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條理」強的人,智商卻不如人意?

哪一種性格,高智商的概率更高?

-01-

一半的性格維度與智商有關

"真正的牛人總是缺乏自信的。"這個結論其實有點武斷,因為我在發表這個結論時只分析了一種心理效應,而非理論推導。不過前幾天,我看到了一篇"性格與智商關係"的心理學研究,其結論表明:性格中的自信(assertiveness)維度,與智商在統計上"無相關性",這就是比較嚴謹的說法。

這篇研究的部分內容我已經在上週的文章中引用過了,發現大家很感興趣,所以今天就結合我平時思考,做一下此篇研究的全文解讀。

這篇文章的研究者以"大五人格"為基礎,分析了俄勒岡州近500名白人五大性格維度的45個子維度,以及他們的智商,然後分析這些子維度與智商的關係。最後把這些維度分為

為什麼“條理”強的人,智商卻不如人意?

(大五性格的五個維度,不瞭解的讀者可以自行搜索)

總體上,一半左右的性格維度與智商無關,這也驗證了我們平時把"智商"和"性格"看成是兩件不相關的事,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仍然有一半的性格與智商有關係,其中有比較好理解的,比如"智力投入"、"智力深度"這兩個性格維度與智商呈正相關,而"感性"則與智商呈"負相關"。

但也有不太好理解的,比如"理性""完美主義"這兩個看起來很聰明的詞,其實與智商無關;而"條理性、道德感、樂於助人"卻都是與智商"負相關"的性格。

當然,這個統計有著心理學研究"樣本數不足"的通病,所以結論未必嚴謹,我其實也就是拓展一下思維,想一想其中有沒有什麼結論可以驗證平時的思考邏輯。

不過,在分析這組統計數據前,有一個邏輯上的常識,需要提醒大家。同樣,大家想要噴我的時候,也別犯這個邏輯錯誤,這就是——

相關性不代表因果性

什麼意思呢?比如說"條理性"與智商在統計上負相關,既可能是"因為一個人的社交能力強,所以他的智商就低",也可能是"因為一個人的智商高,所以他的社交能力弱",還有可能,它們之間沒有因果關係,而是同時與另一個因素有因果關係。

至於為什麼為呈現一定的相關性呢?這種相關性又意味著什麼呢?這正是本文想探討的問題。

-02-

"開放性"與智商的關係

45個人格維度中,與智商正相關有一共有16個,值得注意的是,"大五人格分析"中評估"性格的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的9個維度指標,竟然有8個與智商"正相關",而其他四個大的維度,與"智商"都沒有如此大的相關性。

為什麼“條理”強的人,智商卻不如人意?

也就是說,大五人格中的開放性格者,更有可能擁有高智商。

"開放性"性格是的是什麼呢?以其中相關度最高的三個子維度為例

智力投入(intellectual engagement)(相關度0.423):

詞彙量豐富,常常使用生僻複雜的詞彙;

見解深刻而有洞察力;

語言運用能力卓越;

把思考當成一種享受

努力瞭解自己……

為什麼“條理”強的人,智商卻不如人意?

(這不就說滴是窩嘛)

智力創造(intellectual creativity)(相關度0.414),

喜歡解決複雜的問題

常常提出一些別人不去想的問題

很多人叫你"百事通",但也有人叫你"扛精"

擅長把很多不想幹的事聯繫在一起

為什麼“條理”強的人,智商卻不如人意?

(還是說滴窩嘛)

心智敏銳度(mental quickness)(相關度0.324),

能夠處理複雜的問題;

喜歡讀有挑戰性的內容;

擅長自己發現答案;

快速抓住事物的核心;

對流行的東西很敏感;

擅長處理大量信息……

總結一下這三個維度,"開放度"並不一定是專業能力強,而是對困難的東西不迴避,對不懂的東西好奇,對新鮮的東西敏感,對複雜的東西有耐心,對常規的想法不滿足、對異類的想法不排斥……

從這一點上看,如果性格是先天因素的話,那麼智商可能並不完全是先天因素,而此人的性格本身就很享受那些"對智力要求很高、對知識面要求更廣、對陌生情境容忍度更好"的活動,經過長期鍛鍊而固定下來的。

所以再細看,"開放性"中的8個維度中,相關性最高的這三個都與"知識廣度"有關;而其他體現"知識深度"的智力能力(intellectual competence)、自省(introspection)、思考深度(intellectual depth),以及評價"創新性"創造力(ingenuity)、想象力(imagination),相關度反而稍弱一些。

"開放性"人格的一個結果是"多元化"的價值觀。在美國的政治光譜中,民主黨主張"多元化"價值觀,其支持者有兩個極端,一類是底層的少數裔,出於自身利益而支持,另一類就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那一部分高智商者,控制了媒體和大學。

下面再來到另一端,看看兩個典型的負相關維度。

-03-

條理性、道德感為什麼會負相關?

