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

又到开学季,应该有不少同学这两天怀着新鲜感,准备迈入大学学堂了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上大学的那些事儿。

“上大学值得吗?”“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一直以来,这些都是热门的教育话题。如今的大学教育已不同往时,家长及学生作出是否上大学以及上哪所大学的决定,常常因信息相对匮乏以及对所承担的金融风险认识不足而受到影响。正因如此,我们想推荐大家一本来自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及该校人力资源中心主任彼得•卡佩利所写的书《上大学值得吗?》。

作为美国人力资本和管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在书中,卡佩利教授通过对美国大学教育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丰富的实例数据,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高等教育中的众多热门和深度话题。他以充分有力的证据反驳了关于大学与就业的僵化观念,并帮助学生及其家长作出经济有效的选择:

为什么上大学应该有所回报?

拿到大学学位就等于可以找到偿还助学贷款的好工作吗?

追求热门的学位就等于毕业时能找到最热门的工作吗?

为什么学费昂贵的大学有时反而从长远看来是比较便宜的?

学生及其家长如何了解大学所教知识正是职场上需要的技能?

……

以上这些问题,卡佩利都在书中通过理由充分的回答,帮助各类家庭根据自身财政状况评估他们的选择,这些答案既有学术性的论据,又有很强的可读性。本期推送,我们选摘了书中一些篇章分享给大家。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又是如何看待“上大学值得吗”这个话题的?欢迎在评论区里与我们聊聊。

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

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

本文摘选整理自《上大学值得吗?》

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对于年轻人和整个社会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的集中体现。相较于生活的其他方面,大学相对来说属于一个由精英领导的团队。尤其在美国,学生几乎可以毫无限制地选择重新再来:可以中途退学然后重新就读;也可以从一所社区大学转到一所研究型大学;有必要的话,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你能拿到一堆各式各样的学历文凭。大学的成功经历当然与个人努力和能力相关,同时也越来越有可能通过付费获得由导师和援助系统提供特别帮助的方式获得成功。以需求为基础的财务补贴为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特别的支持和援助。如果学生在学习或大学生活的其他方面表现出色的话,他们就会接触到许多让生活更丰富更充实的有益事物,从而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

无数实例说明上大学能在许多方面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比如更好的健康、更好的公民意识和个人成长等,而这些也有益于整个社会。

近年来,美国快速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部分原因是大学对于社会和个人显而易见的益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一种政治诉求,即大学教育为公民的个人发展提供了一条基于价值的道路。市政当局和政治家都提高了认识,认为发展教育,特别是兴办更多的大学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尽管近年来大家都不愿意作为纳税人为此买单。

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大学生发现越来越难找到一份待遇好、特别是能够预测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的稳定工作。提供长远职业规划的大型公司在美国的劳动力市场上没那么重要了,越来越少的公司愿意雇用有潜力的员工并且把他们培训成为终身职员,公司只希望新雇的员工已经掌握工作技能并且一上手就能为公司出力。大学的角色已经变成要说服学生相信大学教育能够为他们提供这些工作技能了。

这些情况累加起来对目前2100万的在校大学生尤为不利。近年来,各高校招生规模显著增长,但公共教育资金没有相应提高,学校只有把更多的教育成本平摊到学生及其家长身上。这可是一笔特殊的负担,因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超过50%新入学的学生不成比例地来自并不富裕的家庭,特别是自经济大衰退以来,这些学生家长一直为保求自身的工作稳定和支付能力而苦苦挣扎。对于这些家庭而言,送孩子上大学往往是一笔巨大的经济负担。与此同时,一个家庭很容易陷入经济危机,这是因为以房产做抵押或牺牲退休生活去借贷送孩子上大学,现在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常做的无奈之举。这些做法在几十年前是行不通的。

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

当这些家庭捉襟见肘地送孩子上大学,或这些贫困学生自己去借贷上大学时,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的压力就愈发紧迫了。这种压力的另一种来源是越来越高的教育成本和越来越低的支付能力,即助学贷款把教育成本转嫁到毕业生日后的前途上。越来越多的学生用助学贷款来支付上大学的费用,然而这种负担可能会严重损害学生将来的利益,因为助学贷款的利息高于住房抵押贷款利息并逐年累加,学生即使是身陷破产也必须偿还本息。如今,学生及其家长通常冒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去支付上大学的费用。

