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尤凤燕


在汉武帝登基时,地方诸侯已经无力与中央政府抗衡了。在此之前,汉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是地方政权挑战中央政权的一次大胆尝试,但是这次大规模的叛乱被镇压了。此后诸侯国难以撼动皇帝的权威,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汉武帝上台后,独尊儒术,大力提倡《春秋》中的大一统思想,损抑诸侯,一统于天子,从而建立起皇帝独裁的意识形态基础。

为了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力量,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国是国中之国,与帝国一样,其封王也是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可是现在汉武帝别出心裁,要推广其恩典,使封国的其他王子也可以分得一块土地。这么一来,一个大诸侯国,在“推恩”之后,就变成几个小诸侯国,力量更小了。

推恩令的理论渊源,其实是汉文帝时代的政论家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少其力”。贾谊是汉代著名的政论家与文学家,他曾上《治安策》,强调“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其着眼点,就是把大诸侯国分割成数个小诸侯国,以弱其力,这样中央政府才能牢牢控制住这些封国。

与汉景帝时代晁错主持下狂飙突进的削藩政策不同,推恩令显然比较温和,手段比较巧妙,遇到的阻力也相对较小。不过,“推恩令”的颁布,仍是对诸侯王权力的一大打击,引起诸侯王的强烈反弹,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在削弱诸侯权力的背景下,发生了淮南王刘安与他的弟弟衡山王刘赐图谋造反的事件。

淮南王刘安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是皇室成员中的大学问家,门下宾客数千人,其中不少是学者,在他主持下编写的《淮南子》一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重要著作之一。可是刘安并不安心当一个学者,他还想当个皇帝。汉武帝推出“推恩令”后,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加剧,刘安觉得机会来了。他私下刻了皇帝玺印,及丞相、御史大夫、将军、军吏、太守、都尉等印信,并准备派人潜伏在大将军卫青的身边,一旦起事,立即刺杀卫青。

不过,刘安还来得及谋反,事情就败露了。汉武帝派廷尉张汤穷究。张汤乃是著名酷吏,心狠手辣,决不留情,连举报刘安谋反者,也被诛杀。淮南王刘安自杀,王后、太子以及参与谋反者全部族诛。

淮南王刘安被杀后,又牵出其弟衡山王刘赐谋反之事。刘赐自杀身亡,王后、太子及参与谋反者,同样遭到族诛的命运。

淮南、衡山的谋反,遭到了残酷无情的镇压。两次大狱共处决数万人,其中很多是无辜者,在毫不知情之下,被株连牵扯到大狱之中。这两次血腥的屠杀,乃是杀鸡骇猴,是做给其他诸侯国看的——什么皇亲国戚,只要想谋反,就是这样的下场。为了维护皇权,武帝刘彻可谓是心狠手辣。

推恩令在这种暴力手段的支持下得以实施,最后使得各诸侯国被切割得肢离破碎,“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再也没有力量构成对皇权的威胁了。推恩令的实施,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小,以致于西汉末期,中央政府有难时,没有强大的地方诸侯来作为藩卫的力量,最终导致王莽篡权,西汉灭亡。


君山话史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在谈论这件事情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何为推恩令?由于刘邦登基以后,大肆分封宗室诸王。而后由于诸王国权力太大。导致严重地威胁了中央王朝政府安全。由于中央王朝政府和诸侯国的矛盾。进而发生七国之乱。虽然汉景帝最终平定叛乱。也使得中央王朝政府开始 限制诸侯王国的权力。推恩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推出来的。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王朝政府的权力而采取的措施、 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诸子。依次类推,诸侯国就被稀释了,封国就被越分越小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扩大的形式改进和扩大,各诸侯王国刚所管辖的封国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由诸侯王的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逐次递减。无子则收回封国。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权力过大的问题


首先提出“推恩令”就是一言能兴邦,一言也能丧邦的主父偃。主父偃此计可谓软刀子杀人。太狠了。也是由于此,主父偃此计彻底得罪了诸侯国。而刘彻为了平息各方的怨恨,最后处死主父偃,但是推恩令并没有取消。主父偃兴邦于大汉。而自己则丧命于此。

应该说。在汉景帝时期,对于诸侯国是采取削藩措施。这属于强制手段。而汉武帝用比较“文明”的方式解决了诸侯国权力 过大的问题,在政治上汉武帝采取了儒家思想治国,得到了下的认可,而推恩令的完成了汉代诸侯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三年开始实行“推恩令”计划。推恩令的结果就是。诸侯国“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中央王朝政府的税收大幅增加。对地方控制力大大加强。汉武帝的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问题,诸侯王所拥用的封地逐渐变少了,势力也逐步削减。汉武帝的推恩令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的选择,避免了诸侯王对皇帝的不满。推恩令也为之后封建帝王治理国家,处理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起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清水空流


