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焦慮,有救嗎?

我很焦慮,有救嗎?

我很焦慮,有救嗎?

聽說,焦慮是時代的底色

本來,年輕人不必焦慮的。

世界很大,青春正好,剛要出發去遊歷的時候,就被“知識二道販子們”拐去了黑店一條街:

你再不終身學習就要被淘汰了;

你沒有核心技能隨時會被老闆開掉;

你搞不到戶口、買不起房,下一代就要去讀打工子弟學校......

身在景點,卻無心看風景,只想著怎麼快點排上隊:要麼插隊,要麼花錢請黃牛——真是焦慮死了

要知道,世界這麼大,牛人這麼多,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既沒跑贏時間,又沒有跑過兩三年前的自己。

如果真的停下思考,有什麼學習時間能比8小時工作更充分?有什麼溝通對象比老闆、客戶更需要伺候?有什麼職業成果比做好手頭的工作更有說服力?(入錯行者除外...)

你的焦慮正在飼養著各類“職場導師”、“演講大咖”、“PPT達人”、“溝通大師”。他們把你用不上的屠龍術掰開、揉碎了,拆解成10分鐘的音頻課,或是字大行稀的職場書,賣給你裝點下愛學習的門面。

開扒焦慮的本質

幸好,有人扒下了焦慮的底褲。

有兩個人——焦慮管理研究領域領軍人物、研究焦慮因果30多年的心理學家德里克·羅傑博士,與美國創新領導力中心培訓師尼克·皮特里,合著了一本書,叫《工作不焦慮:打造積極正向的高績效團隊》。

他們根據30多年研究,得出了這些結論:

●焦慮的來源不是外因,是人們的內在糾結

●焦慮不分好壞,都對人有害

●急性焦慮是壓力,慢性焦慮是——想太多

我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管理者,以及在職場上和焦慮苦鬥、想要獲得高績效的奮鬥者閱讀。原因有三:

1.這本書很專業

兩位作者——德里克·羅傑是英國特許心理學家,專門研究生理焦慮30多年,已發表論文100多篇,研究成果促成了具有創新性的韌性培訓項目。

尼克·皮特里畢業於哈佛大學,20 多歲被診斷身患癌症,這使他開始關注焦慮和韌性。 用這本書裡的方法,他向管理者和一線員工講授韌性培訓課程,客戶都是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紅牛、家樂氏這樣行業頂尖的機構。

2.這本書很科學

看到量表、腎上腺皮質素、戰逃反應這些字眼——是不是感覺在讀一篇學術論文?《工作不焦慮》的兩位作者還真是採用了各種實驗方法,分析外界因素、內在情緒與焦慮的關係,找出了焦慮的元兇。

3.這本書很好讀

書裡這麼多專業名詞,會不會看不懂?

我很焦慮,有救嗎?

這本書的編者早就貼心地想到了:

●特定的名詞在邊欄都註釋出來了;

●翻譯的語言也很流暢,可以一口氣讀完;

●每章的結尾,都附上小結,可以複習對抗焦慮的方法

你的焦慮,被誰安排?

朝著年薪百萬目標進發,結果微博上的房產大V說“年入百萬只能算是脫貧”;

終日在職場夾縫求生,結果聽到老闆說“公司裡沒有誰是不可替代的”;

熬夜爆肝趕出來100頁方案,上司從第一頁挑了兩個錯叫你“退回去重寫”

......

大V、老闆、同事,該為你的焦慮買單嗎?你有沒有見過壓力比你大,還每天雲淡風輕的人?

《工作不焦慮》說:焦慮是你自找的。

德里克和尼克認為,焦慮的本質是壓力+糾結

焦慮的人們,習慣把工作裡大大小小的壓力,都想成洪水猛獸。怪不得有人說,“我上班領的不是薪水,是精神賠償金。”

我很焦慮,有救嗎?

某招聘平臺發佈的《中國白領滿意度指數調查報告》裡顯示,排名第一的年度關鍵詞是“焦慮”,他們認為工作壓力大、對薪資不滿意、人際關係還緊張——這樣能不焦慮嗎?

我很焦慮,有救嗎?

作者認為,外界的壓力一直都在:工作的高要求、高強度,我們無法選擇;但是糾結卻是可控的,外界的人和事不過是糾結的原料而已。

書中指出,當焦慮猶如洪水般湧來,我們往往認為能保持呼吸、堅持到洪水退去就是最好的應對方式。其實這不是應對,

只是求存而已。

我們需要換一種思路:日常工作生活中根本沒有什麼事情會像洪水一樣湧來將你淹沒

你不妨思考一下——

遇到壓力,自己的內心究竟裝著什麼?

