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如果趙國不換紙上談兵的趙括,繼續用廉頗爲將會輸嗎?

桃花島建別墅


從長平之戰的結果來看,即使繼續用廉頗為將趙國也是一個敗,不過,用趙括是45萬大軍盡墨的慘敗,而用廉頗可能只是被迫放棄上黨但趙軍主力尚存的普通戰敗,而趙國在長平之戰後也不用面對無兵可用,險些亡國的厄運。用毛澤東很喜歡用的那句話說就是,“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趙王為何冒險臨陣用趙括換掉廉頗,除了趙王識人不明以外,部分也是無奈之舉。廉頗在長平之戰之初的表現並非傳說中的那麼“穩定”,短短三個月內, 就損兵折將,接連丟失了兩道修繕完備的防線,折損“一將六尉”,廉頗發現趙軍在野戰中完全無法與秦軍對抗之後,才被迫採取了“持久防禦”的戰略方針。也就是說,廉頗的被動防禦堅守不出並非是什麼上佳之選,只是基於戰略劣勢之下的無奈之舉,你野戰根本打不過,不防禦還能怎麼樣?

但問題是,從秦趙兩國的國家實力而言,儘管趙國已經算是關東六國中相對最有實力和秦國掰手腕的國家了(還有楚國),但是雙方的國家實力差距仍然是顯而易見的。甚至可以這麼說,趙國的軍力可能是與秦國的各項實力比拼中最接近的一項指標了,雙方的經濟實力差距遠比軍事實力差距要大,如果打長平之戰這種全國動員式的持久戰,趙國的經濟實力(後勤能力),特別是糧食供給能力根本無法長期支持此等規模的戰爭,長期拖下去趙國也將面臨無軍糧可吃的窘境。而秦國呢,既有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又有四川這個新的糧食產地,再加上商鞅變法之後的“耕戰”國策,糧食供給能力遠遠超過趙國,拖也能拖死對方。


趙國的戰略窘境在於,從軍事上而言,野戰打不過秦國,不能速戰,只有被動防禦才能對抗秦國;而從經濟上而言,趙國糧食供給能力不足,又不能打持久戰,只有打場決定性戰役儘快結束戰爭才是出路。

趙王用了廉頗,在經濟上就會被被缺乏糧食而耗死;而趙王用了趙括,被迫去打場根本打不過的秦趙野戰,遭遇了全軍覆沒的慘敗。

無論用誰,這場戰爭都是一個輸。從根本上而言,當時六國任何一個國家要與秦國正面對抗,都必須通過“合縱”獲得其它國家的幫助。就長平之戰來說,如果楚國願意出兵從南方牽制秦國,而魏韓兩國各出兵十萬以上與趙軍組成聯軍,在正面戰場的軍力超過秦國,富裕的齊國有願意提供充足的軍糧給趙國,這場仗才有打贏的可能性。最低限度,趙國也需要六國的糧食援助,才能長期與秦軍對峙下去。

如果這些都沒有,就像真實歷史中發生的那樣,趙國只能是必敗。這麼說,趙王用趙括或許也算某種意義上的理性選擇,既然廉頗的死守方針是等死,早晚都是一個敗;用趙括雖然是找死,但至少還有一點機會,雖然事實證明,這種幻想中的機會其實也是不存在的。


張明揚不說話


會輸。

首先還是讓我們來看一下長平之戰的始末,相信大家會有一個答案。

戰國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及歷代國君的努力經營,早已成為超級大國。秦國的對手只有僅剩的幾個大國,一是東方的齊國,二是南方的楚國,而這兩個國家經過戰亂後早已進入衰敗期,一時間,秦國風頭無二。

這個時候,趙國開始崛起了,建立起成建制的騎兵部隊,又是北擊匈奴,又是滅亡中山國、林胡,甚至還擊敗了魏國和燕國,迅速成為山東各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如此快的成長,野心自然也膨脹起來,於是,
趙國為了上檔郡,和秦國起了糾紛。