针对上述风险,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重要的方式作出回应。第一种是针对学生及家长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好工作的顾虑,各所大学推出更多旨在瞄准毕业后找工作的新课程。新办的营利性大学几乎毫无例外地以学生毕业后找到工作为首要办学目标,并由此来确定学校的招生宣传策略。第二种就是学校以不同方式——下班后或校外的——为那些不得不全职工作以缴纳学费的学生颁发大学文凭。

这些新举措正以一些重要的方式改变着大学经历的本质。一个上了年纪的上班族下班后花八年的时间学完大学课程,与之相对,一个年轻人生活在大学校园里,花上紧张得多的四年时间学完所有大学课程,学校还有许多课外内容帮助他学习和成长;这两种大学教育的经历和效果当然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我们经常把两者相提并论。即使同在大学校园里,学习一门以职业为导向的融合教学与实习的房地产管理的课程和文学、历史、自然科学、数学等课程,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没有理由相信新的做法会像传统大学教育那样给我们个人和社会带来相同的益处。客观地讲,许多大学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当今大学教育的目标就是找一份好工作,一切的教育活动和教学内容都围绕着这一终极目标进行。

这些新做法对于学生及家长而言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做法所产生的回报。许多在校外取得的应用型学历真的能帮助学生找到好工作,然后去还清助学贷款或是父母以房产抵押借来的钱吗?这一点对于学生及其家长而言是巨大的经济赌注,而且现在的赌注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大多数人进行这样的博弈是基于各所大学的招生宣传,还有就是社会普遍认同的观点:上大学是个人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称职的父母都要作出巨大牺牲把孩子送去读大学。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即使你不是一个要缴费上大学的学生或家长,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你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发展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比如说改变未来劳动力的性质,培养社会公民以及塑造其教育背景,影响公共消费及税收等等。如今,高校助学贷款已经成为国家第二大债务来源,而处于未充分失业或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对于社会和家庭结构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包袱。

我们不知道现在上大学是否有回报,至于对将来上大学是否有回报也知之甚少,但我们确实了解很多,可以作出更好的决定。仅此而已。

大学迷思

关于就业环境发生变化的许多说法,催生了美国大学教育回报问题的固执观点,其中包括:今天的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表现得比以往更差;同别的国家相比较,美国的教育制度失败了;如今以及将来的工作都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只有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才能找到好工作;市场缺少理工科学历的毕业生;等等。没有任何证据支撑这些观点,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些观点都站不住脚。

当然,美国教育制度的真实情况并不完全乐观。对学生及家长而言,美国拥有全球最昂贵的大学教育体系。一个美国家庭送孩子去上大学要比其他发达国家普通家庭多花六倍的费用,而且美国读四年大学的学生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但是毕业率几乎垫底。尽管一些不能如期毕业的学生多年以后最终还是能够拿到文凭,好几个国家大学毕业率都比美国要高。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美国贫困家庭的学生上大学的比例更小,然而有相当比例的美国大学生要补习高中阶段落下的功课。美国普通工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他们从事工作的要求,当然其他发达国家也是一样。

诸多因素造成了一个事实:在美国,大学毕业生要比高中毕业生挣得多,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在扩大。然而,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否还会这样,还真不好说。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是那些受教育少的人的收入在缩水,而不是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在大幅增加,这一点对于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还有就是因为大学毕业生干得比高中毕业生要好得多,但即使这样他们也挣不了足够的钱去偿还上大学的费用。

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

关于大学生工资收入的争论其实暗含着一个观念,那就是如果一名高中毕业生上了大学,他会和一名大学毕业生挣得一样多。我们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上过大学的孩子比没上过大学的孩子具有许多优势,有些优势和个人能力有关,有些优势和家庭背景有关,还有些优势是他们拥有那些即使没上大学也会让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得更出色的资源。

另外,我们从雇主那里了解到他们更看重学生身上那些与生俱来的能力,比如领导才能,以及课外活动中所展示的能力,而不是传统的课堂学习成绩。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目前简单机械的大学教育模式的真正价值。

上大学的回报

校与校之间令人难以置信的差别是关于大学教育回报的巨大差异。如果你细心观察和分析上大学的实际回报,你就会发现许多大学(多达1/4)的回报率实际上是负数的。很难让人相信学校在提高学生的市场价值方面似乎无能为力。许多问题可能与这些学校的学生的个人素质有关,但这种现象还是让我们对人人都能从大学教育中得到回报的观点产生怀疑。

