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疫苗真的好嗎?專家給你講解:國產疫苗和進口疫苗的區別

進口疫苗真的好嗎?專家給你講解:國產疫苗和進口疫苗的區別

疫苗是指用各類病原微生物製作的用於預防接種的生物製品。其中用細菌或螺旋體制作的疫苗亦稱為菌苗。疫苗分為活疫苗和死疫苗兩種。常用的活疫苗有卡介苗,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疫苗、鼠疫菌苗等。常用的死疫苗有百日咳菌苗、傷寒菌苗、流腦菌苗、霍亂菌苗等。

自1978年,我國實行免疫規劃40年以來,現已消除由野毒株引起的脊髓灰質炎,控制了乙肝、麻疹、白喉、百日咳、破傷風、結核、乙腦等疾病。並且,我國目前現已建立起覆蓋疫苗“研發—生產—流通—接種”全生命週期監管體系,擁有比較完備的疫苗監管體制、法規體系和標準管理,建成科學嚴謹的疫苗註冊審批制度,實施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和嚴格的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上市疫苗全部實行國家批簽發管理,並建立了疫苗接種異常反應監測報告系統。

據估計,免疫接種每年能避免200萬至300萬例因白喉、破傷風、百日咳和麻疹導致的死亡。全球疫苗接種覆蓋率(全球獲得推薦疫苗的兒童所佔的比例)在過去幾年中一直保持穩定。

進口疫苗真的好嗎?專家給你講解:國產疫苗和進口疫苗的區別

下面我們來看看百姓關注的疫苗問題專家如何給出解答!

問題一:我國疫苗產業基本情況如何?

答:疫苗是預防、控制傳染病發生和流行,用於人體預防接種的生物製品,對保障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產國,共有45家疫苗生產企業,可生產63種疫苗,預防34種傳染病,年產能超過10億劑次,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依靠自身能力解決全部計劃免疫疫苗的國家之一,國產疫苗約佔全國實際接種量的95%以上。

進口疫苗真的好嗎?專家給你講解:國產疫苗和進口疫苗的區別

問題二:疫苗管理遵循哪些質量標準體系?國產疫苗質量標準體系和水平如何?

答:我國對疫苗管理遵循最嚴謹的標準,即中國藥典標準和藥品註冊標準。這兩者都具有強制性法律效力。其中,中國藥典標準劃定了標準的“底線”,國家藥品監管部門通過藥典標準升級等方式不斷推動疫苗質量提升。在滿足藥典標準要求的同時,每個企業的每一種疫苗都有註冊標準,以及唯一的註冊標準編號,疫苗生產企業必須執行註冊標準。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每年對疫苗產品的關鍵指標進行質量趨勢分析評估,適時在業內通報,以激勵企業不斷提升疫苗質量。近年來,我國已上市疫苗的質量標準均達到WHO對疫苗產品要求,部分品種關鍵指標高於歐美要求。

進口疫苗真的好嗎?專家給你講解:國產疫苗和進口疫苗的區別

問題三:目前,一些人熱衷出國接種疫苗,朋友圈也出現了疫苗代購等“微商”,由此引發一些安全隱患。請問國產疫苗與進口疫苗在質量水平上有差距嗎?

答: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產國,共有45家疫苗生產企業,可生產63種疫苗,預防34種傳染病,年產能超過10億劑次,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夠依靠自身能力解決全部計劃免疫疫苗的國家之一,國產疫苗約佔全國實際接種量的95%以上。近年來,我國已上市疫苗的質量標準均達到WHO對疫苗產品要求,部分品種關鍵指標高於歐美要求。

2011年,中國疫苗監管體系通過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國家監管體系評估。此項評估既是對一個國家疫苗監管機構能力的全面考量,也是該國疫苗生產企業申請WHO產品預認證並進入國際採購渠道的基礎和前提。截至目前,成都生物製品研究所生產的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北京北生研生物公司生產的口服Ⅰ型Ⅲ型脊髓灰質炎疫苗,華蘭生物公司生產的流感疫苗,北京科興生物公司生產的甲型肝炎滅活疫苗先後通過WHO產品預認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全球疫苗免疫聯盟陸續採購這些疫苗用於其他國家的疾病預防控制。我國疫苗質量能夠達到國際標準,是可信賴的。

進口疫苗真的好嗎?專家給你講解:國產疫苗和進口疫苗的區別

問題四:進口疫苗與國產疫苗有什麼區別?可以混打嗎?