秦國當然大怒,稱王稱霸這麼多年,齊國楚國都不敢有大動作了,小小趙國敢不給面子?立即召集軍隊,在大將王齕的率領下出兵趙國。公元前260年,秦國軍隊和趙國軍隊在長平相遇。秦軍自是兵強馬壯,趙國也不是吃素的,兩大強軍相遇,打的天昏地……但是秦國畢竟還是超級大國,實力高於趙國。趙軍在廉頗的帶領下,堅守都十分困難,裨將都被殺了一名,被俘虜的高級官兵也有幾位了。

秦國和趙國分別投入了三十萬兵力,對於雙方而言,都是舉國之力在打仗,誰贏了,就能取得更多話語權,倘若趙國贏了,甚至有機會和秦國共分天下。

在這個關鍵時刻,雙方都選擇了換帥,秦國秘密派白起接替王齕,甚至加大了籌碼,又派出十萬大軍跟隨白起出徵,而趙國因對廉頗防守的戰果不滿,趙王不顧藺相如的反對,派出趙括為將,趙括領軍十五萬,雙方在長平投入兵力甚至達到了近百萬。

趙括到了前線,就直接發動了進攻,但是因為輕敵,很快就中了秦軍的埋伏,此時,趙括才僅僅領兵兩個月。

老練的白起並沒有打算快速消滅圍困中的趙軍,而是選擇斷趙軍後勤補給。趙括也並非只會紙上談兵,不斷的發動衝鋒,但這也只能延緩失敗的到來。很快,趙軍的補給就跟不上了,甚至開始出現人吃人的情況,隨後,趙括在一次突圍中被射殺,群龍無首的趙軍被徹底瓦解,三十餘萬人放下武器選擇了投降。

之後便發生了白起坑殺趙兵的慘劇,損失慘重的趙國三十年後也消失在歷史中。

然而,趙國的失敗真的只是因為趙括的無能嗎?

首先,趙國的失敗是全面的,從軍事實力再到後勤。趙國國力弱於秦國這是不爭的事實,長平大戰中,趙國不止一次向齊、楚、魏等國借糧,明顯是無力承擔軍隊的消耗;反觀秦國,坐擁關中、巴蜀兩大糧倉,應付這種戰爭消耗毫無壓力,趙國後勤補給薄弱,秦國則是盡發河內十五歲以上男子從軍,拿不出糧食的趙國打後勤補給充足的秦國,這個仗,讓誰打都難贏。

趙括並非無能之輩。要是按照現在的說法,趙括首先談得上軍事基礎知識雄厚。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常常隨父在軍中歷練,對於各種兵書,經常能提出獨到見解,當年秦趙兩軍閼與之戰的大勝,背後就有趙括的影子。甚至現在拿長平之戰中趙括的方針來看,都是沒問題的,要知道,
再拖下去,被拖垮的只可能是趙國而不是秦國,長痛不如絕地反擊。況且,斷糧四十六天都還能繼續突圍,這個趙括的領兵能力顯然也是談得上出眾。

其實就當時趙國的國情而言,繼續用廉頗也是輸,最多是輸得慢一些。所以,趙國戰敗並不全是趙括的鍋,繼續用廉頗也避免不了。


歷史風雲錄


廉頗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勇冠三軍,攻守兼備,其用兵之道素以穩健著稱。

讓我們重回長平這個讓我魂牽夢繞的古戰場。

事件的導火索為兵家必爭的上黨高地。

首先接收上黨毋庸置疑!看國家地理:上黨為天下脊,上黨高地是秦國東進中原的門戶,秦欲得天下必得上黨,秦得上黨則太行山之險將不再為趙有,秦國的一隻腳就邁進了中原腹地。趙得上黨,太行山就可作為戰略屏嶂,進可攻退可守。如果上黨在韓國手中,二國都會相安無事,但是如果其中任何一國佔有,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趙武靈王縱橫一生,胡服騎射,國力空前強大,疆域擴大了三倍,勢力已經蔓延到陰山。當時戰國形式已經是秦趙兩強爭霸,一山不容二虎必有一戰。在這種情況下,以趙國接收上黨為導火索,拉開了長平之戰的序幕。

