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每日一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這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的書。它就是《易經》,也稱《周易》。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尊為“儒門聖典”、“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01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

02

其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其中的《易經》約成書於殷周之際,《易傳》約成書於戰國時期。

此後的兩千餘年間,它一直穩居封建時代主流學術的核心地位,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數萬字的《周易》你可能沒時間全部讀完,但其中的精句卻不可不知,今日我們精選《周易》八句,與大家共享共讀。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來自上天的保佑,當然是大吉大利。這樣,人就犯了一個最普遍的毛病:寧可相信外在的神秘力量,而忽視自身的內在追求。而易經的宗旨,是完全以人為本的。易經的首卦為《乾》,強調的就是人的自強不息。

與其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比如說,自求口實,自求多福,以及前面說的自強不息等等。因此,自,即是指自己,又叫做小宇宙;天,即是指上天,又叫做大宇宙。《易經》是提倡天人合一的。

人的小宇宙與天這個大宇宙合而為一,即是天人合一。自佑者,天亦佑之。自是內因,小環境;天是外因,大環境。所以說,大環境、小環境都在保佑自己,當然心想事成、吉無不利了。

我們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要記住,重點在自己,不在別人。《易經》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靠自己,不要寄希望於人家的幫助。所以孔子又講,“不怨天不尤人”。意思是說,我們要靠自己,失敗與別人無關,只是自己沒努力或者沒做好。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吉和兇有時候是相對的、變化的。有些事對於張三是吉,對於李四可能就是兇。

這裡面有很多變數,但是當一切都在快速變化的時候,定數只有一個,就是道德修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憑良心。憑良心,會歪打正著,不憑良心,會正打歪著。

明明可以賺錢,最後虧本了,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就是當初的一時惡念將整個事情搞亂掉了。而怎麼做怎麼不對的人,最後的效果卻很好,彷彿是老天在保佑,其實不過是人的良心在發生作用。本來會做壞的,有了良心的牽引,能夠自我修正過來,我們的信仰就在這裡。

亢龍,有悔。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一條乘雲升高的龍,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極端的地方,四顧茫然,既無再上進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有了憂鬱悔悶了。

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去考慮最終的結局與後果,以及種種可能與變化,所導致的失敗與悲劇或是慘禍。“亢龍,有悔”,啟示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知進知退,既要前進,又要為自己找好退路。否則就會有兇險。

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嚐膽二十年,滅掉吳國。范蠡知道勾踐的為人,可與同患難,難與共安樂。於是范蠡不辭而別,帶領家眷,出三江而入五湖。後來定居於陶,成為鉅富。范蠡走時,曾投書同僚文種,勸說他速速出走。

文種對於范蠡的出走並不理解,認為越王不可能如此絕情,當他看了這封書信後,才如夢初醒,從此他假託有病不上朝理政。越王的猜忌之心日益暴露,便派人賜予文種一把劍,說道:“先生教我伐吳七術,我僅用其三而滅亡吳國,其餘四術還藏於先生胸中,請先生追隨先王,試行餘法吧!”文種見所賜之劍,正是當年吳王賜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屬鏤劍。文種長嘆一聲,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引劍自刎而死。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這是“坤”卦爻辭。正直仁信,原則處世,宏大包容,依此處世,不學世俗那套也無不利。

直,正直的仁信;方,以很強的原則性強處世;大,宏大包容的心胸懷,是一副立位正直,居體端訪求,胸襟寬方,包括萬物的形象。“不習無不利”,不用學習世俗的那一套也不會不利。“不習”之“習”,是人為故意雕琢的意思。就是如王弼所說:“不假營修而功自成”,強調自然的品質,反對虛偽驕飾。

天地不交,否。

天地交,而萬物通。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否和泰,都是《易經》上的卦象。否的卦象是天地不交,泰的卦象是天地相交。

天地之氣互不交通,萬物不生,這就是大凶之卦。只有天地之氣相交,萬物才能生長,世界才會亨通。這就是大吉。這啟示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學會溝通。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天與地溝通交流,萬物才能生長。人與人相互溝通交流,社會才會中滿生機。交流是個廣義的用法,比如我們讀書、學習,也是一種溝通和對話。因此,無論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把自己限制在自己的“小宇宙”裡,一定要和家人朋友交流,要和古人交流,和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和外國人交流。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更加豐滿而多彩。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沒有平地不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應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前兩句話是說,世界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平地在某個時間會變成山坡。這就是說,人生艱難可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卻可以轉變成平坦的大道。

