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如果劉封出兵救了關羽,會對三國局勢有什麼影響?

細說輕語


個人認為,可能會改變局勢。

其實劉備殺劉封,是有共因的,不單單是因為劉封不幫助關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劉封逼走孟達。孟達是當年和法正一起迎接劉備入蜀的,算是蜀中最早認同劉備的將領之一。結果,孟達在上庸時,被劉封欺負得受不了,於是給劉備寫了封信,然後率部曲投奔魏國去了。後來,孟達再次想歸蜀,只是被司馬懿所打敗。而劉封方面,也收到孟達的信,裡面挑撥劉備和劉封的關係,“自立阿斗為太子,有識之士寒心”等等,並讓劉封“自求多福”。不久,申耽也背叛了,劉封出逃,上庸失守。我想,為了劉禪日後不受劉封“奪位”,這才是劉備要殺劉封的根本原因。從中也可以看出,劉封不知進退,不識大局,埋下隱患。



那麼,如果劉封變得“識大體”,率領軍隊援救關羽,會不會改變局勢呢?會的。要注意一點的是,當時關羽要求劉封幫忙時,不是關羽敗退之時。正好相反,是關羽圍攻襄,樊之地,害怕兵力太少,所以才讓劉封幫忙。這其實對劉封是有利的,因為無論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敗退前,任何一個時期,劉封如果介入了,可能會立下大功。比如,戰役前期,關羽水淹七軍。此時襄,樊守軍大量減少,正是劉封率領軍隊幫助關羽拿下襄樊之地的最好時機,可惜浪費了。然後,南鄉太守,荊州刺史投降,陸渾民孫狼叛亂,響應關羽,也也是劉封幫助關羽的大好時機,可惜再次被劉封浪費了。劉封不但浪費了蜀漢的大好局面,也浪費了自己建功立業的時機。

(從上庸,房陵到江陵附近臨沮一帶是有一定距離的)

就在這個時間差,局勢開始急轉直下,關羽被徐晃打敗,江陵反叛,導致關羽身邊只有幾十騎,被孫權軍包圍。如果,關羽剛開始敗逃,劉封來幫忙,此時還有援助之功。至少不會讓關羽身邊只有那麼點人,還有上庸軍隊的資本,也不會軍敗就身死,可以退到上庸城。到了,關羽退到江陵附近,就神仙也救不了了,畢竟從上庸到江陵附近,也要時間的,即使劉封趕到,關羽早就被孫所擒了。

(孟達)

所以,劉備在安排荊州和上庸人事,還是有些問題的。荊州的蜀漢陣營,缺乏一個能制衡關羽的人才,而糜芳屬於劉備的“小舅子”,也是有一定的身份,所以對關羽的傲氣很有怨言。上庸地區,劉封驍勇善戰,但是適合為將,不適合為帥,讓劉封統管“老鳥”孟達,叛將申耽等,未免有些才不能任。結果就是,在劉封能建功立業的幾個時機,都在陷入和孟達的矛盾的漩渦中不能自拔,丟掉上庸又丟了性命。


大飛熊ヽ騎士


先說結果,劉封救了項羽,很有可能蜀漢會統一天下,給漢朝再續命200年!

劉備想要複製劉邦的成功模式

漢末時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劉備一開始在這些英雄中並不出色,與那些先天擁有根據地的軍閥們相比,劉備在事業的前半期只能寄人籬下,甚至東躲西藏狼狽不堪。但劉備最大的優點就是善於收買人心,在年輕的時候,當時劉備還在和賣草鞋為生,家鄉的人就已經爭相來附,這是他最大的優點,也是他能夠崛起的資本。

所以,漸漸的劉備身邊就聚集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豪傑。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劉備奪取了蜀地,又在建安24年,成功奪取漢中,並進位為漢中王。可以看出,此時的劉備就是想複製當年劉邦奪取天下的路子。

所以,建安24年,劉備封關羽為前將軍,並授予符節和斧鉞。同年,關羽以荊州為根據地北上攻打曹仁,水淹于禁,斬殺龐德,兵鋒直指許昌,搞得曹操想要遷離許昌躲避關羽。

建安24年可能是劉備最風光得意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他的團隊類似當年的劉邦團隊。