失去先機:

長平之戰歷時三年,而實際關鍵戰役僅半年。但是趙國估計不足,沒重兵把守上黨,很快上黨丟失。得上黨則可取趙國,秦國居高臨下,又能從河道給予補給,從而導致了後面一系列惡果。

相持不下:

此過程為廉頗穩住陣腳。

秦軍銳不可當,趙軍失利:初戰不利後,趙軍據守空倉嶺防線。 秦軍攻擊前進突破防線,再次佔領趙軍堅固堡壘。廉頗知道秦軍兵勢威猛,不能與之爭鋒,往長平方向退卻,於石長城以西的丹河一線構築長壘防禦。秦軍再次強攻趙軍陣地。趙軍且戰且退向東退入故關,堅守百里石長城!(石長城建築于丹朱嶺至馬鞍壑一線的分水嶺上,面向秦軍的南坡形勢陡峻。石長城底寬4米,隔段築有堡壘,依山勢綿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為故關,為南北交通的必經之路,築有城門與長城渾然一體)。

廉頗知道秦軍兵勢威猛,避其鋒芒,趙軍於百里石長城全線佈防,以故關為重點防禦地段。居高臨下抵禦秦軍。 因此秦軍進攻受挫,在廉頗的統御下,趙軍堅壁以戰終於成功的遏制了秦軍的攻勢。

如果不換趙括,戰役結果將是不管秦國軍隊怎麼攻打廉頗,就是固守不出來。同時還聚集了多數民眾,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又投入築壘,抵抗秦國的軍隊。秦國軍隊因為趙國軍隊戒備心,見不得也無計可施,削減了軍隊士氣,而被抓住機會擊退。

如果覺得寫得還行的,各位看官是否方便關注下,謝謝🙏支持


鮮衣怒馬雲飛揚


紙上談兵:那個被《史記》黑了千年的人

文|魚尾有紋

“孰惡孰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尚書》)。歷史常以成敗論英雄,成功者名垂千史,失敗者沉默於世,而大將趙括則成為一個笑料。

《史記》記載,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發生了一場歷史性的戰役——長平之戰。結局是趙國慘敗,主將趙括戰死,四十萬將士被坑殺,打開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大門。

歷史這樣總結長平之戰: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臨陣換將,用年輕且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了名將廉頗。而趙括只會照搬兵書理論,不會靈活運用,最終葬送了趙軍。

長平之戰,趙括是一個失敗者,從此“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成了趙括的代名詞,成了無能的代名詞,趙括也被嘲笑了千年。

但是,趙括真的無能嗎?

1

趙王為什麼臨陣換將?

趙括上陣之前,長平之戰打響已三月有餘,趙軍主將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他不敵如狼似虎的秦軍,節節敗退。短短三個月,趙軍丟失兩道防線,折損一將六尉,損失慘重。廉頗只能採取堅壁防守,才堪擋住秦軍的進攻。

廉頗在劣勢的時候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最大限度地保住了趙軍的實力。

然而對於趙國君主趙孝成王來說,趙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秦軍仍在國門之外,趙軍還未潰敗,為何趙國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因為缺糧。

也許你會問,長平之戰只打了三個月,趙國為什麼就缺糧了?

究其原因就是趙國國力不如秦國。

此時的秦國,不僅擁有河西、關中、漢中,還有巴蜀和荊楚,土地面積是趙國的三倍有餘;糧食方面,小麥已經自波斯傳入秦地,糧產翻倍;擁有人口500萬。

趙國,地薄人眾,擁有人口350萬。參加長平之戰的軍隊號稱40萬大軍,已經算得上是舉國之兵了,每日消耗的錢糧數以萬計。

農耕經濟時代,青壯年是主要勞力。然而舉國皆兵的情況下,趙國已經沒有青壯勞力從事生產,糧食入不敷出,不用多久就會舉國餓肚子。

趙王需要趙國走出困境,需要趙軍出擊,短時間內尋求勝利。然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將廉頗依舊按照一個將領正常的思維採取堅壁防守戰略,他看不到國家背後的巨大危機。

廉頗打得起,趙王打不起。這就是趙王臨陣換將的原因。

2

趙王為何選擇趙括成為長平之戰的主將?

