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为何要到菜市口处决犯人?

程老师侃史


有些清宫剧都会有这么一个情节:犯人被锁在驴车里,押赴菜市口,午时三刻斩首。菜市口,是每个清朝犯人都害怕去的地方,被押到这里也就意味着人头就要落地。

菜市口这个地名到现在还有,位于西城区的东边。南北方向的这条路就叫菜市口街,和广安门内大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就是菜市口。郭德纲经常在相声里调侃他毕业于虎坊桥附近的“清华池大学”,从菜市口沿广安门内大街往东走是骡马市大街,下一个十字路口就是虎坊桥,再往南一转就是老郭的“母校”。

在北京还没有正式成为国都的辽朝(只是陪都),菜市口一带还只是狐狸兔子出没的郊外。金朝和元朝定都北京,菜市口一带逐渐有了人气。南宋灭亡,文天祥抗元被俘,被押到大都(北京)。元世祖忽必烈想劝文天祥降元,投降的南宋小皇帝都被请出来,耍尽花招都被拒绝。无奈之下,忽必烈只好成全一心求死的文天祥,押赴柴市口斩首。柴市口就是现在的菜市口。元朝时,这里是卖柴火的,后来卖柴火的变成卖菜的,也就叫菜市口了。

明朝喜欢“标新立异”,把杀人的刑场放在了西四牌楼,就是故宫以西、菜市口以北的阜成门附近。清朝为了震慑百姓,杀人的时候,老百姓围观的越多越有效果。当时的菜市口已是繁华地带,而且菜市口还不止只是一个十字路口,包括广安门内大街、宣武门外大街、骡马市大街这一大圈的地方,都被当时的百姓称为菜市口,热闹非凡,人气自然没问题。

不过,你如果在清宫剧里看到康熙、雍正下诏把谁谁谁押到菜市口斩首,这就不对了。因为在菜市口这个地名,是在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才开始出现的。之前叫什么呢?叫菜市街。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就是北京著名的蔬菜市场,批零并营。

不算文天祥,哪个在菜市口被处死的犯人“最大牌”?自然就是肃顺了。咸丰逃到热河避难,死前,任命了著名的顾命八大臣,肃顺是“首辅”。肃顺为人刚强,虽然人品正直,但太容易得罪人。西太后慈禧和恭亲王奕都被肃顺羞辱过,他们能不恨肃顺?肃顺在很多场合都蔑称奕为鬼子六……

慈禧和奕联手,打掉了顾命八大臣,夺得权力。失败者是没有好下场的,八大臣为首的肃顺,就是被押到菜市口斩首的。据说肃顺死到临头依然不肯屈服,一路上把慈禧的宫闱隐密大声抖了出来,吓得监斩官赶紧把肃顺的嘴封上,打断腿,赶紧砍头了事。肃顺是清朝少有的开明大臣,他的死,意味着旧中国在烂泥潭越陷越深,差点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亡国!这笔烂账,算在慈禧头上,并没有冤枉她。

除了肃顺,在菜市口被处死的,还有著名的戊戌六君子。光绪变法失败,意味着旧中国再次丧失变法崛起的机会,罪魁祸首又是慈禧。慈禧把戊戌六君子押到菜市口斩首,谭嗣同仰天长笑,喜死得其所矣!可当时的百姓愚昧,对六君子大加嘲笑,还有向他们扔烂菜叶的。所以鲁肃写了那篇刺痛中国人的《药》,国人不觉醒,哪个英雄好汉带头都没用。

除了特殊情况,菜市口杀人都在秋天,所谓“秋后问斩”。北京市九个门,西边的叫宣武门,要把犯人从牢里押到菜市口行刑,要经过宣武门。久而久之,宣武门也被称为刑门或死门。

每到杀人的时候,菜市口都是人山人海。人头落下,一片惊呼,也有来蘸血馒头的。随后,监刑官命人把血迹用黄土埋掉,这里依旧人来人往,谈笑如常。


地图帝


这是统治阶级非常聪明的一个做法,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处决犯人一般都是什么时候,首先第一个秋后问斩,然后还有一点就是午后问斩,为什么要秋后呢?因为平时老百姓都在忙,只有秋后的时候百姓才闲了下来,这个时候处决犯人,官府会提前通知,让百姓们全部都前来观看,百姓们得知之后都会奔走相告。

统治阶级可不傻,他的这个举动不是让百姓们来看热闹的,清朝的皇帝想了更好的办法,每次处决犯人的时候都要在菜市口。在这里提一下,古时候只要不是犯了谋反等罪要当场处决,剩下的死刑犯都会在专门的时候处决,让百姓们观看。

