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0.6排量的车,为什么中国没有?

一诚不染


大家好我是【蓝天】


在中国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与汽车工业的滞缓导致我们根本没有自己的汽车文化。

或者说我们还不是汽车强国,哪怕我国的汽车保有量是世界第二,也毫无底气的呐喊出自己是汽车大国的口号。

相比于德国与美国来说,我们是没有比较的资格的。但借鉴日本却是很有必要的事实。


因为日本汽车发展史是个短促的国家,但即使是短促他们也有他们的K-car文化。这也是本话题中日本拥有0.8排量的汽车的原因。

日本之所以拥有微型轿车文化,其实更多是国情与环境相结合下才产生的结果。

由于国土面积有限,石油资源又不足。导致国家政策上对轻自动汽车的大力扶持

例如购买MPV K-car 就能够享用减税、保险廉价、年检廉价、不必供给车位证明等一系列政策上的倾斜优惠

所以这种特殊车型可能也只在日本热销。至于为什么不出口可能因为利润太低或别的特殊原因。

再反观我国。不禁有人问我国有汽车文化吗?那些说后视镜、管绑红布条。换 杆套一串手串。中控台摆一个转经轮/观音/弥勒佛。内后视镜挂护身符/毛主席等等你真可以一笑置之。


汽车文化的精髓要靠其内部结构加以承载,我们大多数认知看的华丽的外表不知这份荣耀要在整体才能体现,你真的知道自己为什们爱车吗,懂汽车文化吗?至少国人对汽车知识的普及度极其匮乏。

事实上我国还是有汽车文化的,虽然它出现的极其短暂而且还仅仅是软文化。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发展导致我国发展除了中国第一个文化-微面文化

凭借着低廉的价格与超大的载物空间,微面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中站在了浪尖上,成为了大多数人创业致富的首选。然而,到了2003年,政府宣布因为微面前端没有碰撞吸能结构,必须停止销售,从此,“平头微面”成为了历史。而继承者可能就是五菱宏光吧,但那也仅仅是后起之秀。


而老款桑塔纳也算是我国的一种汽车文化,毕竟在这片国土上它有过了三十年。有着自己的故事却没了自己的传承。


强制报废等政策将富有故事的老车们一举打入冷宫。而厂家逐利与不思进取更造成了文化断层。


而对于0.6排量的汽车,中国虽然没有。但可以用借鉴0.8排量的汽车奥拓。因为它曾经辉煌过。

至于它为什么走向衰败这里的原因则很多。

可能因为国人对大的热爱和面子工程的追求。可能是政策的限制与车型的老旧。可能是消费水平的提高和选择性的多样化。



但最主要我还是认为是政策的不支持。就像我浪迹于各大论坛,贴吧,APP里,网友对复产的期望和对现有汽车政策的不满才是根本原因。

而实事求是来说。

而国内微型车普遍配置都是超低,并且为了压缩成本基本用的是10年前的技术。


但K-CAR配置与技术却是逆天的高。

拿本田n-box slash来说,它的顶配车型拥有6安全气囊,电子稳定系统,坡起辅助,自动刹车;舒适配置方面还有自动空调,方向盘加热,座椅加热,电动折叠后视镜;驾驶配置方面还有换挡拨片。 K-CAR上,像自动启停、动能回收、混合动力都可以在K-CAR上见到。

带来的结果是大部分K-CAR的工况油耗都不到4L/100km,有些甚至不到3.5L/100km。

我们觉得价格高这不足为怪,但日本因为有政府的大力惠民政策导致这种车型才是人们的第一首选。

而这种车对国人估计受限最主要原因还是动力和价格原因。

正如我所说随着城市化进城的不断发展与交通越来越堵塞。导致小型车有了需求。我国之所以没有。还是因为政府不愿意让利于民,惠策于民。

而其他因素说实话,开奥拓过来的人并不在意这些。




对此你怎么看?


