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一生辦洋務、興教育,梁啓超、李鴻章卻給張之洞這樣的評價

張之洞一生辦洋務、興教育,梁啟超、李鴻章卻給張之洞這樣的評價

晚清四大中興之臣分別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其中曾國藩與左宗棠是一個時代的人,而李鴻章與張之洞是一個時代的人,李鴻章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而張之洞則是湖廣總督兼屬南洋大臣,這兩個人不論是官職、地位、為政思想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張之洞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李鴻章主張外修和睦、內圖富強,但是從本質上來講,李鴻章是一個實打實的實務派,而張之洞卻更像是一個理想派,李鴻章曾經給與張之洞這樣的評價:

不圖香濤做官數十年,仍是書生之見!

張之洞一生辦洋務、興教育,梁啟超、李鴻章卻給張之洞這樣的評價

書生之見說出了張之洞的特點,書生指的是飽讀詩書、未經社會歷練、意氣風發的少年,而書生提出的見解往往都是美好的、理想化、但不切合實際的,就像後人評說戊戌變法時維新派向光緒皇帝提出的意見一樣:中日合併成一個國家,請伊藤博文來大清做維新變法的總顧問,現在看來,也是過於理想化而並不切合實際,也是書生之見,當然這也與張之洞的出身有關,張之洞出身科舉,後入翰林,可謂是飽讀詩書,寫的一手好文章,就連慈禧太后都說讀張之洞的摺子是一種享受,而李鴻章則是在戰爭中歷練出來的,所以張之洞更務虛,李鴻章更務實,慈禧太后曾經對攝政王載灃說:張之洞之所以久任封建大吏,但始終不能進入中樞,主要還是因為張之洞更多的是紙上談兵。

張之洞一生辦洋務、興教育,梁啟超、李鴻章卻給張之洞這樣的評價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曾這樣評價這兩個人:李鴻章是實踐之人,張之洞是浮華之人,張之洞最好名,而李鴻章則最不好名,所以李鴻章在外交上常常替清政府背鍋,張之洞則留下了一個好名聲,梁啟超對於張之洞好名的評價有沒有道理呢?

張之洞一生辦洋務、興教育,梁啟超、李鴻章卻給張之洞這樣的評價

證據還是有的,例如清末時期由張之洞一手創建的、全亞洲最大的漢陽鐵廠,漢陽鐵廠是張之洞主持修建的,但是在漢陽鐵廠沒投產多久就面臨著瀕臨破產的境地,因為漢陽鐵廠的選址出現了巨大問題,漢陽這個地方即不產鐵,又不產煤,這與西方選址的常識嚴重違背,也加重了漢陽鐵廠的生產成本,原來將鐵廠放在漢陽是張之洞的主意,因為將鐵廠放在繁華的武漢地區,可以讓鐵廠轟鳴的機器聲、冒黑煙的大煙囪顯而易見,更加凸顯出自己的政績,於是張之洞為了政績將鐵廠設在了繁華的市區,加重了鐵廠的成本。

張之洞一生辦洋務、興教育,梁啟超、李鴻章卻給張之洞這樣的評價

西方記者曾經這樣評價張之洞:張之洞大人是做學問的,他做事講究長遠影響,張大人是做的少說的多,遇事必爭先。

梁啟超、李鴻章、慈禧太后、西方記者對於張之洞的評價雖有偏頗,但大致內容一致,就是說多做少、書生意氣、紙上談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