與智商負相關的人格維度中,列第二、四位的分別是"條理性"、"道德感" 。

這就讓人大跌眼鏡了,特別是"條理性",怎麼就負相關呢?先來看看這兩個維度的描述:

"條理性"orderliness——相關度-0.180:

迷戀整理術和一切有秩序的東西

永遠按規矩辦事,按時間表執行;

離開了清單就不會做事,離開了菜譜就不會做菜

對自己的東西看得很緊……

道德感(morality)——相關度-0.131:

不偷稅漏稅(按美國人的標準)

尊重他人隱私

追求生活的和諧感

遵守規矩、尊重權威

老實說,從這些描述中,我還真看不出"條理性"和"道德感"跟智商有什麼關係,事實上,這兩個性格維度的"負相關程度"明顯要弱於"開放性"的"正相關程度"。

所以我猜,引起"負相關"的並非"誠實"、"重規則"等等價值觀因素,而是這兩個性格維度中,與"開放性"相反的"封閉性"特徵。

為什麼“條理”強的人,智商卻不如人意?

這一點在"條理性"中非常明顯。

我一篇洋洋灑灑至少四千字的文章出來後,常常有人評論:

囉裡囉唆說那麼多,其實就是三點,1、……,2、……,3、……

說實話我還是挺佩服這些人的總結能力,確實是把瓜子一個個列出來,把西瓜瓤給丟了。

學習需要總結,條理性強的人特別喜歡總結,但總結本身也在丟失大量信息。

"地球是個球體"是一句總結,但這句總結其實丟失了大量 "開放性"的人熱愛的"冗餘"信息:地球並非是個標準的球體,因為自轉效應,形成了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形狀,而且為了不讓高山和大海影響自轉,還有點歪七扭八。

"開放性"性格通常不滿足於問題的常規解法,所以"開放性"意味著結果著無法預料,而大量"冗餘"信息是"條理性"極強的人的天敵,所以他們往往有"不聽別人把話說完就急於總結"以及"耐心聽別人講完話,丟掉複雜信息總結簡單信息"的習慣,可算是一種"信息潔癖"了。

所以,"開放性格"對立面就是"追求實際的性格":不喜歡學習理論化的內容、不擅於表達複雜的思想、不喜歡深入研究某一個主題、不喜歡跟複雜的人交往、巨討厭那些想不明白的事……

他們喜歡說:

"別給我講沒用的東西"

"別老是理論一大套"

"整那麼複雜,不就是那XXX嗎"

"你繞什麼彎子,直接告訴我答案不就得了"

……

我們生活的世界,在一個"條理性"很強的人的眼中,就像一個封閉的"樹狀結構",所有的知識都是一根根樹枝,繁雜而有譜系;

但在"開放性"性格的人眼中,世界是 "剪不斷、理還亂"的知識團,看似不相關的兩件事,可能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繫。

"道德感"強的人,同樣有這種"不愛多想"的習慣。

1964年,紐約發生了一起搶劫案,歹徒在一個公寓附近威脅一名女子,女子大聲呼救,公寓內的38名住戶都聽到了,卻沒有人伸出援手,眼睜睜地看著歹徒逃走,女子倒在血泊中喪命。

案件被報道後,輿論紛紛歸咎於現代都市人的"冷漠病",和今天的"鍵盤俠"一樣。

將道德作為各種社會問題的答案,是一種簡單、安全、低成本的方法——剎那間,世界清靜了。

但社會心理學家拉塔奈和達利並不滿足於這種直接明瞭的解釋,他們發起了心理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實驗,徵集了145個實驗者做了1497次測試,在地鐵車廂假扮需要幫助的乘客,記錄在不同人數的情況下,得到幫助的概率分別是多少。

這個實驗之後。還由不同的心理學家,以不同的形式重複了無數次,比如在擁擠的大街上假裝摔倒、在房間內假裝引發煙霧、在大街上公然盜竊汽車,等等。最後,心理學們以海量數據證明了心理學上最沒有爭議的觀點之一:

——當你求救時,在場的人越多,你得到幫助的可能性越小(旁觀者效應)。

為什麼“條理”強的人,智商卻不如人意?

