,哪里还能找得到半点男子汉的气概啊,说他们娘里娘气算好听了,难听一点那就是妖里妖气。一个大男人,天天把大把的时间用在涂胭指抹粉上,放在研究美容养颜上,打口红抹腮红。哎,看着就让人心里别扭。

80年代后期,在演艺界有个“奶油小生”的说法,类似于现在的小鲜肉,代表人物就是唐国强,其实那个时候人家唐国强就是长的清秀一些而已,做派还是很爷们的,但在当时也引发了社会热议,而唐国强戴了大半辈子的帽子到老来才摘下来。

对于明星娘炮化,媒体和电视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扭转这种审美情趣,必须从电视荧屏开始,不要再让娘里娘气的鲜肉们霸屏了,还爷们一片天地吧,因为我们社会需要真汉子。


元芳有看法


“少年娘则国娘”,已经成为国人对当前文娱圈子里的怪象的一种批判,也是一种担忧!自古以来我们就崇尚“一阴一阳之谓道”,男儿本色当有阳刚之气。涂脂抹粉,过犹不及就不是包容与否的问题,而是大行其道之后的引导性后果很严重!


“娘炮”现如今不仅仅是娱乐圈流行,就连今年央视一套的《开学第一课》上也是霸屏不止,引发全社会的深深思考,但更重要的是激起全民抵制。值此全民声讨一刻,新华社刊发评论员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真是大快人心之举啊……!

此举,真可谓顺应时代发展,也是响应万众呼声的“神来之笔”!值得称赞。

新华社9月6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娘炮”之风当休矣!》,文章指出,当下流行的“娘炮风”,是一种刻意强化并扭曲呈现的“人设”。“娘炮”不是一天养成的,它是“颜值消费”和眼球经济跑偏的结果,更是文娱圈子奢靡浮夸之风的新变种。

文章评论称,凡事都应有度,越过底线就会走向反面--不是审美,而是“审丑”。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抵住不良文化的侵蚀,更需要优秀文化的滋养。

我认为这篇评论文章来得虽说有些晚,但意义很大。这是官媒主流价值观的重塑,更是打击“娱乐至死”歪风邪气的一剂良药。相信文章喊出了大多数人的内心,对于“小鲜肉”霸屏严重误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这种不合理现象从此也该休矣!


东震木


男人“娘炮”文化泛滥,男人到了“看脸吃饭”的时代,是民族精神萎靡不振的一种征象,这种症状还广泛反映在当今影视、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和各种网络传媒中,这些作品中塑造的中国男人形象大多是“猥琐男”、“自残男”、“憋屈男”、“娘娘腔”、“小鲜肉”,缺乏阳刚之气和英武之气,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自我贬损,弥漫着民族自卑的情绪。



当今之态势,让我想起抗日战争时期的孤岛上海,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上海社会各个阶层却成了捧“京剧名角”、“电影名星”的狂热粉丝,沉浸在麻醉之中。

让我们看看美国的影片,哪个男主角不是魁伟、英雄、英武的形象,哪个男主角不是在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去拯救人类,战胜邪恶,好莱坞把美国英雄文化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不仅获得巨大的商业利益,最重要的向全球传播美国文化的价值观。



即使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中国1/5的印度,宝莱坞影片里面的男人形象也很类似于美国的好莱坞,男人就象男人样,充满了雄性,向全世界展示印度民族的自信心,宝莱坞也成为仅次于美国好来坞的世界电影文化产业中心。



我们常常说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可我们在塑造中国男人形象上就先失一步了,我们的故事还怎么讲下去,“阴盛阳衰”不应是中国的主流,我们的文艺作品能不能让中国的男人阳刚起来。

在全球局势风云跌宕的背景下,我们不应悲观怯懦,中国必须有坚强的男人站起来和顶起来,这就是《战狼2》给我们的启示。

试问中国男人何时能够真正雄起?我们真该给自己的民族补补钙了,从男人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