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攻略》道化服異常考究,這才是這部劇最大的誤區

《延禧攻略》道化服異常考究,這才是這部劇最大的誤區

隨著《延禧攻略》的熱播,再一次把“抄襲大師”於正推上風口浪尖,於正雖然拍過不少的清宮劇,但是這部《延禧攻略》卻一改往日差評,成了一部口碑不錯的熱播劇,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素來喜愛大紅大紫,道化服辣眼睛的於正終於改用淡雅的色調,讓人耳目一新。那些淡雅的服裝和妝容真的經過嚴格的考據嗎?清朝乾隆年間的妃嬪真的是這樣的穿著打扮嗎?

比如說網上受人好評的富察皇后鳳鈿,甚至有人貼出歷史上富察皇后的畫像證明確實有這樣的一件首飾。實際上劇中的頭飾只能叫做鳳釵,真正的鳳鈿是類似於帽型的大冠。《延禧攻略》中摒棄了清宮劇常見的大拉翅,而改用兩把頭和軟拉翅,雖然看起來是很與眾不同,可實際上清代乾隆年間並不流行這兩種髮型,最主要的髮型是鈿子和包頭。

那麼問題來了,清代的服飾到底該怎麼樣?

《延禧攻略》道化服異常考究,這才是這部劇最大的誤區

滿族貴族女性的服飾主要分為禮服類和日常服飾。禮服類分為禮服、吉服、常服等,這些衣服不是隨便亂穿的,不同的人群必須穿著符合自己身份的禮服。你要是敢穿皇后的禮服,殺頭!不同的禮服有不同的花紋款式,但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袖口形狀像馬蹄一樣,俗稱馬蹄袖。但是平時穿的常服基本都是平袖的,很少有馬蹄袖,因為這種袖子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方便,所以《延禧攻略》中各個妃嬪無論什麼場合都穿著馬蹄袖的衣服也是不合常理的。

早在清朝入關之前,女性的服裝還是非常樸素的,一般都是大袍子,兩側高開叉,裡面穿褲子,這樣的服裝幾乎不分男女。這也和當時關外的氣候有關,大家都知道東北很冷啊,因此滿洲人穿得厚實。等到入關以後,擁有了大片的疆域,清朝人的服裝這才漸漸變得華麗豐富起來。最能體現這份華麗的就是旗袍上的“滾邊”,從領子、袖子、斜襟、下襬都有複雜的滾邊。滾邊其實就是在領子、袖子、斜襟和下襬鑲嵌多道花邊,並且在花邊上進行復雜的刺繡裝飾。最複雜的一度達到十八道,號稱十八鑲,幾乎佔據衣服近半的面積,並且其配色、刺繡、花紋都非常講究。

《延禧攻略》道化服異常考究,這才是這部劇最大的誤區

到了清朝末年女性的長袍慢慢變短,變成了上衣,因此下身可以穿著裙裝,雖然民國時期的服裝比較西化,但是還是可以看到清代旗袍的影子。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流行的旗袍漸漸變得合身,也注重女性的體態美,漸漸演變成我們現代審美中所能接受的旗袍。

其實《延禧攻略》這部劇說到底也只能算一步披著清代皮的古裝言情娛樂劇,沒有必要考據得這麼細,大家看看就當換個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