趙括,趙國名將趙奢之子,漢人都有一個思維“虎父無犬子”,名將之後自帶光環。

趙括從小熟讀兵書,軍事理論勝於其父。在與齊國的戰爭裡,獻計獻策,率領軍隊贏得多次戰鬥,奪下多個城池,軍功卓越,在國內已經是個大有名氣的軍事將領了。

最關鍵,趙括和趙王同姓,諸侯時代,宗室才是自己人。

於是趙括成為趙王眼中的不二人選,破局的希望,順理成章做了長平之戰的主將。

並非像史書寫的那樣,是秦國的反間計起了效果。趙括的任命,受到軍中將領的一致認可和支持。野史記載,在趙括上陣前,趙王對他說了一句,“哪怕傷亡大一點也無所謂”,這是趙王要決戰的決心。

反過來想像一下,再昏庸的君主,也不會把國家命脈放在一個無能的軍事將領手裡,況且當時的趙孝成王並不是昏庸的君主。

趙括是臨危受命。羽翼未滿,便要振翅高飛。雷電、暴雨、颶風正在前方等待著他,熬過去便是蒼鷹。

3

趙括上陣,改變了廉頗的堅壁防守戰略,整合軍隊,合兵一處,向秦軍發起總攻。

趙括的悲劇就從這裡開始。他不知這時的秦軍,悄悄換了主將。他的對手由王齕變為戰國第一名將——白起。

秦軍詐敗後退,趙括緊追,落入了白起的圈套。趙軍後路被截,和主城的聯繫被切斷,頓時陷入絕境。

趙括的軍隊沒有馬上潰敗,雖身陷囫圇,卻臨危不亂。他指揮軍隊以兵車圓陣為營,挖深溝,建高壘,站穩腳跟,等待援軍。

這一等待就是整整46天,不可思議的46天。

46天,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趙軍挖野菜、啃樹皮、甚至吃土,堅守46天。

46天,軍隊被困,援軍不見,卻毫無亂象,依然發揮超強的戰鬥力。

46天,軍心仍在,無人投降,無人逃亡,突圍至最後一人。

司馬遷說:“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趙括用自己的身體力行,告訴秦軍,告訴世人,趙軍意志是強大的,是不可戰勝的,慷慨赴死不回頭。最後趙括在突圍中,死於秦軍強弩,失去主將的趙軍才投降於秦。

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將領,能做到這個樣子嗎?能讓底下的士兵緊緊跟隨嗎?能在無糧的情況下堅守46天嗎?

趙括就做到了。

趙括做到的不止是堅守46天,在他的帶領下,趙軍英勇作戰。強如秦軍,也付出20萬的傷亡才艱苦贏得長平之戰。

趙括在陷入秦軍包圍的情況下,面對秦國第一名將白起,能打到這樣的程度,豈是“紙上談兵”能做到的!

4

趙括輸掉長平之戰,非戰之罪。

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的舉國之戰,雙方都拼盡了全力。

首先,趙國和秦國的國力不對等。《史記》記載,“秦富十倍天下”。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已經是第一強國,無論是農業還是兵事,都高於趙國。打仗打的就是國力,趙國已經輸了一籌。

其次,外交政策。秦國遠交近攻的策略使趙國孤立無援。趙國在國內無糧,外援無望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和秦國硬拼硬,走入秦國的戰爭節奏,位居下風。趙國又輸了一籌。

再者,人心。在趙括被圍時,趙王只是按正常方法指派援軍,並沒有發動全部力量,比如和北方匈奴對峙的軍隊。而秦王,則親自趕赴前線鼓舞士氣,盡發河內郡15歲以上男子從軍並開往長平,幫助白起阻斷趙軍援兵。趙國再輸一籌。

最後,國家戰略。秦國的目標是一統天下,長平之戰,秦國是蓄謀已久、志在必得的戰略計劃,是從君臣到子民的全面發動,從國力到外交的系統出擊;趙國的抵抗則是瞻前顧後、心存僥倖的戰役安排,寄望以一將之力抵抗秦之傾國雄師。

長平之戰趙國能不輸嗎?

