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发白
用一个字就能评价张灵甫——渣!
1,人品渣。
张灵甫枪杀老婆吴海兰,闹得全国沸沸扬扬,于凤至宋美龄干涉,才接受审判。成为众矢之的,张自忠选择自求一死,战死沙场,张灵甫却选择了投机钻营升官发财,人品高劣一目了然。
张灵甫在常德会战等战役中作壁上观,坐视友军被消灭,余程万,李天霞都被他坑过,不想和他共事。
2,军事渣。
张灵甫一手毁掉了国民党第一强军——整编74师。孟良崮战役,说白了是张灵甫孤军冒进陷入重围最终骄兵必败的结果。张灵甫带兵顶多带1000人一个团,成为李云龙那样敢打敢拼的猛张飞,让他带3万人的整编师,这三万人性命堪忧。
张灵甫战功十分稀松,张灵甫两次得到宝鼎勋章。这是三等功,第一等是国光勋章,蒋介石、傅作义、周至柔、俞大维、何应钦等五人获得。第二等是青天白日勋章,191人获得。让青天白日勋章都拿不到的张灵甫指挥整编74师,蒋介石脑子在哪里?
3,政治渣。
张灵甫在山东,挖掘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坟墓,激起山东人民的公愤。
张灵甫在山东解放区,烧杀抢掠和日本鬼子一般无二,很多村妇被他和他的部下强奸。为什么粟裕和许世友必须灭了张灵甫,因为他是山东最大的祸害。
为什么网上一股吹捧张灵甫的风气?
1,张灵甫是国民党刻意包装的“抗日英雄”。
张灵甫最出彩的表现是万家岭战役,他死守张古山,得到猛张飞称号。王耀武把他树成典型进行宣传,至于田汉为他编话剧《德安大捷》,那是后来的捏造。
2,张灵甫的解放战争中战死的最高国民当将领。
国民党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少的三千五千都投降,三万五万也很多,20万以上投降也有。只有张灵甫,战死沙场,对此蒋介石必须大力宣传了!
3,现在蒋介石和张灵甫的粉丝太多了。
对于抗日的功绩,一棍子打死所有的国民党军队不可取,可是毫无疑问八路军和新四军歼灭敌人在100多支军的首位和次位,五大主力,只能排在第三和第七。因为抗日战争最前线明显是敌后根据地啊,这是c位好不好。
张灵甫有抗日功绩我承认,可是对他过度拔高,不可取!
历史知事
“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这位党国将军给人的印象最初就出自这句战斗口号,他也是第一位在银幕上没有被脸谱化的党国将军。
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对历史本来面目的好奇和追根溯源,张灵甫的许多事迹重新被提及,作为整编74师师长是其事业顶峰,而孟良崮的“滑铁卢”之败又是其人生落幕,也是后人谈及的焦点。
想当年张灵甫也是“引刀成一块,不负少年头”的热血青年,1925年离开北大,投笔从戎,从此纵马疆场,戎马一生。
随着对抗战历史越来越越客观的审视,国军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同样可歌可泣。抗战中张灵甫苦战淞沪,血染南京,奇袭张古山,鏖战上高,张灵甫无不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并中弹负伤而至终生跛脚,他的抗战功绩自有公论。
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指战员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和胆略足以彪炳史册,对手的拖沓扯皮,视军令如儿戏也有目共睹。但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你不得不看到张灵甫在国军中的独树一帜和舍我其谁的气概。
战争不是仅仅个人之间的对抗,其胜负是双方军事集团各方面博弈的结果,但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张在这一方面是否有所领悟呢。
作为黄埔四期生,张灵甫是一个眼里不留沙子的纯粹军人,抗战胜利后张灵甫74师“御林军”守备南京,对于宁沪这片日伪长期经营的肥沃之地,哪个军政接受大员趁此机会不是“金玉满堂”和“五子登科”。
而张灵甫明显没有这些“经济头脑”,王耀武在倒腾房产,李天霞财色两收,张在南京的第一个住处还是租来的,他在那帮国军将领中是那么不合时宜,属于清流极少数,不合群。
国人的“厚黑”理论在张身上是个极好的反面教材,李天霞黄埔三期比张还早一期,在张灵甫投奔王耀武时,李已经是跟随王出生入死的副官,又一度是张灵甫的长官。
可是两人在竞争74师师长的宝座时,李天霞上下运动打点使出浑身解术,而俞济时和王耀武确向委员长力荐张灵甫,张经济上洁身自好,军事上又突出,蒋校长是最喜欢这类高徒的,张李的74师宝座之争其结果不言自明。
有“霞公”之称的李天霞的败北引出的不仅仅是他一人的怀恨愤怒,论资历,军事才干,论战功,“霞公”可自认为不在张之下,张灵甫虽有当仁不让的天听眷顾,但已经没按常理出牌,破坏了“论资排辈”的官场潜规则,动的是这张官网上每个节点既得利益者的奶酪。
业务能力突出,受领导特别青睐,独树一帜,洁身自好,和花天酒地无关,同搓牌赌博无缘,与同僚没有礼上馈赠,就像群马奔腾,不曾看到四周驽马在消极怠工,自己独领一骑,丝毫不让,绝尘而去。
孟良崮之战驽马们的表现足以说明问题,李天霞先脚底抹油,向东机动,暴露张的右翼,后在严令督促下才举重若轻象征性支援,黄百韬也不冷不热磨蹭踌躇,9师王凌云等将官看大佬们都那样,小弟我何必冒尖。
四五十万的友军愣是冲不破对手的包围圈,张灵甫在孟良崮上徒唤奈何,只能向校长发发牢骚,听凭勇者一路向前,胆怯的随便他裹足不前,牺牲的也就牺牲了,投机取巧的自以为是。
唉,这就是官场逻辑,没有在“官系网”上按规则走路出牌,就得小心从网眼里掉下去,丢官是小,丢命就大了。
张灵甫是绝对尽忠他校长的,可县官不如现管,因为校长的吏治一塌糊涂,张这匹千里马和驽马们搅和在一起,校长这个弼马温也时常江郎才尽,束手无策。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看遍山川
张灵甫是一员猛将,确实不是宿将。他身上也没有展示出军事统帅的潜质。这是他和胡琏最大的区别。
1、抗战猛将经历
张灵甫在北伐、新军阀混战中,并没有太多出色的表现。按部就班的在胡宗南的第一军做军官。
如果没有杀妻事件,张灵甫大概率就是第一军的老人,抗战长期驻扎在陕西。
杀妻事件引发舆论热,张灵甫被判刑十年。在抗战开始后进入一支新部队,74军51师做团长。
师长就是王耀武。在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都表现出其勇猛作战,轻伤不下火线的特质。
淳化镇一战,与日军血战,伤重回西安修养。
(张灵甫)
徐州会战中攻击三义集,万家岭大捷中攻击张古山,都是血战,都立了战功。
擅长攻坚确实是一位猛将。
2、防御力并不强
鄂西会战中,胡琏的十一师守备核心阵地。
常德会战中,余程万的五十七师守备核心阵地。
(常德会战)
张灵甫缺乏守备历练,也可能是其防御能力本身一般所致。
孟良崮其选择防御地形,部署防御,确实证明其防御能力一般。
