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今天的東南亞人是被秦始皇趕走的百越人,這種說法靠譜麼?

溪茈


今天的東南亞人是被秦始皇趕走的百越人的後裔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因為東南亞人這個稱呼實在是太寬泛了,東南亞一共有6億多人,有幾百甚至上千個民族,其中當然確實有一部分跟百越有歷史聯繫,但大多數還是跟百越沒什麼關係的。而且其實大多數百越民族並沒有遷出中國,而是在後來的歷史歲月裡大部分漢化,少數則演變成了中國境內的一些少數民族。


什麼人算百越?

其實按照現代觀點,能夠算是百越人後裔的定義也是比較清楚的。即在現在世界上說侗傣語族語言的民族,差不多都有可能是百越的後裔。那麼現在世界上有哪些民族說侗傣語族呢?

現代說侗傣語族各民族的分佈情況

比較概略地說一下,就是現代世界上說壯語、黎語、泰語、老撾語及與其相關的民族。那具體說來就是包括中國境內的壯族、布依族、傣族、水族、侗族、黎族、仫佬族、毛南族等民族,以及中國境外的泰族、老撾(佬)族、儂族、岱依族、臨高族和撣族等民族。

所以看到這些民族,大家也就瞭解了,東南亞各國確實有相當一部分國家有百越人的後裔,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百越人仍然生活在中國境內,成為了中國的少數民族。所以說百越人都變成了東南亞人,或者說東南亞人才是百越人的後裔其實是不準確的。而且說百越人都演變成了現在的東南亞一些民族和中國的一些少數民族其實也是不準確的,因為在歷史長河裡,漢化之後變成漢族人的一部分才是多數百越人的歸宿。

百越人的漢化

其實百越在中國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時期是在先秦時期,比如大家熟悉的春秋時代的吳國和越國,最早被中原視為蠻夷,但這兩國之間風俗語言卻相同,而越國的國名其實本身已經說明了他們就是百越的一支。但因為很早就和中原發生了接觸,所以吳國和越國也是百越各族中最早漢化的兩個支脈了,所以後來他們甚至和楚國一起,被接納為中原體系裡的諸侯國。

較早漢化的吳國和越國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被納入中原體系之內

而當時除了吳越兩國之外,其實從江浙地區一直到兩廣地區,都分佈著大量的其它百越族群,比如於越、揚越、閩越、夜郎、南越、山越、雒越和甌越等,當時的中原人知道他們彼此風俗語言相近,差不多應該是一個民族,但又因為其內部“各有種姓”,所以就將其稱為“百越”。

早期閩越人的歷史遺存

但正如剛才所說,從春秋時代開始,就有不同的百越族群接受了漢文化,被納入中原體系之中。之後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又派大軍南征當時生活在兩廣地區和越南北部的百越,最終秦將趙佗擊敗了當地百越人的甌雒國,將百越種族征服,後來又在秦末的亂世中自立了南越國王,等於成為了當地百越各族的統治者。

漢武帝時期,不光北擊匈奴,還南下滅了南越國

不過南越國時期,主要採取的政策是適應當地文化,所以當時南越國境內的百越漢化並不明顯。但在漢武帝時期滅亡了南越國之後,在當地建立起了比較穩固的統治,長期派駐官員和軍隊,南越故地被完整地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之內,同時又有大量從北方來的漢人移民進入南越國,和當地百越人通婚,當地的百越民族也開始大批量漢化。

部分百越人遷徙路線圖

而一些抗拒漢化的百越部落,則相繼遷到沿海或者山地居住,也就是當時的官方無暇顧及的地區。另外一些則遷的更遠,比如泰國人和老撾人的祖先,乾脆就遷到漢朝以外的地區。而這些部落,在後來的歷史進程裡就演化成了現代散居在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地區的那些仍然說侗傣語族語言的民族,有些後來還有過一段相對輝煌的歷史,但總體上,他們並不是百越民族的主流,而百越民族的主流其實是融入漢族之中了。


而這方面的證據其實也是非常充分的,比如現在很多基因研究都證實,中國南方各省的漢族裡,有12%左右的新幾內亞基因,這其實就很有可能是百越各族群所遺留下來的。另外現代語言學研究裡,基本上也都公認在中國南方各省的方言裡,其語言結構的底層存在數量不等的百越語言遺存。而按中國各省龐大的人口基數計算,其實這些比例都已經遠遠超過現在還說侗傣語族各民族的人口了,所以百越的主體已經融入漢族其實才是最接近事實真相的說法。


