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廟宇文化|廟宇歷史文化的象徵,藝術的瑰寶

文化的傳承

心靈的寄託

草木有榮枯

花有綻放凋零

廟宇仍在

湞江、武江廟宇系列:

1

太傅廟

韶關市文物保護單位,原名津頭廟,因在太平關稅廠前,故稱,為道教南五祖發源地之一。又稱忠惠廟(傳說見《忠惠廟錄異考》),南漢時,因韶州刺史盧光稠(唐末贛南農民起義領袖,世人稱盧王)夢受許真君點化,用法斬湞江龍,鄉民祀之,籌建,改忠惠廟,朔盧像。據碑文載,東晉咸和初年(327年)始建,葛洪聞交趾出丹砂,見帽子峰是塊修道的風水寶地,就此結廬修煉,並在芙蓉山採藥煉丹。信眾聽葛道法高深,遂集資修此廟。葛去羅浮山後,許遜繼續在此修煉。南漢時韶州刺史盧光稠辭官來此修道,夢受許真君點化得道,盧用道法斬江中蛟龍。當地信眾及官員捐資擴修廟,並改名忠惠廟,塑盧像。此後歷代皇帝南行聞盧為民除害之事,拜盧像為師,封為太傅,改廟為太傅廟,建廟4百多間,佔地二萬多平方米。北宋時張伯端(紫陽真人)來此修道,餘靖常向張請教三教經典。乾隆三十五、嘉慶十六年,道光二十七年、同治二十年均重修。歷代皇帝南行拜盧為師,封太傅,改稱太傅廟。位於市東堤北路太傅街,坐西向東,傍帽子峰東麓,東臨湞江。有殿堂400多間,佔地2萬多平方米。太傅廟、黎母宮、水月宮、太乙殿。2樓設水月宮、三清宮等。“太傅廟”額匾。道教南五祖發源地之一。嘉慶十六年,教諭蕭世衛有記;韶關市配備最完善的道觀。市道教協會辦公處。廣東省模範宗教活動場所。現冷寒冰道長主持廟務。3副唐代楹聯,3幅清楹聯,3通《重修太傅廟碑》,“黎母宮”匾,門口靜臥清紅砂岩獅墩(獅雕像“文革”時被紅衛兵扔入湞江)。《忠惠廟錄異考》載:“……父老相傳雲,先時有物質類蛟,舟行者每為所毒,公設法斬之,迄今枯骨兩段猶存,旁有鐵鼓,面稍損破,擊之有聲,公有役,坐鐵船撾鐵鼓,僅一日夜,往來五羊。……”從2001年夏,武當山王光德續玄武派第14代大弟子冷玄機主持廟務,同年市道教協會在此辦公。

韶關廟宇文化|廟宇歷史文化的象徵,藝術的瑰寶

韶關廟宇文化|廟宇歷史文化的象徵,藝術的瑰寶

2

芙蓉庵

現芙蓉古剎,粵北最早宗教道場,位於武江區東南隅河西約2.5千米,北江西岸,形如八爪魚的芙蓉山主峰北坡半山,現為佛教場所。據《韶州府志》載:“城西芙蓉山舊產芙蓉,漢末道士康蓉煉丹於此,丹成跡隱,留有丹灶、丹殼,因而得名……山半有石室,頂有玉井泉,近時泉出半山石罅,井泥可療小兒頭瘡,居民取之有驗。”而《曲江縣志》載,漢代康容道士在此砌灶煉丹,後人在康煉丹處建庵,故後有“蓉山丹灶”之名,曲江24景之一。據明·熊士達《重建芙蓉庵》載:“芙蓉山之著如韶,始自漢時,異人修真之地”。據康熙叄拾肆年(1695年)《重修芙蓉山真武聖帝殿記》碑載:“……真武聖殿則棟宇傾圯,金身頹然。徐步觀之,傍立石碣。辛酉歲,為太平副權嶽保之重修也。予甚異之。異其同予名也。前人能修之於前,而後人不能修之於今。抑何使後人而復望於後人也耶。前後轍天意有在。願修焉。是以捐俸鳩工。閱四月厥功告成。劃之傾圯而頹然者,今俱整理而煥然矣。……”光緒七年(1881年)再修繕。抗戰期間為國民黨第7戰區軍法執行處監獄。1983年市政府重修,改稱芙蓉古剎。寺坐南朝北,門前蹲一尊紅砂岩獅子,垂帶踏跺,花崗石門框,額鑲“蓉山古剎”匾,配聯:“芙蓉留勝境,古剎列茗山。”全由青磚石砌築二面坡硬山頂,抬梁式樑架,磚木結構,博古脊,高20多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軸線對稱建築,二進,分前、正、後殿、祖堂及左右廂房,共8間,封簷板彩繪書柬等各類祥瑞圖案,簷額泥塑精美藍底臘梅、雪梅、松樹、牡丹等圖。內壁有幅泥塑蝙蝠懸魚畫,存三方碑,可謂稀世珍品。現仍保留較完好殿堂是康熙二十四年重修的真武聖帝殿,存《重修真武殿》石碑。現為佛寺。(黃理賢)

韶關廟宇文化|廟宇歷史文化的象徵,藝術的瑰寶

韶關廟宇文化|廟宇歷史文化的象徵,藝術的瑰寶

韶關市民間文藝家協會 黃玉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