3、缺乏统帅潜质
擅长攻坚,缺乏防御能力,协调指挥部队能力一般。
在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如此,这时候的张灵甫已经升任七十四师师长,麾下有三万多齐装满员的精锐士兵。
在淮阴之战,攻坚战,取得胜利。
在二次涟水之战,攻坚战,胜利。
孟良崮作战,攻势转为守势,加上与国府诸将不协调,战局急转直下,身死军灭。
总结:
张灵甫和胡琏都是优秀的战将,但张灵甫作战较为死板,在硬碰硬中未必会吃亏。且在组织防御、协调部队上能力也不足。
胡琏作战较活,且擅长指挥部队,具有帅才潜质。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当年,国民党五大王牌主力之首的整编74师(军)3万3千余人,在山东孟良崮被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全歼时,毛泽东兴奋地说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蒋介石,一个是他毛泽东。
可见名声在外的整编74师战斗力之强悍,以及全歼74师对蒋介石的沉重打击,对解放军士气的极大鼓舞。
黄埔4期毕业后,张灵甫被编入国军第21师任步兵排见习官,北伐结束后,其已调入国军第1师,升迁至上校团长。
在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任上,张灵甫参加了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
南京保卫战中,张灵甫率305团死守华严村,与日军第18师团血战一昼夜,受伤过重渡江养伤,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
徐州会战中,第74军51 师在三义集围攻土肥原师团,张灵甫率305团与纪鸿儒的302团进攻日军阵地,因作战有功擢升为51师153旅少将旅长。
万家岭战役,敢死队长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从日军106师团疏于防范的后山绝壁上进攻,飞夺张古山,后晋升74军58师副师长。
以58师代理师长的身份,指挥部队参加上高会战,与57师一起与日军血战11日,此役58师被誉为抗日铁军。
此后,张灵甫率58师参与了第二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并以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参加第四次长沙会战、衡阳之战、湘西雪峰山战役。
抗战胜利后,74军奉命卫戍南京,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被称为御林军统领。
国民党整军会议后,第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军),辖整编51旅、57旅、58旅共3万余人,清一色的美械装备,时称国民党部队五大主力之首,军长张灵甫改任师长。
国共第二次内战,在淮阴、淮安两淮战役中,华野9纵以及第5旅、第13旅,均遭74师重创,两淮和华中解放区基本丧失,华野主力只得北撤山东,华东局势日趋严重。
二战涟水,华野以第1、6师、第9、10、11纵队共23个团的兵力,另以第5旅守涟水城,但未挡住74师的疯狂进攻,华野6师损失惨重,减员大半,74师占领涟水。
在进攻山东时,74师突出冒进,被华野数倍的兵力包围在孟良崮,张灵甫企图以中心开花的战术,吸引住华野主力,增援的国军再在外围包围华野,以达到全歼华野之目的,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最终张灵甫命丧孟良崮。
综观张灵甫短暂的一生,是个桀骜不驯的军物,每每身先士卒,打仗玩命,身上多处负伤,成了“瘸腿将军”,打了许多与日军的硬仗和恶仗,其所在的74军是支英雄的抗日队伍,这个功绩不能抹杀。
据说,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替父亲领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抗日纪念章,是对张灵甫抗战的肯定。
张灵甫本人是个典型的军人,在淮阴战役中,第74师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其强大的火力和灵活的战术,给解放军参战部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许多参战的官兵都说,整编74师比抗战中的日本军队还难打,可见74师的作战力。
第74师官兵清一色的美式服装和墨绿色钢盔,炮多、机枪多、冲锋枪和卡宾枪多,火力之猛是其他国民党军无法相比的,部队训练有素,战术动作纯熟,善于利用地形地物,士兵体力强,冲锋格外凶猛,且骄横异常,自称“天下第一师”。
张灵甫打仗确实有一套,一战涟水,张灵甫不但未能攻占,还付出了7000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但华野6纵司令员王必成也领教了第74师的厉害,他在回忆录里感叹道:“兵败而不山倒,两虎未擒一狼,姓张的有一套。”
本文本由“国平军史”发布,2018年3月26日于杭州,请关注本文作者,每天都有军史类文章推送。
国平军史
张灵甫,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年纪大一点的朋友大多是因为《红日
》这部被批判过的老电影知道整编第74师,同时也知道了该师师长张灵甫。话说,在那个年代,这部老电影为啥遭到批判呢?原因之一是表现孟良崮之战时,拍摄守方国民党军用的仰拍,显得高大;拍摄攻方我军用的俯拍,显得不那么高大。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充满争议的帅哥+悍将。张灵甫是陕西人,作为一名军人,其文化水平相当高——曾考入北大历史系。可惜,后来因为经济原因,他不得不辍学。于是,中国少了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多了一个著名的职业军人。
北大辍学后的那段时光,可能是小张最迷茫的时期。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恩师兼长辈、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给他指了一条路——去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小张欣然从命,南下广州,考入黄埔第4期。于是,黄埔4期的名将录里,除了林彪和胡琏等牛人以外,还多了一个张灵甫。
之后,张灵甫的仕途很顺利。凭着勇猛的作风,很好的文化底蕴,足智多谋的脑子,他跟着大师兄(黄埔1期)胡宗南,一路飞黄腾达。没用几年,小张就混到团长。
正在他春风得意的时候,一件天大的事发生了。
什么事儿?