桃花石雜談


這完全不可能,一個統治者所要的不光的土地,比土地更寶貴的是人民,沙漠土地面積大,有誰去佔領,沒有呀?因為沒有人,有可耕面積的土地沒有人也和沙漠一樣,沒有用,因為沒有人去耕種,出產不了糧食。沒有物產。所以,統治者需要的是人,只要有了人,土地就能夠生產出無數的糧食,和財富,有了人就有了勞役,就有了兵源,這是統治者迫切所求的。所以歷代的君王對一塊土地的需求,主要的人口。

中國的五嶺以南生活著許多百越民族,秦始皇征服了這裡,並且統治了他們,使這塊地方變成秦國的領土,這裡的人民變成秦國的人民,而實行良好的政策安撫他們,而不需要趕跑他們。那麼東南亞的黃種人哪裡來的呢?這和日本人一樣,是幾萬年人口遷移的結果。

秦始皇的大將趙佗在百越建立過自己的國家,這是秦朝滅亡之後的事情了。今天的越南人拜趙佗為祖先,就是來源於這個歷史事件。


寶樹白石34222787


這種說法不靠譜,只能說沾個邊。 越是我國古代南方分佈最為廣泛的民族,從越南南部到浙江會稽都屬於古代百越的範疇。今天的東南亞人中,除了當地土著之外,有相當一部分屬於百越人遷移和擴散的後裔。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北逐匈奴,南取百越。看起來是不世之功,實際上是給自己挖了個大大的坑,把自己的皇朝埋葬了。百越幅員遼闊,民風彪悍。從公元前222到公元前210,秦始皇先後用了13年才把百越拿下,然後,三年之後秦朝就滅亡了!秦朝軍隊為了拿下百越,耗散了大量的兵力財力。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命令尉圖睢率領50大軍攻打百越,結果遭到百越一支,西嘔人的頑強狙擊,結果連主帥尉圖睢都被百越人給殺死,幾乎全軍覆沒,最後調集重兵才把南方打下來,打下來之後,秦國的身體基本上也被掏空。

不可否認,有一部分百越人因為失去家園不斷遷移南下,在東南亞開枝散葉,生根發芽,但是如果說今天的東南亞就是那時候趕過去的百越人,那絕對是以偏概全,百越人在此之前,早已廣泛的分佈於東南亞了。舉幾個例子:

凌純聲教授在《南洋土著與中國古代百越民族》中推斷:經過楚國滅越國,秦始皇滅楚國並且開發嶺南以及漢武帝滅南越、東越之後,百越民族離開大陸舞臺,遷移到南洋眾多島嶼,併成為印度尼西亞系土著的來源。

學者陳國強考證,百越族越海進入臺灣,又從臺灣遷移到菲律賓,大家看地圖就會發現,臺灣最南部的蘭嶼,和菲律賓最北的島嶼依巴葉島距離只有30公里。

當地流傳著蘭嶼人遷移到依巴葉的傳說,據說在晴朗的天氣裡,依巴葉島的居民可以聽見蘭嶼的公雞啼鳴。更有力的證據是,菲律賓發掘出的石錛和臺灣,我國東南部發掘出的古代工具極其相似。

學者許肇林則在《泰國泰族探源》中指出,泰國的泰族和中國西南的傣族,都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撣泰族。撣,泰,傣都是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表現形式。而百越人短髮紋身,種植水稻,龍舟競賽等等風俗,至今在這些地方都有一些痕跡。

語言學家把泰語,壯語和傣族語做了比較,發現在兩千多個常用語中,三種語言有500個詞彙相同。傣族語言和泰族語言相同的更是達到了1500個。說明三種語言都是來自於同一個母語:越語。另外在語法結構上,撣泰語中倒裝形式特別常見,這個是和漢語語法有明顯區別的。只有粵語,潮州話這些古越語分佈地的語言中保留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是:公雞叫做雞公。

總結一下:百越早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經在東南亞有族人生存,秦始皇南取百越,只在一定時期起了推動作用。一個民族的遷移與繁衍,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因為一場戰爭而定型。


鐵錘歷史


不靠譜,民族遷徙是個不間斷的過程,即使沒有外來壓力,古代人人群隨著人口的增加,或者追尋食物都會遷徙,當然,因為戰爭被迫遷徙即使在沒有國家出現是,部落之間的爭鬥也會促成遷徙。

