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爲何放走劉邦(二)

源於泥土的鄉情、親情、友情在項羽的人生歷程中體現得特別清楚,如果情感和政治行為相一致時,這時情感有助於他的成功。譬如,對秦的同仇敵愾,在與秦兵交戰,尤其是鉅鹿之戰時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有時也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這時對情感的注重超過了對政治的考量,換言之,情感干擾了他對政治的理性判斷。綜觀項羽的一生,情感使其成功,但也致其失敗。

項羽為何放走劉邦(二)

其一,重親情、夫妻情。項羽的情感中,有明顯的親疏之分,親情、夫妻情是放在首位的。霸王別姬成為千古絕唱,可以看出他對夫妻之情的重視。項羽歌,虞姬和,項羽與眾人皆哭。當然,這種夫妻之情並沒有影響到項羽的決策,沒有影響其政治命運。項羽帶兵突圍而去,虞姬自殺。

但是對親情的重視卻嚴重影響到項羽的決策。這體現在他與叔父項伯的關係上。在鴻門宴

前,正是由於項伯向劉邦的告密,以及對項羽的勸說,和宴會上保護劉邦,才使劉邦躲過一劫。如果項伯是一般人,項羽可能不但不會聽從其勸說,反而會治其告密之罪。但恰恰出於親情的考慮,使其失去了對政治的基本判斷。

項羽為何放走劉邦(二)

聽從項伯的另一件事是,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與妻子,將要殺掉之時,項伯勸說道:“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祇益禍耳。”項羽最後聽從了他的建議,最後在鴻溝之約後,放歸劉邦的父親、妻子,劉邦士兵高呼萬歲,士氣大振。儘管這件事在楚漢戰爭中不是決定性的,但明顯看出項羽對親情的注重,對叔父的信任。

對親屬的重視遠遠超過了對謀士,所謂專家的意見,由項羽對待范增的態度可見一斑。項羽儘管尊范增為亞父,在鴻門宴前,當范增與項伯的意見相左時,他的意見明顯偏袒項伯一方。項羽對范增的這種不信任還體現在之後的滎陽之戰中,當時劉邦被圍,糧食匱乏,項羽聽從范增的建議,加緊攻打滎陽,拒絕劉邦的求和。但是劉邦採納陳平的反間計,致使項羽懷疑范增,范增告老還鄉。

項羽為何放走劉邦(二)

其二,重視鄉情。項羽與其叔父起兵的基礎是吳中召集來的八千兵,這可謂他們的子弟兵,這些士大夫以及豪傑都是項梁的部下,項梁起兵時,這些人分別為校尉、侯和司馬,也就是說家鄉人構成了其將領和士兵的基礎。軍隊的這種構成能夠使項羽在以後的戰鬥中上下一心,同仇敵愾。這就像當年曾國藩治兵的道理是一樣的,曾氏當年治兵是按照士兵的籍貫劃分建制,目的也在於此。但其弊端也很明顯,即隨著軍隊數量的擴大,來自其他籍貫的兵員逐漸增多,甚至佔據了多數時,地域差異所導致的明顯的待遇差異、等級差異,反而會影響隊伍的士氣。同時,子弟兵地位的上升,使他們容易貪圖享受、驕傲自滿,戰鬥力下降。

這種軍隊構成對項羽以後的政治、軍事生涯產生的影響是很明顯的:一是影響了他的東歸,不但項羽思鄉,這些人對家鄉的思念也影響著項羽的決策。儘管沒有相關的史料可以論證,但我們可以從劉邦南遷就國時所遇到的問題得到相關的佐證。劉邦南遷時,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因為他們的家鄉多在山東,因此中途逃跑的非常多。項羽的軍隊應該與劉邦的軍隊差不多,軍官士兵以東方人居多,肯定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多有思鄉之情。更何況項羽的心情與士兵的心情是一致的,兩者相互影響,促成了東歸。而劉邦無法東歸,只得許諾以未來東歸。二是在他兵敗垓下之後,本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項羽想渡過烏江,此時烏江亭長已經乘船等候,對他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而項羽的答覆是:“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在這裡,如同他從咸陽衣錦還鄉時一樣,情感的考量超過了對政治的考量。

項羽為何放走劉邦(二)

其三,重視友情。項羽擁有一種俠士柔情,對待同樣為秦的受害者,降楚的三將皆封為王。其中長史欣在項羽未起兵時,曾經幫助過他的叔父項梁,因此待遇頗厚。如果我們瀏覽一下項羽的分封,完全是一種快恩仇的分封,絲毫不顧及軍事和戰略的考量。在對齊的分封上就明顯體現了這一點。凡是有恩於他,譬如田都與他一起救過趙,又一起入關,因此封為齊王。田安因為願意降附,被封為齊北王。那些不肯降附的,譬如田榮沒有得到分封,但田榮的軍事勢力最強,那些分封為王的則

勢力較弱,分封的不均導致田榮率先起兵反楚。對友情的重視影響了他對自己以及對對手框架的判定。在對劉邦的態度上體現得較為明顯。項羽對劉邦的判斷基本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之上的。項羽與劉邦的情感因素受以下幾方面的影響:第一,兩人籍貫相近。項羽為下相人,劉邦為沛豐人,皆在項羽立都的彭城(今徐州)附近,可以說鄉情相連。第二,二人起兵後曾經並肩作戰,有戰友之情。兩人都作為項梁的部下,曾經帶兵共同攻打過城陽、定陶、陳留。第三,在楚懷王面前約為兄弟,具有兄弟之情。可以說,在鴻門宴前後,對劉邦的兄弟情誼,影響了他對未來政治前途的判斷。綜觀項羽的思維模式,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結合對方的人格特質、一貫的行為表現等做出判斷,由此也就出現了對對方的錯誤認知。譬如他對親情、鄉情、友情重視,也認為劉邦也必然重視。當楚漢兩軍對峙廣武時,項羽抓住了劉邦父親,在兩軍陣前,設置高高的案板,將他置於上面,對劉邦喊話道:“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劉邦的答覆則是:“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劉邦的高明之處在於情感與理性發生衝突的時候,始終把後者放在第一位。項羽的問題在於不但在關鍵時候往往把情感放在首位,而且以此度人,對敵人做出了錯誤的估計,以為拿劉邦的父親與妻子作為人質,可以換取劉邦政治上的讓步。

總之,如韓信所評,項羽具有“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愛恨之間很難應對自如。情感干擾了他的框架設定,影響了他對政治事件的理性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