5

你還認為趙括是一名只會“紙上談兵”的將軍嗎?

《史記》裡記載趙括只會死讀兵書,不會隨機應變。記載趙括不顧當時的實際情況,盲目出擊,才導致趙軍被圍,四十萬軍士被白起被坑殺,是長平之戰失敗的罪魁禍首。

這完全不是事實。

趙括的戰略就是趙王的戰略,他只不過按照趙王的意志行事而已。作為一個軍人,服從命令是天性,也是職責所在,按領導命令執行任務更是無可厚非。趙王就是命令趙括主動出擊,和秦軍決戰,希望趙括能破釜沉舟贏得戰爭,讓趙國擺脫目前的困境,是完全符合當時趙國國情的。

只是很多時候,戰爭拼的是國家的綜合國力,而不是寄託於一個名將。長平之戰的結局早已註定,並不是一個趙括,一個廉頗能左右的,無非結局來得更早一些。

成王敗寇,自古如此。

戰爭輸了,總要有人負責,如果這個人不是趙王,只能由主將趙括來承擔,於是《史記》記下了“紙上談兵”的趙括,掩蓋了他的英雄事蹟。

趙括作為軍人,他做到了堅決服從命令;他做到了軍事目的明確;他做到了用意志力克服困難。優秀軍人的品質,他都擁有,他是一個英雄,一個值得尊敬的真正軍人!

歷史給你的汙點,終有一天會還你清白。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趙括揹負了千年的包袱,該卸下了。


風月史官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爆發的一場大戰,幾乎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立國之戰。同時,這一戰也給後世留下無限遐想,如果趙括沒有取代老將廉頗,會怎樣?

先簡單說一下這場戰役的由來。韓國打不過秦國,就把上黨地區割讓給秦,可上黨郡守馮亭與秦國爭戰多年,不願意投降秦國,就把上黨十幾座城市送給趙國。趙國對此事有兩種意見:老成持重派覺得這是秦韓兩國的事,趙國不應該介入;年輕少壯派覺得,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當然要收下。趙王最後還是選擇了收下,開疆拓土。

趙國也知道,收下韓國的“禮物”等於得罪強秦,於是做了準備。一邊派出老將廉頗率領20萬人馬去接收上黨,主要是防範秦國;一邊,派人去秦國談判,希望和平解決這一事件,也願意適當做出一些讓步,讓出幾座城給秦國。

秦國當然不肯善罷甘休。對秦國來說,這不是幾座城市的問題,而是面子問題,堂堂大秦,居然被人中道截胡,必須用戰爭來洗刷這樣的屈辱。所以,秦國派出左庶長王大將軍率軍進攻上黨,秦趙開戰。

前半段是老將廉頗打的,戰績如何呢?

屢戰屢敗,丟失了兩座軍營,戰死了好幾名軍官。是老將廉頗不行嗎?當然不是。趙軍戰敗有幾個原因:第一,趙軍新來乍到,對地形有個熟悉的階段,秦國則在上黨爭戰過好幾次,更熟悉地形;第二,這一戰從道理上說,趙國是理虧的,上黨是韓國土地,人家君主樂意給誰,是人家的事,確實輪不到趙國來佔便宜;第三,趙王還是怕觸怒秦國,給廉頗的命令是防禦,所以註定廉頗只能被動防守,不能主動進攻,所以一開始就喪失了主動權。

那麼如果換將,不讓趙括上,而一直由廉頗指揮,趙國能撐得住嗎?



