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汉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诸侯,为何没有人能起来进行抵制?

罗玉波


汉武帝的绝户之计推恩令,之所以能够实行,并不是说汉武帝有多么厉害,他比汉文帝和汉景帝强多少。而是因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原因。汉武帝北伐匈奴如此,他的削藩也同样如此。都是文景二帝基础打的好,所以汉武帝才可以肆无忌惮的去攻打匈奴,去削藩,去挥霍。汉武帝的赫赫之威可以说都是文景二帝所成绩他的。

汉朝初期,刘邦削藩,吕后也削藩。但真正开始真正意义上削藩的人乃是汉文帝。事实上汉文帝的削藩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探索。而帮助汉文帝探索削藩之策的人就是汉初名士贾谊。贾谊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而且贾谊还根据历朝历代的诸侯王造反得出结论“疏者必危,亲者必乱”。所以贾谊向汉文帝提出两条建议。

其一:定礼制,其二:定地制。定礼制,就是针对诸侯王在礼制上的僭越,强调必须严格区分等级,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从而维护天子的最高威严。定地制即“割地定制”,根据“大都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在贾谊政策指引下,汉文帝不动声色的把齐国分割成了六块,赵国分割成了两块。淮南分割成了三块。可以看出贾谊的削藩策十分的复杂,也十分的周全有效。后代景帝和武帝时期的削藩,实际上也都是照搬了贾谊的削藩计策。

到了汉景帝时期,晁错提出“削藩”政策,实际上是贾谊主张的继续。但晁错的削藩之策过于粗暴,这就导致了景帝时期削藩引起了七国之乱。要知道这还是沾了汉文帝的光。如果没有汉文帝的削藩。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并不那么容易过去。正因为有了汉文帝进行了一轮削弱,所以汉景帝才能安然渡过七国之乱。而随着七国之乱被迅速平定。也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到了汉武帝时期,实际上汉朝的地方藩王实力已经衰弱到了极点。在经历了文帝和景帝的削藩,地方势力根本无力反抗中央。所以主父偃上书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其具体办法是,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这样一来诸侯王土地越来越小,势力也越来越小,最终化为乌有。这种毒计为什么没有遭到诸侯王反对,也没有发生如汉景帝时期的大动乱呢?就是因为诸侯根本无力抵抗了。他们没有能力再发动如七国之乱一样的叛变。所以只能直接推恩。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这项政令的实质是: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细分给自己的子弟;依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中央政府能趁机削弱其势力,便于各个击破。

汉文帝时,贾谊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具体办法就是,让诸侯王内部再细分为若干国,即诸侯王子孙分享属国封土,地尽为止。

推恩令颁布者汉武帝刘彻,颁布时间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春正月,主父偃(人名)上书建议,令诸侯推恩于子弟,分封列侯,这样,名义是中央施恩德,实际上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与贾谊的主张一脉相承)。


为何没有人起来进行大规模的抵制呢?

1.前车之鉴。

文帝时的淮南王、济北王谋逆事件,景帝时的“七国之乱”都被汉中央政府瓦解平息了,有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作用,各诸候不敢轻举妄动。

2.推恩令有迷惑作用。

颁布推恩令后,诸侯王的支庶得以受封为列侯,拥有了自己的利益,能继续享受养尊处优的日子,没必要犯上作乱。

3.力量消长,形式不利于大规模抵抗。

推恩的过程就是原诸候王国缩小的过程,也是汉中央控制的土地与力量逐渐扩大的过程,纵使谁敢带头叛乱,朝庭也容易各个击破!


希望星晨58298869


汉武帝的推恩令为什么没有诸侯抵制?

其一,还是有抵制的,但是失败了。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后,诸侯门当然知道这是削弱他们的政策,比如淮南王,就因不满汉武帝,一直想着自己当皇帝进行了谋反活动。

话说淮南王,还是比较有才的,《淮南鸿烈》就是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也许正是刘安自持有才,才不甘心只当一个诸侯王,梦想着哪天也能成为皇帝。



这种机会终于有可能了,汉武帝初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想成为大有为之君,一上台就着手进行改革,想以儒家的有为思想代替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

但是,窦太后是朝廷大权的实际掌控者,看着汉武帝越闹越欢,信奉黄老学说的大臣不断在窦老太太面前煽风点火,终于身为太皇太后手握军权的窦漪房开始干预,汉武帝改革被迫终止,汉武帝的地位也受到威胁。