此時,劉備和劉邦一樣率領主力軍團對外作戰,而諸葛亮就是蕭何,坐鎮大後方提供軍隊和糧食。

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關羽就是劉備的韓信,僅率領荊州兵,就能夠威脅許昌,打的曹操不敢應戰。

所以,只要劉備和項羽相互配合,在關羽威脅到許昌的時候,劉備從漢中出發,奪取關中地區,然後東出函谷關佔領洛陽,那麼曹操真的只能跑路了。

(這是劉邦進軍路線,如果劉備複製這一路線,再有關羽從荊州北上配合,曹操只能往東撤)


就在這危機關頭,關羽背後的東吳發難了。結果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抄了後路,自己也成了敵人的戰利品。

可見,如果劉封能夠救援關羽,阻擋住東吳的偷襲,就會給劉備重新審視天下局勢的機會。

只要劉備將張飛調往荊州鎮守,就萬無一失了。

歷史上的張飛不僅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且善於籠絡上層士大夫和地方豪強。

關羽北伐的時候,南郡太守糜芳駐守江陵,將軍士仁駐紮公安,同時兩人也有供應關羽軍糧的責任,由於關羽怠慢兩人,導致兩人對關羽怨恨,於是投降了孫權。假如劉備調整人事,將張飛派往荊州全力支援項羽北伐,那麼大後方將會固若金湯。

張飛這時在哪?

就在關羽北伐的時候,張飛正待在閬中。這個地方在今天南充市境內,和漢中遙遙相望。在劉備奪取漢中之前,閬中屬於對抗曹軍的前線。從建安24年開始,由於漢中已經為劉備所有,這裡就變成大後方了。而張飛這個時候屯兵1萬,隨時準備聽候調令。

(兩個多邊形填充區分別為張飛的位置和關羽的後方基地)

所以,假如劉封成功救援關羽,保住荊州。隨後劉備將張飛調往荊州鎮守,關羽只管北伐;同時劉備出漢中北上進攻關中,諸葛亮坐鎮成都。那麼,曹操必被擊敗。當曹操被擊敗後,孫權也就不足為慮了。

當然,最關鍵的問題是劉備沒有一個靠譜的戰略規劃!

在漢中之戰結束後,劉備軍團需要一段時間修養,關羽貿然北上得不到劉備的策應對北伐很不利,如果曹操集中兵力在平原地帶和關羽大戰,關羽是很危險的。而荊州緊鄰東吳,孫權不可能坐視不理一定會攻打荊州,以便維持三分天下的局面。最關鍵的是,不是劉備手下無人可用,大將張飛竟然在後方待命,在荊州需要一員猛將的時候,他竟然幫不上忙!可見,劉備當時並沒有一個整體的戰略性規劃,這是他失敗的最關鍵因素。

所以,我認為劉備團隊只是劉邦團隊的閹割版或者是山寨版,比大漢NO.1要差不少,需要一次試錯機會,可惜這個機會被劉封浪費了!


歷史風暴


不一定,先分析一下吧!

先說一下上庸的位置,上庸位於今天的神農架地區,緊挨著襄陽宛城(放圖)
劉封當時在上庸大概有將近一萬人(可能不太到),如果關羽戰敗時劉封來救,大致可以分出五千左右的部隊。


看地圖可以知道上庸離麥城並不算遠
如果急行軍去救,是一定能碰上的。然而問題是,救不救得了。

事實上在正史裡面,陸遜軍一路向西打到西陵,呂蒙鎮守江陵,對付關羽是孫權的大部隊,也就是說這是孫吳西線主力,劉封的五千人想救關羽,很難。假使沒救出,多少自己也會被搭上;救得出後面另說。(所以說當初劉封回絕關羽也是沒毛病的,一共就1萬人,分出去五千,萬一團滅了那上庸就成了曹操或者孫權的囊中之物了)