张灵甫回家探亲期间,把老婆宰了。对这一事件,到今天都没有一个准确说法。有的说是他老婆偷人,有的说是口角引发老婆侮辱他,也有的说他老婆是某方间谍,偷看他的文件……总之,他杀妻了。本来,老大哥胡宗南和老校长蒋介石都想放他一马,毕竟人才难得。可没想到,女方家人直接告到第一夫人宋美龄那里。当时,宋三小姐正在搞妇女解放运动,听到这事,大怒。夫人一发火,后果很严重,于是南京命令胡宗南立刻把张灵甫押解南京受审。
胡宗南当然不愿意看到小老弟出事,于是不派一兵一卒押解,让张灵甫自己去南京。啥意思?实际上等于放张灵甫逃跑。不料,实心实意的张灵甫在无人押解的情况下,居然老老实实去南京。路上没钱了,他就用学自于右任学生那里的一手好字,写字卖钱,一路走到南京。最后,他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
抗战爆发,急需战将,张灵甫于是被放出来,戴罪立功。面对日本侵略军,他玩命了。万家岭战役中的张古峰战斗,张灵甫身先士卒,带领敢死队冲上日军阵地,全歼日本守军,自己的腿也因此负伤。从此,他多了一个绰号——张瘸子。抗战期间,无论是长沙会战、鄂西会战、上高会战等,张灵甫都是战功赫赫。抗战结束时,他已经是王牌部队第74军的师长。不久,国民党整军大会召开。第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再进一步,成为该师师长,正式执掌这支精锐部队。
张灵甫没让提拔他的人失望。在之后的两淮攻击战中,他先后拿下淮阴和淮安。接着在二次涟水攻防战中,击败华野主力六纵,拿下涟水。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多次指出,张灵甫和其第74师是华野当前面对的最强之敌,一定要想办法先打掉他们。
终于,孟良崮战役爆发,张灵甫被华野包围在孟良崮。华野为消灭张灵甫下了大血本,以5个主力纵队包围他,以4个纵队阻击国民党援军。张灵甫毫不示弱,摆开架势,和华野主力面对面交锋。他的计划是:以自己所部第74师为核心,吸引住华野,然后外围的国民党军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包围上来,一举消灭华野,解决山东问题。问题是,张灵甫的友军远没有他积极,对增援推三阻四,草草应付。最后,苦苦奋战了几天的张灵甫终于弹尽粮绝,无力回天。在一片“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喊声中战死沙场,结束了他丰富多彩、毁誉参半的一生。
该如何客观评价张灵甫?
“内战无英雄”,他在内战中无论是打胜还是打败,都没什么可值得多说的。但是,他在外战中,在抗日战场上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1.钟子麟:《蒋介石的王牌悍将张灵甫》
2.霍安治:《军事指挥官张灵甫》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说张灵甫就不能说说74军,说张灵甫就不能不提王耀武。王耀武打仗厉害,他铸就了74A“抗战铁军”威名,连日军都称赞。王耀武给74军于张灵甫,提拔他当军长,给他的是一座金矿,可惜这座金矿也最后败在张灵甫手里,虽然是大势所趋。
74军为何战力强悍呢?有一个原因就是这支队伍的文化水平高。文化高的队伍,善于总结,善于思考,把火力配置,队伍建设,战斗指挥发挥出最大能效,现代化战争必须要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发挥最大战力水准。而为何74军可以招到文化高的士兵?有一个原因就是张灵甫的老上级,王耀武会做生意。王耀武很会拉关系,做生意也是好手。比如他开被服厂,生产多余的卖给周围群众,然后再扩大生产。而在国军上层中,王耀武出手阔绰,也很得人心。
战争时候,你的军队还能够,赚赚钱,不容易的。那时候军队关键是钱啊,有钱才能招文化人,有钱才能一心搞训练,武器弹药也能买到扩充,弹药多才能搞训练。74军的基层官兵文化水准是最高的。74军平时补充的兵员也好,74军改编为整编第74师前,补充伪军近5500人,是收编的警卫1,警卫3残部,还有15旅;补充的都是伪军教导师,全是日军训练的。
后来74军官兵在孟良崮被俘虏的,陈粟交代一个也不放,全部补充到各主力队伍中,特别是指挥技能型老兵都是宝贝,生活上班长重点照顾,谈心的,打洗脚水的,帮盖被子的,感化一塌糊涂啊。74军的班排指挥作战部署,火力配置发挥水准是当时最高水平,在涟水战斗中,使华野的六纵影响深刻。一次攻坚战斗,一位来自红军的连长指挥战斗,嚷着进攻,俘虏兵来自74军教会了连长用五挺机枪封锁三个火力点,各种火炮依次排列分别轰击进攻队伍2-3梯队,迅速瓦解了敌方攻势。
那么既然张灵甫能被王耀武安排在这支军队当军长,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是他从来没有获得过青天白日勋章,只获得了云麾勋章。他分别获得这两个勋章的三等和四等,从等级上来看,大致相当于“校官之首,将官之尾“。所以说抗日名将标准的话,排在张团长前面无数,不知道为什么网络上这么火,难道是因为比王耀武帅吗?
