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如果赵国不换纸上谈兵的赵括,继续用廉颇为将会输吗?

桃花岛建别墅


从长平之战的结果来看,即使继续用廉颇为将赵国也是一个败,不过,用赵括是45万大军尽墨的惨败,而用廉颇可能只是被迫放弃上党但赵军主力尚存的普通战败,而赵国在长平之战后也不用面对无兵可用,险些亡国的厄运。用毛泽东很喜欢用的那句话说就是,“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赵王为何冒险临阵用赵括换掉廉颇,除了赵王识人不明以外,部分也是无奈之举。廉颇在长平之战之初的表现并非传说中的那么“稳定”,短短三个月内, 就损兵折将,接连丢失了两道修缮完备的防线,折损“一将六尉”,廉颇发现赵军在野战中完全无法与秦军对抗之后,才被迫采取了“持久防御”的战略方针。也就是说,廉颇的被动防御坚守不出并非是什么上佳之选,只是基于战略劣势之下的无奈之举,你野战根本打不过,不防御还能怎么样?

但问题是,从秦赵两国的国家实力而言,尽管赵国已经算是关东六国中相对最有实力和秦国掰手腕的国家了(还有楚国),但是双方的国家实力差距仍然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这么说,赵国的军力可能是与秦国的各项实力比拼中最接近的一项指标了,双方的经济实力差距远比军事实力差距要大,如果打长平之战这种全国动员式的持久战,赵国的经济实力(后勤能力),特别是粮食供给能力根本无法长期支持此等规模的战争,长期拖下去赵国也将面临无军粮可吃的窘境。而秦国呢,既有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又有四川这个新的粮食产地,再加上商鞅变法之后的“耕战”国策,粮食供给能力远远超过赵国,拖也能拖死对方。


赵国的战略窘境在于,从军事上而言,野战打不过秦国,不能速战,只有被动防御才能对抗秦国;而从经济上而言,赵国粮食供给能力不足,又不能打持久战,只有打场决定性战役尽快结束战争才是出路。

赵王用了廉颇,在经济上就会被被缺乏粮食而耗死;而赵王用了赵括,被迫去打场根本打不过的秦赵野战,遭遇了全军覆没的惨败。

无论用谁,这场战争都是一个输。从根本上而言,当时六国任何一个国家要与秦国正面对抗,都必须通过“合纵”获得其它国家的帮助。就长平之战来说,如果楚国愿意出兵从南方牵制秦国,而魏韩两国各出兵十万以上与赵军组成联军,在正面战场的军力超过秦国,富裕的齐国有愿意提供充足的军粮给赵国,这场仗才有打赢的可能性。最低限度,赵国也需要六国的粮食援助,才能长期与秦军对峙下去。

如果这些都没有,就像真实历史中发生的那样,赵国只能是必败。这么说,赵王用赵括或许也算某种意义上的理性选择,既然廉颇的死守方针是等死,早晚都是一个败;用赵括虽然是找死,但至少还有一点机会,虽然事实证明,这种幻想中的机会其实也是不存在的。


张明扬不说话


会输。

首先还是让我们来看一下长平之战的始末,相信大家会有一个答案。

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及历代国君的努力经营,早已成为超级大国。秦国的对手只有仅剩的几个大国,一是东方的齐国,二是南方的楚国,而这两个国家经过战乱后早已进入衰败期,一时间,秦国风头无二。

这个时候,赵国开始崛起了,建立起成建制的骑兵部队,又是北击匈奴,又是灭亡中山国、林胡,甚至还击败了魏国和燕国,迅速成为山东各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如此快的成长,野心自然也膨胀起来,于是,
赵国为了上档郡,和秦国起了纠纷。

秦国当然大怒,称王称霸这么多年,齐国楚国都不敢有大动作了,小小赵国敢不给面子?立即召集军队,在大将王龁的率领下出兵赵国。公元前260年,秦国军队和赵国军队在长平相遇。秦军自是兵强马壮,赵国也不是吃素的,两大强军相遇,打的天昏地……但是秦国毕竟还是超级大国,实力高于赵国。赵军在廉颇的带领下,坚守都十分困难,裨将都被杀了一名,被俘虏的高级官兵也有几位了。