淮南王刘安一看,急忙派人到京城活动,以黄老学说取悦窦老太太,凭借《淮南鸿烈》卖弄才华,为了取得大臣们支持,刘安女儿刘陵勾引朝臣,刺探朝中内情,甚至暗通匈奴。



窦老太太可是明白人,知道淮南王想干什么,她干预汉武帝也是为了震慑吓唬他,可没打算真的废了他,刘安的异想天开自然泡汤。

人就怕想象,尤其是有过可能性的想象过。虽然当皇帝的梦想化为泡影,但在刘安心里却永远有了这个念头,汉武帝的推恩令就像一把火,又点燃了刘安的皇帝梦。

刘安怀着对推恩令的不满、当皇帝的幻想,私下里准备着谋反,不料事情走漏,被汉武帝得知,最终自刎而死。



其二,无力抵制。

在汉武帝之前汉景帝时期,各诸侯国互相串联,发动了著名的“七国之乱”,结果没过多久七国之乱就被朝廷平定,发动叛乱的诸侯国或被削夺封国,或实力被大规模削弱,有实力的诸侯国所剩无几。

到汉武帝时期,经过七国之乱后的诸侯国实力已经大不如以前,朝廷也加强了对各诸侯国的管制,推恩令推行时,各诸侯国是敢怒不敢言,无力抵制朝廷的命令。



结语。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时,各诸侯国想抵制,但不是无力抵制就是失败了,推恩令得以顺利实行。

可见,推恩令的成功推行是因为有强大的朝廷实力做后盾,才不至于出大乱子。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津城沐雨


阳谋的智慧

皇叔刘备为什么会摆摊卖草鞋呢?

这就是“推恩令”的最伟大成就。

《三国志·蜀志·刘备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中山靖王,正是景帝的亲儿子,汉武帝的亲兄弟刘胜。

(前154年)景帝三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引发了“七国之乱”叛乱虽然得以平息,然而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依然日益激化。

(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面对日益强大的地方诸侯国势力,果断地采纳主父偃的上书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皇帝制定封号。——阳谋

自古以来立长不立贤,立贵不立长。在“推恩令”的这一推之下:使诸侯王都会分封子弟为侯,那就是以前没“编制”子弟,都能得到皇帝的法定封号。总体看来“推恩令”的颁布,诸侯王并没有损失,反而多了法定的侯子侯孙,只好不坏,何乐不为呢?就算个把有大智慧看得远、看得透的,也只能三缄其口。

这一推,可以说当时是举国欢腾,毕竟嫡长子就几个,而庶子却是数以千计。就中山靖王刘胜而言,可是有120多个儿子,其中就有个儿子刘贞受皇帝封号为--(陆城亭侯)。

这一推,说好话的太多了,举国拥护,也没人会出来抵制了。

后来的这一推再推,就把刘备的祖宗刘贞(陆城亭侯)推了11代到刘惠(济川侯)。再推到刘雄已经没什么可推,也不可能有什么封号,这刘雄的有个孙子字玄德,就是街上摆摊卖草鞋的那个......巨擘的势力,变得犹如瓦砾。

“推恩令”有效地瓦解了诸侯国内的强大势力,化整为散,随时可以各个击破。

“推恩令”颁布推行,用以解决中央专制皇权与诸侯国之间日益激化的尖锐矛盾。不失为一项最为明智的法令,它使诸侯则被割得七零八落,势力也越来越弱,从此丧失了向中央集权挑战的实力。

再推行“算缗法”、“告缗法”、“均输法”,统一货币,统一物价;将冶铁、煮盐、酿酒等归由国家垄断经营;推广“代田法”和耧车,大修水利,治理黄河等这一系列措施起到最为关键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加了国库收入,为汉王朝的强大奠定了经济基础。


水木之沐


我们总说某人善使阴谋诡计,而用阴谋的人也总是为人所不齿。但和卑劣的阴谋相对还有一种极其高明的计谋叫阳谋。“推恩令”就是一条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这不仅是在当时,甚至直到今天也是一个无解的计谋!


(汉武帝画像)

那么阳谋“推恩令”到底是什么样的计策呢?为了方便理解推恩令,在介绍之前,先来介绍一下推恩令推出的时代背景。

郡国并行制

自太祖刘邦开国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因此并没有完全采用郡县制,而是封国与郡县并存,希望同姓诸侯王能够作为大汉的屏藩,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出来维护刘家的统治!

