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匠心堅守|翁源百年煙火「奇技」有望再「綻放」!

致敬匠心堅守|翁源百年煙火“奇技”有望再“綻放”!

既似木偶戲、又如雜技、還像煙花表演,還是全自動運行不需人工干預。在韶關市翁源縣周陂鎮礤下村,有一種發端於兩宋、成熟於清代末年的“奇技”。

古時,它曾經是權貴人家每逢重大節日或是喜慶大事時方能一見的奢侈表演。時至今日,由於結構複雜、工藝講究、製作費時費力,幾近失傳,甚少有人能親眼一睹其精彩。這種僅保留於一些老年人的記憶裡,瀕臨失傳的明清“奇技”,究竟是什麼?早在數百年前,它又是如何達到不需人干預全自動運行?時至今日,已近失傳的它又該如何延續自己的生命?

煙花匠人一生苦守

創制出璀璨炫目“燒煙火”

談起“燒煙火”,如今很多翁源的年輕人已經很少人曾親身目睹一場原汁原味的“奇技”煙火戲。據翁源縣文化館考證,這種僅流傳於翁源南部鄉鎮的奇特民間技藝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同治年間。創始人叫何振仁,祖籍翁源縣礤下鎮(現歸屬周陂鎮),自幼拜師學做煙花,後以製作和販賣煙花為生。一生與煙花為伍的他熟能生巧,幾經琢磨後設計了一套能用火藥燃燒產生的動力驅動一個圓盤旋轉數週,表現出傳統中國人“驅鬼消災”、吉祥安康蘊意的“燒煙火”,也就是翁源煙火戲的前身。

致敬匠心堅守|翁源百年煙火“奇技”有望再“綻放”!

▲璀璨煙花

雖然整個精彩的表演的過程只有2分多鐘,但因為它的“彩頭好”,搏得了人們青睞。每年正月十五、二月二等民族節日,翁源人家家戶戶燃放煙花,增添節日氛圍,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何振仁的燒煙火。

翁源煙火戲的代表性傳承人何秀初老人,他今年已是70歲高齡。老人的繼父何佔鰲曾是當地煙火戲的重要繼承、革新人物。老人說,何佔鰲心靈手巧能描善畫,為使燒煙火表演更具有欣賞價值,他用了不少精力研究利用火藥燃燒的動力來調控木偶表演,借鑑和吸收了戲曲造型、提線木偶等藝術特點,裝入一個圓柱形的直徑約1米的竹編紙糊的戲筒裡進行改進。隨著他反覆改進完善,使煙火戲的表演時間由十幾分鍾延長至一小時左右,節目也由五、六個增至十多個,觀眾最多時達二千多人。

致敬匠心堅守|翁源百年煙火“奇技”有望再“綻放”!

▲許全武在改進表演道具

據介紹,這種“奇技”表演時,首先要在燃放地的中央搭起幾丈高的木樁架子。之後三、四人合力將大戲筒懸掛在架子上,由匠人點燃大戲筒的總導火線。隨著幾聲沉悶的炮竹聲響過,大戲筒裡抖落一層層節目。每一個節目用一個竹製的隔火托盤固定好,托盤之間用細繩和導火線連接。從最下面一層開始,隨著導火線的燃燒,依次下降、展開,如此接連不斷,井然有序地展演,讓一個個故事在煙火中呈現在觀眾面前。

致敬匠心堅守|翁源百年煙火“奇技”有望再“綻放”!

▲煙火戲模型

人們會相繼看到諸如小雞從雞蛋中破殼而出、幾十朵水仙花突然怒放、將軍威風凜凜地跨上了戰馬等等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精彩演出。整個表演一氣呵成,中間沒有停頓,全程持續一小時左右。“全程幾乎可以讓人目不轉睛、屏住呼吸、一動不動。”

致敬匠心堅守|翁源百年煙火“奇技”有望再“綻放”!

▲煙火戲模型——姜太公釣魚、小雞出殼

正是何佔鰲的奇思妙想,使這一民間工藝的水平有了新的提高,逐漸形成了這種集禮花、戲劇人物造型、木偶於一體的特殊的煙花藝術。翁源傳統煙火戲中著名的關公騎馬、姜太公釣魚、蚌姑獻壽等皆是此人所製作。

耄耋老匠人身患重病,仍渴盼有人傳承

時隔百年後,曾經在達官貴人家中登堂入室的煙火戲表演,已近絕跡於市井之間。這種集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觀賞性於一體的煙花藝術,每演出一次,即是為觀眾送上一臺精彩的文化“大餐”,讓觀眾大飽眼福,大呼過癮。可在長達數十年的歲月中,它只流傳於當地人的口耳相傳之中,越來越少人能親眼目睹這種“奇技”的精彩。它最新一次現身的時間已是2008年5月份,“當時是幾經周折找到外縣的人家留存下來的土火藥,好不容易才演了一場”。

致敬匠心堅守|翁源百年煙火“奇技”有望再“綻放”!