如果你焦慮,那麼你的內心就充滿了負面的糾結。

也許你只是盤算著下週末的活動,內心並沒有糾結顧慮的東西,那麼我們將此狀態稱為“醒著睡覺”。

職場焦慮常常導致我們工作效率低下、人際關係惡化,連生活也受影響。因此,要成為高效能人士,首先要做的是破除焦慮。

況且,焦慮像傳染病一樣:從“每天聽本書”的大老闆,傳到給“京東副總裁商學院課”做筆記的小中層,再禍害拿著白菜工資、操心貿易戰的你。

拿什麼拯救你?

德里克和尼克給出的答案是:

構建韌性思維

韌性思維就是個體把逐漸出現的情況看作正在進行中的變化看待,而不摻入任何負面的主觀判斷。具有韌性技能不是讓自己努力撐著、保持頭在水面之上,而是要認識到根本沒有什麼洪水要淹沒自己

我很焦慮,有救嗎?

具有韌性的人不會感到焦慮,因為他們

沒有糾結的習慣。影響韌性的行為是後天環境決定的,完全可以通過堅持學習和訓練來改變,而這個訓練分為四步:

1.喚醒

“醒著睡覺”(走神)的時候,我們會沉浸期間,無法關注到手頭的事務。走神很正常——但是,當加入負面情緒,就會變成糾結的焦慮狀態。來回想著“如果...怎麼辦”,或者“要是...就好了”,除了感覺煩躁痛苦外,沒什麼幫助。喚醒,就是把自己從“醒著睡覺”的狀態中,抽離出來:可以通過有意識、有目的地基於過去、立足當下,為未來制定計劃,這種過程叫“慎思”。

2.專注

一旦你喚醒了,就可以用注意力來提醒自己,為自己和團隊,專注以下練習:

●區分壓力和焦慮:工作的壓力起起伏伏很正常,別當作洪水

●自問:糾結有用嗎?負面情緒能處理問題嗎?

●毀掉糾結的唱片:腦海中常播的糾結片段響起時,提醒自己打住!

●練習正面思考:將糾結轉變為慎思。

3.超然

也就是培養客觀看待事物的能力,超然的人不會把小小的鼴鼠窩看作大山,而不具備超然能力的人往往言過其實。能多大程度上保持客觀,取決於你參與該事物的感情強度。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去觀察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變得非常不理智,生氣、憤怒、害怕,甚至哭泣了?當你關注到了這些,就可以進行下一步。

4.釋放

如果我們的心是一間房子,糾結的想法像洪水一樣湧進來。——是把門關上回避?還是在洪水裡掙扎求生?

超然的人會爬上閣樓,任由洪水從腳下嘩嘩流去,看水漲水落。退後一步,不陷入事件本身,才能將注意力轉移到解決之道。這就做到了

釋放

瑞·達利歐的《原則》裡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現實如何運行,以及如何應對現實。”

焦慮已成時代議題,生長在辦公室裡,藤蔓爬滿了格子間;既然逃避不是辦法,就直面吧:《工作不焦慮》有一整章介紹實施的辦法...比如,找一位“糾結夥伴”,具體怎麼做,留給你去探索啦。

你容易焦慮嗎?

壓抑情緒、對成就上癮、完美控制......除了糾結,作者還列出了不少易感“焦慮”的個性,不妨對號入座:

壓抑情緒。在微信上有多安靜,在微博裡就有多話癆。越長大越孤單,上一次和真人說說心裡話,是什麼時候?

對成就上癮。你有過這樣的主管嗎?總催你把事做完,只關心做完沒有,從來不關心你怎麼完成的。只要進展不順利,他就不耐煩,大發脾氣?

完美控制。工作總有更好的解決方案。更少的預算,更好的效果,更精確的評估,彷彿沒有做到極致,就百爪撓心。

.....

讀到這裡是不是又有點焦慮了呢?

“啊啊啊,怎麼好像說的都是我本人!!!我是不是註定焦慮了...”

正如《工作不焦慮》第一章所說:真正的挑戰不在於改變世界,而在於改變心態

機會可以爭取,能力可以積累,時間可以好好分配...只要你不拋棄自己想過的生活,過好每一天,沒人能拋棄你。

就從讀《工作不焦慮:打造積極正向的高績效團隊》開始,擺脫焦慮,選擇你要的生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