李三万的三万里
让张灵甫在孟良崮送命的人是谁?竟然是几个超级间谍!
【萨沙讲史堂第五百八十六期】(历史系列第250讲)
又到了5月16日,今天是张灵甫的忌辰。张灵甫为什么会失败?已经有无数论文讨论过了。萨沙认为张灵甫本人没有太大过失,最大 的功臣应该是2个间谍:刘斐和郭汝瑰。听萨沙说说吧。
在整个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表现还是不错的。
他唯一的错误,在于低估了粟裕围歼74师的决心,没有想到华野会集中5个纵队十多万人来打他区区1个师。
张灵甫接到汤恩伯命令(原地固守,拖住华野主力配合外围部队将其全歼),竟然照办。
以张灵甫的睿智,他本应该听从参谋长的建议,果断集中主力突围,而是选择上山死守。
可以说,这就是张灵甫唯一的错误,说白了也就是轻敌了:因连战连胜对于解放军和陈毅过于蔑视。
孟良崮战役的失败,原因还有很多,最重要的在于中共间谍的优秀表现。
刘斐和郭汝瑰以及其他几个至今没有暴露的间谍配合,将张灵甫置于死地。
刘斐
首先,他们让张灵甫走进了埋伏圈。
诚然,制定突入孟良崮山区计划的是汤恩伯。
这是汤恩伯对于孟良崮山区地形地貌不了解,而急于求成的昏招。
但汤恩伯在毛森的提示下(毛对这里地形很熟悉),发现计划制定出了问题,连夜联络统帅部要求更改。
蒋介石已经入睡,他也根本不了解这个计划的具体情况。
接电话的是统帅部的参谋次长刘斐。
刘斐军衔并不高,却负责制定所有作战计划。刘斐打着官腔告诉汤恩伯,汤的计划已经得到最高统帅(蒋介石)的认可,命令已经下达,无法更改。
听了刘斐的话,汤恩伯认为蒋介石已经拍板,仓皇挂掉电话,随后几天也没有敢于再提修改的事情。
于是,张灵甫就这样走进孟良崮山区。这里有陈毅和粟裕的20万大军,等着他进入埋伏圈。
而实际上,在张灵甫被包围当天,蒋介石才知道74师竟然进入了孟良崮山区。
在张被包围的第2天,蒋介石才知道74师竟然已经被团团包围。
到5月16日,74师覆灭前半天,蒋介石才知道李天霞师已经擅自向后撤退,并没有参加反攻,74师难逃一劫了。
总之,老蒋压根就不知情。
可见,刘斐冒着巨大的危险,假传圣旨,才使得张灵甫进入了包围圈。
实际上,张灵甫并非不知道进入山区的危险。在74师老师长王耀武发现情况不对,发电报让张灵甫不要进入山区,张却无奈回答“ 蒋亲自指挥,只能照办”。
亲自指挥的哪里是蒋介石,而是刘斐!
郭汝瑰
其次,陈毅、粟裕对张灵甫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张灵甫听从汤恩伯的命令,而汤恩伯则受徐州剿总顾祝同指挥。搞笑的是,徐州剿总的副总参谋长就是郭汝瑰,他负责领导实际的参谋作业。
如果说刘斐只是制定计划,无法及时得到部队的运动情况,郭汝瑰对此则是一清二楚。
在孟良崮战役中,陈毅粟裕对国军的动态非常清楚,才能做出了很多大胆的军事部署。
一些部队从国军之间的空档果断插入,一些部队则果断分少量兵力对付消极国军部队。
比如,攻击张灵甫退路要隘垛庄的解放军,能够一夜高速行军150里,根本不顾侧翼的国军威胁。显然,如果不是熟知国军的具体位置,没有人敢于这样部署。这种高强度行军中被敌人侧击,部队立即就会混乱甚至溃散。
还有,在李天霞畏惧和张灵甫一起被围,放弃垛庄向后撤退以后,解放军竟长时间只安排1个团监视。这说明,解放军对于李天霞的军事部署甚至意图非常清楚。李天霞的83师并非弱鸡,如果全力猛攻救援,最低程度会导致歼灭74师的时间大大延后。
另外,因明白张灵甫是孤军奋战,周边部队均无法及时救援或者不愿意救援,陈毅粟裕才敢孤注一掷使用5个纵队十多万人围攻张的2万人。他们攻击时间长达3天3夜,完全不顾侧翼黄百韬等部的拼死救援。这种打法是非常冒险的,某种意义上是兵家的大忌。
最后,堪称完美的间谍表演。
表演的完美在于,直到今天郭汝瑰和刘斐并不算暴露。
相对暴露的是郭汝瑰,1985年他被明确“享受副兵团级待遇”,才让人摸清楚了一些真相。
至于刘斐,直到今天仍然不知道他的内幕。
一般认为,刘斐在死前都没有暴露,甚至还安排了嫡系很多特务潜伏在台湾。
只有刘斐女儿刘沉刚写的《刘斐将军传略》一书,才让人有所领悟。
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刘斐存心作出了许多错误的部署和献议,使国民党军受到非常不利的后果”。
【萨沙讲史堂第五百八十六期】(历史系列第250讲)
萨沙
中国的巴顿将军
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终于光荣地替父亲领到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抗日纪念章,张灵甫将军的抗日功绩得以正名。
张灵甫自幼酷爱书法,博览群书,属于学霸类型的,中学时代书法受过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肯定,大学考上北京大学历史系,上了一年后因为家庭困难学费拖欠 。
张灵甫从北大辍学后,赶上北伐战争革命烈火时期,为了实现报国理想他报考了黄埔四期投笔从戎,毕业之后分配到一线作战部队,立有军工。
张灵甫31岁的时候已经晋升为团长,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时候,他犯了杀人罪,被杀的是他的妻子张兰,被判入狱服刑。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据东北,策动华北五省自治,剑指上海。国民政府对于前线中层军官需求旺盛,于是出台政策只要没有政治问题其他犯罪前科都可以戴罪立功,张灵甫出狱后被安排74军服役。