对于大多数大学而言,上学成本的年均回报率大约是7%,相当于股票市场投资回报率。这听起来也许还不错,但那些未受资助的学生的贷款利息率大约也是7%。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上大学的回报率还将保持现有水平。实际上,目前高水平的回报率是对过去上大学回报率极低的一种自身纠正。

其实,大学文凭本身不一定有回报,关键还在于学生是哪类人,以及上的是什么样的大学。

上大学的成本

影响回报率最明显的因素是上大学的成本和费用。虽然我们往往在这方面想得不多,但是如果一名学生中途退学的话就会产生巨大的上学成本。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高中毕业后等上一两年再上大学或许会让他在亲朋好友面前丢面子,但把一个在学术和社交上还没准备好的学生送去大学,也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第三章列举了一些学校在降低辍学率方面的做法。那些做法固然不错,但无形之中增加了上大学的成本。

影响上大学回报率的第二个最重要的成本因素是读完大学所花的时间。由于只有40%的全日制大学生能够按时毕业,60%的学生能在六年之内毕业,学生完成大学学业的时间差别很大,这就极大增加了上学成本。花不止四年时间毕业的可能性在计算回报率时是很少统计在内的,因为这种情况实际上包含巨大的辍学风险。当然,还有一些因素也影响回报率,比如哪些学校有大量的学生援助项目。如果一所学费更贵的私立学校学生援助项目很齐全,新生四年之后都可以如期毕业,这样整体上就比要花不止四年才能毕业的州立大学的成本要低。

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

导致延期毕业最可控的因素是按时完成所有专业课程要求的难度。复杂的专业有许多课程要求,特别是一些高级课程有许多要按照一定顺序来完成的先决条件,这些都会以许多方式中断学业从而导致延期毕业。如果是为了将来的回报,学生觉得有必要换专业的话,他很有可能会延期毕业。

在申请并获得学校有可能提供财务补贴的明确答复之前,你几乎不可能搞清楚上大学真正的费用是多少。想要弄明白各种财务补贴之间细微差别的需求催生了一个行业,人们试图通过任何有效的方法去申请助学贷款,比如转移财产以提高资格的可信度,这种做法会产生法律问题,并不值得这样做。关于财务补贴,我们可以得到的基本启示是申请的过程是琐碎细微的,但取得财务补贴的好处是巨大的,值得为此花钱去请人帮忙搞清楚想获得财务补贴是否存在障碍。

任何财务补贴的相关信息都包括两种重要的评定标准。第一种是优秀奖学金,即学校情愿降低学费来吸引那些可来可不来的学生。此类补贴有时是用来招收更多特定地区的生源,有时用来招收那些具有特殊背景的学生,大多数情况下是用来招收那些学业成绩比其他学生的平均成绩要好的学生。为了降低上学成本,值得去读一所相对差一些的学校吗?或许值得,至少从大学文凭的经济回报方面来看是值得的。正如第四章提到,名校毕业生在职场上表现得更出色,仅仅有上了名校这个理由并不充分。

第二种评定标准关心的是财务补贴中助学贷款所占的份额,或许以前我们对此并不是很在意。除非毕业后马上就能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否则贷款会对个人今后的经济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用贷款来支付上大学的费用,毕业后又不能及时还贷,这可能是一种巨大的不良风险。从节约成本的经济角度考虑,读一所不那么出名的大学,去获得更多的优秀奖学金以减少贷款的数额,这倒是一个非常明智的经济决策。

上大学的好处

计算大学投资这个经济方程式中最困难的部分在于就业这个变量:什么样的工作在等待毕业生呢?工作的好坏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而这种关系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某一特定年份里,许多与技术相关的热门行业造就了大学就业市场最大的误解,那就是这些行业会一直热门下去。随之而来的抱怨是学生没有选对专业——只要他们读了那些技术行业的专业,他们就能找到好工作。

事实上,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工作从来就没特别红火过,工程和技术领域里的工作也是忽冷忽热。正如第四章所讲,十年前无人问津的石油工程现在却成为全美最热门的工作。其中的原因就是供求关系,准确地讲,是我们无法预料市场对这种技术的需求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井喷行情。在此轮行情之前,就业市场对此类技术的需求几乎为零。很少有学生选择就读这个专业,因此人才需求很少。突然间此类人才需求量上涨,导致供需失衡,一小群新的石油工程师的工资水涨船高,居高不下。工程学是一个冷热交替的行业,各专业领域此消彼长,历来如此。该行业的专业领域之间不能相互代替,航天工程师干不了石油工程师的活儿。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IT行业,该行业也有自己的盛衰周期——在这个周期里某个专业可能红极一时,而另一个专业却门庭冷落。

