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人肉搜索鬧劇背後,「腦殘粉」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網絡人肉搜索鬧劇背後,“腦殘粉”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隨著粉群文化創造的經濟效益被市場承認,建立於經濟基礎之上的文化研究也開始嘗試理解所謂的粉群文化到底是什麼。

文/龍六

前幾日,網傳一起由網絡人肉行為引發的女教師自殺未遂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事件的起因據說是一位網友對某網絡小說發表了質疑言論,於是招致了該小說的粉絲人肉。該名網友因無法忍受而選擇自殺,後又稱該網友搶救及時,目前已經脫離危險。

上述這個事件在網絡迅速發酵,人們聲討之聲此起彼伏。

這種爭議直到官方闢謠都沒能消解。

網絡人肉搜索鬧劇背後,“腦殘粉”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由謠言引起的來自網絡世界的口誅筆伐,先有粉絲之間的“飯圈”風雲,就連共青團與紫光閣等大V下場做得普法教育,都成了粉圈內部各方勢力角力博弈的工具。闢謠的官方消息在這一地雞毛之間,顯得孤單寂寞得很。

網絡人肉搜索鬧劇背後,“腦殘粉”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無論你是視其為鬧劇的吃瓜群眾,還是覺得自己珍愛的作者受了不白之冤,想為之振臂一呼的“真愛粉”,亦或者將該小說及其作者視為業界毒瘤的“替天行道”者。只要參與到這場你來我往的虛擬對抗中,事件的起因也不過是一個導火索罷了。這件事情的真實與否。其實大家也並不太關心。

歷史上源於謠言的戰爭並不少,但導火索是假,流的血卻是真的。

在主流媒體的視野裡,粉群文化的熱情達到忽視乃至漠視現實生活邏輯的時候,這些粉絲會被稱之為“腦殘粉”。隨著粉群文化創造的經濟效益被市場承認,建立於經濟基礎之上的文化研究也開始嘗試理解所謂的粉群文化到底是什麼。

網絡人肉搜索鬧劇背後,“腦殘粉”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但是有趣的是,大多數時候媒體又往往想要簡單粗暴的將其標籤化。吃瓜群眾看得是粉群與現實生活格格不入的笑話,另一方面又感嘆於其創造的經濟效益。至於他們因何而狂熱,又因何從個體成為群體,主流媒體並不是非常關心。

其實枉論主流媒體,即便是粉絲群體本身,其實也並不是特別在乎自己到底因何而參與到粉群中來的。

但是從粉群文化研究的角度來說,路人可以不在乎,粉絲本身可以不在乎,政策可以不在乎。但是我們得在乎。這次學術趴以這個烏龍事件為例,談談粉群狂熱的一個方面。

不是腦殘,是社會化的情感出口。

人們常常會提到一個詞,“腦殘粉”。在這場由謠言而起的粉絲拉鋸戰中,“扛著正義大旗”,試圖將他們眼中的業界毒瘤踢出圈子的一撥人,最喜歡用“低齡”和“腦殘”攻訐對方,同時也有扯起政策虎皮,試圖借東風之勢摧枯拉朽。

而另一方面想要維護該網絡小說的粉絲,又有些深諳“粉圈”下三路的招數,雖然被罵得沸反盈天,但頂著唾沫星子還是組織了一系列有效火力。

這種看起來像是段子的鬥爭,其組織性是很多不參與粉圈活動的人,難以想象的。

網絡人肉搜索鬧劇背後,“腦殘粉”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如果說想要大致描述這種粉群風貌的話,大概《無頭騎士異聞錄》中的“Dollars”比較接近。Dollars最初是一個網絡聊天室,登錄這裡的用戶幾乎互不相識,甚至與即便相識,也並不互相知道對方的身份。故事的主人公是個纖細且看起來平庸的男孩,卻因創立了這個網絡聊天室,而成為了名為Dollars的虛擬幫派的頭目。

網絡人肉搜索鬧劇背後,“腦殘粉”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這個看起來有點中二的設定,其實就是粉群內各個細小組織的風貌。在這個組織的基礎上,在被主流視野看不到的地方,粉絲群體進化出了不同的細則條文,就是所謂的粉圈規矩。這套所謂的規矩,對於不同的粉絲身份以及對於不同性質的組織,都進行了詳細的界定。

而上述這些也只是粉群亞文化的一小部分。這些聽起來讓人十分沉重的社會關係竟然是來自於互聯網,這和人們通常認為的“互聯網是逃避現實生活的一個出口”似乎大相徑庭。

個體的狂熱是狂熱,群體的狂熱大概是一種訴求。作者認為一切看似腦殘的行徑都是青少年以及尚未完全社會化的大齡“青少年”進行心理社會化成長的一個通路。

我們這一代青年人的政治參與度比起父輩祖輩簡直低得難以想象。這一代人,以及肉眼可以見的下一代人,似乎比起廣泛的參與社會政治生活,更加熱衷於透過互聯網進行對世界觸感的試探。

網絡人肉搜索鬧劇背後,“腦殘粉”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其實不僅僅是中國,日本所謂的“平成年間出生的廢物”,美國的“垮掉一代”所指的那些青年人,都是透過其他的媒介進行著社會化的探索。他們的共通點就在於在這種探索中,必然存在著對社會組織形式的探索。

平成年間的御宅族,垮掉一代文學與音樂的粉群狂熱,都是這種對組織形式探索的體現。

我們不難發現,粉群文化中粉群的組織形式與宗教組織形式、政治社團組織形式極其相似。就連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對抗,也能在歷史上看到影子。

網絡人肉搜索鬧劇背後,“腦殘粉”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政策層面完全沒必要因為這種相似而擦一把汗。青年人從來都有探索世界與改變世界的衝動。只是這種衝動在過去會直接作用於現實世界,而現在一切都倒映進了互聯網,成了更加隱秘的一種成長。

所謂的粉群,並不是以喜愛一個人為終點,而是以喜愛一個人為起點。比起站在道德高處申斥粉群“腦殘”,放下身段去觀察這個時代年輕人的不同以往的成長方式,似乎更有意義一些。

戳下方【瞭解更多】直達動畫學術趴網站,發現每日動畫資訊~

網絡人肉搜索鬧劇背後,“腦殘粉”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