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很多武功都是假的,那么古代武将对阵是不是主要就是拼力气?

用户172304069



水浒小说里面那种古代武将单挑,基本是不存在的。大家用用脑子,打仗两边都是几千甚至几万人,怎么可能因为一个武将单挑挂了,就投降认输了?

实际上,以明代和清代为例,很多大将比如袁崇焕、李鸿章、曾国藩之流其实都是文人书生!他们去单挑,怕是连萨沙都打不过。


萨沙看遍中外历史,只有日本古代存在武将单挑!这主要是日本很多战斗规模太小,类似于中国村庄械斗。这种还不如学香港黑社会,直接派二个大哥单挑决胜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一骑讨!

据说上衫谦信的武将曾经单挑过武田信玄,不过很不光彩。

武田还没来得及拔刀,就被对方连砍七八刀!

据《甲阳军鉴》载,当时有一位头缠白绢,只露出双眼的越后武士,骑马突入武田中军,挥刀直砍坐在折凳上指挥的信玄。信玄不及拔刀,只得以军配团扇抵挡。第一刀使团扇碎裂,后两刀砍伤信玄肘、肩部。信玄的近侍二十余人急来救主,原虎胤挺枪刺伤越后武士的马屁股,马惊而载着武士逃去。



摘录一段:日本古时,村镇级斗殴相当流行,由于参战人数不多,“大将”之间流行所谓的一骑讨。双方排军完毕后,将领会冲出军阵,来到中间空地。接下来自我介绍,我是哪位大爷的后代,祖上很牛,我也很拽之类的牛皮话。

搞笑的是,日本用这种打法第一次对外,就吃了大亏。

蒙古大军入侵日本,双方列开阵势。然后一个日本武将按照规矩,自己一个人出阵要求和蒙古武将单挑。

蒙古惊呆了,纵横欧亚没见过这么打仗的。

几十秒以后,数百支弓箭飞来,日本武将被射成刺猬,倒地!


萨沙


武功,不能说是假的,只是吹过分了。

比如戚继光在《拳经捷要》里就说了拳法联系的作用是练习力气技巧,给练兵器打基础,而刀术、枪术,其实套路里本身也有实战的反应拆解因素,就是一个实战动作拆解,用这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士兵反复练习,形成肌肉反射。

这种东西,类似于西方火绳枪手、燧发枪手的操枪动作和步骤,一整套看起来挺迷糊,拆开了就好记了,但是流传下来,就不在军中而在民间,这些所谓的师门传承就要把这个东西玄虚化,否则不好做营销,不好做营销就不好做生意,甚至不利于传承。

事实上,我们古典时代很多技艺和传统习惯的传承,往往是通过玄虚化,甚至宗教化的恐吓、劝教来完成的,毕竟对于文盲徒弟来说,一个动作高一寸和低一寸,解释不清楚,解释了也理解不清楚,不如干脆就吓唬着让他练。

久而久之,这种保障传播的故事,就变成了这些武功本身,说得糙一点,就是牛B吹得自己都信了。

战场武将对打什么样呢?

其实大部分时间里,无论东西方,战争都是一个科学组织的活动,不是个人武力的舞台,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说南北朝时期,确实也有武将单挑,以提振己方士气,挫伤对方士气的情况,不过忘了具体人名了,包涵啊。

隋唐时代,有明确记载的,比如秦叔宝,在李世民麾下,就发挥这个作用,对方有勇将出马夸武挑衅,秦叔宝就入阵斩杀回还,这就是典型的单挑。

还有唐玄宗时候的名将哥舒翰,吐蕃的勇将挑衅,他跑过去戳咽喉把人挑起来,也是一对一。

这种打法,基本上就是靠着战马的冲击力和娴熟的个人反应,冲过去,怼下马。

而日本武士镰仓时代的“一骑打”,其实是武士对着骑马射箭,用流镝马的技艺,弄死对方,并不是下马抽刀对砍。

而西方的骑士时代,重甲骑士之间,除了法兰克人流行的骑士比武比赛,战场上也有对砍的时候,不过不是单挑,往往是一群骑士群殴。

之前看过一个笑话,也是真事儿,说是法国国王带着400骑士,英国国王带着300骑士,突然野外遭遇,双方对砍了一下午,一个人都没死,双方精疲力尽,各回各家的案例。


刘三解


有网友问:既然很多武功都是假的,那么古代武将对阵是不是主要就是拼力气?那么,古代武士为啥没有八块腹肌,一身肥肉,也可以是战场上的最强者呢?