西汉自从文帝﹑景帝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西汉初年,各诸侯王、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以至于可以与中央政府分庭对抗,严重威胁了中央的统治。

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



建议指出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更为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分别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更小的王国与侯国,达到分化、削弱大诸侯国势力的效果。

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即吴楚七国之乱)。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因此﹐元朔二年(前127)﹐主父偃(汉武帝时大臣,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后学《易》﹑《春秋》)在向武帝的上书中提出了建议。

即推恩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推恩令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基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

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汉武帝实行的一系列巩固措施,实现了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的大一统,西汉国力达到鼎盛。


鲲鹏历史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解决藩王问题的重要国策之一。事实上,推恩令应该追溯到汉文帝时期。吕后去世后,西汉经历一场腥风血雨之后,汉文帝最终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刚坐稳皇位的汉文帝发现自己坐在刀山上,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贾谊就认为大汉江山就是在一堆干柴之上,一旦遇到明火,就会燃起熊熊烈火。对此,他认为应该分割诸侯王。确实,汉文帝一代有过诸侯王谋反,也将一些国家分割,比如淮南国一分为三。当然汉文帝采取的态度还比较温和。

到了汉景帝继位,大汉对诸侯王的态度比较强硬,最终酿成七国之乱。幸好中央战胜了诸侯王叛乱,但诸侯王仍在,分裂因素还在,只是他们势力变弱了许多。

汉武帝继位后,对待诸侯王的政策应该是建立在文景两代的基础上,诸侯王没有强大到直接对抗中央的地步,汉武帝在这样的形式下采用分割诸侯王的策略也就比较顺利的了。换句话说,此时的西汉有能力平叛,汉武帝却抛出了“胡萝卜”,诸侯王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削弱。个人认为这才是推恩令成功的根本原因。此外,汉武帝还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打压、限制诸侯国的官吏。如此一来,诸侯王既没有兵,也没有权,更没有人才,诸侯国想崛起都非常困难。

总之一句话,汉武帝生得其时。


夜读历史


高啊,推恩令所蕴涵的政治智慧是最高等级的,后来有个人总结过,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推恩令的具体内容就是,所有诸侯王,在去世后,其封地要全部分配给自己的儿子。

这条措施,利用了人性,首先,男人,尤其是成为王爷的男人,很少有能洁身自好管住下半身的,在古代缺乏避孕手段的条件下,造就诸侯王不可能出现独生子女,那么原本实力雄厚的诸侯后,在分配给多个儿子后,自然实力大减。

这条令,毒就毒在,他讲诸侯王儿子的利益牢牢的捆绑在朝廷的利益上,如果诸侯王反对推恩令的实行,那么不需要朝廷动手,他的所有非嫡长子都会成为诸侯王的敌人。所以,无论是名义上还是现实中,朝廷都占尽了便宜。

这叫什么,这叫化一切矛盾为xx矛盾啊。


扣毛


汉高祖搞家天下的目的就是要让自己这一姓人的姓与国姓内外一致。

《易大传》"蛇化为龙,不变其纹;家化为国,不变其姓"。所以,汉朝一反秦朝的郡县制,搞了个"祸"在未来的分封制。

但是,刘邦的嫡亲儿女就那么几个,是守不住这块广阔的疆土的。异姓王有能力,但不放心,封了几个异姓王,也想方沒法地收了回来,收回来得有人去作"方面大员",于是凡沾亲带故的同姓都沐浴在皇恩之内,被隆恩所钟,到外地做藩王了。刘肥得了齐国,刘濞得了吴国,刘交得了楚国刘仲得了代国仅这几国就占去汉王朝一半的土地和人口。而汉中央直接控制的不过十五郡,而且里面还有许多公主的汤沐邑和列侯的食邑。

这样的藩王地盘上,时间一久,诸侯王骄奢淫逸,富强自重,不听中央,弊端层出不穷。高后,汉文帝时宽忍,尚有淮南王不遵典宪,图谋作乱,被充军四川。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都是"枝大于干"的反上作乱。这都是地方藩国强大合纵后对中央反叛和威胁,己到不解决不图存的时候了。

"生不五鼎食,死必五鼎烹"的主父偃,在总结历代维护大一统,强化中央集权的忧国忧民的贾谊,晁错等才智之士的理论和得失之后,提出"推恩令"。

"推恩令",说白了就是"切豆腐",一个藩王的土地就是一块大豆腐。汉初是藩王一死,这豆腐就由王太子继承,其他兄弟一小块豆腐都没有。汉武帝的中央政府体恤各未有豆腐块的刘氏亲族,就诏令藩国把豆腐切成小块,见人有份。这豆腐就越分越小,这样,推广朝廷的"恩惠",分了藩国的土地。得了好处自然就高兴感谢朝廷中央,还有什么异心?一把筷子掰不断,现在一把筷子散开了,不听话,一根筷子一掰就断,形不成合力了。这就是锄强为弱,销顽疾于无形。这样一推广,齐国化为七,赵国化为六,粱国化为五,淮南分为三,再难合成强力对抗中央了。

