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之首是什么,人道之首是什么?

青年122717311


要搞清楚天道之首和人道之首,首先必须要把“道”的概念界定清楚。

“道”虽然早已经进入了国人的日常口语之中,如“头头是道”、“志同道合”、“背道而驰”,但“道”的概念究竟是一个什么意思,不要说是一般人,专门研究老子的哲学教授也不一定能够很好地界定清楚。

“道”究竟是什么概念?

道,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为“可以为天下母”的宇宙本体所起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宇宙本体的“”很难起,老子勉勉强强起了一个名曰“”——“强为之名曰大”。

道亘古长存、永不改变。道为宇宙万物之本,道为宇宙万物之真,是宇宙万物的终极存在和终极依据,天、地、人、万物都是道造化而成的。

天、地、人、万物都是道造化而成的

道就是自然,自然即是道。

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自己如此,自己这样,自己那样,就是自然。

作为宇宙本体的道,造化万物、充盈万物、主宰万物。一般情况下以气态形式存在,又被称为元气,或“”或“”。

道亦代表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或称秩序或规律。

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这全部都是本体道之所为。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就是由人文始祖伏羲-黄帝-文王-老子-庄子开启、传承和发展而来的道本体论,或称元气论。元气论是全世界唯一的对宇宙本体的正解,是全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

老子眼中之“域中有四大”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代曾有媚上的文人,把“亦大”改为“亦大”,把“居其一”改为“居其一”,但却与后面的“人法地”无法形成连贯的逻辑。

“道法自然”中的“道”,指的是人类行为之“道”,即秩序或规律,如制器之道、健康之道、富民强国之道等等,人类行为之道最合理的方式就是效法自然。

老子眼中的“四大”

那么,在老子眼中,何者?因何?才可以称其为“大”?什么样的人才能够有资格与“道、天、地”并称为“大”呢?

道何以大?造化万物,万物存道,天下母也;

天何以大?天覆万物,吞吐宇宙,从不言也;

地何以大?承载万物,生生不息,无私载也;

人何以大?万物之灵,感天悟地,法自然也;

不明自然,不识生死,自以为是,类禽兽也。

能够“道法自然”的“人”,才不负天地大自然所给予的万物之灵的天赋,才是老子眼中可以称为“大”的人!不明自然之理,不识生死之道,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实质上有负天地给人类独特的万物之灵的天赋!

霍金在《大设计》开篇就说:极端物质化的当今世界是否比以前更进步,还是很可疑的事。人们必须做形而上的追求,才能脱离动物界的生存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世代有识之士追求存在、生命和宇宙的意义。

天道之首是什么?

《说文》天,至高无上。

《论衡·谈天》天,气也。

中国古人以天为万物的造化者和主宰者。

天道即天之本体,即自然之本体;天道之首即天之本体、或称宇宙自然本体排在第一位的特征。

《论语·阳货》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说:天什么话也没有说,春夏秋冬四季在自然地运行,百物被生、被造化而成,天什么话也没有说!

天造化万物、维持万物的存在与秩序,如此大的功劳,干了那么多的事,却啥话也不说。

因此说:天道之首=“无言”!

地道之首是什么?

宇宙万物,包括天地,都是本体道造化而成的产物。

何为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万物所呈列也。

大地厚土,承载万物,无论是高耸入云,气势雄伟的泰山,还是蜿蜒绵长的滚滚黄河,都在大地恬静的怀抱中展现着自己的壮美。不仅体现了乾坤天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浑厚气象,并且以平等慈悲、博大的能量,蕴育滋养着一切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峦河海与万类万物,为一个个辉煌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永恒的印迹。

地道即地之本体,地道之首即地之本体排在第一位的特征。

地道之首是什么?

地道之首=“公平”。

地载万物,绝无私载。没有厚此薄彼,没有嫌贫爱富。不管是雄伟壮观的山脉、浩瀚无垠的大海,还是微小如小米的沙粒,甚至是土壤,大地全部一视同仁;不管是大象还是蚂蚁,不管是巨树还是小草,大地统统不偏不倚。

人道之首是什么?

人道就是人之本体,人道之首就是人之本体排在第一位的特征。

老子的思想是万物以存我为贵。《列子·杨朱篇》曰:

故智之所贵,存我为贵。”

万物智慧之所最贵重者,就是“存我”。万物如果没有把“存我”作为最贵重的、排在第一位的特征,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之中,这个物种就必将很容易被淘汰掉,世界上也就不会有千姿百态、精彩纷呈的景象了!

杨朱——老子的亲传弟子、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当然也是以“

存我”为贵的!

对于人类而言,己身之最贵重者莫过于生命,人身难得,加上人生短暂,故该万分珍惜与贵重。要乐生,我之存本身就是一件无比了不起的、非常令人愉悦和快乐的事!

