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何放走刘邦(二)

源于泥土的乡情、亲情、友情在项羽的人生历程中体现得特别清楚,如果情感和政治行为相一致时,这时情感有助于他的成功。譬如,对秦的同仇敌忾,在与秦兵交战,尤其是巨鹿之战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有时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时对情感的注重超过了对政治的考量,换言之,情感干扰了他对政治的理性判断。综观项羽的一生,情感使其成功,但也致其失败。

项羽为何放走刘邦(二)

其一,重亲情、夫妻情。项羽的情感中,有明显的亲疏之分,亲情、夫妻情是放在首位的。霸王别姬成为千古绝唱,可以看出他对夫妻之情的重视。项羽歌,虞姬和,项羽与众人皆哭。当然,这种夫妻之情并没有影响到项羽的决策,没有影响其政治命运。项羽带兵突围而去,虞姬自杀。

但是对亲情的重视却严重影响到项羽的决策。这体现在他与叔父项伯的关系上。在鸿门宴

前,正是由于项伯向刘邦的告密,以及对项羽的劝说,和宴会上保护刘邦,才使刘邦躲过一劫。如果项伯是一般人,项羽可能不但不会听从其劝说,反而会治其告密之罪。但恰恰出于亲情的考虑,使其失去了对政治的基本判断。

项羽为何放走刘邦(二)

听从项伯的另一件事是,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与妻子,将要杀掉之时,项伯劝说道:“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项羽最后听从了他的建议,最后在鸿沟之约后,放归刘邦的父亲、妻子,刘邦士兵高呼万岁,士气大振。尽管这件事在楚汉战争中不是决定性的,但明显看出项羽对亲情的注重,对叔父的信任。

对亲属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谋士,所谓专家的意见,由项羽对待范增的态度可见一斑。项羽尽管尊范增为亚父,在鸿门宴前,当范增与项伯的意见相左时,他的意见明显偏袒项伯一方。项羽对范增的这种不信任还体现在之后的荥阳之战中,当时刘邦被围,粮食匮乏,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加紧攻打荥阳,拒绝刘邦的求和。但是刘邦采纳陈平的反间计,致使项羽怀疑范增,范增告老还乡。

项羽为何放走刘邦(二)

其二,重视乡情。项羽与其叔父起兵的基础是吴中召集来的八千兵,这可谓他们的子弟兵,这些士大夫以及豪杰都是项梁的部下,项梁起兵时,这些人分别为校尉、侯和司马,也就是说家乡人构成了其将领和士兵的基础。军队的这种构成能够使项羽在以后的战斗中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这就像当年曾国藩治兵的道理是一样的,曾氏当年治兵是按照士兵的籍贯划分建制,目的也在于此。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即随着军队数量的扩大,来自其他籍贯的兵员逐渐增多,甚至占据了多数时,地域差异所导致的明显的待遇差异、等级差异,反而会影响队伍的士气。同时,子弟兵地位的上升,使他们容易贪图享受、骄傲自满,战斗力下降。

这种军队构成对项羽以后的政治、军事生涯产生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一是影响了他的东归,不但项羽思乡,这些人对家乡的思念也影响着项羽的决策。尽管没有相关的史料可以论证,但我们可以从刘邦南迁就国时所遇到的问题得到相关的佐证。刘邦南迁时,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因为他们的家乡多在山东,因此中途逃跑的非常多。项羽的军队应该与刘邦的军队差不多,军官士兵以东方人居多,肯定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多有思乡之情。更何况项羽的心情与士兵的心情是一致的,两者相互影响,促成了东归。而刘邦无法东归,只得许诺以未来东归。二是在他兵败垓下之后,本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项羽想渡过乌江,此时乌江亭长已经乘船等候,对他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而项羽的答复是:“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在这里,如同他从咸阳衣锦还乡时一样,情感的考量超过了对政治的考量。

项羽为何放走刘邦(二)

其三,重视友情。项羽拥有一种侠士柔情,对待同样为秦的受害者,降楚的三将皆封为王。其中长史欣在项羽未起兵时,曾经帮助过他的叔父项梁,因此待遇颇厚。如果我们浏览一下项羽的分封,完全是一种快恩仇的分封,丝毫不顾及军事和战略的考量。在对齐的分封上就明显体现了这一点。凡是有恩于他,譬如田都与他一起救过赵,又一起入关,因此封为齐王。田安因为愿意降附,被封为齐北王。那些不肯降附的,譬如田荣没有得到分封,但田荣的军事势力最强,那些分封为王的则

势力较弱,分封的不均导致田荣率先起兵反楚。对友情的重视影响了他对自己以及对对手框架的判定。在对刘邦的态度上体现得较为明显。项羽对刘邦的判断基本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础之上的。项羽与刘邦的情感因素受以下几方面的影响:第一,两人籍贯相近。项羽为下相人,刘邦为沛丰人,皆在项羽立都的彭城(今徐州)附近,可以说乡情相连。第二,二人起兵后曾经并肩作战,有战友之情。两人都作为项梁的部下,曾经带兵共同攻打过城阳、定陶、陈留。第三,在楚怀王面前约为兄弟,具有兄弟之情。可以说,在鸿门宴前后,对刘邦的兄弟情谊,影响了他对未来政治前途的判断。综观项羽的思维模式,总是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结合对方的人格特质、一贯的行为表现等做出判断,由此也就出现了对对方的错误认知。譬如他对亲情、乡情、友情重视,也认为刘邦也必然重视。当楚汉两军对峙广武时,项羽抓住了刘邦父亲,在两军阵前,设置高高的案板,将他置于上面,对刘邦喊话道:“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的答复则是:“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刘邦的高明之处在于情感与理性发生冲突的时候,始终把后者放在第一位。项羽的问题在于不但在关键时候往往把情感放在首位,而且以此度人,对敌人做出了错误的估计,以为拿刘邦的父亲与妻子作为人质,可以换取刘邦政治上的让步。

总之,如韩信所评,项羽具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爱恨之间很难应对自如。情感干扰了他的框架设定,影响了他对政治事件的理性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