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财务造假?

什么是财务造假?

什么是财务造假?


如果你刚接手一家企业的财务工作,考虑你自身的长远发展,一定要弄清楚这家企业的财务情况是否存在问题。如果你是大企业的审计,更要了解财务造假的逻辑,以防会计人员在账目上做手脚而不知,导致灾难性后果。在国内,时不时流出某某上市企业财务作假,这直接牵连到提供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遇到这样的企业,一定要避开这个坑。

什么是财务造假?

一、案例

新华网于2018年7月3日刊出题为《办案人员拆穿金亚科技造假把戏 行刑结合有力震慑欺诈发行犯罪》的文章,对证监会办案人员就金亚科技财务造假案件调查结果进行报道。

证监会调查发现,金亚科技为达到发行上市条件,通过虚构客户、虚构业务、伪造合同、虚构回款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骗取首次公开发行(IPO)核准。其中2008年、2009年1月至6月虚增利润金额分别达到3736万元、2287万元,分别占当期公开披露利润的85%、109%。

“金亚科技实控人十分懂得利用利益笼络人,打造了一条完整的造假利益链条。这就造成了该案具有许多不同一般欺诈发行案的特点。”证监会办案人员表示。

涉案主体众多

金亚科技作为创业板首批挂牌28家企业之一,头顶“优中选优,种子选手”的光环,但是背后实际上隐藏的却是一批冒险家、投机分子干着蒙蔽市场的不法勾当。具体来看,实控人多名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造假行为,且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此外,金亚科技IPO相关中介机构不作为,甚至严重失职,为其出具虚假报告,合谋造假。

涉案地域范围广

该案涉案地域横跨南北、穿越东西,分布在20多个省区市,给调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办案人员还表示,金亚科技作案手法多样,十分具有诱惑性。

根据文中所述的操作手法上来看还是很有系统性与缜密性的,敢直接伪造询证函和私刻公章的手段也算是十分大胆了。金亚科技从2009年开始上市时就通过财务造假的手段骗过发审委成功IPO,直到今日真正落入法网,整个周期超过10年之久,作为财务人或审计人员,更要及时识别这些不法企业的财务造假方式,避免自己陷入危险境地。

什么是财务造假?


二、 财务造假的目的

公司之所以冒着刑事犯罪的风险进行财务造假,是因为在中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下,企业财务造假所能带来的收益远比东窗事发时带来的犯罪成本高很多,这也是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尚待完善之处。

企业通过粉饰、虚增营业收入、利润水平或资产规模的造假方式,使自身业绩及资产规模突出同时呈现良好增长的态势,主要是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融资甚至达到IPO的标准。

什么是财务造假?


三、 财务造假的三个维度

财务造假主要是从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水平及资产规模上动手脚,那么就需要企业虚构一些合理的经济业务来支撑,而虚构经济业务对上规模企业来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可能会根据自己所要达到的利润目标倒推出利润所对应的营业收入,再根据营业收入及行业毛利率水平倒推出所需要的营业成本、毛利率及经营费用,然后再根据这些营业收入及成本去虚构上下游的客户、私刻公章、伪造合同、伪造单据及银行的对账单等文件,最后通过虚增资产的方式来消化所虚构利润所占用的资金。

1

虚构与虚构的经济业务相匹配的资金流

1) 成立多家空壳公司或利用关联交易企业可以通过成立多家空壳公司或通过多重关联交易来虚构经济业务,使得资金在环内流动,形成企业资金流的假象。2) 利用真实的客户和供应商造假企业在与真实的客户和供应商交易的基础上,通过伪造交易合同及银行对账单的方式虚增自身的营业收入。3) 利用海外客户和供应商造假企业依仗海外客户和供应商较难核查等特点,虚构海外的销售合同订单来虚增营业收入及虚构采购订单来消化资金。


2

虚构客户和供应商

1) 私刻公章,伪造销售合同和采购合同及出入库单据;

2) 伪造银行对账单及资金出入凭证;

3) 使用大量的现金交易,让核查无据可寻;

4) 伪造“真实的”现金流,构建资金循环:


实际操作中,企业可能会通过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掩盖资金流转轨迹、伪造或篡改银行首付款凭单及利用银行信贷等业务来切段资金循环关系的方式进行对现金流的伪造。

3

如何消化虚构利润所占据的资金

1) 虚增银行存款2) 虚增应收帐款3) 虚增存货4) 虚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5) 虚增无形资产6) 虚增对外投资


什么是财务造假?