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维护了统治,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同姓诸侯却不断坐大,渐渐有了和中央朝廷分庭抗礼之势,这是坐镇长安的汉朝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西汉郡国并行制)

需要强调的是,汉朝的诸侯王不同于后来朝代的有名无实的王爵,汉朝的诸侯王是实打实的一方诸侯!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封地,还有一整套行政班底,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可以类比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而且按照宗法制度,诸侯国王要将所有的

所以从汉文帝开始就在着手削藩,而到了汉景帝时期直接下令削藩,强制收回诸侯王的权力和土地,这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虽然“七国之乱”很快就被平定,而除楚国以为其余六国也皆被除国。但是直到汉武帝初期,仍有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且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

推恩令

所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以后,摆在他面前的仍然是如何巧妙的削藩。正在汉武帝一筹莫展的时候,主父偃出现了,他就向汉武帝提出了著名的阳谋—推恩令,而汉武帝也是听完立即采纳了主父偃的计策。那么推恩令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主父偃影视形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得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原来汉武帝之前,诸侯王只能将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剩下的虽然是诸侯王的儿子,但是在诸侯王死后却分不到一丁点的土地。这种情况下诸侯王国始终是铁板一块,中央朝廷很难对其下手。而推恩令则以施恩的形式要求诸侯将土地分封给其他子弟,以施恩之名,行削藩之实。简单的说就是要诸侯王将一张大饼分成若干分小饼,然后小饼又继续分成若干更小的饼!最后是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却不断加强,以至诸侯不再能对中央朝廷构成任何威胁。


(推恩令图解)

当然这些手握土地的诸侯王当然就是那第一个不同意的人了,也是那唯一的一个。因为和他同一血脉的子弟可就不这么想了,他们对于汉武帝却是感恩戴德!因为按照以前的规则,他们是不可能分到土地的,而汉武帝的推恩令却使得他们也能分到土地,那他们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诸侯王即使想要反对,那么很快就会被他的子弟所孤立,他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而且如果他这么做,就违反了汉武帝的政令,汉武帝就有理由对付他了。这样外有汉武帝,内有其他子弟的压力,诸侯王只能乖乖的交出自己的权力和土地,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如果他敢反抗,则是必败无疑,到时候不仅仅是现在的土地,就是命可能都没了,我想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也就没有哪个诸侯王敢于抵抗汉武帝的推恩令!
(汉武帝影视形象)

“推恩令”就像一剂毒药一样,被汉武帝扔到了各个诸侯国那里,不费一兵一卒就分化瓦解了这些雄霸一方的诸侯国,而他们还不敢有所反抗,这真的是很无解的一个计策。而多年以后的酎金失侯事件也充分说明了推恩令的成功,汉武帝以酎金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就轻轻松松废掉了列侯一百零六人,而他们却不敢有一丝的反抗!


小祁说历史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推恩令”是一个可以摆在明面上的阳谋。

你就算知道这条政令的目的,也是难以反抗的,这个道理很像温水煮青蛙。

下面,我们先引用百度百科里的“推恩令”词条解释,让大家了解下何为“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汉朝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由诸侯王的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引用自百度百科)

这条政令可谓是把人心研究到了极致。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他的主人为了保持后代的延续,必然需要诞下更多的子嗣,原来这些子嗣除了嫡长子继承爵位(也有少数例外),其他人是没法获得封地管辖权的,所以封地的权力和力量都高度集中,战斗力十分可观。但实施“推恩令”后,这些子嗣都会有相应的封地,等于在一个王国里建立了无数个互不统属的小王国,这就大大削弱了其统合战斗力。“推恩令”令人无法拒绝的原因有三:

一·它的道理比天大,且看上去十分有人情味。推恩令的逻辑在于,高祖皇帝施恩于诸皇子,大家才会有封地,这是祖宗的仁慈,我(汉武帝)现在让大家跟着高祖的步伐,也让诸王之子有封地管理,既效法了祖宗,又顾全了天家亲情,这站在了古代道德伦理的制高点,完全令人无法反驳。

二·人心使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各诸侯王之子也一样,寄人篱下哪有当家做主快活,所以“推恩令”得到了各诸侯王之子以及他们身后母族势力的鼎力支持,诸侯王如果反对,那就既要面临外部朝廷的压力,又要面对内部的分裂势力。

三·钝刀子割肉。这就是著名的“温水煮青蛙”效应,“推恩令”是一个长期的工程,短期内对诸侯国的削弱是非常不明显的,要在陆续推行两三代后才能显现威力。诸侯国如果反对就是造反,不反对短期内也看不到什么坏处,所以该政令能得到较好的实施。

