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講的三十而立,立的是自己的思想嗎?

Chen久冬


三十而立,立的是人格。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真正意義上的獨立。

孔子在總結自己的一生的時候,這樣說:吾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但孔子為什麼這麼說呢,這也涉及到孔子的求學歷程。孔子年輕的時候,曾經學習禮儀。

為什麼要學習禮儀?

因為那個時候,學習禮儀和現在學習金融學習法律一樣,是大熱門專業,作為一個貴族,即使是沒落貴族,也必須要學會禮儀。十五歲有志於學習當時貴族的禮儀,經過十幾年勤奮努力的學習,終於小有所成,敢說自己“立”了。這裡的“立”,最原本的意思就是“立於禮”,即在周代禮儀方面有所成就了。

所以從說出這句話的孔子的人生歷程來看,孔子時期能做到“立於禮”,就已經可以獨立的處理人生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並能夠承擔起相應的後果了。所以現在所說的而立,實際上就是一個人在人格意義上成熟了,可以以自己獨立的姿態面對這個世界,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可以獨立的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

也正是處於這樣層次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立起來”的人。

題主在問題中談到“立的是自己的思想”,其實並不準確,嚴格來講,孔子而立之年,立的是“克己復禮”的人生志向,也就是汪峰同學常說的“理想”,也是最近幾年已經被說爛了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很重要,因為只有做到這一點,我們才能把自己人生的意義挺立起來,否則,我們和鹹魚有什麼區別呢?


儒行道心


‘三十而立’,應當不是孔子建立自己的思想體系的時期,而是‘立業’,因為,在這一年,孔子開始創辦‘私塾’,招收學生,建立了自己事業的根基。


在三十歲之前,孔子在十五歲就立志學習周禮。那麼,學習周禮能做什麼職業呢?其實就是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或者也可以稱為巫師、術士。《論語》中曾記載孔子‘哭則不歌’,或許,司儀在喪禮上也會陪哭感傷;‘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喪禮結束,和家屬吃飯,悲傷的氣氛未散,也難以下嚥,吃不飽……同時,談到‘喪’的記錄也不少,如‘臨喪不哀’、‘喪事不敢不勉’、‘喪,與其易也,甯戚’……這可以看出,孔子的主要職業就是喪葬,名氣大了之後,才有機會去做太廟的司儀,如‘子入太廟,每事問。’


但喪葬之事不會常有,而且收入也不高,有時候還要看主人家的臉色,所以孔子要想謀生,必須要學會其他技能,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鄙事’,是別人看不起的工作,或許是做一些臨時工性質的工作,賴以謀生。


所以,直到孔子開創性地創辦了私塾,開始以教師的身份出現,靠學生交的學費足夠生存之後,孔子才脫離了居無定所、收入微薄的生活,開始固定下來開館授徒。這對於孔子來說意義重大,這一年,孔子大致是三十歲,所以才有‘三十而立’之說。

其實我們現代生活也差不多,一個人二十出頭在外打拼,從毛頭小夥子到成熟的職業人,大概也需要七八年的時間才能站穩腳跟,立業、成家,和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是契合的。


幽幽南山客


個人見解:“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順”這是孔子給自己的一生的“卦”。

那是孔子,他不缺錢,三十也沒有什麼所謂的事業成功。

立的是做人的原則。所謂:外圓內方。立下做人原則,內方可立。


hitman1


中國人說這個立字,大概有以下幾層含義:站立,豎立,建立,確立,存在,立刻等。孔子講的三十而立,意思應當是立身,就是能夠有固定的收入來源。現代人講的獨立的意思,恐怕就是傳承了孔子的這一說法。


用戶2352353803044


不只是思想,還有物質。

男人三十一枝花,說的是男人的思想,男人到了30歲,經過歲月的洗禮,對於事物的看法以及對於生活的態度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了,這個時候是男人最具有魅力,也是最吸引人的時候。

但是這個年齡也是穩定家庭的時候,三十而立,也要求一個男人可以成為一個家庭的頂樑柱,可以照顧好自己的妻女,三十歲也可以是男人的一個轉折,也可以是衡量和考評一個男人的標準。


一支甘梅薯條


臆測:到了30,知道自己以後該做什麼,但這並不簡單,只有“自知”才能做到。老子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