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说“亲小人,远贤臣”致使后汉衰微,历史学界认为并非如此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的一句话,如果是对汉朝两代历史不太了解的读者朋友,可能就简单的把 “后汉倾颓”的原因如诸葛亮所说的归结于“亲小人,远贤臣”。

合着诸葛亮的意思,就是东汉的皇帝都不是明君,放着朝里的大能臣不用,非跑去重用一些专干坏事的小人,导致国家一天天败坏。事实真的是这样嘛?一个皇帝再怎么昏庸,也不可能愚蠢到一个干实事的人都不用吧。答案是,东汉和西汉不同,遇到了新的形势,皇帝的玩法也得跟着变,东汉皇帝的玩法必须得“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说“亲小人,远贤臣”致使后汉衰微,历史学界认为并非如此

诸葛亮剧照

东汉的皇帝遇到了什么新形势呢?就是豪族社会,整个东汉社会世家大族、豪门大族林立。而这时候的形势跟刘邦开国时候的西汉,是截然不同的。刘邦那会儿,基本上各国贵族都被秦始皇灭得差不多了,剩给刘邦的也就一个平民社会,所以没有什么世家大族。

“贤臣”指的是谁?

诸葛亮所谓的“贤臣”是哪一类人呢?答案就是有文化的豪族。那对东汉皇上来说,单单是豪族算不上威胁,但怕就最怕有文化的豪族。

为啥豪族在皇上面前这么横?首先豪族对社会有组织力,能影响朝廷的税收,皇上想动他们很不容易。如果是遇上有文化的豪族,那皇上的情况就更惨了,他们会引经据典地批评皇上,骂你昏庸无能。面对这么个有文化的豪族,想杀又杀不了,想骂又骂不过,皇上很无奈。这类有文化的豪族,一直发展到隋唐时期,被学界称作门阀士族。

诸葛亮说“亲小人,远贤臣”致使后汉衰微,历史学界认为并非如此

司马懿家族从高祖父开始就是征西将军

最可怕的是啥?就是这些所谓的“贤臣”,他们差不多把持了朝廷和地方的各种重要职位。那你也许会想:那这东汉的皇上就非得用这豪族的人当官吗?答案是除了豪族的人,没人可用。要任用一个人来当官,至少得有文化吧。当时的知识传播成本很高,造纸术还不成熟,印刷术这会儿也没有,所以能读得起书的也就是豪族。

所谓的“贤臣”不但对皇上有着极强的制约能力,而且垄断了知识和社会舆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指责皇上昏庸无能、指责对立面的人为“小人”。

诸葛亮说“亲小人,远贤臣”致使后汉衰微,历史学界认为并非如此

杨修则是出身“弘农杨氏”大族,四个太尉

“小人”指的是谁?

东汉开国的前面几位皇帝实力比较强,世家大族也在发展中,问题还不大。到了后面的皇帝,问题就尖锐起来。天天被约束,朝堂上全都是串通一气的家伙,皇上觉得越来越不痛快,认为必须得有对抗这帮世家大族的班底。但是上哪儿找人呢?从世家大族行列当中找人,然后期待他的忠诚?这不现实嘛,搞不好哪天我这皇上都被他背叛了。

皇上唯一能指望的,就是身份、地位都完全依赖于他的人。民间没有什么可用之才,而朝堂又都是世家大族。能满足的,也就只有两类人:外戚,宦官。

诸葛亮说“亲小人,远贤臣”致使后汉衰微,历史学界认为并非如此

外戚曹休、曹真死后,司马氏独大,曹叡无奈

皇上这会找来了支持自己制衡世家大族的人了,但是他们把持着朝里的官僚体系,也控制着舆论。皇上和找来的这些外戚、宦官支持者也就被垄断舆论的世家大族指责成“小人”。这实际上跟人品、官品本身如何关系不大,主要看世家大族的嘴怎么说。

皇上“亲小人”巩固了皇位

诸葛亮就说汉桓帝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仔细去看他的经历挺有意思。汉桓帝是在15岁的时候,被大将军梁冀扶上台的,掌权的当然是梁冀,而汉桓帝则做了13年的傀儡皇帝。在这13年里,汉桓帝辛苦发掘几个心腹宦官,甚至与他们歃血为盟,发誓联手做掉梁冀。(你想这皇帝都跟宦官,也就是太监,歃血为盟,这都落魄到什么程度了)

搞掉梁冀之后,汉桓帝开始自己说了算,没过多久就来了著名的“党锢之祸”。就是一群世家大族痛斥宦官,结果被指责成结党营私,最后是被罢官赶走并规定永远不得录用。其实也就是皇上搞一个党锢之祸让宦官和世家大族去争,用宦官压制世家大族。这汉桓帝虽然不是啥明君,但看这智商肯定不差。

诸葛亮说“亲小人,远贤臣”致使后汉衰微,历史学界认为并非如此

曹操的祖父曹腾也是宦官,就是在这时期崛起

如果是官宦后来发展过强,皇上还可以扶植外戚压制宦官。东汉中后期,皇帝基本上是交替使用宦官和外戚来管理天下,局面也基本上是每隔10几年是宦官当权,又隔10几年是外戚当权。

垄断舆论的世家大族们面对皇上的这些举措,也就把外戚、宦官说成是“小人”。而“贤臣”是否真的贤,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