一切以存我为贵,无我,生命的主体不存在了,则一切无从谈起。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请善待生命,存我为贵,乐在其中,才能回归到人道本来的自然面目!

亚里士多德说:

人类一切的追问求索都是为了生活本身的怡悦与甜蜜。”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也是认知到了人类自然天性之中排在第一位的特征和追求就是“存我”的生活和“乐生”的价值!

人道之首是什么?

人道之首=“存我”!

作为人之本体排在第一位的特征,“存我”是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

《孟子·告子上》云:

食、色,性也。”

告子用4个字“食、色,性也”揭示了人类自然天性的本质。民以食为天,食者,人类的安身立命之本,是维系人类自身生存最为稀缺的因素;色者,族群血脉延续之本,是维系人类自身族群延续的根本所在。

孟子与告子坐而论道探讨人类之自然天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天道,“食”与“色”均是无法随心所欲、心想事成的,均是需要努力追求的。因为“存我”的不易,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不安全感,或者说是对“存我”的“恐惧”。也正是因为这种“恐惧”作为原动力,进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和人生百态。

因为有孕育和分娩,女人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要远远地大于男人。年轻女性寻找真爱,实质上是在为“存我”寻找真正的安全感、归属感。

原本就维持基本的生存和生殖而言,“食”、“色”并不是多么难以达到的目标,可从古到今那么多的巨贪,为何在拥有那么多几辈子都吃用不完的财富之后还是要继续贪呢?其深层的原因实质上还是为了“存我”、“乐生”!

总结一下:天道之首=无言;地道之首=公平;人道之首=存我。存我不易使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不安全感,就有对“存我”的恐惧,这种恐惧是很多行为的原动力之所在!

文喜有话说 2018.8.21.


文喜有话说


《道德经》已经把这个问题回答的很清楚了。

这个问题看上去很难,看似一个很深奥哲学问题。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经历的事情。我从三个角度分析一下:

第一:《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是对天道和人道最精准的概括。圣人是谁?就是人格化的道。道无形无相无情无欲,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只专注于自身,通过自己的变化去影响周围的事物。

第二:《道德经》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也是对天道和人道更实际的概括。道生养天地万物而不自恃自彰。圣人心怀百姓,而不居功自傲。

第三: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圣人一视同仁,不偏不倚,不增不减。

总之,天道与人道是一种顿悟,不是字面那么简单的道理,而是背后的无时无刻不在的道。

我是自哲学创始人,感谢您点击右上角关注我!





自哲学


从学习《道德经》中可以获知,天道就是自然之道。这样我们不是清楚地了解到,天道之首应该就是:顺其自然咯。如此一来,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人道?“人道之首”又是什么?既然我们都已经掌握了天道是自然之道了,就可以清楚知道人之道:如何做人。做好一个人的首先是应该具有包容之心。只有能够包容世间万物了,才会善待他们,善待人类身边的一切的一切。一个能善待一切的人,就能理解老子所说的:善者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的真正含义。你看一个能包容别人缺点者,也就自然就明白“无为”、“不争”、“少私”、“寡欲”与“清静”等含义及做法咯。


上坪农夫


天道人道都属于道。道是万事万物中一种神秘而客观的存在,是起决定作用的规律!人得之,事半功倍,事业成功,好运常在!不得之,事倍而功半,步履艰难,厄运相随!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今天我们先来聊一聊天道和人道。


一、什么是天道?天道之首是什么?什么是人道?人道之首是什么?


简言之,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道就是天行健 ,是自然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就是生态平衡。天道之首就是自强不息,是每一物种在生存发展中的趋利避害法则。


人道就是地势坤。是大智若愚,是谦受益。人道之首就是厚德载物。是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大智慧,是互利共赢法则。


二、生活中如何认识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人处事,实现事半而功倍呢?


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实事求是就是对这个问题的精准回答。


【1】实事求是就是认识并寻找到规律的方法。


要找到一个事物运行的规律,一方面要深入该事物实际进行全面了解。另一方面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历史,从历史和现实中联系的,寻找内在起作用的运行规律。

【2】不管我们认识到认识不到,规律一直在每个人的工作生活中存在,伴随着人类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那些成功的人,其实就是遵循运用了规律。


在爱情里,起作用的规律是吸引力法则。有无可替代的吸引力,才能长长久久两情相悦。


梁山伯与祝英台,崔生与莺莺,明朝皇帝朱见深一生专宠万氏的故事,都是因为相互吸引,不可替代,才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才以死相随。


邻居崔大哥和张大姐都60来岁的人了,还一直出双入对,就像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一样,张大姐常说崔大哥是最帅的,崔大哥说张大姐是他心中最美的女神,两人饭后出外散步,还时不时手牵手,爱情让人心情愉悦,让人年轻,两人看起来就像30多岁的样子,非常年轻。


