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魯迅感情深厚,學貫中西,梁啓超:我的著作沒他300字有價值

他和魯迅感情深厚,學貫中西,梁啟超:我的著作沒他300字有價值

辛亥革命之後,國內形勢動盪不堪,陳家從南京逃難到了上海,在上海定居下來,陳寅恪十分擔心家人的安危,再加上留學經費已經所剩無幾,於是他在1912年春天返回上海。

他和魯迅感情深厚,學貫中西,梁啟超:我的著作沒他300字有價值

1912年2月12日,宣統皇帝頒佈了退位詔書,辛亥革命徹底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陳寅恪親眼目睹了清王朝被推翻後社會形勢的巨大改變,兒時又被封建傳統文化深深浸染了他,在面對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時,那種複雜矛盾的心情可想而知,在回覆一位北大友人的信時,他道出了無盡滄桑的感慨”悠哉京絡為何事,轉徙江湖接勝流“,接著他又忍不住發出“西山亦有興亡恨,寫入新篇更見投”的悲愴之殤,不久之後,陳寅恪在籌措好留學的費用後再一次前往歐洲,1913年春天,陳寅恪順利考入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並在社會經濟部學習。就是在這裡,他得以更加系統的學習了西方政治經濟學的基礎知識,也在這裡學會了從經濟,政治,文化幾個方面去分析社會。

他和魯迅感情深厚,學貫中西,梁啟超:我的著作沒他300字有價值

1915年春,陳寅恪回國後,擔任當時新成立的經界局局長蔡鍔的秘書,而在這時,魯迅和陳衡恪都在教育局上班,對於當時二人的關係,後來魯迅在他的日記裡這樣回憶:我贈與陳寅恪《域外小說》第一、二集,《炭畫》各一本,由此可見,陳寅恪兄弟與魯迅二人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不過,後來魯迅成為著名的文化鬥士,而陳寅恪對於自己與魯迅的友誼很少向別人提及,因此人們對於他們之間的交往瞭解並不多。

1925年,清華大學成立了清華國學研究院,主張用現代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培養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人才,學識淵博的陳寅恪在國學院研究主任吳宓、梁啟超的推薦下,出任國學院導師。

他和魯迅感情深厚,學貫中西,梁啟超:我的著作沒他300字有價值

當時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並不看好陳寅恪,因為他“既無一部大部頭著作,亦無博士學位”,結果梁啟超直接對曹雲祥說道,沒有學習也沒有著作,就不能當國學院的教授啊,我梁啟超雖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沒有陳先生300字有價值,梁啟超還說道,這樣的人如果不請回來,就被外國的大學請去了。最終,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向陳寅恪遞上了一紙聘書,剛剛滿36歲的陳寅恪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組成清華大學史上最強大的導師團隊,被時人稱為清華四大導師。

他和魯迅感情深厚,學貫中西,梁啟超:我的著作沒他300字有價值

執教於清華大學的陳寅恪,應該算是清華四大導師中最為幽默的一位,由於梁啟超是南海聖人康有為的弟子,王國維是清遜帝溥儀的讀書顧問,因此陳寅恪就送給了學生們這樣一副對聯兒: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以此調侃梁啟超和王國維。

令當時的清華學子們印象最為深刻的,並不是陳寅恪的幽默,而是陳寅恪那令人驚歎的淵博學問,陳寅恪給學生上課的時候,既能用西方文化觀點解讀問題,又能夠引經據典,用國學觀點將問題講得非常透徹,可謂是學問深似海,當時哲學大師馮友蘭是揚名天下的大學者,名氣比陳寅恪是有過之而不及,但是令當時的清華學子們吃驚的是,馮友蘭在陳寅恪面前也是畢恭畢敬,以學生自居,所以在陳寅恪上課的時候,一些清華的教授們也常常坐在教室後面聽他講課,因而有人稱他為活字典,或者稱呼他是教授的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