按照題主的推斷,假如關羽被成功救下,然後劉封全員返回,那二爺下一步就該去成都了,估計還是要告劉封一狀,說他不幫忙打樊城。然後就是處理三方關係了。關羽逃回來,基本上是零兵力,除了給蜀漢多了幾個大將,沒有說增強了太大的實力。事實上即使關羽沒死,劉備也會打孫權,因為聯盟既然已經破裂,什麼借與不借就沒所謂了,誰搶了就是誰的。不過如果關張還活著,就多了倆會打仗的統兵將軍,這樣估計就不會有火燒連營了(當然劉備只有四萬人,營帳沒那麼誇張),即使最後打不動了,也比後來的結局要好。(磕過陸遜,可能性也不大)



但是魏強吳蜀弱的局面還是沒有改變,你說劉備會因此一統天下,這就不現實了。


火器工坊


劉封如果出兵救了關羽,會對三國局勢有啥影響?



這個提問有兩答案。一是按照三國志記載,早在關羽圍攻樊城最緊張的時刻,就多次催督劉封孟達出兵,那時應該不是施救,而是支援。因為當時樊城已經被大水侵泡圍困多日,曹仁多次打算放棄,只因滿寵勸阻,才勉強留守。如果劉封孟達再加一把力,沒準樊城就拿下來了。這將是一個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標誌性事件,因為:第一,當時襄陽已經拿下,襄陽是劉表時荊州治所,這樣,原荊州版圖基本大部收復。而襄陽樊城是唇齒相依,互為依託,缺一不可。當初是因為劉琮投降,一次獻給了曹操,而如果劉琮當時抵抗,則襄陽樊城是不容易攻破的。



第二,襄陽樊城距原荊州轄區南陽郡不遠,多半年以前,這裡發生大規模民變,曹仁奉命鎮壓並屠城,這在當地民眾心中留下陰影。而於禁增援曹仁的七軍,有不少就是南陽,襄陽樊城一帶人,這對改造,爭取,分化,重組三萬俘虜兵具有很大作用。



第三,關羽之所以催促,調集荊州後方兵力,就是因前線兵力不足,樊城眼看可攻克,如按提問,則不需要再抽調後方兵力,這對增強荊州防衛能力有積極作用。第四,由於三萬俘虜兵的加盟,可使關羽兵力掣肘問題,得到大幅緩解。按百分之七十的轉化率計,那就是兩萬一,關羽在拿下樊城後,可以根據情況,統籌襄陽樊城,南郡公安以及江南四郡防務,協調兵力配備,做好預防安排。

第五,當然,最關鍵的是後面關羽,劉備諸葛亮,都需要加倍提高警惕,加大防範孫權力度,因為呂蒙偷襲就在幾年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二是按三國演義中描述,那就是廖化從麥城突圍,向劉封孟達求救時。這種情況下,劉封孟達施救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呂蒙部署的兵力,圍堵部位都很周密,劉封孟達是新到地域,地形不熟,能力也一般般,加上當時關羽已經失敗,荊州實際上已經丟掉了,反攻恢復不太可能,因此,這對三國局勢的影響,和實際歷史進程差不多。(2:03)


流譽後


假設劉封是顧全大局的將軍,那三國曆史將會改變。

劉封是劉備義子,跟隨劉備多年而能入劉備法眼那肯定也是可以的。

襄樊大戰時,劉封孟達駐軍上庸,離荊襄不太遠,也可以把劉封看成是劉備派給關羽的援軍,可劉備又沒明確下令劉封歸關羽管轄,這也為日後劉封不救重圍中的關羽埋下伏筆。

在這裡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劉封如果出兵救關羽那會如何?在東吳偷襲荊州得手後,緊接著守衛南郡公安的糜芳傅士任不戰而降,這樣一來關羽被兩面夾擊敗退到麥城戰況極其危急,可實際上戰局還沒到不可收拾的程度,這時關羽派廖化去上庸調劉封來援,如果劉封聽命領兵來救二叔關羽,那很可能扭轉戰局。因為當時吳魏聯盟並不牢靠,吳魏兩國都各懷鬼胎,都想坐山觀虎鬥,尤其是吳國已經奪回荊州實際已經不想打了,而魏國當時因為水淹七軍折了大將於禁龐德所以也是傷亡慘重,實際也不想在打了。如果劉封領軍來援,很可能打敗東吳雖然說不一定能奪回荊州,但是把關羽從麥城救出是沒問題的,如果在麥城擊敗東吳,那曹仁徐晃也就順勢率軍退回樊城休整。