《易經》讓我們在艱難困苦中保持忍耐和貞正之心,這樣做一定會有好的結果。無獨有偶,《論語》中記載孔子被困,已經沒有了糧食,他告訴弟子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身處困境,能夠堅持自我,熬過去,而小人卻不懂得堅持原則,一遇到困難只會變節和逃避。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尺蠖這種小蟲子身體彎曲起來,目的是為了伸長;龍蛇這樣的事物,身體是要蟄伏起來的,為的是可以繼續生存。 意思就是為了以後的發展,不放暫時委屈一下,順便積蓄力量。

《周易》從尺蠖和龍蛇這些動物,看到了世事興廢中的人生起伏。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不可能永久的風光騰達,當然也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倒黴。這就要我們能屈能伸,在困苦中,要學會屈以求伸,在危險中,要學會蟄以存神,就像動物冬眠以躲避寒冷的冬天那樣。如果能做到這些,即便深處困境也不會有兇險。

君子以正位凝命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正位凝命,指擺正位置,凝聚力量,以完成自身使命。

正位凝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擺正身姿,集中精神;不偏不倚,有厚重、端正之相,用於比喻靜坐中的心態和姿勢。曾國藩就曾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中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二是,以正念、正心立身於正確的地位,凝聚力量,穩健做事,完成自身使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擺正位置,凝聚力量,完成自己身上的人生使命。

這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的書。它就是《易經》,也稱《周易》。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尊為“儒門聖典”、“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01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

02

其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其中的《易經》約成書於殷周之際,《易傳》約成書於戰國時期。

此後的兩千餘年間,它一直穩居封建時代主流學術的核心地位,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數萬字的《周易》你可能沒時間全部讀完,但其中的精句卻不可不知,今日我們精選《周易》八句,與大家共享共讀。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來自上天的保佑,當然是大吉大利。這樣,人就犯了一個最普遍的毛病:寧可相信外在的神秘力量,而忽視自身的內在追求。而易經的宗旨,是完全以人為本的。易經的首卦為《乾》,強調的就是人的自強不息。

與其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比如說,自求口實,自求多福,以及前面說的自強不息等等。因此,自,即是指自己,又叫做小宇宙;天,即是指上天,又叫做大宇宙。《易經》是提倡天人合一的。

人的小宇宙與天這個大宇宙合而為一,即是天人合一。自佑者,天亦佑之。自是內因,小環境;天是外因,大環境。所以說,大環境、小環境都在保佑自己,當然心想事成、吉無不利了。

我們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要記住,重點在自己,不在別人。《易經》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靠自己,不要寄希望於人家的幫助。所以孔子又講,“不怨天不尤人”。意思是說,我們要靠自己,失敗與別人無關,只是自己沒努力或者沒做好。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吉和兇有時候是相對的、變化的。有些事對於張三是吉,對於李四可能就是兇。

這裡面有很多變數,但是當一切都在快速變化的時候,定數只有一個,就是道德修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憑良心。憑良心,會歪打正著,不憑良心,會正打歪著。

明明可以賺錢,最後虧本了,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就是當初的一時惡念將整個事情搞亂掉了。而怎麼做怎麼不對的人,最後的效果卻很好,彷彿是老天在保佑,其實不過是人的良心在發生作用。本來會做壞的,有了良心的牽引,能夠自我修正過來,我們的信仰就在這裡。

亢龍,有悔。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一條乘雲升高的龍,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極端的地方,四顧茫然,既無再上進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有了憂鬱悔悶了。

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去考慮最終的結局與後果,以及種種可能與變化,所導致的失敗與悲劇或是慘禍。“亢龍,有悔”,啟示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知進知退,既要前進,又要為自己找好退路。否則就會有兇險。

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嚐膽二十年,滅掉吳國。范蠡知道勾踐的為人,可與同患難,難與共安樂。於是范蠡不辭而別,帶領家眷,出三江而入五湖。後來定居於陶,成為鉅富。范蠡走時,曾投書同僚文種,勸說他速速出走。

文種對於范蠡的出走並不理解,認為越王不可能如此絕情,當他看了這封書信後,才如夢初醒,從此他假託有病不上朝理政。越王的猜忌之心日益暴露,便派人賜予文種一把劍,說道:“先生教我伐吳七術,我僅用其三而滅亡吳國,其餘四術還藏於先生胸中,請先生追隨先王,試行餘法吧!”文種見所賜之劍,正是當年吳王賜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屬鏤劍。文種長嘆一聲,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引劍自刎而死。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這是“坤”卦爻辭。正直仁信,原則處世,宏大包容,依此處世,不學世俗那套也無不利。