這也是心理學史上最有用的結論,人們在各種各樣的實驗中總結了一系列"如何正確求救的法則",經過大規模的宣傳,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直麵人性的複雜,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道德感"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人們利用"道德感來逃避複雜思考"的習慣。

-04-

解決問題的思維扯一點民族性的

這幾年,常常聽到一個詞叫"白左"的詞,通常是歐美那些以"多元化價值觀"為名,骨子裡面卻充滿"西方式偏見"的左派,美國是民主黨的支持者,歐洲是默克爾大媽的支持者為代表。

中國人不喜歡"白左"很正常,並非不喜歡"多元化"的價值主張,而是不管左派右派,本質上都是"西方中心論",只是左派更虛偽。

為什麼“條理”強的人,智商卻不如人意?

說實話,中國人比西方人更有"多元價值觀"的傳統,基督教、伊斯蘭教是"一神教",中國官方雖然一直號稱以"儒家治天下",但我們中國人從來不會傻到只信奉一個神——誰給咱好處,咱就拜誰。

中國人也很聰明,原則問題採用"不爭論"的態度,官方的口號是"奉天承運",民間相信的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和"王候將相,寧有種乎"。

這也是中國特色的"實用主義多元價值觀",以打道"道德教化"的旗號,核心卻是極端的實用主義——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但"實用主義多元價值觀"是一種結果導向,它常常讓人放棄思考那些極其重要的問題——為什麼是黑貓抓到老鼠,而不是白貓?

而西方現代思想中的多元價值觀,卻是過程導向、充滿思辨色彩的,什麼"程序正義大於實質正義"、"人生而自由,但處處都在枷鎖當中"、"科學總是可證偽的"。它不會痛痛快快地給你一個結果,而不是不停地拋出一個又一個的假設,引導我們去思考。

中國人擅長考試,包括測智商,因為考試是"結果導向"人,但真正的創新是沒有辦法事先給出一個目標的,創新的唯一驅動力就是"我想知道"。

美國一位物理學家為了大型強子對撞機項目,向政府申請鉅額撥款。在國會的聽證會上,有議員問"這項研究有什麼用"時,物理學家回答:"從目前已知的技術看,絕對沒用。"

議員微微吃驚:"那我們為什麼要批准呢?"

物理學家不慌不忙地說:"因為我想知道它有沒有用,而且你也想知道,只是你們不知道自己想知道。"

所以我們可以做應用,"新四大發明"都是應用層面的東西。因為應用可試錯,錯多了自然知道錯在哪兒,這叫"摸著石頭過河"。但我們做不了"芯片",因為芯片太複雜,你不去研究其中的邏輯,錯了一萬次你也不知道錯在哪兒。

中國文化中有開放式思維的基因,所以我們對"素質教育",對"問題式教育",一點都不排斥,但我們常常又忍不住問:這TM到底有沒有用?

我們必須放棄自己文化中那些"極度實用主義"的思維,因為這是一種思考上的偷懶。"摸著石頭過河"的結果是雖然過了河,但卻不知道怎麼過的,石頭有多少,河有多深,有沒有別的危險。下次過河,你還得"摸著石頭"。

為什麼“條理”強的人,智商卻不如人意?

-05-

將才與帥才

話說回來,智商對我們工作的影響要比我們想象的小很多。

開放式思維更適合做研究,但工作中更重要的行動卻是"決策",無論研究的多麼複雜,決策總是要簡單地在A、B、C、D選項當中選一個,要求我們具有簡化思維的能力。

這也是我們平時說的,將才和帥才的區別。

所以,對生活中絕大部分的事情,聽從道德感的召喚,其實是一件節省心智資源的很經濟的事情。對於特別複雜,難以權衡利弊的決策,訴諸內心長期形成的價值觀,同樣是更可行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