其实,我们首先要知道,现代健美和体育运动与古代打仗的区别。古典健美比赛裁判通常由解剖学与雕塑艺术家等组成,其实追求的是一种人体美。追求的是流畅的线条,健康的肤色,丰满的躯体和弹性的肌肉。

为什么运动员也都必须要降低脂肪呢?因为在体育运动当中,剧烈的运动首先就会释放肌肉的能量,当肌肉能量释放完以后,才会去释放储存了大量能量的脂肪能量。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缓慢。

1场比赛结束了,也轮不到脂肪来释放能量,而且,脂肪太多,体重就大,也会影响运动成绩。但是,古代打仗是完全不同的,首先,古代行军打仗根本没有时间,去进行非常精细的健身运动。

就是耍重型大刀,拉硬弓,玩大石保持状态就可以满足需求了,做不到搬着健身房满中国跑的程度。另外就是,古代一场战役,从行军到参加各个战斗,可能要持续至少几天,几个月时间。

有充分的时间去慢慢释放脂肪里的能量,光靠肌肉里储存的能力,根本无法坚持持续一整天的战斗。很多时候,一天当中,要进行多次往返冲杀,而且饮食非常不规律,这都需要大量的体能储备。就需要拥有一定的脂肪。

清朝侍卫回忆录里说过,真正最强的士兵是什么样子的呢?这里说起过一个蒙古人,浑身黑膘,非常具有弹性,而不是所谓的囊揣。这个人虽然一身黑膘,但是动作灵活,弓马娴熟,骑上马一溜烟就不见了,那怕从马上摔下来,打个滚啥事没有。

一身具有弹性的黑膘,能吃肉,粗大的手指和手腕,特别抗打的身板,还有一点点野性,一点点朴实的性格。这在清朝人眼里,就是最好的蒙古士兵的样子。

他们其实也进行力量训练,只不过,他们追求的是最大力量,而不是完美的每一块肌肉,那怕是小肌群,也要练得非常饱满。大家的追求不一样,从清宫侍卫回忆来看,训练最多的就是练习手腕力量,增加臂力和背部以及腹部力量。

主要方式就是大石头,石锁这些的东西,单纯就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力量。而且还是灵活的力量,灵活的力量就体现在可以舞动重型大刀,手腕和手指力量体现在可以拉硬弓。

他们并不训练现代武术动作和套路,主要训练的就是快速的马上马下劈刀术,可以连续准确的,有力量,快速的上百次左右劈刀,学会这么一个动作就可以了。另外还有,长矛突刺,弓马骑射这些战斗技能。力量,速度,直接,没有任何多余动作,就是战斗技的主要特点。

深度军事


怎么可能是假的?许世友在四方面军时,蒋介石调东北军围剿,许的部队与敌人肉搏,许在回忆录中说,他挥舞大刀在敌群中砍杀几个小时,不知道多少小伙子死在他的刀下。东北军擅长肉搏,如果没有真功夫,能行?


女娲氏之肠


冷兵器时代的武术是杀人的,和现在的战场拼刺刀是一样的,现代的擂台搏击高手如果拿到战场拼刺刀,他们的优势回荡然无存。什么抗打能力在刺刀面前都是浮云,像泰拳这种硬对硬节奏慢的方式,在白刃战中分分钟给秒杀。武术本来就是战场生存的技能,容不得半点杂质。只是没有了冷兵器战场,它的功能就会退化。加上武侠小说的夸张描述,一些假武术大师的表演,给人一种感觉就是武术都是吹出来的。很多人还喜欢用擂台搏击高手和特种兵比较,在擂台上特种兵真打不过这些人,但是在战场生死相搏我还是相信特种兵必胜。真正传统武术都是那些在战场上生存下来的高手传承下来的。只是继承者慢慢失去核心的东西。战场上力气大固然有优势,可是敏捷的身手更合适战场生存,毕竟一把刀刺穿人体不需要很大力气。就如击剑运动员力气大好还是灵敏性重要?