直,正直的仁信;方,以很強的原則性強處世;大,宏大包容的心胸懷,是一副立位正直,居體端訪求,胸襟寬方,包括萬物的形象。“不習無不利”,不用學習世俗的那一套也不會不利。“不習”之“習”,是人為故意雕琢的意思。就是如王弼所說:“不假營修而功自成”,強調自然的品質,反對虛偽驕飾。

天地不交,否。

天地交,而萬物通。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否和泰,都是《易經》上的卦象。否的卦象是天地不交,泰的卦象是天地相交。

天地之氣互不交通,萬物不生,這就是大凶之卦。只有天地之氣相交,萬物才能生長,世界才會亨通。這就是大吉。這啟示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學會溝通。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天與地溝通交流,萬物才能生長。人與人相互溝通交流,社會才會中滿生機。交流是個廣義的用法,比如我們讀書、學習,也是一種溝通和對話。因此,無論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把自己限制在自己的“小宇宙”裡,一定要和家人朋友交流,要和古人交流,和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和外國人交流。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更加豐滿而多彩。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沒有平地不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應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前兩句話是說,世界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平地在某個時間會變成山坡。這就是說,人生艱難可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卻可以轉變成平坦的大道。

《易經》讓我們在艱難困苦中保持忍耐和貞正之心,這樣做一定會有好的結果。無獨有偶,《論語》中記載孔子被困,已經沒有了糧食,他告訴弟子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身處困境,能夠堅持自我,熬過去,而小人卻不懂得堅持原則,一遇到困難只會變節和逃避。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尺蠖這種小蟲子身體彎曲起來,目的是為了伸長;龍蛇這樣的事物,身體是要蟄伏起來的,為的是可以繼續生存。 意思就是為了以後的發展,不放暫時委屈一下,順便積蓄力量。

《周易》從尺蠖和龍蛇這些動物,看到了世事興廢中的人生起伏。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不可能永久的風光騰達,當然也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倒黴。這就要我們能屈能伸,在困苦中,要學會屈以求伸,在危險中,要學會蟄以存神,就像動物冬眠以躲避寒冷的冬天那樣。如果能做到這些,即便深處困境也不會有兇險。

君子以正位凝命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正位凝命,指擺正位置,凝聚力量,以完成自身使命。

正位凝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擺正身姿,集中精神;不偏不倚,有厚重、端正之相,用於比喻靜坐中的心態和姿勢。曾國藩就曾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中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二是,以正念、正心立身於正確的地位,凝聚力量,穩健做事,完成自身使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擺正位置,凝聚力量,完成自己身上的人生使命。

這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的書。它就是《易經》,也稱《周易》。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尊為“儒門聖典”、“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01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

02

其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其中的《易經》約成書於殷周之際,《易傳》約成書於戰國時期。

此後的兩千餘年間,它一直穩居封建時代主流學術的核心地位,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數萬字的《周易》你可能沒時間全部讀完,但其中的精句卻不可不知,今日我們精選《周易》八句,與大家共享共讀。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來自上天的保佑,當然是大吉大利。這樣,人就犯了一個最普遍的毛病:寧可相信外在的神秘力量,而忽視自身的內在追求。而易經的宗旨,是完全以人為本的。易經的首卦為《乾》,強調的就是人的自強不息。

與其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比如說,自求口實,自求多福,以及前面說的自強不息等等。因此,自,即是指自己,又叫做小宇宙;天,即是指上天,又叫做大宇宙。《易經》是提倡天人合一的。

人的小宇宙與天這個大宇宙合而為一,即是天人合一。自佑者,天亦佑之。自是內因,小環境;天是外因,大環境。所以說,大環境、小環境都在保佑自己,當然心想事成、吉無不利了。

我們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要記住,重點在自己,不在別人。《易經》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靠自己,不要寄希望於人家的幫助。所以孔子又講,“不怨天不尤人”。意思是說,我們要靠自己,失敗與別人無關,只是自己沒努力或者沒做好。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吉和兇有時候是相對的、變化的。有些事對於張三是吉,對於李四可能就是兇。

這裡面有很多變數,但是當一切都在快速變化的時候,定數只有一個,就是道德修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憑良心。憑良心,會歪打正著,不憑良心,會正打歪著。

