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庙宇文化|庙宇历史文化的象征,艺术的瑰宝

文化的传承

心灵的寄托

草木有荣枯

花有绽放凋零

庙宇仍在

浈江、武江庙宇系列:

1

太傅庙

韶关市文物保护单位,原名津头庙,因在太平关税厂前,故称,为道教南五祖发源地之一。又称忠惠庙(传说见《忠惠庙录异考》),南汉时,因韶州刺史卢光稠(唐末赣南农民起义领袖,世人称卢王)梦受许真君点化,用法斩浈江龙,乡民祀之,筹建,改忠惠庙,朔卢像。据碑文载,东晋咸和初年(327年)始建,葛洪闻交趾出丹砂,见帽子峰是块修道的风水宝地,就此结庐修炼,并在芙蓉山采药炼丹。信众听葛道法高深,遂集资修此庙。葛去罗浮山后,许逊继续在此修炼。南汉时韶州刺史卢光稠辞官来此修道,梦受许真君点化得道,卢用道法斩江中蛟龙。当地信众及官员捐资扩修庙,并改名忠惠庙,塑卢像。此后历代皇帝南行闻卢为民除害之事,拜卢像为师,封为太傅,改庙为太傅庙,建庙4百多间,占地二万多平方米。北宋时张伯端(紫阳真人)来此修道,余靖常向张请教三教经典。乾隆三十五、嘉庆十六年,道光二十七年、同治二十年均重修。历代皇帝南行拜卢为师,封太傅,改称太傅庙。位于市东堤北路太傅街,坐西向东,傍帽子峰东麓,东临浈江。有殿堂400多间,占地2万多平方米。太傅庙、黎母宫、水月宫、太乙殿。2楼设水月宫、三清宫等。“太傅庙”额匾。道教南五祖发源地之一。嘉庆十六年,教谕萧世卫有记;韶关市配备最完善的道观。市道教协会办公处。广东省模范宗教活动场所。现冷寒冰道长主持庙务。3副唐代楹联,3幅清楹联,3通《重修太傅庙碑》,“黎母宫”匾,门口静卧清红砂岩狮墩(狮雕像“文革”时被红卫兵扔入浈江)。《忠惠庙录异考》载:“……父老相传云,先时有物质类蛟,舟行者每为所毒,公设法斩之,迄今枯骨两段犹存,旁有铁鼓,面稍损破,击之有声,公有役,坐铁船挝铁鼓,仅一日夜,往来五羊。……”从2001年夏,武当山王光德续玄武派第14代大弟子冷玄机主持庙务,同年市道教协会在此办公。

韶关庙宇文化|庙宇历史文化的象征,艺术的瑰宝

韶关庙宇文化|庙宇历史文化的象征,艺术的瑰宝

2

芙蓉庵

现芙蓉古刹,粤北最早宗教道场,位于武江区东南隅河西约2.5千米,北江西岸,形如八爪鱼的芙蓉山主峰北坡半山,现为佛教场所。据《韶州府志》载:“城西芙蓉山旧产芙蓉,汉末道士康蓉炼丹于此,丹成迹隐,留有丹灶、丹壳,因而得名……山半有石室,顶有玉井泉,近时泉出半山石罅,井泥可疗小儿头疮,居民取之有验。”而《曲江县志》载,汉代康容道士在此砌灶炼丹,后人在康炼丹处建庵,故后有“蓉山丹灶”之名,曲江24景之一。据明·熊士达《重建芙蓉庵》载:“芙蓉山之著如韶,始自汉时,异人修真之地”。据康熙叁拾肆年(1695年)《重修芙蓉山真武圣帝殿记》碑载:“……真武圣殿则栋宇倾圯,金身颓然。徐步观之,傍立石碣。辛酉岁,为太平副权岳保之重修也。予甚异之。异其同予名也。前人能修之于前,而后人不能修之于今。抑何使后人而复望于后人也耶。前后辙天意有在。愿修焉。是以捐俸鸠工。阅四月厥功告成。划之倾圯而颓然者,今俱整理而焕然矣。……”光绪七年(1881年)再修缮。抗战期间为国民党第7战区军法执行处监狱。1983年市政府重修,改称芙蓉古刹。寺坐南朝北,门前蹲一尊红砂岩狮子,垂带踏跺,花岗石门框,额镶“蓉山古刹”匾,配联:“芙蓉留胜境,古刹列茗山。”全由青砖石砌筑二面坡硬山顶,抬梁式梁架,砖木结构,博古脊,高20多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轴线对称建筑,二进,分前、正、后殿、祖堂及左右厢房,共8间,封檐板彩绘书柬等各类祥瑞图案,檐额泥塑精美蓝底腊梅、雪梅、松树、牡丹等图。内壁有幅泥塑蝙蝠悬鱼画,存三方碑,可谓稀世珍品。现仍保留较完好殿堂是康熙二十四年重修的真武圣帝殿,存《重修真武殿》石碑。现为佛寺。(黄理贤)

韶关庙宇文化|庙宇历史文化的象征,艺术的瑰宝

韶关庙宇文化|庙宇历史文化的象征,艺术的瑰宝

韶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黄玉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