很難。

戰場上,趙國的頹勢已經顯露無疑。同時,後勤補給也出了問題。趙國運送糧食到上黨,要穿越太行山脈,很麻煩。而且,幾十萬軍隊在上黨,意味著幾十萬青壯勞力無法參加農業耕作,時間長了,國內糧食自然供應不上。

要解決這種困境,只有兩個辦法,要麼和談成功,趙國把主力軍隊撤回國內,要麼孤注一擲,繼續調集大軍與秦國決一死戰,力求速戰速決,在國內農業還沒崩潰以前,迅速擊敗秦國。很明顯,趙國只有第二條路。

所以,不善於進攻、善於防守的廉頗被趙括取代。趙括還帶來了20萬援軍,使得趙軍總兵力達到40多萬,一場普通的地區爭奪戰,變成了雙方的戰略大決戰。

人往往有一種錯覺,覺得沒有選擇的,肯定會比選擇的好。正因為這種錯覺,所以大家覺得趙括敗了,那麼如果不用他,繼續用廉頗肯定不會輸。其實,用趙括就是一場賭博,但為什麼要去賭,就是因為走投無路了才會去賭。繼續用廉頗老將軍的話,也許他沒敗,可是趙國的農業和經濟就先崩潰了。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大規模戰鬥,秦國和趙國各投入的兵力達四十萬以上,雙方總計兵力超過八十萬,這個數據聽起來非常嚇人,廉頗面對白起採取守勢,趙括面對白起採取攻勢,誰的戰略是正確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廉頗的戰略是正確的,原因如下:

第一,秦軍雖然處於遠征之師,但是秦軍軍事力量正處強盛階段,趙國正面對抗,勝率不高。

第二,秦軍統帥是白起,白起是個很會用兵的人,並非匹夫之勇,如果正面對陣,廉頗與白起對抗,勝率也不會太大。

第三,即使趙國糧食供給不上,秦國糧食就不會消耗嗎?直接正面硬碰硬,也沒有把握,即使有把握,雙方各四十萬交戰,血戰到底,即使一方勝利,另一方損失也會極其嚴重,這樣的結果還不如採取防守,抓住機會給對方致命一擊,防守是非常輕鬆的,秦軍也不會主動攻城,雙方兵力差距不打,攻城的代價是非常高的。秦軍不會強攻,這也是秦軍為什麼換掉廉頗的原因。

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廉頗在當時形勢下,應該採取守勢,雙方實力差距不打,對手又極會用兵,即使廉頗採用攻勢,也會兩敗俱傷,而且是非常嚴重,這是兩個高手之間的較量,如果說趙國兵力遠勝於秦國或者秦軍統帥無能,這樣的形式完全可以找準時機,主動出擊。

趙括的打法是直接衝,秦軍埋伏好了,等他往裡面跳,趙括真是不怕死,追著打,真以為自己無敵呢,這種打法,恐怕白起都有點怕吧,趙括膽子大到敢跟白起硬碰硬,真是不怕死。這種打法真是匹夫之勇的打法,一個勁的衝,一點謀略都沒有,攻擊也得找準時機,趙括這種打法,我看到都可怕,送人頭送的太厲害。


汐水柔情


秦國在公園前316年就吞併了巴蜀,獲得了“天府之國”的大量人力和糧食,公園前262年爆發了長平之戰,也就是說秦國吞併巴蜀54年後爆發了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是秦國主動攻打趙國,秦國屬於遠征,補給比趙國困難很多,於是廉頗最開始採用的是“拖”戰術,希望用秦國補給困難的問題把秦國拖死。