明明可以賺錢,最後虧本了,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就是當初的一時惡念將整個事情搞亂掉了。而怎麼做怎麼不對的人,最後的效果卻很好,彷彿是老天在保佑,其實不過是人的良心在發生作用。本來會做壞的,有了良心的牽引,能夠自我修正過來,我們的信仰就在這裡。

亢龍,有悔。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一條乘雲升高的龍,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極端的地方,四顧茫然,既無再上進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有了憂鬱悔悶了。

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去考慮最終的結局與後果,以及種種可能與變化,所導致的失敗與悲劇或是慘禍。“亢龍,有悔”,啟示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知進知退,既要前進,又要為自己找好退路。否則就會有兇險。

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嚐膽二十年,滅掉吳國。范蠡知道勾踐的為人,可與同患難,難與共安樂。於是范蠡不辭而別,帶領家眷,出三江而入五湖。後來定居於陶,成為鉅富。范蠡走時,曾投書同僚文種,勸說他速速出走。

文種對於范蠡的出走並不理解,認為越王不可能如此絕情,當他看了這封書信後,才如夢初醒,從此他假託有病不上朝理政。越王的猜忌之心日益暴露,便派人賜予文種一把劍,說道:“先生教我伐吳七術,我僅用其三而滅亡吳國,其餘四術還藏於先生胸中,請先生追隨先王,試行餘法吧!”文種見所賜之劍,正是當年吳王賜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屬鏤劍。文種長嘆一聲,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引劍自刎而死。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這是“坤”卦爻辭。正直仁信,原則處世,宏大包容,依此處世,不學世俗那套也無不利。

直,正直的仁信;方,以很強的原則性強處世;大,宏大包容的心胸懷,是一副立位正直,居體端訪求,胸襟寬方,包括萬物的形象。“不習無不利”,不用學習世俗的那一套也不會不利。“不習”之“習”,是人為故意雕琢的意思。就是如王弼所說:“不假營修而功自成”,強調自然的品質,反對虛偽驕飾。

天地不交,否。

天地交,而萬物通。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否和泰,都是《易經》上的卦象。否的卦象是天地不交,泰的卦象是天地相交。

天地之氣互不交通,萬物不生,這就是大凶之卦。只有天地之氣相交,萬物才能生長,世界才會亨通。這就是大吉。這啟示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學會溝通。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天與地溝通交流,萬物才能生長。人與人相互溝通交流,社會才會中滿生機。交流是個廣義的用法,比如我們讀書、學習,也是一種溝通和對話。因此,無論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把自己限制在自己的“小宇宙”裡,一定要和家人朋友交流,要和古人交流,和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和外國人交流。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更加豐滿而多彩。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沒有平地不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應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前兩句話是說,世界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平地在某個時間會變成山坡。這就是說,人生艱難可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卻可以轉變成平坦的大道。

《易經》讓我們在艱難困苦中保持忍耐和貞正之心,這樣做一定會有好的結果。無獨有偶,《論語》中記載孔子被困,已經沒有了糧食,他告訴弟子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身處困境,能夠堅持自我,熬過去,而小人卻不懂得堅持原則,一遇到困難只會變節和逃避。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尺蠖這種小蟲子身體彎曲起來,目的是為了伸長;龍蛇這樣的事物,身體是要蟄伏起來的,為的是可以繼續生存。 意思就是為了以後的發展,不放暫時委屈一下,順便積蓄力量。

《周易》從尺蠖和龍蛇這些動物,看到了世事興廢中的人生起伏。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不可能永久的風光騰達,當然也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倒黴。這就要我們能屈能伸,在困苦中,要學會屈以求伸,在危險中,要學會蟄以存神,就像動物冬眠以躲避寒冷的冬天那樣。如果能做到這些,即便深處困境也不會有兇險。

君子以正位凝命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正位凝命,指擺正位置,凝聚力量,以完成自身使命。

正位凝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擺正身姿,集中精神;不偏不倚,有厚重、端正之相,用於比喻靜坐中的心態和姿勢。曾國藩就曾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中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二是,以正念、正心立身於正確的地位,凝聚力量,穩健做事,完成自身使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擺正位置,凝聚力量,完成自己身上的人生使命。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每日一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這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的書。它就是《易經》,也稱《周易》。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尊為“儒門聖典”、“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01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

02

其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其中的《易經》約成書於殷周之際,《易傳》約成書於戰國時期。