劉封在上庸的兵力並不弱,聰後來劉封敢率軍深入魏境追殺孟達就能看出來,但是可惜的是劉封不是顧全大局的人。

最後多說句,如果關羽麥城被圍時,關羽拍關平去求救可能比廖化要好些,因為關平劉封曾經取西川時有過交情,當然了這只是假設。


天宇的文史情懷


這個問題表面是問劉封救了關羽會怎麼樣,實質問題隱含幾點:

1,劉封救關羽救到什麼程度,是人不死,還是並且把荊州幾郡從呂蒙手裡奪回來

2,救了關羽之後,劉備的勢力強弱如何,有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

先看第二個問題,這問題跟

“赤壁後孫權不借荊州給劉備有沒有可能一統天下”

“關羽不失荊州有沒有可能一統天下”

“夷陵之戰劉備戰勝的話有沒有可能一統天下”

本質是一樣的。

我這裡不能絕對的說 絕對不可能,但是也會說“不太可能”

為什麼,100多年前香港是個小漁村,現在是國際大都會,世人以當前的認知看古代,覺得孫吳成為一家後(不管是劉備還是孫權統一南方)地盤比曹操大太多, 覺得就強過曹操。

古代打仗是打人口,打經濟,將帥也很重要,但不是絕對的(碰上那種庸將那另說),就說長平,如果是白起打白起你說哪個白起贏,毫無疑問還是秦國白起贏。

為什麼群雄時代袁術很強? 人口,經濟。漢天下人口最多的兩個郡都在他手裡。大家說手下一群無能之輩,可能真得沒有太頂尖的文武,但總體水平不會太弱(書上黑他也未必不可能)。

蜀中、江東 在當時人口總和遠低於中原 河北。荊州除了荊楚這一塊,其它幾郡也比較偏。

而人口又是經濟的基礎,有了這個基礎還要看怎麼搞經濟,這就是內政團的作用了, 諸葛亮是一流的,但靠他一個人能如何? 就像奧運會,一個國家參賽100人,10個金牌中有6個被這一國包攬,50個銀牌中40個被另個國佔有,你說這兩國總體水平,哪國強?

赤壁後孫權為什麼借給劉備荊州? 實力使然,無奈之舉,不是打不過劉備,而是急切之間沒有能力統治這麼大一塊地方並與曹操對抗。江夏之戰的結果就是最好的例子。

劉備得徐州時有5萬兵馬,也是不可小覷一諸候,然而隨便就覆滅了,為什麼,糾其原因,最重要不是缺少郭嘉法正(謀兵),也不是缺少諸葛亮鐘繇(理政),更不是缺少周瑜這類統兵能人,根本原因是沒有荀彧這樣的節奏大師控局 該幹什麼再幹什麼,在有限的時間裡隨著激烈的外部竟爭做出不同的選擇來讓自己存活並壯大!

借用當代一個偽概念,“選擇大於能力”,沒有能力去綜合評估又怎麼做出正確的選擇,沒有能力何來機會選擇。

看看呂布,袁紹,袁術 ,公孫瓚等等哪一個失敗不是歸結為沒有在合適的時候做正確的事?軍事力量哪個不比曹操強?

蜀漢孫吳都有不錯的戰略人才,但在節奏把握能力上比荀彧還是弱一些,比如張紘 魯肅 黃權等,另外就是可以說沒有哪個陣營在節奏性大事決斷上像曹操一樣能對荀彧那樣言聽計從,所以效果也就大打折扣。諸葛在戰略這塊不評論了,參考漢中之戰。

對第二個問題的總結就是:強敵在側,實力使然,沒有時間去穩固,不管孫劉哪個統一南方,統一全國的可能性都不大,劉備佔荊州是把握了曹操赤壁新敗的間隙。如果要增加可能性,那就是一方無條件的絕對的投誠另一方,人口,人才 都不能損失。

中國歷史上極少有南方政權統一北方,有人舉朱元璋的例子,因為千年後經濟逐漸南移了,所以多了可能性。

回過來看第一個問題,假如劉封全力救關羽,救回來問題不大,但想一併收復失地 可能性甚微。

那麼劉備的地盤會怎麼樣?