但天不遂趙國願,秦國的確都要堅持不下去了,可是秦國就幸運在有了巴蜀。秦國不斷的從巴蜀徵兵、徵糧,供應前線,而相反趙國卻拖不下去了。

趙國能打仗的人都拉上戰場了,地沒人種,士兵的糧食還不能少,趙國已經到了經濟崩潰邊緣,再也無力養活這麼多軍隊了,所以必須得速戰速決,然後讓士兵回家務農。

所以對於趙括來說,也只能有一個選擇,那就是主動出擊,但趙國軍力卻又打不過秦國,所以戰敗,趙括盡力了,最後戰死沙場,沒當逃兵也沒投降。

而秦國也已經消耗殆盡,沒有糧食養活趙國的俘虜,最後都坑殺了。


上丞工作室


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不能夠假設的,只能努力研讀材料,通過推論不斷地接近歷史的真相,所以如果趙國不換趙括,廉頗是否能守住這一問題實際上並不規範,換句話說,假設的歷史沒有意義,也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答案。因此,筆者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一問題,即:趙括“紙上談兵”,是不是導致趙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如果趙括一個戰將的失誤是導致戰爭失敗的主因的話,那麼廉頗就有反敗為勝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那麼換不換趙括實際上對局面影響不大。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 秦強趙弱的實力對比。趙國雖然在東方六國之中屬於實力強大的,但趙國由於連年戰爭,糧草消耗嚴重,秦雖陣線過長,但在實力對比上是遠強於趙的。

2. 白起的戰略制定得當。白起針對趙國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裝後退以誘敵、然後分割圍殲的策略,對這場戰爭秦的獲勝起了巨大作用。

3. 趙括“紙上談兵”。由於趙國糧草供應緊張,無法撐過相持階段的消耗,於是趙王改變了堅守的策略,以趙括換下廉頗,改守為攻,入了秦軍的陷阱。

4. 趙孝成王對於局勢判斷的失當,輕易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趙王的昏庸為趙括上位準備了條件。

從上述這幾個角度來看,秦強趙弱應當是這場戰爭以趙國的戰敗為結局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趙王不堅持堅守的戰略,轉而啟用趙括的原因。這樣一來,一方面,趙括的上位可以說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因為趙國的糧草問題決定了趙國難以維持長久的消耗戰;另一方面,如若趙王繼續啟用廉頗,趙國取勝的幾率也不大,糧草和兵力對比決定了趙國的失敗。


國家人文歷史


不管是廉頗繼續帶兵聚守,還是趙括主動出擊,事後來分析都有戰勝的希望

廉頗採用攻堅壁壘,就是不出戰,秦國無可奈何,歷史上沒有一場戰爭會是守城守出勝利的,要麼有援軍裡應外合,要麼敵軍內部出現緊急情況而退軍。所以他們堅壁不出,不是一直不戰,只是在等待機會,也許廉頗過於保守,三年來沒有遇到真正的機會,趙國等不住了,趙王也等不住了。外加其他條件,才臨陣換將趙括上陣,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現在就來分析一下長平之戰一直由廉頗統帥,最終結果會如何。其實結果很有很多種,因為戰場上是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反敗為勝和雖勝利在握然最後兵敗都有可能發生。歷史上發生這樣的戰役太多了,包括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少。有很多人認為打仗不僅僅靠軍事實力還要靠國力,其實這話不假,但是在某一場戰役中,綜合國力的影響並不大,一般都體現在戰場上的戰局規劃,兵力佈置,統帥的個人魅力,軍隊的士氣等因素。

如果廉頗在守的過程中找到機會,他一定會制定個完美的計劃,一舉出擊,克敵制勝,或許不能把秦國打敗,但是卻很有可能以戰止和,雙方退兵,秦國也不傻,他當然想一舉擊破趙軍,即使不能全殲至少把趙軍打敗就足以了.後面還有五國,五國最想看的就是秦趙兩敗俱傷,坐收漁人之利,秦趙實力削弱,他們就再也不怕秦國了,甚者會乘秦國實力尚未恢復乘機攻打秦國。那秦國就得不償失了,所以廉頗完全有機會,尋找戰機,小範圍戰勝秦國,也有足夠資本和秦國談和各自退兵。


蘇蘇煮酒論史


必敗無疑,趙國為什麼換成主戰派?因為趙王更加清楚,趙國的後勤已經支撐不了四十萬大軍了!再繼續採納廉頗防守,那趙國就得從內爛掉了,到時候兵無食,叛變起來,趙王就徹底完了。換趙括進攻,不論勝敗,趙王室穩了!不戰,趙國自己就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