此後的兩千餘年間,它一直穩居封建時代主流學術的核心地位,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數萬字的《周易》你可能沒時間全部讀完,但其中的精句卻不可不知,今日我們精選《周易》八句,與大家共享共讀。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來自上天的保佑,當然是大吉大利。這樣,人就犯了一個最普遍的毛病:寧可相信外在的神秘力量,而忽視自身的內在追求。而易經的宗旨,是完全以人為本的。易經的首卦為《乾》,強調的就是人的自強不息。

與其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比如說,自求口實,自求多福,以及前面說的自強不息等等。因此,自,即是指自己,又叫做小宇宙;天,即是指上天,又叫做大宇宙。《易經》是提倡天人合一的。

人的小宇宙與天這個大宇宙合而為一,即是天人合一。自佑者,天亦佑之。自是內因,小環境;天是外因,大環境。所以說,大環境、小環境都在保佑自己,當然心想事成、吉無不利了。

我們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要記住,重點在自己,不在別人。《易經》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靠自己,不要寄希望於人家的幫助。所以孔子又講,“不怨天不尤人”。意思是說,我們要靠自己,失敗與別人無關,只是自己沒努力或者沒做好。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吉和兇有時候是相對的、變化的。有些事對於張三是吉,對於李四可能就是兇。

這裡面有很多變數,但是當一切都在快速變化的時候,定數只有一個,就是道德修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憑良心。憑良心,會歪打正著,不憑良心,會正打歪著。

明明可以賺錢,最後虧本了,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就是當初的一時惡念將整個事情搞亂掉了。而怎麼做怎麼不對的人,最後的效果卻很好,彷彿是老天在保佑,其實不過是人的良心在發生作用。本來會做壞的,有了良心的牽引,能夠自我修正過來,我們的信仰就在這裡。

亢龍,有悔。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一條乘雲升高的龍,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極端的地方,四顧茫然,既無再上進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有了憂鬱悔悶了。

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去考慮最終的結局與後果,以及種種可能與變化,所導致的失敗與悲劇或是慘禍。“亢龍,有悔”,啟示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知進知退,既要前進,又要為自己找好退路。否則就會有兇險。

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嚐膽二十年,滅掉吳國。范蠡知道勾踐的為人,可與同患難,難與共安樂。於是范蠡不辭而別,帶領家眷,出三江而入五湖。後來定居於陶,成為鉅富。范蠡走時,曾投書同僚文種,勸說他速速出走。

文種對於范蠡的出走並不理解,認為越王不可能如此絕情,當他看了這封書信後,才如夢初醒,從此他假託有病不上朝理政。越王的猜忌之心日益暴露,便派人賜予文種一把劍,說道:“先生教我伐吳七術,我僅用其三而滅亡吳國,其餘四術還藏於先生胸中,請先生追隨先王,試行餘法吧!”文種見所賜之劍,正是當年吳王賜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屬鏤劍。文種長嘆一聲,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引劍自刎而死。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這是“坤”卦爻辭。正直仁信,原則處世,宏大包容,依此處世,不學世俗那套也無不利。

直,正直的仁信;方,以很強的原則性強處世;大,宏大包容的心胸懷,是一副立位正直,居體端訪求,胸襟寬方,包括萬物的形象。“不習無不利”,不用學習世俗的那一套也不會不利。“不習”之“習”,是人為故意雕琢的意思。就是如王弼所說:“不假營修而功自成”,強調自然的品質,反對虛偽驕飾。

天地不交,否。

天地交,而萬物通。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否和泰,都是《易經》上的卦象。否的卦象是天地不交,泰的卦象是天地相交。

天地之氣互不交通,萬物不生,這就是大凶之卦。只有天地之氣相交,萬物才能生長,世界才會亨通。這就是大吉。這啟示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學會溝通。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天與地溝通交流,萬物才能生長。人與人相互溝通交流,社會才會中滿生機。交流是個廣義的用法,比如我們讀書、學習,也是一種溝通和對話。因此,無論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把自己限制在自己的“小宇宙”裡,一定要和家人朋友交流,要和古人交流,和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和外國人交流。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更加豐滿而多彩。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沒有平地不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應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前兩句話是說,世界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平地在某個時間會變成山坡。這就是說,人生艱難可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卻可以轉變成平坦的大道。