據有 巴 蜀 漢中 之地耳,勢力範圍大體同劉邦封漢王時的領地,甚至不如劉邦,因為曹操遷漢中民。而外部又極為不一,項羽分封全下,各王是相對獨立的,而劉備時代北方是統一的,難度可想而知。

有人說,不光巴 蜀 漢中 還有少片荊州,比如上庸等。

實際上秦和漢初的漢中本來就包括上庸郡,上庸 新城 魏興 武都部分 都是從漢中郡分出去的。 秦漢初漢中郡東南至竹山縣,也就是現丹江口以西。

所以歷史上對漢中地區的古國家,有些認為是華陽國家(如褒,古為南鄭),有些認為是荊楚國家(如鄖,庸,這是最初漢中命名所在)。

劉邦具有的漢中是原秦漢中郡(一個省,差不多30縣)張魯據有的漢中地區 是原漢中郡大部加巴中,跟劉邦漢中的大小相似,魏延鎮守的漢中,實際是漢末的漢中(陝南西部,1/3個秦漢中),劉備並加他漢中都督(意為督漢中諸郡),雖然是名義上的,這才是大家說的像關羽一樣的封疆大吏的原因,而不是因為漢中太守。

附秦郡圖,及三國郡圖供參考




文說三國


我認為不會有什麼影響,關羽還是會失敗。

正史中關羽並沒有在敗走麥城的時候向劉封、孟達求救,而是在樊城前線吃緊,久攻不下的時候要求劉封、孟達出兵支援。



那麼劉封出兵支援關羽,可以扭轉局面麼?

我認為不會。

1、劉封兵馬不多。劉備於219年徹底奪取漢中後,派劉封統領孟達佔據大巴山以東的上庸、西城、房陵三郡(東三郡),兩人的兵馬不過萬人而已,他們最多可以抽出的人馬也就數千人。這些人馬對於關羽來說好比杯水車薪,起不了多大作用。

2、會增加後勤負擔。這時關羽已經降伏了于禁,並收編了數萬俘虜,再加上樊城久攻不下,關羽的後勤補給出現了很大困難。219年秋,沒有辦法的關羽擅自取用孫權湘關的糧草,孫權便以此為由進攻關羽。所以劉封的部隊遠路風程的來到襄樊前線,勢必會增加關羽的後勤負擔。


3、奪取荊州是孫權的既定目標。不管劉封的援兵來不來,孫權是一定拿下荊州的,要麼是正面剛,要麼就是搞偷襲。何況關羽已經把後方完全暴露給孫權了,這等天賜良機,孫權能視而不見?

那麼劉封孟達有出兵的義務麼?

劉備本來先派孟達從宜都北上攻略東三郡,後來又對孟達不放心,派劉封順沔水東下統領孟達所部,最終攻克了東三郡。之後劉備將三郡劃歸荊州。所以按常理來說,都督荊州且假節鉞的關羽是可以直接指揮劉封孟達二人的。


但是劉封和孟達出兵上庸是受到劉備的指派,而且關羽請求出兵支援的時候,上庸確實是剛剛攻佔不久,人心不穩,再加上劉封兵少,所以二人不出兵,並非完全是託辭。

綜上,我認為荊州是保不住的,而劉封出兵援助最好的結果是關羽和他們退守上庸,給劉備留下一塊大巴山以東的地盤,算是日後圖謀荊州的橋頭堡。

而這對三國局勢的發展並無太大影響,劉備依然會討伐孫權,而立功心切的關羽很可能會在戰鬥中再次被陸遜擊敗要麼陣亡於戰場,要麼在回到益州後憂憤而死。


石頭說歷史


劉封出兵救關羽,其結果難以具體估量,但總的來看,對蜀漢來說很有可能會向好的一面發展。

首先,我們來看劉封救關羽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劉封來不來得及救關羽

從歷史上來看,關羽在得知東吳襲取江陵、公安後,急速帶兵從襄樊南返。途中由於中了呂蒙的攻心之計,大軍瓦解,只得率少數兵馬退守麥城,這是十一月的事情。十二月,關羽在麥城待不下去,便向臨沮逃走,途中在章鄉被擒。


那麼,關羽為什麼向臨沮逃呢?