菜市口,清朝杀人的地方很多,京城有很多的胡同和街口,名气最大的就是菜市口了,因为这里曾经是杀人的地方,犯人被杀之后,血迹用黄土盖上,之后有人在这里卖菜,菜市的生意非常兴隆,因此才有了菜市口这个名字,实际上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就是最大一个蔬菜市场了。

清朝统治者就是看中了这一点,这种地方平时人特别多,小商小贩们每天在这里做生意,要杀人之前先张贴一张告示,在这里消息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统治阶级都不用去费力宣传,大家就会在指定的日子前来看热闹。

统治阶级要这么多人来看也不是无缘无故,简单的解释就是杀鸡儆猴,统治阶级要老百姓知道犯罪的后果,杀一儆百,百姓们看到这么残忍的刑罚,大多数都会以后规规矩矩的。所以说清代要在菜市口处决犯人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古代处决犯人也是有讲究的:

首先,生杀予夺的权力只有老天才有。而皇帝是“天子”,所以可以代“天”行使这份权力。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一个知府甚至知县一声令下判人死刑,然后把人拖出去斩了,是不准确的。官员们只能呈奏某人是否应当极刑,也就是只有建议权,然后等皇帝“勾绝”。


皇帝勾绝时一般也不全勾完,留一部分等明年,以显示“有好生之德。”

再者,砍头也是讲季节的。不是随随便便,春暖花开的日子就能砍头。古代讲究“顺应天时”,做什么事都得跟天时对照起来。春天是玩物生育的季节,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秋天是玩物肃杀的季节,所以要在秋天处决犯人,于是就有了“秋决”一次。别的季节行刑,显得违背了“天意”。

还有,古人认为鬼神存在,如果把一个人砍了,他的怨气会很大,可能缠上刽子手、监斩官,让他撞邪、事业不顺。

爱开动脑筋的古人想了很多办法避免这一情况发生:

一,在大中午的行刑,也就是“午时三刻”。这时太阳最正,也是一天阳气最盛的时候,可以压住“鬼气”。

二,刽子手穿红衣。古人认为红色能辟邪。

三,在人密集的地方行刑。人多的地方阳气重,可以镇邪。菜市口人来人往最多了,往往挑这里行刑。

并且,因为菜市口围观的人多,可以起到震慑作用。


待我施为地煞变


我们看清宫剧经常听到“午门处斩”,这里的午门并不是真正的午门,而是指的宣武门,也就是死门,也是犯人执行死刑时的必经之路,出了宣武门就是菜市口,犯人押送到菜市口,被斩首示众,留下的血迹被黄图掩盖,百姓放在这里卖菜,生意出奇的火,所以就有了菜市口,是清朝人流量最集中的地方。


这里不得不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在菜市口处决犯人?

其实在明朝的刑场是在西四牌楼,到了清朝才迁到宣武门的菜市口,准确的来说是柴市口,卖柴火的,后来才逐渐成为卖菜的,之所以把刑场设置在菜市口。

首先:京师的防卫非常严密,除了巡城御史和兵马司,还有步军统领衙门,此外还有城外的锐健营。所以说在京师劫法场,即便能够成功,也根本出不去。因为人口密集,防止在京师劫法场,人多容易被堵,虽然劫法场的人好藏身,但是官兵也一样好防守,他们把犯人周围清空,全是官兵把守,一般来说劫法场是相当困难的,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容易,提起人就飞走了。



其次:当时的菜市口也算的上是个商业中心,说人山人海有些过头,但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还是有的,所以在这个地方执行死刑,自然可以起到震慑、杀鸡儆猴的作用,这样处决犯人无非就是做给百姓看的,无非就是告诉他们和朝廷作对就是这样的下场。


最后:没有哪个皇帝是为了杀人而杀人,他们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天下人不反他们,所以死刑犯的执行并不是我们看的那样,监斩官并不是丢下令牌,说一声开斩就完事,他们在斩之前要告知在场的人,犯人犯了什么罪?有没有认罪?都会宣告大家,再执行。

所以设置在菜市口,这里人多,看的人也多,传播的自然就快,回头就会有人说某某某犯了什么罪,我们最好注意些,大家都有了这样的觉悟皇帝才会高兴。潜在的给百姓普及法律知识,再强调政权的合法性。


羽评郡主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桂强

老北京的胡同儿很多,胡同多自然街口也多,而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宣武门外的菜市口了。在很多的影视剧作中,我们常常听到堂官宣判:“拉倒菜市口斩首”,北京的菜市口也因此名声大振。

(菜市口刑场)


古代的刑法一般讲求的是“秋后问斩”,意思是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在每年的秋后被押解到菜市口处决。有身份的犯人享受有坐刑车的待遇,没有身份的罪犯只能带着脚铐被押赴刑场。到菜市口之后,犯人依次跪下,刽子手也依次站好准备行刑。一般要等到午时三刻才开始行刑,因为古人认为人死阴气太盛,故选在一日阳气最盛时行刑,方能压制。而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古人看来也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之时。犯人的头砍下来之后,挂在木桩上示众,来警示后人。

清代魂归于菜市口的名人有很多,前后咸丰末年的顾命大臣肃顺,后有戊戌六君子等人。那么为什么要在菜市口处决犯人呢?