插一句题外话,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猪之间的差距还大。差不多的情形放到明朝,朱允炆就将削爵这件事情搞得既没有格调又没有效果,最后连皇位都丢了。

~~~~~~~~~~~~~~~~~~~~~~~~~~~~~~~

一个非专业杂食性回答者。


文宋吕


刘邦设立郡国并行制,虽有力羽翼了刘氏天下之余,也带来系列问题,正面的如刘肥的儿子齐王刘襄等人起来与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诛诸吕,匡扶汉室,负面的如七国之乱,汉景帝杀了老师晁错又费了好大劲才平定。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央集权的加强,王朝与当地的冲突明显加大,两方互斗了两代人,到了汉武时期,采纳了主父偃脱胎于贾谊治安策的推恩令,一举解决王朝内忧,自此,再没有大的王国之祸发生,推恩令能够顺利实施,有几个原因。


首先,刘邦虽然也分封建国,但已经不是周制,是秦制补充式的分封,从权力集中分散来看,中央强者恒强,长久以往,必然会走向全面秦制,刘邦分封从被迫的异姓王,走向有计划的翦除并让同宗上位为同姓王,腾笼换鸟换上至亲拱卫,分吴楚之地分给刘贾和刘濞等宗室。这项国策再经文帝以阴柔的方式推行,形成明确的第二步,就是继刘邦的以同姓取代异姓,走向以亲制疏。所谓亲疏,如儿子比兄弟亲,兄弟比叔伯亲。真正着手并有效在解决汉初诸侯国问题从这时开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与此同时,汉文帝采取贾谊的建议,贾谊是儒家中难得一见的大才天才,他的许多见解具有真知灼见,看事洞明,也受到权贵的嫉恨,被排挤出朝堂,但他的“众建诸侯少其力”的建议得到刘恒的大力推行,他把齐国分为七个封地,又把淮南为三个,用分地的办法,表面大施皇恩,其实是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到文帝十六年即前164年,王国总数增至十七个,即刘邦末年的九国,加上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庐江﹑衡山八国。对于一些没有后代的就废除国家,如长沙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继之的景帝刘启,继续推行其父定下的分化制肘王侯国的策略,封六位儿子为王,至此,王国增加到二十二个。在此时,由于误判形势,听取了晁错的削藩建议,用强硬手腕直接夺取诸侯王封地,迫反吴王刘濞等疏宗,七国之乱的组成人物,基本是刘邦的亲人为主,与文景系对比已算是外人,他们感受到明显威胁而抱团以清君侧为由起兵,大乱已成,汉景初期惊慌失措,定下心后处置得宜,杀晁错堵了七国的起兵理由,又用周亚夫窦婴为大将出兵平叛,三个月乱事就平定。这次平叛,根本消除了王国中的有力一派,为推恩令施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不是削藩,它是以皇帝的恩令而发出的,表面是为了诸侯王的后代着想,实际是铲除王朝长远威胁。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由于国力空前强盛,各大王国也在之前消耗殆尽,推恩令的实行没有出现大的反弹如叛乱等事,到最后,许多原刘氏宗室,被推成一般民众,如汉末刘备,穷得已经要靠织席贩履为业。


南方鹏


因为抵抗一是师出无名,二是没有支持者,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推恩令的内容及提出背景

为了更好的论述,我这里简单的叙述一下推恩令的内容,详细的内容由于不属于本文叙述的重点,所以不进行叙述。推恩令一是上改变诸侯王的继承制度,继承主体由以前的长子一人变为整个家庭的所有男丁,包括庶出。二是改变新封王室侯爵的管理关系,这个怎么理解呢,以前诸侯王爷只受皇帝管辖,地方政府完全无权限管理,推恩令一出,所有新封的的刘氏宗族必须接受当地同等级别政府的管辖,具体什么意思呢,比如你是王爷,封地对应的级别是郡,那你必须接受郡政府的管辖,如果你是侯,封地对应的级别是县,那必须接受县政府的管辖。推恩令其实就是两点,一点是财权(土地)的管理,一点是人事的管理。


那么,汉武帝为啥要实行推恩令呢?原因很简单,为了巩固和提升皇权。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弊端越来越明显,诸侯国为国中国,拥有高度自治权,中央政府的号令在诸侯国不能在诸侯国中顺利执行,而且势力强大的诸侯国对皇权构成极大的威胁,比如吴王刘濞发起的七国叛乱,虽然七王之乱被平叛后,诸侯国的势力被削弱了许多,但是或大或小的诸侯国对皇权还是存在威胁,更何况汉武帝具有雄才大略,如果国势无法得到保证,对外的一切策略都无法有效的保证,比如攻打匈奴,因此汉武帝必须将诸侯国的隐患消灭掉。


诸侯国为啥不反抗