上古時期,東東南亞就已經有小黑人居住,後來不斷有人從印度,和中國兩個方向向這裡移動,很長時間裡,印度方向的影響是佔上風的,所以,今天的東南亞文明更多的是受印度影響,後來,秦始皇統一後,中國文明勃興,開始自北向南發展,一部分居住與長江流域的百越開始向東南亞移動,也許,這種移動自古就有,漸漸地參與了東南亞的族群形成,其中越南人比較明顯,

但是馬來西亞,印尼人是更早時候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人是後來才到東南亞的與秦始皇關係不大


原東昇


比較靠譜,但只限於泰、老的主體民族和緬甸的撣族,因為這幾個民族與我國境內的侗、水、黎、壯、傣和布依族同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也稱侗臺語族)。而我國境內的壯族和傣族與泰、老兩國的主體民族緬甸境內的撣族同屬壯傣語支。其他柬埔寨境內的主體民族高棉人和馬來半島的馬來人,與我國古代的“百越”人沒有什麼關係。越南境內的主體民族京族人與我國古代的“百越”人,也只有一點關係。


懷鄉苑


百越,是先秦時代北方中原地區華夏族部落對長江以南古越族群地區的泛稱。因這些古越人部落眾多紛雜且中原部落對他們不甚瞭解,故謂之為“百越”,文獻上也有“諸越”等稱謂。自秦對越戰爭將百越併入中原政權版圖後大部分的百越人與中原華夏人逐漸融合演化為漢民族。

先秦古籍對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的農業定居部落,常統稱為“越”。實際上這些“越”並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南方眾多部落的統稱,各有種姓,互不所屬。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利用十年時間陸續消滅了齊楚燕魏趙韓這六大國,建立秦國。大體位置是長江以南區域。

滅六國後,百越政權拒絕向秦國稱臣。秦王嬴政大怒,發兵百越,把戰火燒到了長江以南的地區。秦國50萬大軍遭到百越軍隊的強烈抵抗,加上秦軍都是北方人,難以適應南方的炎熱氣候和陰雨天氣,秦軍損失慘重,最終歷時十餘年,憑藉人數的巨大優勢取得最終勝利。

這場大秦帝國和南方百越民族的戰爭,最終以秦始皇的勝利而告終。經此一役,整個中國的基本疆域得到進一步完善,兩廣地區成為中國統治區域的一部分。此戰後,百越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中國國土面積增加100多萬平方公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融合,為兩廣的開發和建設奠定了基礎。

經過這場戰事,百越地區人口也由最初的50萬銳減至10萬人口。戰後,一部分百越人與漢人融合,留在了現如今的長江以南的區域。一部分人不願意投降的百越人西進,成為現在的羌族,彝族,壯族等少數民族。一部分不願忍受秦朝統治的則南下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到達了現在的越南,緬甸,老撾等東南亞國家。

所以說,今天的東南亞人是被秦始皇趕走的百越人是片面的,只是有一部分是那個時期遷移過去了,還有相當一部分留在的中國境內,只是戰後百越人的數量急速減少,幾千年的民族大融合,在現在已經找不到真正的百越人,它已經融於中國民族的血液 當中,是中華傳統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超然說


先亮答案:特別不靠譜!

一、秦始皇三徵嶺南:

秦統一六國後,開始南征百越,百越是指當時長江下游至南海交州灣沿海居民的泛稱,因其種姓繁多,故稱之為“百越”。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發動了對百越部落的戰爭。戰爭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西元前219年秦始皇命令屠睢率領五十萬大軍南下攻擊百越;

第二次是西元前214年秦軍在任囂和趙佗的率領下攻擊百越之戰,該戰使百越之地納入了秦的版圖,極大增地強了嶺南人民與嶺北人民的交流,始皇在百越之地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第三次是公元前210年,秦將趙佗攻甌駱之戰,歷史學家一般稱這次是第二戰爭的延續而已。總之這三次統稱為“秦始皇三徵嶺南”。

二、三徵百越後,百越人的去向:

一個政權征服另一個政權,或者征服一個民族後,必然帶來,原住民遷移,與征服者族群融合的問題。

百越人也不例外,在經過三次與秦朝的征戰後,放棄了對原有居住地的佔有,在具體去向上分成三個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選擇留在原住地,接受秦朝的統治,漸漸地與漢民族融合。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三徵嶺南後,留在兩廣地區的秦軍及家屬有30萬左右,在《中國各朝人口》一書中記載,征服百越後,兩廣人口只有40多萬人,這裡如果扣除那些留下的近30萬秦軍士兵,也就是說這時兩廣的原百越部落從秦甌戰爭前的50萬銳減到10萬人這樣。大約有10萬人選擇留在了原住地!

