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上週五老闆給了我兩張票,讓我去看中文版的音樂劇《近乎正常》,英文原版叫《Next to Normal》,曾獲最佳百老匯音樂劇提名。

《近乎正常》圍繞一個得了雙相抑鬱的女主展開,她的16年病史,她的家庭,她的經歷。

16年前她的兒子意外去世了,導致她得了雙相抑鬱,並且會出現各種關於去世兒子的幻覺——她覺得她的兒子沒有完全離開,還在她身邊,甚至每年都會幫她兒子過生日。

她的家人因此很受折磨。她另外有一個孩子,是一個女孩,備受她的冷漠。而她的丈夫,因為她的精神狀態,也一直提心吊膽,幫她找各種醫生看。

她讓我想起前段時間很火的一部電影,各種電影節提名和獲獎,叫《三塊廣告牌》。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三塊廣告牌》的女主,女兒死了,被姦殺,警察局一直沒能找到兇手。

和《近乎正常》的女主非常不一樣的是,《三》的女主變成了一個憤怒的母親,各種“反擊”。

她租了鎮上公路旁的三塊廣告牌,在上面分別寫著:“慘遭姦殺”、“仍未找到兇手”、“怎麼回事,威洛比警長?”。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警長因此遭受了很大的壓力,於是親自去拜訪女主,和女主又再次解釋了一遍,他們用盡各種辦法去找過兇手,但仍未找到。

警長還告訴女主,他得了癌症,快要死了。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女主的回答是:我知道。

然後補了一句:那又怎樣,我女兒也死了。

最後這位警長開槍自殺了。

小鎮的人紛紛把矛頭指向女主,因為這位警長之前一直很受小鎮人民愛戴。

可是女主沒有半點妥協,她另外還有一個兒子,她的兒子甚至都開始不理解她,開始指責她,但她還是繼續掛著廣告牌,繼續和警局的人敵對,甚至與全世界為敵。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到故事結尾的時候,電影“閃回”了一個片段:原來她女兒被姦殺的那天,她們大吵過一架,女兒摔門離開之前,母親在氣頭上說了一句詛咒女兒的話:我希望你被人強姦!然後被人殺死!

沒有想到,這句氣話,變成了現實。

也因為這句話,女主的內心,受到了更多的自我譴責。

而這種自責,到後來,變成了她的憤怒,她的“報復”:不為她死去的女兒做一些什麼,她更加無法原諒自己。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這兩個故事的女主,都經歷了失去孩子的悲痛,但兩個人的轉變,相差很大,一個得了抑鬱,一個變得憤怒。

但其實根本上,她們非常相似:她們都被困在悲痛裡,走不出來,只是外化的表現不同而已。

她們都因為失去孩子的痛苦,內心備受折磨,然後,或者有意的,或者無意的,折磨了身邊的人。

她們一邊忍受內心悲痛的折磨,一邊為周圍人製造著新的悲痛。

她們好像是受害者,又好像,同時也變成了“加害者”。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說真的,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這樣的故事,其實到處都是。

憤怒殺死無辜醫生的病人,因為覺得自己之前遭受了無數的冷漠,絕望之下,持刀殺醫。

失手打死同學的青少年,因為之前被同學舉報作弊,被學校簡單粗暴的開除了。

虐待孩子的家長,小時候也被自己的父母虐待。

……

而倖存下來的,“近乎正常”的我們,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

被歸為“正常人”的大多數人,看起來勇敢樂觀,但其實自己心裡再清楚不過:每經歷一次傷心事,內心裡的一扇門,也一樣會關上。

一開始的時候是砰的一聲,到後來門關上的時候,連聲音都消失了,很安靜,沒有最開始那樣大動干戈,第二天也照樣能起床工作和生活。

但不知道為什麼,感覺內心裡,有些東西,死的彷彿更加徹底了。

寺山修司說,“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地方是自己的心,出生以來關閉了多少次呢?每當想到這點,人就老了。”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受過傷的我們,其實都會變成“加害者”,只是有的人加害的是別人,有的人加害的是自己。

受傷的,接受自己懲罰的,都是同一個人,都是自己。

我不敢說“加害別人”和“加害自己”哪個更加嚴重,我確定的是這世上的傷害永遠不會停止——不同的是,有的人意識到這點之後,更加肆無忌憚去傷害別人,另一些人,則更加肆無忌憚沉浸在悲痛和絕望裡,還有一些人,選擇了麻木,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選擇了做些有溫度的事情。

在那麼深的冰冷的現實裡,燃起一簇小火苗,又能變得多好呢。

但他們會說:我知道這個世界不會因為我而好到哪裡去,但也別因為我,變得更糟了。

所以我特別喜歡《三塊廣告牌》裡那個開槍自殺的警察,儘管他留下的信裡說,他開槍自殺,是他策劃的一個“心機”——這樣,鎮上的人會責怪女主,雖然他懂女主為什麼那麼做,還幫她付了廣告牌之後的租金,但他覺得女主這樣魯莽的行為,應該接受一些譴責,而他剛好也可以藉此,瞭解自己的痛苦。

但他開槍之前有一個舉動:他開槍之前,在自己的頭上套了一個黑色的布袋,布袋上寫著,“不要摘下頭套,直接打電話給警察”。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因為他見過太多槍殺現場,他不忍心讓他的妻子發現他的時候,看見他被子彈打爆的頭,他知道那個景象會血肉模糊。

看到那裡我哭了——其實,哪怕只要一點點愛,就足夠讓人冒著流淚的風險了。

當然,也有可能,是那位警長丈夫覺得自己太帥了,所以從始至終,都要保持住形象。

自殺的警長還留了一封信,給警局裡一直扶不上牆的一位警員。

那個警員非常愛戴警長,所以讀了警長的信之後,對女主從討厭變成理解,還冒著生命危險,幫助女主。

所以整部電影裡,我最喜歡的就是警長,面對女主的惡意,他並沒有自己默默消化、忍氣吞聲,而是帶著一點小心機和冷幽默,搞了一個惡作劇,也對周圍的人,保持了善意和鼓勵。

我喜歡這樣的人,儘管世事惡毒、人情薄涼,但不折磨自己,也不折磨無辜的他人,而是去嘗試,重新打開別人心裡的,一扇門。

而且其實,這麼做不見得有多費力,畢竟世事惡毒、人情薄涼,所以有時候只要一點點愛,特麼就夠一個人受的了。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你好呀,我叫劉可樂有個蛋,東七門非自由撰稿人,在微博1元出租自己。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地方是自己的心,出生以來關閉了多少次呢?每當想到這點,人就老了。”』

《三塊廣告牌》:“麻木永遠不是面對悲傷的第一選擇”

真的好喪好喪啊

你有什麼笑話可以分享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