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车企混战共享出行市场 三大模式谁主沉浮?

共享出行市场正在成为整车企业下一个“厮杀”的战场。

近两年几乎全球所有主流车企都正向在出行领域派兵布阵。3月28日,宝马与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宣布合并汽车移动出行服务;通用汽车推出的汽车共享业务Maven;福特汽车推出的Ford2GO并开发了打车APP;大众成立了共享出行的Moria品牌;丰田则在今年1月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宣布转型为出行服务商。

德国、日本多家汽车巨头均表态,将按计划完成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到移动出行服务商的转型。

近日,全球顶级的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公开发布《2018年中国汽车共享出行市场分析预测报告》,报告显示,汽车共享出行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直接需求将由2015年的816万次/天快速增长至2018年的3700万次/天,对应市场容量有望由660亿元/年增长至3800亿元/年,而潜在需求带来的潜在市场容量更有望达到1.8万亿元。

汽车共享出行将成为生机无限的蓝海。

在此背景下,吉利、北汽、一汽、东风、长安等国内主流车企也开始发力共享出行市场。其中,吉利独资成立专门从事新能源网约车服务的曹操专车;北汽与滴滴达成合作,携手推进新能源共享汽车运营;一汽、东风、长安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合力布局出行市场。

这三种模式成为了整车企业进军共享出行市场的三种典型模式,它们各有利弊,究竟哪种模式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胜出?

车企单干模式代表:吉利成立曹操专车

吉利汽车算是较早布局共享出行领域的整车企业。2015年,共享出行市场的竞争并没有现在激烈,还仅是以滴滴和Uber两大网约车巨头之间的竞争为主,神州专车、易到用车也才刚刚起步。

我国传统车企混战共享出行市场 三大模式谁主沉浮?

国际上也早有丰田+Uber、通用+Lyft(美国打车平台)、大众+Gett(以色列打车平台)等奇妙组合出现过。

有了国外车企的前车之鉴,再加上对共享出行市场敏锐的嗅觉,吉利在全新的模式、理念下,将曹操专车作为它在共享出行方面的一次尝鲜。

2015年11月,由吉利汽车投资的专门从事新能源网约车服务的曹操专车正式上线,截至今年4月底,平台已在全国24座城市运营。

而吉利汽车之后,北汽集团、长安汽车也相继成立华夏出行、长安出行,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并没有太大起色。

整车企业在出行市场单干的优势很明显。首先,相对于合作模式,单干可以让出行公司与车企发展规划保持高度一致,使出行公司更好地服务于车企整体发展。

其次,单独布局出行市场所产生的所有利润将全部归车企所有,有助提高公司利润水平。

最后,出行公司可以帮助车企消化相当一部分产能,有效降低车企库存。如今年上半年,我国车企普遍出现高库存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车企的业绩表现,在此情况下,旗下出行公司就成为车企降低库存的有效途径之一。

当然,单干的劣势也很明显。车企独立布局共享出行市场,由于对共享出行经验的欠缺、政策的不确定性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共享出行平台可能无法快速盈利。如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曹操专车董事长刘金良在今年四月份曾表示,目前曹操专车并没有实现盈利。

在此背景下,车企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车辆去支持出行平台继续走下去。而一旦行业进入洗牌期,将有相当一部分共享出行公司面临淘汰,单干的车企要独自承担所有风险和损失。

车企+共享出行公司模式 代表:北汽与滴滴合作

2018年2月,北汽集团与滴滴签订战略合作方案,双方将“深入开展在新能源汽车运营、大数据应用、出行服务、定制车及充换电等领域的业务合作”。

我国传统车企混战共享出行市场 三大模式谁主沉浮?

北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和谊指出:“北汽集团与滴滴出行的合作,有利于推进北汽集团产业转型升级,以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为核心,构建新能源汽车生态圈。”

早在去年1月份,北汽新能源已与滴滴达成合作,在签约仪式上,双方代表现场签署200台合作协议,并交付首批合规网约车EU260车型50辆。此前的合作更多是停留在“采购”层面,而北汽集团与滴滴的合作则更加深入,涉及多个领域。

滴滴董事长兼CEO表示,如果新能源是中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共享就是中国汽车产业变道超车的机会。

除了北汽之外,比亚迪、长安汽车、东风乘用车、东风悦达起亚、华泰汽车、江淮、吉利、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奇瑞、中国一汽、众泰新能源等企业也相继与滴滴达成共享出行领域方面的合作。

车企+共享出行平台的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快速实现盈利,同时分摊平台车辆运营风险;另一方面,整车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共享出行平台在移动出行领域的大数据和技术经验,获得面向共享出行的规模化、精细化的汽车运营能力,快速实现由整车制造企业向运输服务商转型。

而其劣势在于,一方面要将利润进行分割;另一方面,与资深共享出行公司合作,其在共享出行领域的影响力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整车企业转型运营服务商的信号,致使公众对整车企业的印象停留在“车辆供应商”的角色。

车企+车企模式 代表:一汽东风长安合资成立出行公司

2018年7月,一汽、东风、长安正式签署移动出行意向协议书,确定整合三方优势资源,合资组建T3出行服务公司,共同打造出行服务品牌。

我国传统车企混战共享出行市场 三大模式谁主沉浮?

此次三家车企合资组建的新公司,将充分利用三方在车辆资源以及渠道资源等方面的产业链核心优势,并引入跨业界合作伙伴,在人才、技术、组织、资金、市场等各方面进行完全市场化运营。

此外,三方将依托车辆产品的深度定制,以及数据信息平台的充分应用,充分保障用户的服务体验和出行安全。未来三方还将利用自身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核心优势,为用户提供高效、安全的出行服务。

三大巨头合资成立出行公司,又开辟了一大车企布局出行市场的新模式。

车企之间虽然存在着竞争关系,但他们之间从对立走向融合,定是利大于弊。首先,在外界看来最大的好处在于,将为出行领域提供更高品质、高安全的车型。如一汽、东风、长安在此前的合作中就提出围绕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等领域进行车辆研发,可想而知未来,T3运营的车辆也会逐渐向这些特征靠拢。

其次,车企本身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在此光环下,合作成立的出行公司更容易打开知名度,快速获得大众信赖。第三,车企之间的合作是对汽车技术、资金、营销推广模式等资源的高度整合,有助于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增强其竞争力。

车企合作成立出行公司,尽管有诸多优势,但在运营端,经验不及滴滴这些专业“老牌”的出行公司是事实,故也有可能与曹操专车一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实现盈利,车企仍要承担亏损的风险。

对于车企来说,三大模式各有优劣,但都能带给车企以下益处:

一是通过运营数据的反馈,车企可以对症下药,调整优化自己的产品,提高产品各方面性能。

二是出行公司对车辆的运营,是车企品牌的变相宣传,可以有效扩大品牌的曝光度,而且不用支付额外的广告费。

三是消费者会逼着车企加速对自身产品的研发和更新换代的速度,使其更加符合当下社会。不然很可能跟不上汽车行业的智能化、网联化的形势变化。

对于车企而言,能否成功分到共享出行这块大蛋糕,不在于模式的好坏,而在于所选择的模式是否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及在发展中不断优化模式的各个环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