"推恩令"实行之前,汉朝廷管辖的不过十五郡,推行后,已达八十多郡了。这样,汉武帝采用的推恩令,把尾大不掉的藩国给销解了,进一步强化了政府职能,强化了中央的核心领导,巩固了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为抗击讨伐匈奴扫除了后顾之忧。





劉一千五


汉武帝采纳了由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确实是一项高明的决策,起到了强干弱枝的作用,一改汉初各地诸侯王各自为政,不听中央统一号令、甚至联合起来造反的严重局面,由于诸侯王的封地越变越小,他们就没有力量叛乱了,也就相安无事了,这样汉武帝才有人力、物力、财力集中解决匈奴的问题,并取得辉煌成就。


求圆4


推恩令对于国家的安定起到了必然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刘邦封了不少的刘姓诸侯王。近乎占了当时大汉朝的一半疆土。这些诸侯王也成为了当时大汉朝最不稳定的因素。七王之乱。虽然被他父亲摆平了,但其影响巨大。对于汉武帝来说,恰如梗骨在喉,让他夜不能寐,寝食难安。于是,推恩令出现了。推恩令的详细内容我不记得了。只说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诸侯王死后,不再是太子一人执掌诸侯国的事务,诸侯王的其他儿子也有份。比如土地子民,每一个老诸侯王的儿子,都可以从诸侯国领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子民。如此一来,诸侯国就会越分越小,甚至是成为一盘散沙。这样一来,诸侯王再想起兵作乱,更加的难上加难。如此一来,唯独朝廷一家独大。也可以控制和收拾各个诸侯国。


风雨中的梅云


推恩令其实是汉朝曲线恢复秦朝郡县制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的法令。推恩令配合虚封制,最终实现了秦朝的完全郡县制,后世也沿袭郡县制治国。


分封制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他的实质就是让国家变成一个联邦制国家。分封的诸侯国都是一个实体国家,拥有封地的所有权力,有官吏任免权、有军队、有赋税、有继承权,他们强大了就可以跟中央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夏商周秦四朝都是这样的情况!

秦始皇看得太远,想得太深,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一举废除三千年的分封治,全国郡县制治理。他的这一政治措施在当时不被人们理解,认为秦皇贪婪无度,要霸占天下所有土地。刘邦建立汉朝后,恢复了分封制,但是他以异姓王反叛为由诛灭了异姓诸侯,保留了刘姓诸侯。



刘姓诸侯就忠于中央吗?明显是不行的,汉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就是最好的例子。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后,刘姓诸侯国势力大减,这为汉武帝的推恩令创造了条件。推恩令的手法很简单,让诸侯国们代代分封儿子,越封越小,然后中央再借故收回领土,给刘氏宗亲虚封一个爵位,这样诸侯国就慢慢消失了。


大秦铁鹰剑士


汉武时代可谓贤才辈出。《推恩令》的实施,从本质上来说,其对巩固大汉王权为打击匈奴提供可靠的内在保障,没有《推恩令》的实施,汉武帝在打击匈奴没有实质性的保障,也就没有卫青和霍去病后来的辉煌功业,也是汉朝解决诸王分封制“毒瘤”到彻底实现中央制权郡县制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主父偃的《推恩令》对大汉的功劳及影响之深远是完全不亚于“大汉双子星”武将卫青和霍去病的。

元光元年,汉武帝在着手对匈奴军事打击准备的同时,在内政上首先推行新政改革,采取“攘外先安内”的策略,寻找出一条解决内忧外患的长治久安治国之道。

先打击匈奴不得不解决诸候王作乱的问题,这是一个汉朝的历史顽疾,汉景帝在位时采用了晁错的《削藩令》结果触怒了诸候王,使得诸候王以吴王楚王为首的诸候王公然打着“清君侧,杀晁错”旗号反叛汉朝,引起内乱。一时苦于无计可施的汉武帝,见到了主父偃上书的《推恩令》才得以轻松化解这个历史顽疾,再无后顾之忧地对匈奴进行军事打击。

汉朝建立以后,汉高祖刘邦采取同姓宗亲分封制度,将刘姓诸候王分封到全国各地,本意是想以天子为中心,诸候王作为天子的屏障辅助保卫汉王朝天下的。没过多久,这些上马治军,下马治民的诸候王,不但没有成为汉朝天子的得力拥护者,反而利用手中的封地和军权任意生杀予夺,擅自行事,不顾汉廷法纪,大小事不再向汉廷天子请示,也不朝见天子,成了试图脱离汉朝廷管辖的独立小朝廷。