答:無論是國產疫苗還是進口疫苗,都嚴格按照國家食品藥物管理局的要求,進行嚴格的上市前臨床研究,生產符合GMP要求,每批疫苗經過嚴格批簽發檢驗合格後才能上市使用。國產和進口的同種疫苗,在質量標準、安全性和使用上沒有明顯的差別。

一是有一些疫苗,只有進口的沒有國產的,或者只有國產的沒有進口的,這可以互通有無。

二是有一些疫苗,國產和進口的生產工藝不同,如甲肝疫苗,進口的只有滅活工藝的,國產還有減毒活疫苗疫苗。

三是進口疫苗,聯合疫苗劑型更豐富一些,如五聯疫苗。對於疫苗的接種,一般建議使用同企業、同品種、規格的疫苗完成全程接種。如因為各種原因,後續疫苗的接種不能獲得同企業、同品種、規格的疫苗,也可以換用不同企業、同品種、不同規格的疫苗完成疫苗後續接種。

進口疫苗真的好嗎?專家給你講解:國產疫苗和進口疫苗的區別

問題五:近年來,國外很多地方出現誤解、質疑甚至拒絕疫苗的“疫苗猶豫”現象,我國是否有這種現象,如何應對?

答:世界衛生組織給這種情況有一個定義,就是疫苗猶豫。疫苗猶豫就是在疫苗服務可及的情況下拒絕或延遲接種,其發生原因有很多種,在一些國家宗教和信仰是主要原因,還有就是疫苗價格,或擔心疫苗的安全性,或對疫苗知識不瞭解,以及接種便利性和疫苗可及性存在問題。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接種猶豫,主要是害怕接種後出現的反應,害怕接種疼痛,或接種人員服務不好。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監測,在2013年12月-2014年乙肝疫苗事件、2016年山東疫苗事件發生期間,也出現過疫苗猶豫的現象,一些兒童家長甚至拒絕接種疫苗。在事件期間,疫苗猶豫比例會達到30%,不過在1個月內逐漸恢復,但山東疫苗事件發生後,兒童家長拒絕接種比例高達50%,持續了數月的時間。

減少疫苗猶豫的措施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進一步規範預防接種工作,預防差錯和事故的發生;二是做好媒體和公眾關於疫苗安全信息的充分交流,普及預防接種知識;三是及時監測、調查和處理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進口疫苗真的好嗎?專家給你講解:國產疫苗和進口疫苗的區別

問題六:對接種後的不良反應,家長應如何應對?

答:按照《預防接種工作規範》,發生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AEFI)後,家長應按照接種人員或醫生的指導,對較為輕微的全身性一般反應和接種局部的一般反應,進行常規的處理;對接種後現場留觀期間出現的急性嚴重過敏反應等,應配合醫生,進行緊急搶救。對於其他較為嚴重的AEFI,建議及時到規範的醫療機構就診。

對於全身性一般反應,受種者發熱在≤37.5℃時,應加強觀察,適當休息,多飲水,防止繼發其他疾病;受種者發熱>37.5℃或≤37.5℃並伴有其他全身症狀、異常哭鬧等情況,應及時到醫院診治。

對於接種局部的一般反應,紅腫直徑和硬結<15mm的局部反應,一般不需任何處理;紅腫直徑和硬結在15~30mm的局部反應,可用乾淨的毛巾先冷敷,出現硬結者可熱敷,每日數次,每次10~15分鐘;紅腫和硬結直徑≥30mm的局部反應,應及時到醫院就診;接種卡介苗出現的局部紅腫,不能熱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