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平台化大趋势下 零部件企业将加速洗牌

随着国内新能源补贴的大幅下降、双积分政策的落地,国内外车企加快了新能源车的布局,同时新能源汽车产品平台化开发也越来越受重视。

目前,包括大众、奔驰、宝马在内的诸多外国车企,以及北汽、广汽、吉利、江淮等自主品牌均推出了电动汽车平台。而在这几年上市的新车中,很多也是模块化平台下的产物。

据悉,平台化发展不仅能够快速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开发周期,还有效帮助新能源车企实现规模化生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用性和零部件共享。

为此,多位车企人士明确,未来车企将基于电动汽车平台选择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而非某款车型。同时,车企对于供应商的要求也更加严苛,不具备研发、规模化生产等综合实力的零部件企业恐难以入选。

“基于同一平台,车企可以生产诸多车型,大量共用相同的零部件。”有业内人士透露,这样一来,相比非平台化开发,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数量将大幅减少,且更加集中。

车企采购要求更为严苛

所谓汽车平台化,就是在相同的基本架构上进行产品研发与生产。其核心思路就是大量采用通用的零部件和模块化总成,使不同车型实现资源共享,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和采购成本。

从目前各大车企发布的电动汽车平台来看,同平台车型零部件通用率高达70%以上。例如,丰田汽车发布的汽车平台,明确80%零部件将共享;而大众的零部件通用率也将达到70-80%。

为此,多位业内人士明确,电动汽车平台化发展后,车企的供应链体系及采购需求将发生变化。

一方面,有业内人士表示,此前车企通常针对单一车型选择不同供应商,未来车企将基于某个电动汽车平台选择几个固定的零部件供应商。

另一方面,包括小鹏汽车技术副总裁刘明辉、奇瑞新能源副总经理倪绍勇在内的多位车企人士表示,平台化发展对零部件的标准化、智能化等要求更高,且对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规模化生产能力等综合实力要求更高。

“由于同一平台下,不同车型的核心部件通用化,一旦某一零部件出现问题将有一大批车型受影响。为此,车企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时必将更加严苛。” 刘明辉表示,同时,电动汽车平台化发展之后,企业的零部件供应商数量也将大幅减少。

零部件巨头优势凸显

多位业内人士坦言,零部件企业要想成为车企电动化平台的长期供应商,必须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以及强大的供应链群。

还有人士表示,“由于零部件需要高度契合电动汽车平台,为此零部件企业与车企绑定合作,提前介入平台开发非常重要。”

总体来看,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电动汽车平台化发展,对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各方面要求更加严格。为此,零部件巨头的优势将凸显,不具备全方位综合实力的零部件企业,恐难以进入车企电动汽车平台的供应链体系。

目前,随着补贴的大幅下滑、技术门槛的大幅提高,电池、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市场已经逐渐集中化,两极分化的现象也更加明显。

业内人士预测,随着电动汽车平台化的盛行,未来3-5年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将会有重要整合。一些不具备综合实力的零部件企业,其生存将变得更加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