《易經》讓我們在艱難困苦中保持忍耐和貞正之心,這樣做一定會有好的結果。無獨有偶,《論語》中記載孔子被困,已經沒有了糧食,他告訴弟子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身處困境,能夠堅持自我,熬過去,而小人卻不懂得堅持原則,一遇到困難只會變節和逃避。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尺蠖這種小蟲子身體彎曲起來,目的是為了伸長;龍蛇這樣的事物,身體是要蟄伏起來的,為的是可以繼續生存。 意思就是為了以後的發展,不放暫時委屈一下,順便積蓄力量。

《周易》從尺蠖和龍蛇這些動物,看到了世事興廢中的人生起伏。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不可能永久的風光騰達,當然也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倒黴。這就要我們能屈能伸,在困苦中,要學會屈以求伸,在危險中,要學會蟄以存神,就像動物冬眠以躲避寒冷的冬天那樣。如果能做到這些,即便深處困境也不會有兇險。

君子以正位凝命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正位凝命,指擺正位置,凝聚力量,以完成自身使命。

正位凝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擺正身姿,集中精神;不偏不倚,有厚重、端正之相,用於比喻靜坐中的心態和姿勢。曾國藩就曾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中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二是,以正念、正心立身於正確的地位,凝聚力量,穩健做事,完成自身使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擺正位置,凝聚力量,完成自己身上的人生使命。

這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的書。它就是《易經》,也稱《周易》。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尊為“儒門聖典”、“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01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

02

其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其中的《易經》約成書於殷周之際,《易傳》約成書於戰國時期。

此後的兩千餘年間,它一直穩居封建時代主流學術的核心地位,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數萬字的《周易》你可能沒時間全部讀完,但其中的精句卻不可不知,今日我們精選《周易》八句,與大家共享共讀。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來自上天的保佑,當然是大吉大利。這樣,人就犯了一個最普遍的毛病:寧可相信外在的神秘力量,而忽視自身的內在追求。而易經的宗旨,是完全以人為本的。易經的首卦為《乾》,強調的就是人的自強不息。

與其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比如說,自求口實,自求多福,以及前面說的自強不息等等。因此,自,即是指自己,又叫做小宇宙;天,即是指上天,又叫做大宇宙。《易經》是提倡天人合一的。

人的小宇宙與天這個大宇宙合而為一,即是天人合一。自佑者,天亦佑之。自是內因,小環境;天是外因,大環境。所以說,大環境、小環境都在保佑自己,當然心想事成、吉無不利了。

我們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要記住,重點在自己,不在別人。《易經》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靠自己,不要寄希望於人家的幫助。所以孔子又講,“不怨天不尤人”。意思是說,我們要靠自己,失敗與別人無關,只是自己沒努力或者沒做好。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吉和兇有時候是相對的、變化的。有些事對於張三是吉,對於李四可能就是兇。

這裡面有很多變數,但是當一切都在快速變化的時候,定數只有一個,就是道德修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憑良心。憑良心,會歪打正著,不憑良心,會正打歪著。

明明可以賺錢,最後虧本了,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就是當初的一時惡念將整個事情搞亂掉了。而怎麼做怎麼不對的人,最後的效果卻很好,彷彿是老天在保佑,其實不過是人的良心在發生作用。本來會做壞的,有了良心的牽引,能夠自我修正過來,我們的信仰就在這裡。

亢龍,有悔。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一條乘雲升高的龍,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極端的地方,四顧茫然,既無再上進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有了憂鬱悔悶了。

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去考慮最終的結局與後果,以及種種可能與變化,所導致的失敗與悲劇或是慘禍。“亢龍,有悔”,啟示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知進知退,既要前進,又要為自己找好退路。否則就會有兇險。

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嚐膽二十年,滅掉吳國。范蠡知道勾踐的為人,可與同患難,難與共安樂。於是范蠡不辭而別,帶領家眷,出三江而入五湖。後來定居於陶,成為鉅富。范蠡走時,曾投書同僚文種,勸說他速速出走。

文種對於范蠡的出走並不理解,認為越王不可能如此絕情,當他看了這封書信後,才如夢初醒,從此他假託有病不上朝理政。越王的猜忌之心日益暴露,便派人賜予文種一把劍,說道:“先生教我伐吳七術,我僅用其三而滅亡吳國,其餘四術還藏於先生胸中,請先生追隨先王,試行餘法吧!”文種見所賜之劍,正是當年吳王賜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屬鏤劍。文種長嘆一聲,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引劍自刎而死。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這是“坤”卦爻辭。正直仁信,原則處世,宏大包容,依此處世,不學世俗那套也無不利。