秦国和赵国分别投入了三十万兵力,对于双方而言,都是举国之力在打仗,谁赢了,就能取得更多话语权,倘若赵国赢了,甚至有机会和秦国共分天下。

在这个关键时刻,双方都选择了换帅,秦国秘密派白起接替王龁,甚至加大了筹码,又派出十万大军跟随白起出征,而赵国因对廉颇防守的战果不满,赵王不顾蔺相如的反对,派出赵括为将,赵括领军十五万,双方在长平投入兵力甚至达到了近百万。

赵括到了前线,就直接发动了进攻,但是因为轻敌,很快就中了秦军的埋伏,此时,赵括才仅仅领兵两个月。

老练的白起并没有打算快速消灭围困中的赵军,而是选择断赵军后勤补给。赵括也并非只会纸上谈兵,不断的发动冲锋,但这也只能延缓失败的到来。很快,赵军的补给就跟不上了,甚至开始出现人吃人的情况,随后,赵括在一次突围中被射杀,群龙无首的赵军被彻底瓦解,三十余万人放下武器选择了投降。

之后便发生了白起坑杀赵兵的惨剧,损失惨重的赵国三十年后也消失在历史中。

然而,赵国的失败真的只是因为赵括的无能吗?

首先,赵国的失败是全面的,从军事实力再到后勤。赵国国力弱于秦国这是不争的事实,长平大战中,赵国不止一次向齐、楚、魏等国借粮,明显是无力承担军队的消耗;反观秦国,坐拥关中、巴蜀两大粮仓,应付这种战争消耗毫无压力,赵国后勤补给薄弱,秦国则是尽发河内十五岁以上男子从军,拿不出粮食的赵国打后勤补给充足的秦国,这个仗,让谁打都难赢。

赵括并非无能之辈。要是按照现在的说法,赵括首先谈得上军事基础知识雄厚。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常常随父在军中历练,对于各种兵书,经常能提出独到见解,当年秦赵两军阏与之战的大胜,背后就有赵括的影子。甚至现在拿长平之战中赵括的方针来看,都是没问题的,要知道,
再拖下去,被拖垮的只可能是赵国而不是秦国,长痛不如绝地反击。况且,断粮四十六天都还能继续突围,这个赵括的领兵能力显然也是谈得上出众。

其实就当时赵国的国情而言,继续用廉颇也是输,最多是输得慢一些。所以,赵国战败并不全是赵括的锅,继续用廉颇也避免不了。


历史风云录


廉颇位列战国四大名将,勇冠三军,攻守兼备,其用兵之道素以稳健著称。

让我们重回长平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古战场。

事件的导火索为兵家必争的上党高地。

首先接收上党毋庸置疑!看国家地理:上党为天下脊,上党高地是秦国东进中原的门户,秦欲得天下必得上党,秦得上党则太行山之险将不再为赵有,秦国的一只脚就迈进了中原腹地。赵得上党,太行山就可作为战略屏嶂,进可攻退可守。如果上党在韩国手中,二国都会相安无事,但是如果其中任何一国占有,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赵武灵王纵横一生,胡服骑射,国力空前强大,疆域扩大了三倍,势力已经蔓延到阴山。当时战国形式已经是秦赵两强争霸,一山不容二虎必有一战。在这种情况下,以赵国接收上党为导火索,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

失去先机:

长平之战历时三年,而实际关键战役仅半年。但是赵国估计不足,没重兵把守上党,很快上党丢失。得上党则可取赵国,秦国居高临下,又能从河道给予补给,从而导致了后面一系列恶果。

相持不下:

此过程为廉颇稳住阵脚。

秦军锐不可当,赵军失利:初战不利后,赵军据守空仓岭防线。 秦军攻击前进突破防线,再次占领赵军坚固堡垒。廉颇知道秦军兵势威猛,不能与之争锋,往长平方向退却,于石长城以西的丹河一线构筑长垒防御。秦军再次强攻赵军阵地。赵军且战且退向东退入故关,坚守百里石长城!(石长城建筑于丹朱岭至马鞍壑一线的分水岭上,面向秦军的南坡形势陡峻。石长城底宽4米,隔段筑有堡垒,依山势绵延百里,只在中段有一天然隘口名为故关,为南北交通的必经之路,筑有城门与长城浑然一体)。

廉颇知道秦军兵势威猛,避其锋芒,赵军于百里石长城全线布防,以故关为重点防御地段。居高临下抵御秦军。 因此秦军进攻受挫,在廉颇的统御下,赵军坚壁以战终于成功的遏制了秦军的攻势。