真正让张灵甫名扬四海的是1938年10月的德安大捷。这场大捷是国民党继台儿庄胜利后的又一次大胜,而张灵甫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头功。当时,日军106师团占领了军事高地张古山,要歼灭日军,就必须先拿下张古山。在讨论作战方案的时候,众将都认为张古山山势陡峭,工事坚固,易守难攻,拿下绝非易事,只有张灵甫提出了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办法,解决了张古山战斗。张灵甫的办法是一面以大军在正面佯攻,一面派突击队突袭人迹罕至的张古山背面,以奇兵制胜。
当然,这个突击队长的任务自然就落到张灵甫头上,他带着一批精兵强将穿过艰险的深山峡谷,攀上了张古山。
日军根本没料到,中国军队会在这黑灯瞎火的晚上爬上鸟兽绝迹的张古山,所以,当张灵甫的突击队逼近的时候,许多人还在睡梦之中说着梦话。匆忙迎战的日军,与张灵甫鏖战五日五夜,最终难逃被歼灭的命运,而张灵甫身中7块弹片不下火线,最终顺利拿下张古山。
张灵甫这一战之后可出了大名,成了全国皆知的抗日英雄,这还要感谢着名剧作家田汉的艺术再现。在德安大捷后不久,田汉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来采访张灵甫,光采访报道还不够,田汉还以张古山之战为蓝本,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由田汉的演剧队排演并向长沙市民和74军的官兵作了公演。在戏剧家的生花妙笔下,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成了剧中歌颂的抗日英雄,从此名震天下。
74军将士奋勇抗倭的事迹深深感染了田汉,这位《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除编写话剧外,还主动挥笔作词,和作曲家任光一道为74军创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军歌:我们是人民的武力,抗日的先锋。……跟着先烈的血迹,瞄准敌人的心胸,我们愈战愈能,愈杀愈能。
德安打劫之后,张灵甫得到蒋介石重视,随后的淞沪会战,长沙会战,南昌会战后一系列抗日战争,张灵甫越战越勇,晋升为74军军长。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每逢有苦战恶战犹豫不定的时候,张灵甫就成为突击队长的首选。
抗战胜利后,74军改编为74师,张灵甫担任国军战斗序列中为数不多中将师长,蒋介石也不惜血本利用美国军援,打造全副美式装备和训练的整编74师。
唐俊龙55398571
黄埔四期中的佼佼者不少,有林彪、刘志丹、李弥、胡琏等等,但张灵甫即使和这些佼佼者比起来,也不遑多让,他是一个悲剧的英雄,他是一个矛盾着的英雄,但无论怎样,他至少是一位值得任何人尊敬的抗日英雄。
黄埔四期毕业后,他和大多数黄埔生一样,成为了低层军官,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北伐中去,他做过见习军官,也当过排长,北伐结束后,经过战火洗礼的他成为了团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灵甫迎来了他一辈子中九死一生但却大义凛然的时刻。
1937年8月,他率部参加淞沪会战,12月,没有任何休整的他又率一团之力参加南京保卫战,在此次战役中,他以一团之力阻挡日军18师团,与其血战一昼夜,重伤不下火线,后来成功完成任务,却因受伤而暂时退出了战场。没过多久,他又参加了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他的脚步几乎踏遍了整个抗日战场,他在德安大捷中的表现被编入话剧,这足以说明他是个英雄。
但英雄的定义似乎必须是完美的,在内战爆发后,他成为了蒋独裁政权的先行者,他一战涟水,在战涟水,直到获得“青天白日勋章”,但这不久,他便殒命于孟良崮。
或许对于张灵甫来说,他的下场是自己选择的,但对于国家,他是无愧的。
历史之绝唱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十六:陆军中将、整编74师中将师长张灵甫。
张宗灵,字灵甫,陕西长安人,黄埔四期生,长期担任五大主力中整编74师师长(第74军)。蒋介石、王耀武的心腹爱将,是国军中最耀眼,最受争议的将领。
张灵甫英俊帅气,书法造诣很高。早年因杀妻案入狱服刑。抗战后出狱,在74军服役。在万家岭率敢死队突袭张古山而名动全国。其后在上高战役被日军打伤腿被称“跛腿将军”。
张灵甫指挥果断、作战勇猛,用兵大胆出奇。其整编74师(第74军)被誉为五大主力之首,获得过全军唯一的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虎贲军。日本人称之为支那第1恐怖军。
张灵甫擅长治军,不贪钱色。但为人骄狂轻敌,看不起友军、同僚,甚至对上司也蛮横无理。