想念天空再蓝些


印象中,中国最小排量的汽车,应该是奇瑞QQ吧,有0.8L的,卖得很不好,但主流的QQ仍是1.0L,这或计是国内消费者能容忍的最小排量了,微车火的时候,基本都是1.0L,比如奥拓等。

日本0.6L的K-car很火,占日本汽车总销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在中国很难卖出去。首先就是国人汽车消费还是以家庭为单位为主,所以追求大排量、大空间、大尺寸。尤其是二孩三孩家庭增多,对汽车的空间要求更高。

另外,日本很多家庭可能有两三辆车,那种微型小车足够个人代步。再加上日本国土小,人口集中,公共交通可以满足日常需求,汽车早就不是炫耀性消费品,买不买,买什么样的,都没关系。再加上日本的政策引导,所以K-car才成为主流。


三个司机


首先我说一下,作为去过日本,开过0.66升排量小车的人,必须说一句——这车是日本特殊国情的产物,其实不是什么好东西。很多人说什么“国人好面子开大排量车”,其实不然。

一个反例就够了,面子这东西,如果大家都是开1.6L的朗逸,1.5L的轩逸,那么你从众买了一辆朗逸或者轩逸自然不是什么特有面的行为。在一般大城市里开朗逸或者轩逸明显不够“有面子”,但是不能挡住大家对朗逸、轩逸疯狂的购买欲。可见所谓好面子并非K-car不能在中国流行主要因素。



而且问题是:为什么K-car要在中国流行???事实上是:出了日本国门,这种车在哪个国家都不受待见好吧?

第一,K-car动力太差,这车也就是市区代步能用,基本不能作为跨市出行的工具,不能跑高速。80km/h下,就感觉声嘶力竭了。

第二,K-car空间太小,空间狭窄。一人或两人出行还可以,全家出行是断然不适合的——不光空间,坐四个人这车的动力系统简直要崩溃——结合目前中国一家人一辆车是绝大多数,这车更不符合中国国情。后备箱放东西也是问题。

故我们没必要盲目崇洋。去日本看看日本老城区狭窄的街道,困难的停车位,加上日本雨水多天气寒冷,不适合我国台湾那样遍地机车,你就懂得为什么这种小车很流行了。

日本特色东西而已,并非什么好东西,不是看别人有就一定非要学的。


Magicocean60981045


在日本有种车,长宽高分别在3400mm1480mm2000mm以下,排量为660cc(一下)且最大功率不超过47.8kw,符合以上规定的车型称为K-car。因小巧便宜加上政策优惠,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占日本汽车总量1/3以上。看到这里有朋友可能要问,既然这么好的小车,为什么不引进中国呢?且听小强给您道来。


1.价格因素。就拿本田N-BOX SLASh来说,日本售价折合人民币8万块钱。进口到国内加上各种税费会超过10万的售价,这让国人不能接受。


2.国人喜欢小车。国人的审美观是以大为美,很多车到了中国就推出加长版,来迎合国人的喜好。本田飞度4米出头都被嫌弃,何况不到三米半的K-CAR.

3.动力太小。由于排量有限,动力水平太弱,只适合城里代步。车身稳定性也很有限。

综合这几个因素,k-car是不会引进国内的。为什么在日本如此受欢迎呢,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受国家政策影响,在日本这种小车在车位费,年检,保险等方面都是有很大优惠的。其次日本道路狭窄,也比较适合这种车子。难道日本人不跑高速吗?日本地铁十分发达,地铁密度超过中国的5倍之多,上下班出行地铁完全可以满足。
不同的地理环境国家政策研究了日本的k~car.关于日本的这种小车您还有什么要说的呢?欢迎留言发表您的观点。更多用车知识问题记得点击关注哦。


小强说说车


日本汽车协会2015年数据显示,日本家庭中平均拥有轻型汽车比例达到54%,而部分地区则高达90%,透过这些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日本这种轻型汽车在街头巷尾是相当普遍的。

那么这种汽车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呢?

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对比日本与中国的状况来分析

1.两国自然资源状况相差甚远。


日本狭小的国土面积,以及曲折的海岸线的现实环境,决定了它先天性资源匮乏,因此日本的燃油价钱非常高,而0.6排放的轻型汽车贯彻了节能环保的理念,可以有效缓解资源不足这个问题。而中国地大物博,油价没有日本那么高,问题就相对小一些。

2.两国消费观念与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汽车的市场需求状况不同。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过后,日本“以车炫富”的时代便已经过去,现在的日本人购车热情并不是很高,况且交通系统远比中国要发达,因此私家车并不是必需品,在这种淡然的社会情况下,购买低排量的小汽车并不显得寒酸。而中国就不同了,中国的社会状况以及贫富差距导致国人对这种微车的理解不够深刻。短期内,“一家多车”的消费现象只是少数,并不能代表整体,因此这就决定了多数情况下一个家庭的出行还是需要一个大排量汽车的,0.6排量的轻型汽车显然不能满足需求。并且国人喜欢“以车炫富”的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就像两个人结婚,婆婆总要问一句:“有房子吗?有车吗?”因此这种轻型汽车不是我们造不出,而是在国内根本就没有市场。