因為臨沮正好是從麥城逃往上庸的方向,也就是說,關羽就是去投奔劉封。兩地相距雖有一段距離,但也不是千山萬水,關羽在麥城困守近一月,劉封就是爬也該爬到了。甚至我們可以想到,關羽之所以在麥城待那麼久,就是希望劉封來援。

所以,距離不是問題,劉封絕對來得及救關羽。

二、劉封有沒有能力救關羽


劉封地盤不小,兵力不少

在攻佔江陵後,吳軍的動作其實不大,除了派陸遜進攻宜都郡,意圖控制三峽地區外,並沒有迅速進攻麥城,何也?

一是關羽的數萬大軍潰散,散佈於南郡各地,需要收攏安撫,例如孫桓就在華容收羅散兵遊勇五千人。這需要兵力,也需要時間。

二是曹軍數萬集聚襄樊,曹操自己也在南下親征途中,東吳害怕操軍乘機南下進攻江陵,不得不做好防備。曹軍謀士趙儼勸阻曹仁不要追擊關羽時,就準確估計到了孫權這種心理:“如果窮追不捨,孫權就會改變想法,怕關羽被打破後我軍將攻擊東吳”。

孫權的戰略重心一直在長江下游,偷襲關羽,其實並沒有動員吳軍主力,只是由原來防備駐紮在荊東的呂蒙所部執行。呂蒙所部三萬人,既要彈壓安撫新佔領地區,又要收攏散兵,又要防備曹軍,又要進攻三峽地區,已經捉襟見肘。所以孫權採取保守戰略,不進攻麥城,只是安排朱然、潘璋所部在麥城和上庸之間,一來阻擊劉封,一來防關羽逃走。

所以,劉封如果去麥城救關羽,他的主要敵人,實際上就是朱然和潘璋所部,在五千人以上,但不到一萬人。

劉封有多少兵力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孟達在叛逃時,帶走了四千餘私兵,相信劉封作為主將,其兵力比孟達只多不少,再加上申耽、申儀、鄧輔、郭睦這四個太守動員的郡兵,一萬以上的援兵劉封是拿的出來的,他絕對有救關羽的能力。

三、劉封如何救關羽

最直接的方式當然是直接通過臨沮,擊敗朱然潘璋,這個計劃在兩可之間。因為朱然多智,潘璋勇猛,劉封孟達組合能否正面硬肛,誰勝誰負都有可能。當然劉封兵多,理論上贏的可能性大一些。這樣救關羽的結果,就是純粹救出了關羽,依然是荊州全丟光。對歷史的影響就是張飛有可能不會因痛心關羽之死而鞭撻部下導致遇害,那麼以後劉備東征時多了兩名上將,勝算會更大。

迂迴方式就是第一時間南下三峽地區,這裡原本因為宜都太守樊友是個膽小鬼,棄城而逃,結果只有一些地方力量自發抵抗,被陸遜輕鬆擊破。但是一旦多了劉封孟達這一萬援軍就不同了,只要劉封能守住三峽地區,短期效果是可以就近接應關羽突圍(麥城到宜都郡城夷陵很近),遠期效果是在荊州保持一塊進攻基地,而且吳軍無法憑藉三峽天險來阻擋劉備,東征之戰會好打得多。

當然,有可能劉封既打不過朱然,也打不過陸遜,那麼最壞結果就是和歷史上一樣,關羽依然被殺,荊州依然丟光。


海軍史研究會員


劉封為什麼不救關羽,我覺得情有可原。

219年七月,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圍攻襄陽與樊城。

八月,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十月,曹操派出徐晃及十二營官兵救援襄陽呂常和樊城曹仁,與此同時,曹操派人將孫權欲討關羽的書信傳射給關羽,而關羽正是此時向劉封要求增援,劉封拒絕。