抗战胜利后因驻守南京被称为御林军。内战爆发后整编74师在华东战场充当急先锋,攻克两淮、涟水、兵指临沂,脱离友军冲在最前面。
粟裕调动华野所有主力,将张灵甫整74师见围困在孟良崮,各路国军保存实力见死不救,致使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本人兵败身死。
民国4大美男之1张灵甫戎装照。
张灵甫北大高材生,又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四期,投身民主革命。后因杀妻案判入狱十年。
张宗灵(1903-1947年),又名钟灵,字灵甫,又字钟麟,陕西长安县人。1903年3月,出生于长安县东大乡东大村,1921考入长安中学。
1923年考入北大历史系,期间同第一任妻子邢凤英结婚,后因无力负担学费而退学。
1926年张灵甫听从于右任建议考入黄埔四期,毕业后在21师任见习排长、排长,并开始参加北伐。北伐结束张灵甫调第1师任职,一直升迁至团长。
1933年张灵甫当上第1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经朋友介绍,与吴海兰认识。1933年冬,两人在四川广元拜堂成亲。一年后,女儿张清芳出世。
1936年,张灵甫枪杀了结婚三载的第二任妻子吴海兰,张灵甫遭到了妇女界的一致讨伐,胡宗南要求张灵甫自解南京。
张灵甫带着少量盘缠上路了,用完了盘缠后他就卖字糊口,两个多月才来到南京。随后被判入狱10年,在南京“模范监狱”服刑。
张灵甫和第4任妻子王玉玲。
张灵甫跟随王耀武74军四处征战,参加许多大型会战,在万家岭一战成命。
“八一三”淞沪会战,因王耀武保举,张灵甫任第74军305团团长。
其后参加了抗日几乎所有大的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4次长沙保卫战、上高会战、浙赣会战、雪峰山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在万家岭战役中,身为团长的张灵甫亲率敢死队,爬上张古山山后悬崖,突袭日军获得大胜,名动天下。此后张灵甫成为媒体的抗战明星,一有战事,即被大书特书。
张灵甫得以一路升迁到旅长、副师长、师长,直到由王耀武保荐担任74军军长。
张灵甫英俊帅气,被誉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张灵甫作战勇猛,但资历不高,与同僚、友军不睦,为其后来战死孟良崮埋下祸根。
张灵甫擅长指挥、作战勇猛,全身负伤19处。在上高会战被日军打伤腿,被人称“瘸腿将军”。
又因颇具文采,书法造诣极高,民国大佬于右任对其书法评价很高,可谓文武双全。
张灵甫指挥作战灵活大胆,往往用侧翼战术发起攻击。是蒋介石的爱将,在讲究派系和资历的国军中遭受嫉妒。
张灵甫持才傲物,自诩74军战斗力强大,与同僚、友军不和,甚至对上司也多有不敬。以致被围时得不到救援,兵败战死。
内战开始,张灵甫的整编74师战斗力大不如王耀武时期的第74军。
1946年国军进行整编,第74军整编为整74师,辖第51、57、58整编旅,总兵力33000人。张灵甫任师长、邱维达为副师长。
整编后74师作为华东国军先锋、主力,一直在一线作战。但实际上战斗力已经不如王耀武时期的第74军,我们来看看具体差距:
第74军老军长、山东保安总司令王耀武。
一、兵员质量与战斗素质直线下降:
抗战期间第74军一直得到优先补给,兵员多为爱国学生,素质很高,老兵比例高达90%;军官全部为黄埔军校优等生。
抗战胜利后,大量军官和老兵退伍,致使老兵比例直线下降。张灵甫甚至一次性补充伪军中央警卫队4000人。
整编后的三旅六团制非常影响作战,经张灵甫再三要求,国防部同意其恢复三旅九团制,但3个补充团在安徽整训,还没有到编74师就被消灭。
第74师被充当先锋,打的都是硬仗,兵员损失高达万人,并长期得不到休整、补充。特别是到临沂山区作战,张灵甫抵触情绪很大。以至国防部认为张灵甫太娇气,要好好敲打敲打。
74军副军长、83军军长李天霞。
二、整编74师武器落后第74军时期,甚至武器数量严重不足:
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会认为小编胡说八道。抗战时期,第74军是第一批换装苏式武器的军,火力强大,已经不弱于日军师团。
整74师换装美械后,张灵甫发现在实战中,美械武器弹药消耗量大,而国军只有美军的基础武器,却没有美军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
逐将步兵武器换成了国产和日械。除榴弹炮、山炮、战防炮是美械外,迫击炮、轻重机枪基本是国产、美械对半开。
在作战中损耗的武器一直没有得到补充,整74师后来得到的3个补充团只能装备老式中正式步枪。
由于兵员短缺,张灵甫下令将运输团2500官兵编入战斗部队。而运输、辎重部队只有副班长以上才配置武器,士兵赤手空拳,说明其武器匮乏的窘境。
理论上看,74师装备105毫米榴弹炮12门,75毫米山炮36门,81毫米迫击炮72门,37毫米战防炮48门,60毫米迫击炮324门,重机枪144挺,火箭筒72具,火焰喷射器54具,轻机枪486挺,冲锋枪2000支,春田步枪12000支。实际情况除榴弹炮、战防炮、山炮外,武器大多没有足额。
74师汽车装备数量很少,弹药多靠骡马运输,造成弹药配额不足(孟良崮战役74师只发射7000枚炮弹)。