▲戲筒

如何將老一輩的技藝傳承下去,不失傳?問到這樣的問題時,何秀初沉默良久。“現在的年輕人多選擇外出務工,加上又掙不了多少錢,很少有人願意學煙火戲。”老人很是無奈。

致敬匠心堅守|翁源百年煙火“奇技”有望再“綻放”!

▲何秀初、何成英和雷成初在製作中

他說,煙火戲製作工序複雜,技藝要求頗高,要精準預算好火藥導線燃燒與木偶故事表演的節奏,達到速度上的協調和時間上的吻合。因此,他18歲跟隨繼父何佔鰲學習製作煙火戲的技巧,長達6年後才能夠獨立完成全套煙火戲製作。

回想起那段曇花一現的“輝煌歲月”,老人眉目間滿是驕傲:“當時,很多人婚嫁、壽辰,抑或是添丁、元宵花會,當地以及英德、新豐等周邊縣市的人們總會請我來表演煙火戲,以示大禮。”

“只要有年輕人願意學,我不會收一分錢學費,一定把我知道的都傳授給他。”幾十年歲月斑駁,何秀初在兩年前查出身患食道癌,他迫切想要收一個徒弟。“不管能不能掙錢,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東西我一定不能丟!”何秀初從事煙火戲製作52年,對這門技藝始終有一種割捨不下的情感,依然固執地堅守著父親留給他的最後陣地。

煙火戲最快有望在今年重新登上舞臺

據翁源縣委縣政府介紹,由於翁源煙火戲的製作技藝尚未完整記錄、製作表演過程沒有完整拍攝,作為韶關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翁源縣文化館非遺保護中心、周陂鎮政府對此實施了搶救性保護。有關部門撥出數萬元工作專款,積極讓煙火戲不至於失傳,並積極爭取最早在今年中秋佳節期間讓煙火戲在當地重現。

今年初,周陂鎮文化站站長何成英專程“上門拜師”,令何秀初將煙火戲製作技藝傳授給了他。在何老的指導下,花費數月時間,作為非遺傳承人的何成英終於把煙火戲的裝置、道具等初步製作了出來。但時過境遷,何成英在製作中卻遇到了一個技術難點,即火藥引線的製作。

他說,一直以來煙火戲製作中必不可少的火藥是由民間匠人利用硝酸鉀、硫磺等物品混合熬製而成的“土火藥”。如今,遵照國家爆炸物管理法律法規,這種操作已不可行,他們唯有幾經周折從專業公司夠買火藥。因此,如何使用這種“新火藥”就需要何老與何成英合力試驗、慢慢磨合。“雖然不敢保證一次就能將煙火戲重演成功,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煙火戲最快有望在今年重新登上舞臺。”何成英信心滿懷地說道。

據瞭解,何秀初在繼承祖輩傳統技藝基礎上,自己多年來潛心鑽研,對煙火戲的技巧和裝置做了改進,現在戲筒比原來大了,材料更講究了。眼下,他仍在琢磨如何改進,爭取做出更加精緻的表演道具。在原翁源縣文化館館長許全武的協助下,他們正在嘗試在木偶道具製作中加入諸如紙布、多彩泥、塑料、泡沫石棉等新材料,以求木偶道具更加傳神,重新登上它應有的舞臺。

“激活”傳統民間技藝需構建年輕族群話語體系

那些散見於鄉村中的一項項“絕活兒”,曾是多少代父老鄉親們津津樂道、口耳相傳的民間智慧。它們曾是鄉村傳統文化的“根”。在現代化的浪潮持續衝擊著傳統村莊的今天,越來越多的民間絕活正日趨成為一種僅留存於記憶中的“傳說”,成為孩子們只能憑著父輩的描繪想像的場景。翁源煙火戲的命運所映射的,正是寥寥幾位鄉村匠人用百年的堅守所承擔的一種責任與情懷。

保護和搶救散落於一座座田間地頭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緊迫性與艱鉅性超乎想象。如今,絕大多數的民間“絕技”傳承人都已年屆半百,不少已是古稀之年。長期以來,各地未能把這一類擁有“絕活”的民間匠人與鄉村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結合,令許多匠人失去了藝術傳承的熱情和積極性。再加上這些傳統技藝實際上也很難產生效益,從而令越來越多民間藝術面臨後繼無人的窘況。

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政府主導,傳統文化的生長則需要廣泛的群眾土壤。在國家及至各地政府都出臺了一系列針對“非遺”的保護政策、拔付了專項經費的今天,單純靠傳承還遠遠不夠,還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只有在傳承中激活創新元素,才能讓這些民間“絕技”真正重獲新生。

實際上,重新發現和開闢市場是振興優秀傳統技藝的最有效方式。傳統技藝市場的開發和培育要善用新形式走入年輕人的生活。《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作品在青少年間激起的學習傳統文化熱潮有目共睹。各地可以以此為借鑑,嘗試通過短視頻、VR、直播等構建傳統民間技藝在年輕族群中的話語體系,原本就極具觀賞性的傳統“絕活”引爆社交媒體相信不是一件難事。

整理自:廣州日報、廣州參考、八泉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