如果不换赵括,战役结果将是不管秦国军队怎么攻打廉颇,就是固守不出来。同时还聚集了多数民众,一面从事战场运输,一面又投入筑垒,抵抗秦国的军队。秦国军队因为赵国军队戒备心,见不得也无计可施,削减了军队士气,而被抓住机会击退。

如果觉得写得还行的,各位看官是否方便关注下,谢谢🙏支持


鲜衣怒马云飞扬


纸上谈兵:那个被《史记》黑了千年的人

文|鱼尾有纹

“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尚书》)。历史常以成败论英雄,成功者名垂千史,失败者沉默于世,而大将赵括则成为一个笑料。

《史记》记载,公元前260年,秦国和赵国在长平发生了一场历史性的战役——长平之战。结局是赵国惨败,主将赵括战死,四十万将士被坑杀,打开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大门。

历史这样总结长平之战: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临阵换将,用年轻且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名将廉颇。而赵括只会照搬兵书理论,不会灵活运用,最终葬送了赵军。

长平之战,赵括是一个失败者,从此“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成了赵括的代名词,成了无能的代名词,赵括也被嘲笑了千年。

但是,赵括真的无能吗?

1

赵王为什么临阵换将?

赵括上阵之前,长平之战打响已三月有余,赵军主将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他不敌如狼似虎的秦军,节节败退。短短三个月,赵军丢失两道防线,折损一将六尉,损失惨重。廉颇只能采取坚壁防守,才堪挡住秦军的进攻。

廉颇在劣势的时候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最大限度地保住了赵军的实力。

然而对于赵国君主赵孝成王来说,赵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秦军仍在国门之外,赵军还未溃败,为何赵国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因为缺粮。

也许你会问,长平之战只打了三个月,赵国为什么就缺粮了?

究其原因就是赵国国力不如秦国。

此时的秦国,不仅拥有河西、关中、汉中,还有巴蜀和荆楚,土地面积是赵国的三倍有余;粮食方面,小麦已经自波斯传入秦地,粮产翻倍;拥有人口500万。

赵国,地薄人众,拥有人口350万。参加长平之战的军队号称40万大军,已经算得上是举国之兵了,每日消耗的钱粮数以万计。

农耕经济时代,青壮年是主要劳力。然而举国皆兵的情况下,赵国已经没有青壮劳力从事生产,粮食入不敷出,不用多久就会举国饿肚子。

赵王需要赵国走出困境,需要赵军出击,短时间内寻求胜利。然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将廉颇依旧按照一个将领正常的思维采取坚壁防守战略,他看不到国家背后的巨大危机。

廉颇打得起,赵王打不起。这就是赵王临阵换将的原因。

2

赵王为何选择赵括成为长平之战的主将?

赵括,赵国名将赵奢之子,汉人都有一个思维“虎父无犬子”,名将之后自带光环。

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军事理论胜于其父。在与齐国的战争里,献计献策,率领军队赢得多次战斗,夺下多个城池,军功卓越,在国内已经是个大有名气的军事将领了。

最关键,赵括和赵王同姓,诸侯时代,宗室才是自己人。

于是赵括成为赵王眼中的不二人选,破局的希望,顺理成章做了长平之战的主将。

并非像史书写的那样,是秦国的反间计起了效果。赵括的任命,受到军中将领的一致认可和支持。野史记载,在赵括上阵前,赵王对他说了一句,“哪怕伤亡大一点也无所谓”,这是赵王要决战的决心。

反过来想像一下,再昏庸的君主,也不会把国家命脉放在一个无能的军事将领手里,况且当时的赵孝成王并不是昏庸的君主。

赵括是临危受命。羽翼未满,便要振翅高飞。雷电、暴雨、飓风正在前方等待着他,熬过去便是苍鹰。

3

赵括上阵,改变了廉颇的坚壁防守战略,整合军队,合兵一处,向秦军发起总攻。

赵括的悲剧就从这里开始。他不知这时的秦军,悄悄换了主将。他的对手由王龁变为战国第一名将——白起。

秦军诈败后退,赵括紧追,落入了白起的圈套。赵军后路被截,和主城的联系被切断,顿时陷入绝境。

赵括的军队没有马上溃败,虽身陷囫囵,却临危不乱。他指挥军队以兵车圆阵为营,挖深沟,建高垒,站稳脚跟,等待援军。

这一等待就是整整46天,不可思议的46天。

46天,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赵军挖野菜、啃树皮、甚至吃土,坚守46天。

46天,军队被困,援军不见,却毫无乱象,依然发挥超强的战斗力。

46天,军心仍在,无人投降,无人逃亡,突围至最后一人。

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赵括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秦军,告诉世人,赵军意志是强大的,是不可战胜的,慷慨赴死不回头。最后赵括在突围中,死于秦军强弩,失去主将的赵军才投降于秦。

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将领,能做到这个样子吗?能让底下的士兵紧紧跟随吗?能在无粮的情况下坚守46天吗?