(戊戌六君子)

我想这应该是为了更好的警示民众吧!每当菜市口处决罪犯,就像上演一幕大戏。中国人历来喜欢凑热闹,因此大凡执行死刑时,菜市口都会被围的水泄不通,大家都想来目睹一下别人被处死的过程。我们也能理解那时民众的心理,毕竟古时娱乐活动很少,难得有这么一场免费的大戏上演,猎奇心理严重的中国老百姓们又怎么会错过呢!但是从统治者的角度上看,正是有这么多百姓来围观,才能更好的教育民众。死刑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被统治者加以否定。在被押赴刑场之前死刑犯虽然罪大恶极,但是仅少数人知道,经过“菜市口舞台剧”的上演,他的罪行广为人知。在“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时代,名誉对一个人何等重要,尤其是重视盖棺评论的古人。因此死刑犯永远背负着恶名,遗臭万年,并且他的后人也总是被人指指点点,抬不起头来。在肉体上,不用多说,斩首对于死刑犯的痛苦还少一点,如果是千刀万剐,那么对于死刑犯来说是生不如死。旁观的百姓看到死刑犯临死前的呻吟,我想总会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吧!

(菜市口刑场)

1912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菜市口也不再是处决罪犯的场所,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


季我努学社


古人比较迷信鬼神,而杀人的地方一般怨气都很重,这很容易形成古人心目中的厉鬼或者看到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所以就需要选择那些人流量大、人来人往比较喧嚣的地方,通过极高的人气来镇住这些怨气。

清代京城的刑场,从明朝时的西四牌楼(西市)转移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差不多就在今天北京城的菜市口大街北侧十字路口附近,每到冬至前对那些“秋后问斩”的犯人开刀问斩。

犯人们在天蒙蒙亮前就要被推入囚车,然后经宣武门走宣外大街到菜市口,囚犯们从东向西“排排坐”,凶神恶煞的刽子手们手持鬼头刀也早已就位依次排列,只能一声令下,人头落地,然后把脑袋插在或者挂在街头示众。

话说当年被赶下台的肃顺,还有那几个戊戌六君子等等,都是在这里被砍下了脑袋。

当然了,在菜市口行刑,也能最大限度震慑民众,毕竟这里是老百姓流动最多的地方。


云中史记


我认为只所以要到菜市口处决犯人, 主要是威慑老百姓,让老百姓知道犯罪的后果,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通常菜市场人多,到那里行刑,不用怎么宣传就有人来观看。看的人多了,那么宣传效果就达到了。人们看了行刑过程的残酷,一般就不敢再去犯罪了,其教育警示作用很明显。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卖血了,听说人血沾馒头吃可以治病,因此在斩刑时专门有人来买人血。在菜市场行刑就可以直接卖人血了,这对官府和刽子手来说是大大的方便。

人血馒头指人血浸泡的馒头。旧时民间迷信,认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痨(肺结核病),又说出自唐陈藏器所编《本草拾遗》一书。处决犯人时,便有人向刽子手买蘸过人血的馒头治病。鲁讯的文章《药》就提到过人血馒头的事。

另外就是法律规定的行刑地点是北京菜市口,这个地方适合于杀人。古代是讲究地点的,认为菜市口这个地方阴气重,适合刑杀。

因此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清代一般在菜市口处决犯人。


大秦铁鹰剑士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涉及到了北京城的布局以及各个功能区和城门的作用,事实上,老北京城大的城门共有九个,每个城门的功能都不相同,不是说你想怎么走哪个城门就怎么走的。

清朝时期老北京内城共有九门,分别为:正阳门、朝阳门、崇文门、宣武门、阜成门、德胜门、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

一:正阳门,也叫"前门",“大前门”。正阳门是皇帝龙车出入的门。

二:德胜门:是出兵打仗时候部队出城走的门,"德胜"也是蕴含了一种期望。

三:安定门。这是外出打仗后得胜回来而走的门。

四:朝阳门。是专门运粮的门。皇上吃的粮食都得从此门走。

五:崇文门。俗语叫“哈德门”。崇文门出名的就是受税,凡是南来的酒都得经过崇文门交税。

六:宣武门。宣武门是走囚车,押送犯人走的门。

七:阜城门。运煤车走的门。

八:东直门。小商小贩聚集做买卖的集散地。

九:西直门。运水车走的门。

而问题中说的菜市口在哪里呢?就是在宣武门外。如果犯人没有被判死刑,那就是通过宣武门押送出京城到外地服刑去。如果是被判了死刑,那还有什么说的,拉出宣武门就是菜市口,直接就斩了。所以才有那句著名的“拉到菜市口斩了!”