当时天下共有五十四个郡,同姓的诸候王占有了三十九个,而天子直辖的不过十五个郡,当时全国人口土地诸候王就占了三分之二,名誉上天下是汉朝天子的,实则多半是属各诸候王的小朝廷所拥有的。

不光在土地上诸候王们占据了汉天子天下的大多数,在经济上,诸候王们更是富可敌国。当时诸王所辖之地,都是天下最富庶的封地。汉景帝时,吴王与楚王最富有,这些诸候王一顿大餐就能顶上皇帝一年的正常开销。

吴王的封地盛产铜矿,吴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大造铜钱,当时连汉朝廷的一半钱都是吴王供应的。除此之外,吴国又地处东海,又垄断食盐经营,吴王的财力远远超过了汉朝廷。随着他们财力的不断增长,诸王们又有军权可以大量扩充自己的军队,诸王们越来越不把天子放在眼里,公然驱走朝迁守官与中央对抗。汉景帝时,七国诸候王因为不满朝廷削藩令,起兵反叛朝廷,后来被太尉周亚夫平息了。

汉武帝在位时,虽然诸候王比以往有所收敛,但谋反汉朝廷的隐患依然还在,此时的汉朝正面临着,外有匈奴屡犯边境不止,内有诸候王谋反之心不死的困境。要打出匈奴必须首先解决诸王的问题,他们拥兵自重,占据国家大量财富,时常怀有谋反企图。

自汉高祖刘邦以来,汉朝每次对外用兵都无一例外要顾及诸候趁势谋反的顾虑,恐怕后院起火之灾。汉景帝时七国诸候王曾与匈奴人里外勾结,一起里应外合反叛朝廷成为了 前车之鉴。彻底解决诸候王之乱成为对匈奴军事打击的前提了。

当时,身为谒者的主父偃向汉武帝多次上言这事,给汉武帝出了一个急缓适宜的办法,叫“不杀而除其害”。使得诸候王这个历史祸害得已彻底解决。

主父偃在上书汉武帝中说道:“古代诸候的封国不过百里,不论强弱,形势都容易控制。现在的诸候王有的连城数十座,地广千里,对他们宽缓,他们骄奢淫佚,对他们严急,他们就依仗其强大联合起来对抗天子朝廷。如果用法律削夺他们的势力,就会萌生反叛的念头,不久晁错的做法就是一个例子。现在诸候王的子弟有的多达数十,其中只有嫡长子才能世代继位,其他子弟得不到尺寸的封地,这样仁孝之道得不到体现。希望天子下诏,令诸候王推广恩泽,把土地分封给子弟,按地封候。那些子弟会人人高兴,满足了他们的愿望,朝廷以广施恩德之名,收分割其国土之实,不必朝廷下令削夺,他们会渐渐削弱的。”后来汉武帝很快采纳主父偃的意见,并向诸候王们下达《推恩令》。

《推恩令》下达后,诸候各王除了嫡长子继位以外,凡是想要推恩分封的诸候王子弟的,都可以上书上报皇帝,皇帝根据他们所在地一一给予各号和封地,将各诸候国拆散成许多小国。将诸候国拆散成无数个小国后,主父偃继续在削诸候上妙招连出,提议继续查办不法候诸王。他的提议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并任命主父偃负责对不法诸候王的查办。

当时的诸候王虽然被削弱,但淫意乱伦,滥杀坏法的事频频发生,其中最突中的就是当时的燕王乱伦案。燕王刘定国刚刚继位之后,其父未死几天便和自己的庶母通奸,生下了一个男孩,后来又将自己的弟媳占为已有,最后连他的三个女儿也被逼轮流侍候,如同妻妾一样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

主父偃查办这事报告汉武帝,几天后汉武帝赐死燕王刘定国,随后取消了燕国的封号。随后,汉武帝让主父偃监管另一位飞扬跋扈的齐王刘次昌。刘次昌得知主父偃来齐国时害怕被查,结果自杀了。

主父偃的《推恩令》为汉武帝近扫除诸候王之患,远彻底实现中央制权郡县制起到历史性作用的。昔日诸候各国富可敌国,富饶的乡村,繁华的都市,幽静的园林,高车怒马的王亲,富庶的商贾,天下的财富都掌控在诸候王的手里。如今《推恩令》极大的削弱各诸候国将各诸候国分割成无数个小国后,汉朝对他们施以高压政策他们也无力造反,使得汉武帝无顾虑集中心思在如何打击匈奴的军事准备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