直,正直的仁信;方,以很強的原則性強處世;大,宏大包容的心胸懷,是一副立位正直,居體端訪求,胸襟寬方,包括萬物的形象。“不習無不利”,不用學習世俗的那一套也不會不利。“不習”之“習”,是人為故意雕琢的意思。就是如王弼所說:“不假營修而功自成”,強調自然的品質,反對虛偽驕飾。

天地不交,否。

天地交,而萬物通。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否和泰,都是《易經》上的卦象。否的卦象是天地不交,泰的卦象是天地相交。

天地之氣互不交通,萬物不生,這就是大凶之卦。只有天地之氣相交,萬物才能生長,世界才會亨通。這就是大吉。這啟示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學會溝通。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天與地溝通交流,萬物才能生長。人與人相互溝通交流,社會才會中滿生機。交流是個廣義的用法,比如我們讀書、學習,也是一種溝通和對話。因此,無論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把自己限制在自己的“小宇宙”裡,一定要和家人朋友交流,要和古人交流,和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和外國人交流。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更加豐滿而多彩。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沒有平地不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應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前兩句話是說,世界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平地在某個時間會變成山坡。這就是說,人生艱難可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卻可以轉變成平坦的大道。

《易經》讓我們在艱難困苦中保持忍耐和貞正之心,這樣做一定會有好的結果。無獨有偶,《論語》中記載孔子被困,已經沒有了糧食,他告訴弟子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身處困境,能夠堅持自我,熬過去,而小人卻不懂得堅持原則,一遇到困難只會變節和逃避。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尺蠖這種小蟲子身體彎曲起來,目的是為了伸長;龍蛇這樣的事物,身體是要蟄伏起來的,為的是可以繼續生存。 意思就是為了以後的發展,不放暫時委屈一下,順便積蓄力量。

《周易》從尺蠖和龍蛇這些動物,看到了世事興廢中的人生起伏。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不可能永久的風光騰達,當然也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倒黴。這就要我們能屈能伸,在困苦中,要學會屈以求伸,在危險中,要學會蟄以存神,就像動物冬眠以躲避寒冷的冬天那樣。如果能做到這些,即便深處困境也不會有兇險。

君子以正位凝命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正位凝命,指擺正位置,凝聚力量,以完成自身使命。

正位凝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擺正身姿,集中精神;不偏不倚,有厚重、端正之相,用於比喻靜坐中的心態和姿勢。曾國藩就曾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中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二是,以正念、正心立身於正確的地位,凝聚力量,穩健做事,完成自身使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擺正位置,凝聚力量,完成自己身上的人生使命。

這是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測又簡單容易的書。它就是《易經》,也稱《周易》。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尊為“儒門聖典”、“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01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

02

其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其中的《易經》約成書於殷周之際,《易傳》約成書於戰國時期。

此後的兩千餘年間,它一直穩居封建時代主流學術的核心地位,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數萬字的《周易》你可能沒時間全部讀完,但其中的精句卻不可不知,今日我們精選《周易》八句,與大家共享共讀。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很多人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來自上天的保佑,當然是大吉大利。這樣,人就犯了一個最普遍的毛病:寧可相信外在的神秘力量,而忽視自身的內在追求。而易經的宗旨,是完全以人為本的。易經的首卦為《乾》,強調的就是人的自強不息。

與其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比如說,自求口實,自求多福,以及前面說的自強不息等等。因此,自,即是指自己,又叫做小宇宙;天,即是指上天,又叫做大宇宙。《易經》是提倡天人合一的。

人的小宇宙與天這個大宇宙合而為一,即是天人合一。自佑者,天亦佑之。自是內因,小環境;天是外因,大環境。所以說,大環境、小環境都在保佑自己,當然心想事成、吉無不利了。

我們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要記住,重點在自己,不在別人。《易經》一開始就告訴我們,要靠自己,不要寄希望於人家的幫助。所以孔子又講,“不怨天不尤人”。意思是說,我們要靠自己,失敗與別人無關,只是自己沒努力或者沒做好。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吉和兇有時候是相對的、變化的。有些事對於張三是吉,對於李四可能就是兇。

這裡面有很多變數,但是當一切都在快速變化的時候,定數只有一個,就是道德修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憑良心。憑良心,會歪打正著,不憑良心,會正打歪著。

