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的恒河猴实验:“缺爱症”真的存在

上个世纪的恒河猴实验:“缺爱症”真的存在

仔细想想,在你的生命中,最早的有关爱的经历是什么?或许是自出生开始便存在的与母亲之间的联系,那么,这种接触确实非常重要吗?

为什么我们会对养护者(父母或家人)形成依恋?

爱的本质是给予喂养,还是关心支持?

为什么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不像家里的孩子那么活泼?

知识,经验可以测量,爱可以研究吗?

上世界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哈洛(Harry Harlow, 1905-1981)用现在看来有点残酷的实验探索了人类最柔软的情感,窥见了“爱的本质”。

他发现,爱和情感可能是与饥渴一样强烈的基本需要,抑或比它们更强烈。母爱的本质——母亲和孩子之间肢体接触,抚慰对婴儿,母子关系和婴儿的身心健康都意义重大,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与情感及社会支持,是促使一个人正常且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上个世纪的恒河猴实验:“缺爱症”真的存在

实验一:更喜欢绒布妈妈,接触感和依恋感对小猴子非常重要

从1957年到1963年间,心理学家哈洛在麦迪逊的威斯康辛大学,作了一系列现在看来有点残忍的实验:他把一群刚出生的恒河猴从妈妈身边带走,然后给小猴子做了两个代理妈妈:一个是铁丝网做的铁妈妈,上面绑有奶瓶,可以给小猴子提供奶水;另一个是绒布做成的有舒适触感的布妈妈,他在一旁观察小猴子和哪个妈妈接触的时间更长。

如果说喂养行为产生爱意,那么小猴子应该会花更多的时间和有奶水的铁丝妈妈在一起。结果却发现,小猴子更愿意和那个能够给它提供接触感和依恋感的布妈妈呆在一起,而不是那个只给他提供奶水却没有任何可以依恋的妈妈呆在一起。每天二十四个小时中有将近十八个小时,小恒河猴呆在能够给他抚触感的妈妈怀里;而只有三个小时,趴在能够给她奶水的妈妈怀里吸奶;其他时间在两边跑来跑去。

当小猴受到惊吓时,它会立马奔向自己的布猴子“母亲”,趴在它们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因为布妈妈能够提供给它心理安全的保障。而那些无法获得母爱抚触感也就是没有布妈妈的小猴子,却立刻瘫了下来,躺在地上疯狂地抓挠自己,撞击笼子,大声尖叫等。

这说明,母爱除了要给孩子奶水这样的生命支持和物质的帮助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孩子接触感和依恋感这样的心理支持。也就是说,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的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还应该包括对孩子的爱抚、接触和心理的关怀。母亲养大一个孩子,主要的贡献是她们的关怀、支持、拥抱、接触、安全、依恋和身体力行的教育和影响。

实验二:小猴子对妈妈的依恋是无条件的,有伤害也义无反顾

哈洛做了一系列的实验,当小猴子与布妈妈建立依恋后,哈洛在布妈妈身上装置了排斥小猴子的机关,比如可以喷射高压气体,剧烈震荡,或从身体里弹出铁丝的刺。小猴子在可依恋的布妈妈身上感受到了伤害,令人惊讶的是,布妈妈的攻击性并没有让小猴子放弃,它将布妈妈抓得更紧,或者等伤害消失,它又爬回到妈妈身上,紧紧相拥。

所以说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爱是无条件的,哪怕妈妈给予孩子伤害,孩子也会紧紧依恋妈妈。后来又有科学家解释说,婴儿和养护人之间的依恋是小婴儿生存的需要,小婴儿必须有妈妈的爱才能生存。

上个世纪的恒河猴实验:“缺爱症”真的存在

实验三:猴子中的“心理咨询师”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中,他发现还有一些可以称之为“心理治疗师”的母猴。这些母猴虽然自己也在孤立的笼子里头生活,但是每天有机会和其他的猴子进行互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正常成长的猴子。这些猴子在长到三个月大的时候,让它们去接触那些在孤独孤独绝望的环境中长大的、有心理疾病的猴子。

哈洛意外地发现,这些具有“心理治疗师”天赋的猴子会执着地去跟那些病猴接触,并给予他们各种心理的支持和关怀。经过几个月的不离不弃,那些病猴居然能够慢慢地从创伤的阴影中走出来,恢复了正常的社交功能。正如人类社会,有些人天生关怀他人,是天生的心理咨询师,这样的结果,给人希望。

哈洛的实验证明,对于幼猴而言,接触安慰在依恋关系中的形成中比提供乳汁的能力更重要。母婴之间的肌肤接触(有人形象称之为“袋鼠式的照顾”)对早产婴儿的存活和成长以及母婴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哈洛把早期母爱形成的关键期定为6个月。他建议,我们人类的婴儿和母亲最少要有六个月的时间经常在一起。随着家庭对社会经济的需求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成功养育的关键是接触安慰,而不是母亲的哺乳能力,这样男性也能在养育婴儿方面起到相同的作用。如今,父亲也可以增加同孩子的一起玩耍,陪同的时间而成为好的养育者。

上个世纪的恒河猴实验:“缺爱症”真的存在

在社会中,有很多孩子被迫长时间生活在福利院等机构中,有些是因为父母不能照顾他们(如孤儿),有些是孩子本身有疾病或是残疾。哈洛的研究已经影响了我们对这些孩子照顾方式。工作人员,护士,志愿者会更多地抚摸,拥抱这些孩子,会把孩子们放在彼此能看到,相互可以玩耍,游戏的环境中,使他们多一些接触安慰。虽然在满足依恋方面,这种努力也许永远不能代替真正来自父母的关怀,但与传统的看护方式相比有很大的进步。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爱源于接触和互动陪伴,而非食物。哈洛的研究,颠覆了美国一直倡导的行为主义控制的养育方式。二战中孤儿院孩子温饱无虞,却频频死亡。缺乏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孩子会变得安静,孤僻和抑郁。

接触,亲密,依恋,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对情绪和生理健康都有一定影响。与那些拥有健康社会交际的人们对比,缺乏交际的人会觉得日常的生活事件压力更大,患上疾病的几率更大,恢复也较慢。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缺爱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