四、财务造假的具体手段

1.虚构收入

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有几种做法,一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二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三是虚开发票,确认收入。这些手法非常明显是违法的,但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如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此外,一些还有利用阴阳合同虚构收入,如公开合同上注明货款是1亿,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5000万元,另外5000万元虚挂,这样虚增了5000万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非常普遍。

2.提前确认收入

这种情况如: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在房地产和高新技术行业,提前确认收入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房地产企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滥用完工百分比法等。以工程收入为例,按规定工程收入应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将导致多确认利润。

3.推迟确认收入

延后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与提前确认收入一样,延后确认收入也是企业盈利管理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下时有发生。

4.转移费用

上市公司为了虚增利润,有些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一些企业往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不理想时,或者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者承担上市公司的相关费用,甚至将以前年度已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转移费用、增加利润的目的。

5.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及推迟确认费用

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及研发费用,而递延费用则非常之多,如广告费、职工卖断身份款费等。例如将研究发展支出列为递延资产;或将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或试车失败损失等递延。在新建工厂实际已投入运营时仍按未完工投入使用状态进行会计核算,根据现行会计政策,在完工投入使用前的新建工厂工人工资等各项费用、贷款利息均计入固定资产价值而非当期损益。通过此方法可调增利润。还有如费用不及时报帐列支而虚挂往来,按正常程序,发生的加工费、差旅费等费用应由职工先借出,在支付并取得发票后再报帐冲往来计费用。在年末若职工借款较大应关注是否存在该等情况。

6.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自2001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要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状况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掺杂企业管理当局主观估计的一种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此次新增的四项减值准备涉及到不动产及无形资产的估价,与旧四项准备相比,资产减值计量难度更大,甚至大大超过上市公司财务部门及审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除非寻求专业的不动产及无形资产评估师帮助外,否则根本无法得出恰当的资产减值标准,从而影响减值准备计提的正确性。这就更为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提供了空间。目前,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玩会计数字游戏,主要游戏规则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推迟或提前损失,典型表现为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让我一次亏个够。

7.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例如资产处置损益、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新股申购冻结资金利息、合并价差摊入等。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也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特殊性质,为公司管理盈利提供了机会,特别应关注的是,有些非经常性损益本身就是虚列的。

8.虚增资产和漏列负债

操作手法有: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多计应收帐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帐款虚列;或应收帐款少提备抵坏帐,导致应收帐款净变现价值虚增;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漏列负债: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

9.潜亏挂账

当前上市公司账面资产很多为不良资产,为了挤出水分,《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上市公司计提八项减值准备,但很多上市公司减值准备根本未提足,这里面原因很复杂,当初改组上市时,基于包装的需要,虚增了一块资产,可能挂在应收款项上,也可能虚增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些投资项目根本就是虚的或为不良资产,但也挂在账上。上市以后,因原主业不行,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就急剧减值,但上市公司也不计提减值准备,另外,上市后继续包装,造成多项资产尤其是应收款项虚增。这些账面不良资产带来的潜亏金额往往很大。

10.资产重组创造利润

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便是资产重组。然而,近年来的资产重组老是使人联想到做假帐。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便在于资产重组。通过不等价的资产置换,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目前仍然是利润操纵的主要手法之一,虽然因“非公允的关联交易差价不能计入利润”新规定而受限制,但上市公司仍可以通过非关联交易的资产重组方式为上市公司输送利润。

以上所阐述的财务造假的途径以及方法等内容只是总体的概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复杂的多,财务人员、审计人员在具体查账时需要更仔细。面对账目作假的企业,宁愿早点离开,也不要为了一点工资陷入其中,也许等到有关部门追查的时候,自己不小心成了背锅侠。


▎本文来源:小兵研究、并购达人、新华网、审计风云。由CFO之家整理发布

如果看完文章您觉得有所收获,希望您能将文章分享出去,

让更多人看见。

感谢您的支持,工会有你更辉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