老秦来煮历史百味


菜市口,北京有名的人群聚集地,这里来往的不仅有小贩还有巨贾,卖家和买家将菜市口变成了一个消息集中地和集散地。


菜市口的一举一动都能很快在北京城传开,这种良好的消息传播作用让菜市口成为了大清处决犯人的绝佳之地。

为什么?

因为封建社会虽然律法已经十分完备,但远不能达到无微不至,如此以来,就存在很多法律空隙,成为法外之地,没有人说不可以,也没人说可以的话。

可不可以主要就是看社会舆论的作用。

清代一样,能在菜市口斩立决的多是一些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虽然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的话,有很多荒谬的地方,但其中也不发横贯古今的金科玉律,比如孝道!

我们常说杀人立威,古代社会,包括清代都非常推崇这句话,既然没有精力和智慧把所有的事情都规定一遍,那就通过现实版的案例来教育民众,让他们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以实践带动教育,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何况,菜市口也能承担起这样的功能。

比如说十恶不赦的反清一罪。戊戌六君子全部是在菜市口被斩首示众的,用的还是非常有名的将军刀,这种刀不是我们传统理解上的那种快刀斩乱麻。

这是一种钝刀,一刀下去,砍不断,连皮带筋。被斩首者死不了活不成,惨状不可名状!

这样的“惨”很快就会传遍北京城,并昭告天下。

不管人们是出于害怕还是消息的闲话价值,当一种消息成为了街谈巷议的话题时,它就一方面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即给人们提供了话题,又限制了人们的思维扩散;另一方面又给人们提供了趋利避害的参考。

所以,杀人只是手段,维护统治、教育大众的媒介,既然要让人们都知道杀人以及为什么要杀人,自然,热热闹闹的菜市口,就成了不二选择!


历史三日谈


北京城的菜市口是个很有名的地方,这个顺道流脏水的地界原来就是花子穷人呆了几百年的地方,穷是穷的出了名,这一溜地方打明朝起就是北京城最大的蔬菜集散市场,其实说实在的,老北京南城这地界就是穷人的管片,混着吃喝还可以,但凡有点银子的,买房置地也都不上这里来。

菜市口真正名声大噪的时候,还得算是大清朝把法场从西四牌楼挪到这里来以后。为什么挪到这里呢?古时候刑场行刑之所以要设置在城内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吸引人来观看。通过行刑给围观的百姓以警示、震慑的作用。也就是俗话说的杀鸡给猴看,让老百姓产生敬畏心理。京城内城(九门之内)都是王公大臣的府邸,如果选地做刑场肯定不行,但是刑场选址又不能太远,离得远了没人去看,也就失去了震慑作用。菜市口这地界很热闹,北京四九城的人都要来这里买菜,因此在这里出红差一定会吸引很多人看。按照阴阳八卦理论,位于北京西南的宣武门是“死门”,死囚犯上黄泉路一定是要路过死门的,所以菜市口作为刑场是首选。从前陶然亭附近是坟地集中地区,还有不要钱的“义地”,老百姓死了都往那里埋去。菜市口离陶然亭不远。法场行刑结束后拉着去路也不远。所以就把刑场选在了这里。

菜市口在明朝的时候还叫菜市街,听起来一个很生活化的名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改了名字,估计应该是把刑场改到这里之后改的吧。改了名字的菜市口杀了很多的名人,比较有名的有明代的杨继盛、杨涟、袁崇焕等忠臣良将,清代的有与慈禧争权的肃顺,有帮助光绪皇帝变法的戊戌六君子。最有名的应该算是文天祥了吧,文天祥死了有700多年了,人们却一直都没有忘记他。也杀过许多的坏人和强盗,他们的血一样的都泼在了这块土地上,浸润了这段血染的历史。


菜市口杀了多少人,恐怕没有人能说的清楚了。时间过得真快,大清朝都灭亡了100多年了。当年处决犯人的法场,早已经不见了半点踪影。菜市口也不再卖菜,成了繁华的商业区。走过这里的人们中,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杀过那么多的人。就像这座城从来都不曾记住来过这里的人一样。

今日头条作者徒步说史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