閨十月,孫權出兵偷襲關羽後方,關羽得到情報後將信將疑,並未馬上退兵,與徐晃戰失利。

十一月,孫權佔據整個荊州,並攻佔至與益州交界的臨沮,同時派兵切斷關羽退路,而關羽敗走麥城,詐降,並向益州逃亡。

十二月,關羽被俘立斬。



關羽要求劉封增援是十月,劉封和孟達剛佔據上庸、房陵,人心不穩,況且當地土著並不忠心,劉封本身兵力不多,要是傾巢支援關羽,完全有可能丟失上庸、房陵,況且上庸、房陵是劉備下令佔據的,而且是漢水邊重要據點,在十月時,關羽還沒有敗相,關羽要求劉封增援是覺得兵力不足,是要劉封一起去圍城打呂常和曹仁,並不是救命。

等到閏十月,孫權出兵後,形勢就惡化了,孫權佔據江陵後切斷關羽退路,形成包圍圈,此時關羽敗走麥城,可能連信都送不出去,古時侯信息傳遞是嚴重滯後的,劉封當時估計關羽是死是活都不知道,怎麼救?到哪裡救?襄陽?江陵?只有按兵不動,打探消息,當知道孫權已佔據荊州,此時想救也救不了。



好吧,就算劉封知道所有情況,與關羽聯絡上,派兵將東吳包圍圈打開缺口,救出關羽,逃回益州。

荊州丟失,主將逃回,劉備為平眾怒,必將關羽下獄,而劉封救援不力,又丟失上庸,一同下獄。

荊州丟失,劉備集團整體戰略崩盤,而劉備集團統治階層大部都是荊州士人集團,劉備為迎回支持,重啟戰略,夷陵之戰不可避免。




夷陵之戰劉備會帶上關羽與劉封,力討東吳,結果可想而知,除劉備本人逃回,數萬精銳戰死,包括關羽與劉封。

歷史又回到了原點。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建安24年(公元219年)7月劉備進漢中王后,便命劉封、孟達進攻東三郡。與此同時關羽出兵北上進攻襄樊。這是為實現隆中對“跨有荊益”而統一部署的行動,意在打通荊益通道,為後面全面北伐做準備。


也就是說劉封的部隊也是剛剛經歷戰事,兵疲馬乏且立足未穩。而且劉封不歸關羽節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從劉備有了親兒子以後,他這個養子的處境就十分的尷尬(如履薄冰)。救的話就是擅自調兵,不救就是我們看到的那樣--賜死。

就算救了,最好的結果就是保住關羽這個光桿司令,最壞的結果就是連同劉封及其部隊一塊被消滅。


我們按最好的結果分析,保住了關羽回到成都。而丟了荊州的劉備依然會發兵東吳,【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益州之軍出秦川】這是劉備唯一有機會爭霸天下的戰略。沒了荊州,不僅失去了爭霸天下的主動權,更是被魏、吳困在了益州山川之地,再難又發展空間。

沒了荊州,劉備基本上就洗碗了。所以必須奪回荊州,必須對吳發動戰爭(就是夷陵之戰)。

歷史上關羽死後,劉備都穩了近兩年才出兵。所以關羽沒死的話,劉備也差不多會穩兩年(因為期間劉備要稱帝,這是人生大事,得優先處理)

好了,準備妥當之後,劉備出征伐吳了,帶著關羽、張飛一起。

再看夷陵之戰,劉備夷陵戰敗是戰術失誤,並非戰鬥力有問題。所以劉備的伐吳大軍中有關羽和張飛只會增加戰鬥力而不會增加戰術能力,所以劉備依舊夷陵慘敗(我們就假設關羽、張飛沒有在夷陵之戰中戰死)退守白帝城,然後病逝。

劉備病逝後,張飛變得暴躁,整天鞭打士兵,後來被張三李四乘夜割了頭顱送往東吳。而關羽也自以為對不起哥哥,鬱鬱而終。好了終於繞回來,回到歷史正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