想要获得爱情,那就修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独特吸引力的人。


在教育孩子学习上,起作用的规律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孩子就会自动自觉自发的学习。


为什么都是孩子,为什么在同样的一所学校学习,学习同样的课本知识,有的是学霸,家长孩子都轻轻松松的,成绩遥遥领先;有的是学渣,家长心累,孩子身累,还学的一塌糊涂。


用家长们的话来说,就是人家学得好的孩子自己主动学,自己操心学习了,不用家长催;自己的孩子心思不在学习上,家长逼着学也不顶事,还常常逆反,动不动就不做作业了,经常要哄着做,还得许诺做完作业了,就让看电视玩手机……


这主要差异就在于,有没有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唤醒了孩子内心的种子,学习就有目标,有动力。


林清玄说,她小学时候经常考试不及格,有一次考了60分,父亲哈哈大笑,父亲说,他一直想要找一个接班人,这下子找到了。父亲往上三代都是农夫,让她接班,就是让她当农夫,父亲的话一下子唤醒了林清玄心中的种子。她说她才不要当农夫了,从此主动学习,这才成了当代有名的作家。


在经营婚姻上,起作用的规律是吸引力+满足法则。

那些幸福的婚姻,除了无可替代的吸引力法则外,还有在婚姻里能得到其他地方得不到的满足。李清照夫妻举案齐眉,琴瑟相和。梁思成和林徽因三观一致,彼此欣赏认可。俗世中的身心相悦,精神和性的和谐。


在职场上,起作用的规律是互利共赢法则。


一个好汉三个帮,互利共赢才能合作长久。善用分享思维,分享经济,才能在当代获得良好的发展。微信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马云和马化腾的成功就是例证。


爱美的美女们,坚持10点半睡美容觉。健康人士,坚持早睡早起,多运动,饮食合理。你对这些都是生活中运用规律的有效做法。


……


爱情,婚姻和教育孩子上的规律,就是天道之首,自强不息的具体体现;职场成功就是人道之首,厚德载物的具体体现。


掌握应用规律是如此重要,就让我们运用人生大智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做一个拥有道德的人,拥有思想的人!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有书共读


天道之首,人道之首,从来没有。之首,字谜就是“道”这个字呗。

道有有形兼无形的道路的意思。天之首是天道,人之首是人道,这么说还有点意思。

泥泞路上的奔驰跑不过高速公路上的夏利,体道悟道行道打扫干净道路顺道而行很重要,道路方向是首要的。天之首,人之首的这个道很重要,道法自然,自然很重要,大方向别丢了,如此而已就行了喽……

别的就别扯了,搞什么天道之首,人道之首的,首长,道的首领?老天爷啊老地爷……


东声西音


天道之首,就是一个“变化”,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变化的性质和特征就叫规律,客观规律和老子讲的道应属同义。因此,人只要掌握了万事万物客观事物各自变化演进的规律,就等于把握住了它的性质,人们就可以掌握它,驾驭它为人类服务。

这种客观规律只可认识和顺其自然地使用,而不可以人为改变它背逆它,背逆了它就会让人不好看。人们这种对规律的认知和理性驾驭就叫“德”,德之首应是顺应和驾驭规律。关于这些老子在《道德经》中都有论述,比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道德经的文字释解很好查,受制天热不细列述,友们有兴趣可自查。当然上述也是个人理解。



手机用户山丁子


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说一下本人的理解吧,未必正确,欢迎讨论。

天道之首为“存”,人道之首为“生”。

一、天道之首为“存”。

天道两个字,人人都知。但天道是什么?没人说的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用大众比较容易理解的一个说法,天道,某种意义上就是客观规律,世界运行的规律,有的人将之理解为最终真理。

天道之首,不过一个“存”字,用哲学上一句话说就是“存在既合理”,无关善恶,也无关正邪。善恶、正邪都是人道的概念与天道无关。

人道非天道,且人道在天道之内。故人道所行为何,无论你喜不喜欢,必符天道之规。

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说的就是天道的表象之一。

无关善恶与道德。

天道之中,一切皆等。不会因你善便存,也不会因你恶便灭。或许很多人看着觉得悲哀,但这就是天道。

至于善恶与道德,我在人道会说。在人道中善当得福报是符合天道规律的。但在此只论天道,天道无善恶,无正邪,唯存与不存。

于物质界,存在方有可能,于精神而言,得信者方存(此处偏人道但处天道中)。

于客观规律中,只有存在的规律才是规律,不存在的规律,只能是猜测、可能、或存。

天道并非一成不变,也同时亘古不变,自相矛盾。我不知道这句话大家能不能理解。

举个例子解释一下。

以物理学上牛顿三大定律来讲。当牛顿未发现三大定律之前,这三大定律便一直存在着。不会因为牛顿发没发现而存不存在。

因此亘古不变。

当相对论发现后,你会发现在有的情况下,牛顿三大定律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说,客观规律并非一成不变,或许在这里的客观规律与那里的客观规律不一样。

