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曾收復燕雲十六州,爲什麼不建立防線抵抗金國?

北宋曾收復燕雲十六州,為什麼不建立防線抵抗金國?

話說“失嶺北必禍燕雲,失燕雲必禍中原”,燕雲十六州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自古以來都是中原地區的北方屏障。在公元936年,後晉皇帝石敬瑭反叛後唐自立為帝,為了獲取國際支持,除了尊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之外,還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這塊土地除了北宋末年曾經短暫收復大部分之外,一直到了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才完全光復。那麼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之時,為什麼不建立防線以抵抗金國呢?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北宋未能讓燕雲十六州發揮它的防線作用,最重要的原因可以分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宋朝懦弱無能,對真正的敵人沒有充分的認識,沒有對的當時的局勢進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則因為燕雲十六州收復的時間太短,沒有充分的時間組織防禦。

北宋曾收復燕雲十六州,為什麼不建立防線抵抗金國?

在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大規模北伐均以慘敗告終之後,北宋便從主動進攻轉變成消極防禦,雖然這種轉變是被動的,但不能說是錯誤的——以北宋步兵對抗國運正旺的契丹騎兵,是沒有什麼優勢的,但是步兵擅長防守,可以有效抵擋契丹騎兵南下。宋遼兩國最後一次大戰是在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最終兩國簽訂了“澶淵之盟”,從此維持了上百年的和平。

北宋曾收復燕雲十六州,為什麼不建立防線抵抗金國?

但是,和平久了,北宋養尊處優,且越來越自大。金國崛起的同時,遼國也在衰落。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金兩國達成“海上之盟”,共同出兵消滅遼國。隨後,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按照約定,將太行山以南的燕京、涿州等七個州郡歸還宋朝。

在這場戰爭中,遼國平州守將張覺向金國大將完顏宗翰投降,隨後他被封為臨海軍節度使、平州知州。在經過對局勢的分析之後,張覺又認為投降大宋才是長久之計,隨後他又殺金國將領,以南京(即燕京)投降北宋。北宋欣然接受,並賜給他白銀數萬兩,絹數萬匹,一則用來犒賞將士,一則用來補充軍需,抵抗金國。

北宋曾收復燕雲十六州,為什麼不建立防線抵抗金國?

在宋金聯軍攻打遼國之時,金國便發現宋朝部隊實在個個酒囊飯袋,不堪一擊。在南征野心的驅動下,金國隨即以張覺事件為藉口,出兵伐宋,此時是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月,不到兩年之後,北宋都城汴京被攻破,北宋亡國,是為“靖康之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