明明可以賺錢,最後虧本了,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就是當初的一時惡念將整個事情搞亂掉了。而怎麼做怎麼不對的人,最後的效果卻很好,彷彿是老天在保佑,其實不過是人的良心在發生作用。本來會做壞的,有了良心的牽引,能夠自我修正過來,我們的信仰就在這裡。

亢龍,有悔。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一條乘雲升高的龍,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極端的地方,四顧茫然,既無再上進的位置,又不能下降,所以它反而有了憂鬱悔悶了。

人在做任何事情,都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去考慮最終的結局與後果,以及種種可能與變化,所導致的失敗與悲劇或是慘禍。“亢龍,有悔”,啟示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知進知退,既要前進,又要為自己找好退路。否則就會有兇險。

越王勾踐在范蠡和文種的輔佐下,臥薪嚐膽二十年,滅掉吳國。范蠡知道勾踐的為人,可與同患難,難與共安樂。於是范蠡不辭而別,帶領家眷,出三江而入五湖。後來定居於陶,成為鉅富。范蠡走時,曾投書同僚文種,勸說他速速出走。

文種對於范蠡的出走並不理解,認為越王不可能如此絕情,當他看了這封書信後,才如夢初醒,從此他假託有病不上朝理政。越王的猜忌之心日益暴露,便派人賜予文種一把劍,說道:“先生教我伐吳七術,我僅用其三而滅亡吳國,其餘四術還藏於先生胸中,請先生追隨先王,試行餘法吧!”文種見所賜之劍,正是當年吳王賜伍子胥自殺的那把屬鏤劍。文種長嘆一聲,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引劍自刎而死。

直、方、大,不習無不利。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這是“坤”卦爻辭。正直仁信,原則處世,宏大包容,依此處世,不學世俗那套也無不利。

直,正直的仁信;方,以很強的原則性強處世;大,宏大包容的心胸懷,是一副立位正直,居體端訪求,胸襟寬方,包括萬物的形象。“不習無不利”,不用學習世俗的那一套也不會不利。“不習”之“習”,是人為故意雕琢的意思。就是如王弼所說:“不假營修而功自成”,強調自然的品質,反對虛偽驕飾。

天地不交,否。

天地交,而萬物通。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否和泰,都是《易經》上的卦象。否的卦象是天地不交,泰的卦象是天地相交。

天地之氣互不交通,萬物不生,這就是大凶之卦。只有天地之氣相交,萬物才能生長,世界才會亨通。這就是大吉。這啟示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學會溝通。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天與地溝通交流,萬物才能生長。人與人相互溝通交流,社會才會中滿生機。交流是個廣義的用法,比如我們讀書、學習,也是一種溝通和對話。因此,無論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把自己限制在自己的“小宇宙”裡,一定要和家人朋友交流,要和古人交流,和不同年齡段的人交流,和外國人交流。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才會更加豐滿而多彩。

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沒有平地不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應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前兩句話是說,世界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平地在某個時間會變成山坡。這就是說,人生艱難可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卻可以轉變成平坦的大道。

《易經》讓我們在艱難困苦中保持忍耐和貞正之心,這樣做一定會有好的結果。無獨有偶,《論語》中記載孔子被困,已經沒有了糧食,他告訴弟子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身處困境,能夠堅持自我,熬過去,而小人卻不懂得堅持原則,一遇到困難只會變節和逃避。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尺蠖這種小蟲子身體彎曲起來,目的是為了伸長;龍蛇這樣的事物,身體是要蟄伏起來的,為的是可以繼續生存。 意思就是為了以後的發展,不放暫時委屈一下,順便積蓄力量。

《周易》從尺蠖和龍蛇這些動物,看到了世事興廢中的人生起伏。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不可能永久的風光騰達,當然也不可能一輩子都在倒黴。這就要我們能屈能伸,在困苦中,要學會屈以求伸,在危險中,要學會蟄以存神,就像動物冬眠以躲避寒冷的冬天那樣。如果能做到這些,即便深處困境也不會有兇險。

君子以正位凝命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正位凝命,指擺正位置,凝聚力量,以完成自身使命。

正位凝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擺正身姿,集中精神;不偏不倚,有厚重、端正之相,用於比喻靜坐中的心態和姿勢。曾國藩就曾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中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二是,以正念、正心立身於正確的地位,凝聚力量,穩健做事,完成自身使命。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擺正位置,凝聚力量,完成自己身上的人生使命。

「名人傳記」《周易》八句話,讀懂天道人道,看透得失禍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