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匠心坚守|翁源百年烟火“奇技”有望再“绽放”!

致敬匠心坚守|翁源百年烟火“奇技”有望再“绽放”!

既似木偶戏、又如杂技、还像烟花表演,还是全自动运行不需人工干预。在韶关市翁源县周陂镇礤下村,有一种发端于两宋、成熟于清代末年的“奇技”。

古时,它曾经是权贵人家每逢重大节日或是喜庆大事时方能一见的奢侈表演。时至今日,由于结构复杂、工艺讲究、制作费时费力,几近失传,甚少有人能亲眼一睹其精彩。这种仅保留于一些老年人的记忆里,濒临失传的明清“奇技”,究竟是什么?早在数百年前,它又是如何达到不需人干预全自动运行?时至今日,已近失传的它又该如何延续自己的生命?

烟花匠人一生苦守

创制出璀璨炫目“烧烟火”

谈起“烧烟火”,如今很多翁源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人曾亲身目睹一场原汁原味的“奇技”烟火戏。据翁源县文化馆考证,这种仅流传于翁源南部乡镇的奇特民间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同治年间。创始人叫何振仁,祖籍翁源县礤下镇(现归属周陂镇),自幼拜师学做烟花,后以制作和贩卖烟花为生。一生与烟花为伍的他熟能生巧,几经琢磨后设计了一套能用火药燃烧产生的动力驱动一个圆盘旋转数周,表现出传统中国人“驱鬼消灾”、吉祥安康蕴意的“烧烟火”,也就是翁源烟火戏的前身。

致敬匠心坚守|翁源百年烟火“奇技”有望再“绽放”!

▲璀璨烟花

虽然整个精彩的表演的过程只有2分多钟,但因为它的“彩头好”,搏得了人们青睐。每年正月十五、二月二等民族节日,翁源人家家户户燃放烟花,增添节日氛围,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何振仁的烧烟火。

翁源烟火戏的代表性传承人何秀初老人,他今年已是70岁高龄。老人的继父何占鳌曾是当地烟火戏的重要继承、革新人物。老人说,何占鳌心灵手巧能描善画,为使烧烟火表演更具有欣赏价值,他用了不少精力研究利用火药燃烧的动力来调控木偶表演,借鉴和吸收了戏曲造型、提线木偶等艺术特点,装入一个圆柱形的直径约1米的竹编纸糊的戏筒里进行改进。随着他反复改进完善,使烟火戏的表演时间由十几分钟延长至一小时左右,节目也由五、六个增至十多个,观众最多时达二千多人。

致敬匠心坚守|翁源百年烟火“奇技”有望再“绽放”!

▲许全武在改进表演道具

据介绍,这种“奇技”表演时,首先要在燃放地的中央搭起几丈高的木桩架子。之后三、四人合力将大戏筒悬挂在架子上,由匠人点燃大戏筒的总导火线。随着几声沉闷的炮竹声响过,大戏筒里抖落一层层节目。每一个节目用一个竹制的隔火托盘固定好,托盘之间用细绳和导火线连接。从最下面一层开始,随着导火线的燃烧,依次下降、展开,如此接连不断,井然有序地展演,让一个个故事在烟火中呈现在观众面前。

致敬匠心坚守|翁源百年烟火“奇技”有望再“绽放”!

▲烟火戏模型

人们会相继看到诸如小鸡从鸡蛋中破壳而出、几十朵水仙花突然怒放、将军威风凛凛地跨上了战马等等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精彩演出。整个表演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停顿,全程持续一小时左右。“全程几乎可以让人目不转睛、屏住呼吸、一动不动。”

致敬匠心坚守|翁源百年烟火“奇技”有望再“绽放”!

▲烟火戏模型——姜太公钓鱼、小鸡出壳

正是何占鳌的奇思妙想,使这一民间工艺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逐渐形成了这种集礼花、戏剧人物造型、木偶于一体的特殊的烟花艺术。翁源传统烟火戏中著名的关公骑马、姜太公钓鱼、蚌姑献寿等皆是此人所制作。

耄耋老匠人身患重病,仍渴盼有人传承

时隔百年后,曾经在达官贵人家中登堂入室的烟火戏表演,已近绝迹于市井之间。这种集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观赏性于一体的烟花艺术,每演出一次,即是为观众送上一台精彩的文化“大餐”,让观众大饱眼福,大呼过瘾。可在长达数十年的岁月中,它只流传于当地人的口耳相传之中,越来越少人能亲眼目睹这种“奇技”的精彩。它最新一次现身的时间已是2008年5月份,“当时是几经周折找到外县的人家留存下来的土火药,好不容易才演了一场”。

致敬匠心坚守|翁源百年烟火“奇技”有望再“绽放”!