不反抗那是因为没法反抗,于情于理,都没法反抗,因为师出无名。仔细梳理一下我们就就会发现,任何分封制的王爷谋反叛乱都师出有名,虽然这个名有时看起来很牵强附会,比如吴王刘濞起兵造反也不是直接打出要推翻皇帝的旗号,而是“清君侧”,旗号是要帮皇帝消灭身边的小人,明代的朱棣起兵也不是说直接要推翻朱允炆,旗号也是说替皇帝打小人。即任何事情必须师出有名,在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下,任何无名的事情都得不到任何的支持。那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国能够找到任何理由或者借口吗?找不到,因为推恩令在表面找不到任何可以让诸侯有反抗的破绽。此外,推恩令还扩大了受众基础,这一点是最关键的,本质上推恩令都是削藩,但是推的顺顺利利,就是一颗糖衣炮弹,以前明着削藩,削的所有人都没有利益了,损害的是所有人的既得利益,大家肯定想着方法来抵抗。而这次退恩令呢,除了长子有继承权了,所有人都有继承权了,这些从无到有的人感谢还来不及,因此肯定积极支持。


推恩令唯一受到伤害的是长子,以前自己是独吞蛋糕,现在需要将蛋糕平分,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但是不是滋味也没有办法,你反抗不起来。因为你已经没有力量对抗了,你以前既有的力量分平分出去了。


什么才叫厉害,厉害就是将自己的对手消灭的干干净净时,自己不但毫发无损,还收到一片美誉。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时才29岁,很多人只知道汉武帝的武,殊不知武帝的文也是厉害,文韬武略大概就是如此。


网络施工队


这个问题打个例说来说。就以对门小区老王家来说。

老王的父亲老王头跟着汉高祖打天下。刘邦先生打胜了,第一批次没老王头的份,第二批次差2分,等到第三批次,功劳起越了标准许多。但老王头还是接受了朝廷策命,做了个小小的诸侯。老王头就带了一包红土一把茅草去南方建藩定国,世代为国家镇守一方,循化民众,以做大汉顺民。

老王头有五个儿。王位是由王长子为王太子的。由于众藩国体谅朝廷难处,深刻学习了王长子为王太子继位的重要性。所以,老王头的长子王大就成了王太子,所有的一切在老王头薨了之后,由王大继承。其余,包括老王在内的四个儿子一根毛也沾不了。这让四兄弟很不满,碍于"王法"才不敢吱声。

老王头死了,王太子王大继位,他这房人大富大贵,老王和其他三兄弟生话窘迫,过得很困难。这样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的一个叫主父偃的老书生出现,才扭转了老王们的窘迫。

主父偃深入藩国及中央直属郡县调研后,发现了个好办法,这办法能解决主上的担忧。这就是"推恩令"。这"令"的一条就大受诸侯王子们的欢迎。过去由长子一个人继承,改作凡是儿女都有份。一个人一份。这当然大受欢迎。这样,老王也有一份土地财产。如此一来,这一个藩国马上分成五个,力量就弱了,想造反也形不成合力。

"推恩令"就这样消除了国内潜在的藩国內部的反抗势力。他才腾出手来,任用酷吏,打击游侠豪强势力……





劉一千五


汉武帝刘彻,汉朝第七位皇帝,于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于16岁登基,在位达54年,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功积显赫,和秦始皇被后世并称为秦皇汉武,被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汉武帝的思想积极进取,具为有前瞻性,为朝廷以至社会带了新思维,于实得权力后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深远地影响着后世。


政策上,汉武帝用人为才,不问出身,又开创了察举制,以致该时期培养及出现了大量名臣良将;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用法术刑名;颁行“推恩令”,削割据势力;官营盐铁贸易,平抑物价;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屯边,行代田法;派张骞等出使西域;任用卫青、霍去病等大破匈奴;设郡县于云南、贵州;将汉朝推向全盛时期。

七国之乱后,景帝“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改王国丞相为相,废除其御史大夫、廷尉、宗正、博士等官,对大夫以下的其他官吏也予以裁减。把行政权和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不能掌握政权和军队。



推恩令推行之后,汉武帝又“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以此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防止他们从事非法活动。“附益法”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汉武帝时期的西汉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比较强盛的时期。在历代王朝的历史上,有汉唐盛世之说,主要是指的汉武帝时期。人们又常常把汉武帝和秦始皇相提并论,因为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是秦始皇创立,由汉武帝巩固下来的。他在位54年,实行了许多新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