另外营级骨干火力,是美制水冷式重机枪,一旦离开水源作战,几成摆设,极大影响74师作战能力。
三、官兵不愿打内战,发生大量逃亡,战斗力大为下降,张灵甫成立秘密督战队也无济于事:
涟水战役后,随着老兵大量退伍和战损,战死的基层军官非常多,老兵占比已下降到40%,许多官兵不愿打内战,纷纷要求留在驻地和请假。
整74师甚至发生5%的士兵逃亡,作为5大主力之首出现这样高比例的逃亡,说明其厌战情绪之高。
由于内战造成官兵待遇下降,军心涣散。张灵甫为提高士气,成立了督战队、情报组、精神组,战时可枪杀临阵脱逃士兵。种种办法依然没有多大作用。
如垛庄是74师出发地,储存大量辎重补给,守军1个团一个晚上都坚持不了,所以这个时期74师战斗力已经落后于第5军和新6军了,五大主力之首已名不副实。
张灵甫整编74师被歼灭的外因,主要是国军密码被破译,加上张灵甫轻敌冒进,被粟裕抓住战机。
而粟裕原先作战计划,是要歼灭第一兵团右翼桂系整编第7师和48师,这2部急于争功,已突出兵团阵列。
不料解放军破译了第一兵团电文,得到了全部部署:以整74师为中央突击,整25、83师掩护两翼,整66师掩护25师侧翼,整7、48师掩护83师侧翼。
粟裕放弃原计划,重新寻找战机。果然张灵甫轻敌冒进,不待整25师、83师行动,离开垛庄向孟良崮进犯。
传闻兵团司令汤恩伯得知74师独自冒进,大吃一惊,亲自坐上吉普车去追,也没能把张灵甫追回。
张灵甫被歼灭的内因是其性格孤傲,寡言少语,自视甚高,看不起同僚,74师官兵上下都有看不起友军的毛病。
孟良崮战役前,第1兵团将74师划归83师李天霞指挥,李天霞一开始也非常照顾74师安全,但是张灵甫看不起李天霞,以及83师的战斗力,强烈要求归整编25师黄百韬指挥。
张灵甫被围后,黄百韬命令张灵甫向25师靠拢,张灵甫又以孟良崮阵地已搭建好,一口回绝。
张灵甫孤傲的性格造成了后来李天霞、黄百韬见死不救,李天霞只派1个营,打着1个旅的名号假装救援;
黄百韬亲率4个团也在战场外观望,结果赶来增援的整65师见状,也按兵不动了。
解放军总结74师战术特点:以正面佯攻、侧后迂回或超越攻击。部队骄横,作战精神较强,善于集中兵力、火力,善于使用小部队进行锥形渗透我侧背,错乱我部署,但不擅近战。
整编第二十五师师长黄百韬。
张灵甫整编74师孤军深入,友军见死不救,覆没于孟良崮之战役经过一:国军在华东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双方都在捕捉战机。
1947年3月,国军在山东战场投入了60个整编旅(师)约45万人:以43个旅25万人组成三个机动兵团,另外以17个旅20万人组成负责后方守备和策应。
张灵甫由于长期作战,没有休整和补充,对于山区作战很是不满,多次要求到平原地带作战或修整,被国防部拒绝。
5月上旬,解放军主力东撤莱芜、新泰、蒙阴一线,国军判断解放军已经“兵疲势衰”,遂命令第一兵团向坦埠、沂水推进,第二兵团向博山、张店推进,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
第一兵团以张灵甫的整编74师居中,整编25师、83师为左右两翼,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限令张灵甫两天拿下坦埠。
5月11日,74师按计划开始进攻。但张灵甫只派51旅北渡汶河,两个主力旅则始终留在汶河南岸,第一兵团却要求74师必须全师北渡汶河,务必于14日中午前占领坦埠。
孟良崮战役之二:张灵甫在严令下,向坦埠攻击前进,与友军拉开距离,并遭到解放军全力顽强阻击。
在兵团的压力下,张灵甫才决定13日留下一个后卫团,主力渡河全力向坦埠发起攻击。74师经激战攻占马山、迈逼山、大箭,距离坦埠已不到6公里。
但25师、83师进展缓慢,张灵甫为避免孤军深入,于傍晚下令放弃新占阵地,只在前沿要地留少数部队警戒,主力全线收缩至汶河沿岸,使全师处在可进可退的态势。
13日入夜后,74师全线遭到解放军主力猛攻,更严重的是两翼的83师和25师也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击下被迫后撤,74师与左右两翼就出现了10多公里的空隙。
5月14日一早,74师正准备按计划向坦埠进攻,不料各旅报告对面解放军已经抢先发起进攻,而且投入的兵力比前两天还要雄厚。
张灵甫立即命令暂停进攻,就地转入防御,但解放军对74师两翼合围的钳形攻击态势已经非常明显。
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中将。
孟良崮战役之三:张灵甫见势不妙,急令全军撤往垛庄,不料退路被断。全军有被合围之险,逐命74师全力固守孟良崮。
上午9时许,张灵甫决定不再服从攻取坦埠的命令,以51旅为前导,师部居中,57旅殿后沿孟良崮以西向南撤退,58旅则占领孟良崮一线掩护师主力后撤。
74师的撤退还是比较迅速的,在中午前后51旅已经到了孟良崮附近,预计14时左右撤到垛庄。
关键时刻,正向垛庄穿插迂回的华野1纵比74师抢先赶到了孟良崮,发现74师主力正在南撤,1纵独立师1团果断放弃抢占垛庄的原定计划,转而抢占公路东北的285高地及西北无名高地。
几乎与此同时,独立师3团也抢占了孟良崮以西的330高地,随后1团、3团便占据高地向正沿公路撤退的74师猛烈开火。
张灵甫接到51旅退路被切断的报告,立即命令51旅全力反击285高地和330高地,同时决定全师退守孟良崮。