追风的人31002748


古代武将讲究的是将军不骑白马,为什么呢?就是不要太显眼,否则在战场上分分钟完蛋。打仗的时候要靠亲兵保护,尽量不用武将动手。高级的将领甚至可能是个文人,基本战斗力为零都没问题。因为武将也是以指挥调度为主,将军再勇猛在战场上动手也比普通士兵好不了太多。因为真正交战动手几十分钟人的体力就会耗尽,在最少都是几千人的战场上多出将军这么一个战斗力超强的人也不过相当于多了几十个人的战斗力,又有什么用。而指挥调度就非常重要,叫战斗过的部队修整,指挥生力军去替换,轮流作战。如果做得到这一点,在古代就是岳飞韩信那个级别的了,基本上战无不胜。


笨医生


力量、阵法,战术应是主要的吧。

这年头吃瓜观众都没打过战,谁估计也说不清楚。先找张图片,自己看看,这样的环境有没有精巧的动作。

从书箱里找找,《纪效新书》中戚继光讲得很透彻:“开大阵,对大敌”不同于“场中较艺,擒捕小贼”,“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

“拳法似无预於大战之技,然活动手足,惯勤肢体,此为初学入艺之门也。”

平定倭寇中,戚继光发明了著名的“鸳鸯阵”。鸳鸯阵是一个由12人的步兵班组成的战斗整体。除队长一名、伙夫一名外,其余士兵如下安排:最前面两人持两种不同功能的藤牌主要担任护卫工作,其后两名战士手持一丈三尺的“狼筅”扫击敌人,狼筅手后面是四名长枪手担任主要的刺杀工作,最后面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


福州禅武


肯定有绝世拳术在身!!古时候的官爵大小必须和军工挂在一起!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这些都是杀人杀出来的赫赫军功!靠一身蛮力能在千军万马中保命?说这话的人都被美国大片,罗马史诗迷住了,那些国家的战争能和中原比麽?喷子们看不透真相,哈哈!马步,就是模仿骑马的姿态,比如岳家枪,马上就是岳飞枪,马下就是八极拳!发力借力都靠马步,喷李小龙的那些喷子从来没认真看过李小龙的步伐,那就是失传的“禹步”!!可惜,天亡国术,又失传了!!!


叁典藏宝阁


首先说一句,武功不是假的,假的是那些过分吹嘘的神功。武功是人类长期搏斗逐渐形成的搏斗技艺,就像画家的画技、歌唱家的功底。它们都是需要长期通过特定的方式练习才能够获得的技能。古代武将打仗与两人陆地搏斗还有不同,需要拼的是各项综合技能。

第一,要弓马娴熟:骑马射箭是武将第一技能。两军对垒,我一箭取你性命自然无需近战交兵。近战之时,大家都是骑马交战,这时候骑马的技术就很关键了。因为马上舞刀弄枪,跟地面完全不同,骑马技术不行,别说打人,自己就把自己玩死了。所以两军对垒,武将第一拼的是弓马。各朝武举第一考的也是弓马。

第二,武功高低:十八般兵器的运用技能和搏杀技巧。一个董枪法的,跟一个胡乱耍的比试,估计一枪就刺于马下了。武将阵上对垒,通常一两个照面就可以分出生死,很少有乒乒乓乓打十几个回合的。这个时候平时武艺的功底就通过这一两个瞬间集中体现了。武艺高强者,枪挑十几员大将不在话下。

第三,力气大小:武将对垒,你力气大就可以使用更强横的武器,大家武艺差不多,你当然就占尽便宜。例如李元霸,八百斤大锤自然无人能抗。

所以武将对战是有技术含量的,跟普通的械斗还是完全不同的。通常都是很快分出生死,牛逼着过关斩将完全没问题,水平次一点,瞬间被斩于马下。


客官请客观一点


你觉得武状元是怎么来的?中国古代战争死亡人数,可能超过欧洲中世纪所有国家几百年的人口总和。第一次打,不会打架情有可原。第一百次打都还没有套路,只能说明蠢。中华五千年,就是五千年的战争史。元帅或许不上阵,但是先锋,上将哪个不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当然一踩马登飞起几十米高,然后两个武将隔空几十米像空气炮似的对轰。那是不可能的。多数单挑都是两人几十米开外,骑马冲刺。两马交错挺枪,拦拿扎,拦,隔开对方兵器,拿,拿正枪尖瞄准。扎,顺着敌方的兵器攮下去。为一个回合。技术高超的将军还可以在两马错登的时候,反手来一个撒手锏打爆对手的后脑。或者更牛逼的一把拽住后脖领子,来个生擒。当然这在外行眼里和比拼力气也差不了多少。但是单单一个拦拿扎。那是上万次总结后的智慧。这么说吧,如果冷兵器上擂台。能技术层面和中国抗衡的只有小日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