这就是天道并非一成不变。

所有的规律都是一直存在的,但所有的规律都是有前提条件的,在具体的时间地点上是可能变化的。这两句话,一偏宏观,一偏微观。

天道亦如此。但因天道可以理解为“终极真理”,可解世间一切,因此天道永不可见,永不可知,存于不变与变之间。

天道之首为“存”,唯“存”可知,可解,不存者,只是变的一种可能,于人世没有意义,知而不言,存而不论。“知变”亦为“存”的含义之一。当“变”为人所知之时,亦是“存”的一种形式。

二、人道之首为“生”。

人道处天道下,人道是天道之一,但天道不是人道。

天道知存,人道知生。

使人生为人道第一所求,其余皆在生之后。

正邪、善恶、道德皆是人道概念,与天道无关。

故,若符天道之律,虽邪可存,虽恶可存。

然人道虽属天道,却不完全同于天道,天道之中一切皆等,故天道之中人人皆等。

人道之中所有邪、恶之所以称邪、恶,因其损他人之生而得生。

人人皆有求存求生之心,邪、恶虽存,因其损他生,故被众人厌恶而灭之。

因此,人道之中,邪恶虽存,不得长久;亦因为求生之途,故必常存。

人道第一善,人之第一大恩,为赐生。

故父母之恩大、救命之恩大、续命之恩大、解灾之恩大、救世之恩大,方得尊为圣。

其行所得、所示,曰德。从道,故称道德。

善之行,赐他人以生。得他人所敬,亦得他人所助,故诸教皆有善得福报之言。

然,求善之心虽好,不得害己生。否则非善为恶。

若为善而遭难,使前例在眼,使世人无人为善,是为大恶。

故孔圣赞“子路得牛”,斥“子贡拒金”。

因前者所行初看似贪,然以实例示人救人可获利,故可使众人救人赐生,是为大善。

后者初看似义,然后来者救人失金失“义”必占其一,使人见国人受难不欲救,是为大恶。

人道之首为生。

己生、亲生、邻生、乡生、国生、天下生。

不可因为他生而害己,亦不可为己生而妨他人生。

人道之中,求生最易,亦最难。有时,不妨他生使己生,需一定智慧手段,不害己生赐他生更难。

因赐生福报最大,故,世间有为恶然赐他生众者得善终之人,亦有为善害他生众者得恶果之人。

人道善恶相纠缠,理还乱。善恶分大小,所报亦不同。

千言万语,不过“活着”二字,“活的好”之前先要“活着”。

如果世事流演,有的人“活不得”,那么“活得好”的人恐怕也要“活不得”了。

所以,关心穷人活不活得好的多数是富人,因为富人害怕穷人“活不得”而让自己“活不得”。至于穷困之人,让自己独立的“活着”、“活得好”便已不易,没有精力关心别人。

能够独立让自己“活着”、“活得好”的人,已算是大贡献。让自己“活的好”的同时,能够偶尔帮助他人“活着”的人皆可称之为英雄。

生是人道之首,赐生为人道第一善,当得福报,若不得,世之恶,必有变。

先侃这些吧,写到后来,可能很多不知不觉写的偏文言了,大家凑合着看吧。


dd广林鬼


我一介俗人,没有什么高深的哲学思想和佛道悟性,十多年的自我感悟,我认为:天道之首是“人心”;人道之首是“敬畏”,若说的不对,大师们指指点点吧。


何谓天道,天道即为规律,我们都要遵守的规律,人的道德就是天道,法律也是天道;道就是大道之可遵循的规律,天守道,即是遵守人类的生存规律,小到睡眠,大到生老病死,都是天道;那么天道中的首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人心”;人心演变出不同种族的道德观,不同的道德观反应出对天道的不同理解,天道的最核心就是“人心”;人的悟性、人的修行都是“心”,一个心字,道出千万道;


人道之首,就是“敬畏”,缺少敬畏就会道德沦丧;人的对天道的理解的基础和前题就是:敬畏;没有敬畏的人何谈人天道呢?何谈有道德呢?何谈会守法和守德,何谈德性兼备?一个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敬畏之心,有了敬畏之心,而后才会有感恩之心,怜悯之心,廉耻之心、上进之心……



天道之首就是人心,人道之首就是敬畏。


我是孙洪鹤,每天都给大家分享原创短视频创业脱口秀,每天都有更新原创短视频,大家可以关注一下。

孙洪鹤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file_sign": "db9c42ba82ee4379340a29984ffc2d74\

坐珊dia0


南无阿弥陀佛:日!天道之道缘天意:人道之道乃善意:…一悟道得道:…∵○客观于实际:看待与对待而然:……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