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龙钟穴的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

风水龙钟穴的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

----湖北之行访李四光故居随笔

曾祥裕 曾海亮

湖北黄冈山水孕育出林彪等儒将,而且也培育出诸如李四光这样著名的地质科学家。我从林彪故里出来,往黄冈市区的路上与李四光故居不期而遇。

风水龙钟穴的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

李四光故居位于湖北省黄冈回龙镇沙畈村西侧,回龙镇南郊,这是一进三重的砖木结构的鄂东的平房,中间有小天井,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

走进这栋古朴民居,寂静无声,我一个人静心观看墙上陈列的李四光生平的文字和照片。我觉得李四光的面相透出正直中国知识分子的纯正,与李四光的一句话吻合:“我是炎黄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全部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风水龙钟穴的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

瞧他那张脸满满贵气:目光清澈有神而又深邃,神态安详;额头高耸宽广;双耳贴头,耳朵厚实且贴,耳垂似元宝;法令纹生得开阔,线条清晰,深长,且形如钟;鼻子山根挺直,鼻翼有肉,准头圆,双下巴,地阁方圆。

风水龙钟穴的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
风水龙钟穴的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

他的一生如同他的面相贵气十足。李四光一生专心治学,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被党和国家器重和保护,曾任中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任地质矿产部部长等重要职务。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均对李四光的科学成就和爱国主义精神作出过高度评价。

我回到黄冈市区,还抽时间特地去龙王山南麓参观李四光纪念馆,以怀念这位中国现代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奠基人。

我下车后往李四光纪念广场走去,广场上立有李四光雕像,拾阶而上,走向李四光纪念馆,见馆名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所题写。纪念馆规模还算大气,占地11.6亩,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馆内设展厅12个。其中设有《李四光生平展》 、《地质矿产标本展》、《地震展厅》、《青少年科普活动展厅》等,以百余幅图片、实物、文字介绍了李四光先生的丰功伟绩。我依序参观后,心中悠然生发观后感,对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有了认识,认为风水生态环境模式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

1948年,李四光代表中国出席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李四光成为公认的地质力学奠基人。

地壳运动(crustalmovement)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

地应力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等原因使地壳物质产生了内应力效应,这种应力称为地应力,它是地壳应力的统称。

地应力是存在于地壳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广义上也指地球体内的应力。它包括由地热﹑重力﹑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他因素产生的应力。

地质力学认为﹐地壳内的应力活动是使地壳克服阻力﹑不断运动发展的原因﹔地壳各处发生的一切形变﹐如褶皱﹑断裂等都是地应力作用的结果。

风水龙钟穴的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

李四光的地应力学说让我茅塞顿开,其实风水所讲的龙脉变化就是地应力一手导演。所谓龙脉的变化分为祖山少祖山和父母山以及龙分枝干龙、过峡、落脉起穴星等,都是在地应力的驱动下,展现出一幅幅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大地生态灵动长卷。

李四光指出,地壳内的应力活动是以往和现今使地壳克服阻力,不断运动发展的原因;地壳各部分所发生的一切变形,包括破裂,都是地应力作用的反映;剧烈的地应力活动会引起地震。因此,“地应力的探测是地质力学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一个新方面,是值得予以重视的”。

李四光的地应力学说还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岛”。它是李四光于1965年和1967年先后多次在指导西南强震地区的地震地质工作,首先要求查明活动构造带或地震危险区,并在其中找到“相对安全的地区”或“比较稳定的地带”——即“安全岛”,从而从活动地带里寻找稳定地区,为建厂、城镇建设选址提供了依据。

安全是中国风水产生的最初动机。风水学说中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生态安全环境选择思想,这种思想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旧石器时代,人类还只是本能地选择安全生存环境,被迫去寻找既能躲避自然灾害,又有丰富食物资源的地方居住。这是一种下意识的环境选择。由下意识的选择逐步过渡到有意识选择,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上百万年的时间。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选择环境的知识,比如:居住地点基本上都选择在河流沿岸的台地或阶地上;或河流曲流的地形部位;或依山傍水,背风向阳之地;或大河下游平原的土墩上;或沿海岸边的高阜冈丘上。此时人们对环境的选择大多数是有意识的选择,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安全环境选择思想。

《管子.乘马》中提出了生态安全模式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个观点为后来的风水家所接受。

古代生态环境安全的风水思想发展到后来逐步升级,成为当今的模式,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一、生存需要,二、安全需要,三、精神需要,才是理想的“风水”宝地。

风水龙钟穴的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
风水龙钟穴的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
风水龙钟穴的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

在风水理论的指导下,先民为了生存安全,寻址上规避一些风水煞地即不安全的地带,如选址应在地势平坦的地方而不宜陡峭;住宅应在坡路之上而不要在坡路之下;房屋不宜建在山谷盆地;房屋应在坡面之上,不宜深入山坡中;房屋不宜建在山尾崖下。

著名风水经典作品《葬经》还提出“五不葬”理论(即童山、断山、石山、独山、过山,不宜立穴),至今成为风水师实践必须遵循的信条。风水学无论是藏风聚气理论,还是四神象理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都是围绕生态环境安全这个最基本的东西来做文章。风水如果没有安全作强大的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水中捞月。

风水龙钟穴的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

湖北黄冈之行,我与李四光作了近距离的接触,通过参观其纪念馆,加深了我对李四光地质理论的了解,思想冒出火花:中国风水生态环境模式与李四光地应力“安全岛”理论相吻合。读万卷书,须与行万里路并举,且行且思。我回忆黄岗之行,重新整理思绪,撰写此文,与朋友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