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髮際線:頭可斷血可流,發跡線不能後

保衛髮際線:頭可斷血可流,發跡線不能後


生活壓力大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現代人的髮際線越來越靠後,還沒到三十歲的90後們開始有禿頭危機症了。空氣的汙染、飲食不健康、熬夜、工作和生活壓力太大,讓我們的髮際線一天天靠後。為了保護自己的髮際線和越來越少的頭髮用了不少洗髮水、喝了不少藥、塗了不少生髮液,實際上早在三百多年前,人們為了保護髮際線可是付出過血一般的代價的。

這段時間熱播的兩部古裝大戲,一部《延禧攻略》,一部《如懿傳》,無一例外都是清宮戲,以清朝為背景有許多耳熟能詳的精彩電視劇充斥了內地電視劇發展史,比如說《還珠格格》、《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康熙王朝》等等,數不勝數。清宮戲也有個別名叫做“辮子戲”,這是因為滿洲人特有的裝扮,男性必須剔除額髮,露出大腦門。滿洲男子這樣的髮髻其實早在女真族時期就有了這樣的傳統。

過去滿洲人的辮子可不像現在清宮戲裡的男主角,剃了個和尚頭還能這麼帥,女真人還沒有入關時的髮型有點像古代童子的沖天辮。男子把頭髮全部剃光,只在後腦的位置留下錢幣大小的一撮頭髮,編成辮子,因為頭髮確實非常少,所以編出來的辮子只有老鼠尾巴那麼細,能夠穿過銅錢的方洞。這麼男人墜著小的辮子,家裡萬一有個兇巴巴的老婆,夫妻兩人一生氣,老婆把自己老公辮子拽掉這種事應該也不算稀奇。

保衛髮際線:頭可斷血可流,發跡線不能後


這種髮型別說在現代,就是同時期的大明王朝看了都忍俊不禁,他們受了千百年儒家學術影響的正統,人人都秉持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觀念,對於少數民族這種剃髮去髯的行為自然是不理解。當然各民族有各民族的審美,既然誰看誰都不順眼,又各安一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算了。

可惜歷史是前進的,這兩個相互看不順眼的民族終於有了面對面的一天,明朝滅亡了,滿清入關,在儒家思想薰陶下的人們都擁有一頭飄逸的長髮以及不能隨便剃掉的鬍鬚。漢人的數量遠遠多於入關的滿人,清朝的統治者也害怕背叛,於是“機智”的多爾袞下達了“剃髮令”。

剃髮這項措施的意義並不在於審美,既然關內人們的觀念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麼如果一個人連象徵父母的頭髮和鬍鬚都剃掉,不就說明了清朝統治者在他們心中比父母還重要嗎?所以剃髮刮面是強制的。

後面的故事就顯得尤為的血腥和暴力,這是清朝入關以來第一道大型且是全國範圍內的命令,剛開始“剃髮令”還是比較含蓄的,投降之後就要把頭髮剃了,不剃頭就是犯罪,但是剃了頭會給你一些獎勵。雖然大家內心牴觸,畢竟打不過八旗,只能剃頭了,還能拿點好處。

保衛髮際線:頭可斷血可流,發跡線不能後


後來等全國慢慢統一,清廷的剃髮令也開始大面積推廣,開始只要求士兵剃頭就可以了,後來漸漸地百姓也必須剃頭了。等到了南明城破,明朝最後的小火苗都被掐滅了,清朝實際上已經掌握了關內大部分的控制權,就沒有那麼客氣了。豫親王多鐸下令全城剃髮,並且一切抵抗者全部按照軍法處置。

這就是我們都非常熟悉,清初“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制度。

江陰縣原本已經投降,因為剃髮令,要求三天之內全城百姓都要剃髮,是可忍孰不可忍,全城江陰百姓無論老弱男女一共十萬拿起了家裡的菜刀鋤頭,和當時讓人聞風喪膽的八旗鐵騎相對抗。整整八十一天,直到清軍不得不派出200門紅衣大炮,才攻破了江陰縣,此時全城剩下的活人只有五十三個,從十萬居民到五十三人,這是怎樣一種英勇?為了自己的信仰可以放棄生命。

曾經有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無論是土生土長的道教還是鼎盛一時的佛教,或者是後來傳入的天主教,真正全身心受戒和信仰的人在中國並不多。大多數人嘴上說著信奉實際上連最基本的教義都不清楚,說到底所謂的信奉只是為了內心所求。或許我們對宗教的信奉確實不在行,但是我們信仰更為重要的東西,比如氣節、比如自由。剃掉頭髮或許現在看來不算什麼大事,可是對明朝人來說卻是奇恥大辱,既然連人格都可以被侮辱,那麼就沒有什麼不能捨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