▲戏筒

如何将老一辈的技艺传承下去,不失传?问到这样的问题时,何秀初沉默良久。“现在的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加上又挣不了多少钱,很少有人愿意学烟火戏。”老人很是无奈。

致敬匠心坚守|翁源百年烟火“奇技”有望再“绽放”!

▲何秀初、何成英和雷成初在制作中

他说,烟火戏制作工序复杂,技艺要求颇高,要精准预算好火药导线燃烧与木偶故事表演的节奏,达到速度上的协调和时间上的吻合。因此,他18岁跟随继父何占鳌学习制作烟火戏的技巧,长达6年后才能够独立完成全套烟火戏制作。

回想起那段昙花一现的“辉煌岁月”,老人眉目间满是骄傲:“当时,很多人婚嫁、寿辰,抑或是添丁、元宵花会,当地以及英德、新丰等周边县市的人们总会请我来表演烟火戏,以示大礼。”

“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学,我不会收一分钱学费,一定把我知道的都传授给他。”几十年岁月斑驳,何秀初在两年前查出身患食道癌,他迫切想要收一个徒弟。“不管能不能挣钱,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我一定不能丢!”何秀初从事烟火戏制作52年,对这门技艺始终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感,依然固执地坚守着父亲留给他的最后阵地。

烟火戏最快有望在今年重新登上舞台

据翁源县委县政府介绍,由于翁源烟火戏的制作技艺尚未完整记录、制作表演过程没有完整拍摄,作为韶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翁源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周陂镇政府对此实施了抢救性保护。有关部门拨出数万元工作专款,积极让烟火戏不至于失传,并积极争取最早在今年中秋佳节期间让烟火戏在当地重现。

今年初,周陂镇文化站站长何成英专程“上门拜师”,令何秀初将烟火戏制作技艺传授给了他。在何老的指导下,花费数月时间,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何成英终于把烟火戏的装置、道具等初步制作了出来。但时过境迁,何成英在制作中却遇到了一个技术难点,即火药引线的制作。

他说,一直以来烟火戏制作中必不可少的火药是由民间匠人利用硝酸钾、硫磺等物品混合熬制而成的“土火药”。如今,遵照国家爆炸物管理法律法规,这种操作已不可行,他们唯有几经周折从专业公司够买火药。因此,如何使用这种“新火药”就需要何老与何成英合力试验、慢慢磨合。“虽然不敢保证一次就能将烟火戏重演成功,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烟火戏最快有望在今年重新登上舞台。”何成英信心满怀地说道。

据了解,何秀初在继承祖辈传统技艺基础上,自己多年来潜心钻研,对烟火戏的技巧和装置做了改进,现在戏筒比原来大了,材料更讲究了。眼下,他仍在琢磨如何改进,争取做出更加精致的表演道具。在原翁源县文化馆馆长许全武的协助下,他们正在尝试在木偶道具制作中加入诸如纸布、多彩泥、塑料、泡沫石棉等新材料,以求木偶道具更加传神,重新登上它应有的舞台。

“激活”传统民间技艺需构建年轻族群话语体系

那些散见于乡村中的一项项“绝活儿”,曾是多少代父老乡亲们津津乐道、口耳相传的民间智慧。它们曾是乡村传统文化的“根”。在现代化的浪潮持续冲击着传统村庄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民间绝活正日趋成为一种仅留存于记忆中的“传说”,成为孩子们只能凭着父辈的描绘想像的场景。翁源烟火戏的命运所映射的,正是寥寥几位乡村匠人用百年的坚守所承担的一种责任与情怀。

保护和抢救散落于一座座田间地头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紧迫性与艰巨性超乎想象。如今,绝大多数的民间“绝技”传承人都已年届半百,不少已是古稀之年。长期以来,各地未能把这一类拥有“绝活”的民间匠人与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令许多匠人失去了艺术传承的热情和积极性。再加上这些传统技艺实际上也很难产生效益,从而令越来越多民间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况。

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政府主导,传统文化的生长则需要广泛的群众土壤。在国家及至各地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非遗”的保护政策、拔付了专项经费的今天,单纯靠传承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只有在传承中激活创新元素,才能让这些民间“绝技”真正重获新生。

实际上,重新发现和开辟市场是振兴优秀传统技艺的最有效方式。传统技艺市场的开发和培育要善用新形式走入年轻人的生活。《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作品在青少年间激起的学习传统文化热潮有目共睹。各地可以以此为借鉴,尝试通过短视频、VR、直播等构建传统民间技艺在年轻族群中的话语体系,原本就极具观赏性的传统“绝活”引爆社交媒体相信不是一件难事。

整理自:广州日报、广州参考、八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