这时,解放军4纵和9纵从北面压过来;8纵已切断74师与83师的联系。张灵甫只派了一个团控制孟良崮,主力摆在界碑、临蒙公路两侧便于机动的位置,并尽量与左右两翼友军相连接。
孟良崮战役之四:张灵甫做出的部署完全是依托制高点靠拢友军,重点在于自保。 而蒋介石认为抓住战机,要求张灵甫固守,各军合围粟裕。
孟良崮是石头山,石质坚硬,无法构筑坚固工事,如果炮火落在山上,石头崩裂,还会将火炮的杀伤威力进一步放大。
经过反复争夺,74师各旅都在黄昏前占领了指定位置,张灵甫也将师部安排在540高地,总算松了一口气。
华野已经意识到孟良崮的重要性,在14日上午连续三次紧急命令1纵占领孟良崮,但1纵拼尽全力赶路,还是比74师晚了一步。
在中午前赶到的只有独立师的2个团,于是粟裕只好命令1纵暂停攻击孟良崮,等待其他部队到来。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认为,74师占据着制高点,握有地利之优,加上其强劲的战斗力,附近又有重兵集结的外围部队,正是与华野主力决战的大好时机。
于是蒋介石亲自下令74师坚决固守孟良崮,吸引解放军主力,来个“中心开花”! 这时解放军的合围态势确实还未形成,74师如果全力突围,成功的可能性很大。
但是张灵甫认为突围会违背蒋介石的命令,同时丢失大量重装备,即使突围成功也会受到处罚;而固守待援的话,目前74师建制完整,控制着制高点,与两翼友邻的距离也只有数公里之遥,坚守一两天自然不在话下。
孟良崮战役之五:黄百韬、李天霞见死不救,张灵甫第74师全军覆没,兵败身亡。
国军重点进攻山东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和华东解放军主力决战,但一个多月以来,他们一直在沂蒙山区来回折腾,始终没有找到解放军主力。
现在解放军主力尽出,正是决战的大好时机,所以张灵甫觉得“中心开花”的计划是可行的。
战役开始后,74军孤军奋战,左右两翼的25师和83师裹足不前,短短几公里的距离,三天都没能打通,最终将张灵甫陷于了弹尽援绝的境地。至16日下午,74师被歼灭,张灵甫兵败身死。
孟良崮战役之六:国军追责检讨,众将将责任推给死去的张灵甫。
张灵甫死后,蒋介石勃然大怒,传说第1兵团司令官汤恩伯自求辞职、下跪认错,被蒋介石用手杖打的头破血流。
检讨会上当场逮捕援救不力的李天霞。整编25师长黄百韬主动请罪,言称张灵甫不听命令,擅自脱离友军作战,自己带25师拼死相救,无奈功败垂成。
顾祝同见黄百韬主动揽责,也大加庇护,说张灵甫不听军令,导致兵败,于是74师战败的责任,都推到死去的张灵甫身上了。
孟良崮战役全歼张灵甫第74师,及援军整编第25、11师、第5军一部,共计3万3千人,其中整编74师2万7千人。
孟良崮战役发生时,几乎所有华东国军主力都在附近:整编11师、第5军是五大主力部队,整7、25师、48师也都是很强的部队,粟裕算是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真实的原因有以下。
第一,虽然1兵团部队紧密,每个师相隔不到10公里,但是6个整编师一字排开,拉网式的前进,如果是平原野战还过得去,但是在苏北山区这样的阵型前进,是不能这么计算直线距离的,5公里就可能是几座山头的距离,一旦被狙击,救援不及;
第二,蒋介石干预战局,要求74师固守待援,援军保存实力,见死不救,而唯一能破局的就是在合围之前,向垛庄突围。
第三,13日晚74师已经遭受强大攻击,14日早上张灵甫还向完成占领坦埠任务,直到9点才放弃计划,如果能提早几个小时后撤,退路通畅。
第四,汤恩伯能力不足,又不能协调张灵甫与李天霞关系,如果让2人共同老长官王耀武来当兵团司令,问题迎刃而解。
第五,兵团军事部署电文全部被破译,国军几乎是透明作战。粟裕随机应变,把原计划歼灭擅长山地作战的整7、48师,改打张灵甫74师,极为高明。
第六,临战更换指挥体统,把原来李天霞指挥改为黄百韬指挥74师作战,朝令夕改,如同儿戏。
张灵甫死后,华野宣告胜利,并进行了战场打扫,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7000人,于是华野下令重新打扫战场。
终于发现孟良崮山坳处整整齐齐坐着弹尽粮绝的7000官兵,可见74师战场素质之高。
据华东人民解放军20号公报,报道孟良崮战役歼灭国军32000余人,其中包括俘获74师官兵19676人、救援部队整25师、整11师、第5军伤亡6000人。
74师在孟良崮作战时,并没有全员到齐,有三个补充团和1个榴炮营因为武器未全,留在后方整训,副师长重建74师。
而74师副师长邱维达因在家养病,没有在军中得以逃脱,蒋介石下令重建74师,王耀武保举邱维达为整编74师师长、李人俊为参谋长。
74师基础官兵除3个补充团外,还有约5、6000在涟水、孟良崮负伤的官兵归队,王耀武支援了大量第2绥靖区的军官,以及解放军释放的一批军官为基础:
以3个补充团加归队老兵成立51旅、以山东警备2旅为57旅、以广东航空警备旅为58旅重建74师。经过半年多训练,于1948年重新投入战场。
并显露出高于一般国军的战斗水平。在济南战役中,王耀武唯一要求就是空运74师1个旅协防济南,最终只到了一个团,王耀武也是如获至宝。
74师在1948年恢复为74军番号,划归第2兵团邱清泉编制,在淮海战役中包围在陈官庄,于1949年1月被完全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