第二個方向上是,退向更偏僻,更荒蕪的無人地帶。公元前204年 ,趙佗正式公開建國稱王,自封為“南越武王”,這樣,一個南到越南中部及海南島、北達五嶺、東臨大海、西至滇黔桂交界處的南越國就誕生了,國都設於番禺(今廣州)。南越國的建立,在秦時原有的領域內,將控制範圍,從沿海地區延伸到近海地區,將許多當年敗走嶺南,逃入深山,遷往海島的百越族人,納入了統治當中。

據《中國各朝人口》記載,南越國鼎盛時人口接近80萬,士兵有10萬,顯然這些人口中有一大部分是南越國在開疆拓土中後吸收的(秦征服百越時人口只有40萬,基數決定了南越國註定吸收了新的人口族群),由於史料的缺失,南越國到底吸收多少原本藏秘在深山、孤島上的人口,只能憑藉猜測。

第三個方向上是,百越人經陸路南下至今越南、老撾一帶,經海路到達東南亞沿岸一帶。秦始皇三徵嶺南後,一部分百越人是通過陸路抵達了現在的越南北部地區,並在此繁衍生息,趙佗建立南越國後,勢力範圍擴張到今越南北部地區,又一部分百越人選擇繼續南下,抵達了今越南中北部、南部地區。還有一部分百越人漂洋過海,抵達了現在東南亞沿岸地區。

不論是抵達越南南部地區,還是東南亞沿岸地區的百越人,在數量上只佔當地族群很小的一部分,尤其是遷移到東南亞沿岸地區的百越人!從考古發現上說,東南亞人口的分佈與繁衍主要是今印度尼西亞的原著民,遷移、擴張,逐漸形成的東南亞人口族群,與原在中國地區生活的百越人關係不大!

綜上所述,可知,說東南亞人是被秦始皇趕走的百越人,這種說法是不靠譜的!

(更多精彩回答,敬請關注:豆漿的奶爸守則,不一樣的奶爸,不一樣的豆漿!!!)


豆漿騎兵


這種說法一點都不靠譜,百越是對南方諸族的泛稱,在秦漢時期有甌越、閩越和南越等。將百越族分佈地區確定在中國東南部和南部以及琉球,直到越南的北部。


(圖為百越人面紋鼎足,來源於網絡)

秦始皇在位時,北擊匈奴,南征百越,應當是公元前223年,王翦率領的六十萬滅楚於

壽春以後,開始征伐五嶺以南,並大獲全勝,戰後在嶺南地區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導致百越人大量繼續向南遷徙,因為百越這個民族就具有移動性,部分去了東南亞。

東南亞,民族眾多,語系也有很多,在東南亞最早發現遠古人類遺蹟的地方是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


(圖為爪哇猿人,來源於網絡)

東南亞地區第一次民族移動來到此的民族,主要是屬於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的民族也稱澳斯特洛尼西亞語系,即南島語系的民族。據英國考古學者貝爾伍德認為,中國南部也許是澳斯特洛尼西亞語系的古老家鄉。據我國人類學家林惠祥研究,他們可能與中國東南地區的“百越”有關。

所以百越人只是東南亞一些分支、語種的祖先,談不上是所有的東南亞人。


閣中論史


需要明確的是,東南亞人的族源相當複雜,單純說是百越人後代,以偏概全了。

從語言學的角度就好理解了。在東南亞,主體語言按語系來分,就有南島語系、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三大類。不同語系對應著本族不同的族源,當然這也不是絕對。中南半島主要是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

另外,從人種角度來看,東南亞存在小黑人,也存在太平洋上的人種,當然就中南半島上來看,這裡很多是從中國遷徙過來的。換而言之,半島上中國遷徙來比較多,而群島則不然。

因此,說東南亞人是百越人,顯然是不靠譜的。但是,東南亞,尤其是中南半島上,有大量的百越人後代。


張傑談史


也靠譜,又不靠譜。靠譜的是,幾千年了,也的確有一些考古依據。但誰又經歷過那個歷史朝代呢?那就是古人,先人。那些生活在東南亞的人,自己才有發言權。比如我的家族史,我是漢族,我是大禹的後代。我有家譜,這就叫靠譜。另外就是國家地區的人文歷史記載。但是有句話,叫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說不靠譜,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依據。還靠什麼譜呢?再加上外來人口也加入了這些國家的國藉,說有部份,大部份,還是小部份。這才實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