追逐热门行业的现象实际上让学生们承担了更多的风险,因为他们的反应增加了就业市场更多的不确定性。比如,20世纪90 年代大量涌入IT就业市场的学生是在IT人才需求减少时毕业的,又恰好碰上千年虫危机和2001年经济衰退,所有这些IT行业过剩的从业人员使得就业前景和工资待遇急转直下。反过来,这种情形让那些追逐IT行业的学生心灰意冷,又使得经济大衰退之后随着IT行业开始复苏、人才供应出现短缺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总而言之,我们不知道或许也不可能知道各行各业的兴衰交替。

作为一名大学生,你可要睁大眼睛进入这个高风险的就业市场,因为这将决定你的大学投资是否会产生回报。为了降低风险,我们能做的就是保留直到最后时刻换专业的能力。毕业前一年涉足一下某个行业,会让我们跟上这个处于变化之中的就业市场的节奏。这比直接选定五年前(假定你四年后真的可以毕业的话)申请上大学时选的行业要好得多。这条建议帮助我们认识到为什么换专业的能力以及按时读完专业的能力在你挑选大学时是如此重要。

很难了解某所大学的某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因为大学本身往往都不知道。大学唯一能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毕业生(这一点比你想象的要难得多),然后请这些学生告知他们的工作状况。这种调查的应答比率非常糟糕,那些干得不好的学生不会应答,还有许多人在编造答案。许多大学为了使自己的就业率看起来更好,也在编造相关信息,比如把从事任何工作的毕业生都计入“就业人员”,即使学生做的是一份临时工作,同时剔除那些说已经放弃找工作的学生等等。总而言之,不要指望学校能提供准确的数据。

通过了解美国整体的就业市场及哪个行业备受市场关注,有助于个人开展市场研究。一些像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之类的网站会提供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相关信息。你能做的最主要的研究是去参观一所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看一看是哪些雇主到学校招人,以及他们招的是什么工作岗位。

上大学真的是找好工作的关键吗?

当然,了解了现在的就业市场并不等于了解了未来的就业市场。要好好想一想毕业时如果你读的专业就业市场并不景气,你该怎么办。专业越集中,机会越有限:如果制药业不景气,你在其他什么行业还能用上你的药品营销文凭呢?一旦你读了这种专业又想换行业(很大比例的学生是这样做的),你要好好想一想换到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对你来说难不难。

也许最重要的是当你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后,问一问自己所学的大学专业里的哪些内容是有用的。大学教育应该是为一生做准备的。第一份工作也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现在的员工为自己规划不同的职业已经是很普通的事情。找到第一份工作后,如果你所学的专业不是很好——所学的专业知识不是很能派上用场或者很快就过时了,那么你所学的这门专业风险极大,也就没有多少价值了。

这些提醒或许会使你对大学专业的吸引力感到失望,尽管这些专业课程是用来帮你找到第一份工作的职业技能。特别是当你意识到雇主似乎并不太在意你在大学里学到的那些职业技能时,你会更加觉得沮丧。

当然,一些像会计、护理等长盛不衰的行业是例外,这些行业的学历是由行业规则和标准来要求的。但雇主对毕业生的要求真的颠覆了传统理念,那就是工作经验比课堂知识重要,参加校园的一些社团,比如跑步俱乐部、体育团队等,那看起来至少和课堂学习一样重要。雇主想要的职员素养,比如更强的决策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通常会与那些包括文科在内的传统大学课程相关,而非应用型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素养可以帮助你打开第一次就业的大门。为一家大型百货商店打工不一定非要有零售管理的文凭。任何专业文凭,大学经历的良好记录,加上在零售行业的暑假打工经历等,都可以作为很好的参考,以及在其他地方学的一些应用课程可能也够用了。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选修了许多计算机编程课程,加上志愿参加一些编程工作的话,就足以胜任许多编程工作了,同时还可以继续学习内心热爱的美术。相较于花钱上大学得到实习经验,如有必要花钱积累工作经验也是值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