3、中国人敬畏自然,崇尚节能环保的意识远不及日本。

由于日本是岛国,天然的地理条件不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因此日本民族的传统中保留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可以说不光是汽车行业,日本在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已经遍及这个设计圈,譬如建筑、食品包装、工业设计等等……所以日本人对小排量汽车的钟爱是有时间沉淀的,人们骨子里就有着低碳出行的意识,这已经成为他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与观念虽然有所普及,但由于人口众多,国土庞大,观念转变仍需时间。

4、两国政策支持不同

日本政策支持小排量汽车发展。政府曾明确定义,K-car排量不大于660cc,最高时速不要超过100km每h,车身长度不超过3.4m,宽不超过1.48m,高不超过2m。只要在规定范围内,厂家便可以随意发挥,做自己想做的K-car。而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尤其是二三线城市。

综上所述,这种汽车在中国普及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环保,我们一直都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线城市诸如深圳,虽然也多半是大排量私家车,但政府在低碳出行方面的做法是把公交车都换成了电动的,因此我们对于低碳出行方面也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只不过由于两国社会状况,国民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有所不同,导致对此的做法不同而已。


wtq双翼虎


原因大概是,在眼下,不适合中国国情吧。

在日本,0.6排量的小车,属于轻自动车一类,在购置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惠。它适合的消费者目标群,一类是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家庭主妇,主要用于送小孩上学(这不是主要的)、出外购物、会友等;第二类是小城市和乡村地区刚毕业就职的年轻人,主要用于上下班,或外出娱乐;第三类是小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上了年纪的老人,男女皆可,外出看病,购物或会友,或者去当地的文化馆、市民馆去参加各种文娱活动。这些人群或用车的场合,基本上都不会上高速,并不追求高速度,且停车方便(小城市或乡村基本上都无需停车费),耗油又少,再加上日本的乡村地区都是窄窄的车道(公路网极发达),大车行驶不方便,因此很受上述人群的欢迎。日本已经完全走过了以汽车炫耀身价的时代。

为什么这类车在中国无法畅销呢?第一,在中国的城市地区,除了用车的各种目的外,显示身份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个年轻人或中产阶级买一辆0.6的,恐怕会被别人耻笑,男人的话,会被女友看不起,更何况像北京上海等一二线城市,牌照的竞拍就很贵,结果用拍卖拍照一半的钱去买一辆车,恐怕自己也很难接受;第二,中国农村相对贫穷,不可能人人有车,汽车还没发展到生活必需品的程度,农村妇女不会开着车去购物(在日本农村都普遍开设设施物品都跟大城市一样的超市,有免费停车场),老人也不可能自己开着车去看病(日本全民医保,农村城市一样的待遇,医保卡全国公私立医院通用,小城市和乡村地区也有一流的医疗资源,老人无需去大城市看病,都在当地解决);第三,中国人开车喜欢飚速度,且中国高速公路网很发达,从某地到某地,就可上高速,如此,0.6的小车就会觉得很不过瘾,真正能买车的人不会青睐这类小车。

这大概就是眼下(以后如何很难说)0.6小车无法在中国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吧。


复旦大学徐静波


哦是吗?你让日本人开着0.660排量的车给我跑趟拉萨,川进青出!你看他能不能活着出来!0.66排量,海拔4千变成250摩托车拉一个几百百公斤铁盒子!爬30公里上坡路,哈哈哈!哈哈哈!这辈子爬不上去!


走完318和109的男人


发展小排量的汽车不如发展电动汽车,排量小不代表污染小,只有电动汽车是零排放,关健是普及220Ⅴ的市电源插座充电桩,自己配备快速充电器。


老邵AAA


国人的车开是其次,第一是面子,有钱人开豪车不成问题因为有这个经济实力,工薪阶层买个好点的车找满足感的不少,其实真的没必要,以十万和二十五万的车值做比较,车值高保费和维修保养费用都高,购车省下的十五万买个理财产品十五年后连本带利二十六万,保养维修保费高出的部分十五年最少十万,剩下这两笔钱可以出国旅游,周末休闲,我不是守财奴只是觉得这样消费比较开心,刚买车的时候总想着能够自驾远行去各个城市旅游,实际上并不现实,很多城市都有限号限行的规定,到了那里路况不熟很容易被电子眼抓拍,出门开车真的不是很惬意现在高铁很方便,到了目的地约车系省钱又省心,旅游景点存车都很紧张车位难找,会让你游玩的兴致全无,以上仅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看热闹儿


我只说一点,长安街禁止1.0排量以下的车进入,政府层面对小排量车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不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