赵括就做到了。

赵括做到的不止是坚守46天,在他的带领下,赵军英勇作战。强如秦军,也付出20万的伤亡才艰苦赢得长平之战。

赵括在陷入秦军包围的情况下,面对秦国第一名将白起,能打到这样的程度,岂是“纸上谈兵”能做到的!

4

赵括输掉长平之战,非战之罪。

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的举国之战,双方都拼尽了全力。

首先,赵国和秦国的国力不对等。《史记》记载,“秦富十倍天下”。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已经是第一强国,无论是农业还是兵事,都高于赵国。打仗打的就是国力,赵国已经输了一筹。

其次,外交政策。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使赵国孤立无援。赵国在国内无粮,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和秦国硬拼硬,走入秦国的战争节奏,位居下风。赵国又输了一筹。

再者,人心。在赵括被围时,赵王只是按正常方法指派援军,并没有发动全部力量,比如和北方匈奴对峙的军队。而秦王,则亲自赶赴前线鼓舞士气,尽发河内郡15岁以上男子从军并开往长平,帮助白起阻断赵军援兵。赵国再输一筹。

最后,国家战略。秦国的目标是一统天下,长平之战,秦国是蓄谋已久、志在必得的战略计划,是从君臣到子民的全面发动,从国力到外交的系统出击;赵国的抵抗则是瞻前顾后、心存侥幸的战役安排,寄望以一将之力抵抗秦之倾国雄师。

长平之战赵国能不输吗?

5

你还认为赵括是一名只会“纸上谈兵”的将军吗?

《史记》里记载赵括只会死读兵书,不会随机应变。记载赵括不顾当时的实际情况,盲目出击,才导致赵军被围,四十万军士被白起被坑杀,是长平之战失败的罪魁祸首。

这完全不是事实。

赵括的战略就是赵王的战略,他只不过按照赵王的意志行事而已。作为一个军人,服从命令是天性,也是职责所在,按领导命令执行任务更是无可厚非。赵王就是命令赵括主动出击,和秦军决战,希望赵括能破釜沉舟赢得战争,让赵国摆脱目前的困境,是完全符合当时赵国国情的。

只是很多时候,战争拼的是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不是寄托于一个名将。长平之战的结局早已注定,并不是一个赵括,一个廉颇能左右的,无非结局来得更早一些。

成王败寇,自古如此。

战争输了,总要有人负责,如果这个人不是赵王,只能由主将赵括来承担,于是《史记》记下了“纸上谈兵”的赵括,掩盖了他的英雄事迹。

赵括作为军人,他做到了坚决服从命令;他做到了军事目的明确;他做到了用意志力克服困难。优秀军人的品质,他都拥有,他是一个英雄,一个值得尊敬的真正军人!

历史给你的污点,终有一天会还你清白。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赵括背负了千年的包袱,该卸下了。


风月史官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爆发的一场大战,几乎是秦国统一天下的立国之战。同时,这一战也给后世留下无限遐想,如果赵括没有取代老将廉颇,会怎样?

先简单说一下这场战役的由来。韩国打不过秦国,就把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可上党郡守冯亭与秦国争战多年,不愿意投降秦国,就把上党十几座城市送给赵国。赵国对此事有两种意见:老成持重派觉得这是秦韩两国的事,赵国不应该介入;年轻少壮派觉得,这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当然要收下。赵王最后还是选择了收下,开疆拓土。

赵国也知道,收下韩国的“礼物”等于得罪强秦,于是做了准备。一边派出老将廉颇率领20万人马去接收上党,主要是防范秦国;一边,派人去秦国谈判,希望和平解决这一事件,也愿意适当做出一些让步,让出几座城给秦国。

秦国当然不肯善罢甘休。对秦国来说,这不是几座城市的问题,而是面子问题,堂堂大秦,居然被人中道截胡,必须用战争来洗刷这样的屈辱。所以,秦国派出左庶长王大将军率军进攻上党,秦赵开战。

前半段是老将廉颇打的,战绩如何呢?

屡战屡败,丢失了两座军营,战死了好几名军官。是老将廉颇不行吗?当然不是。赵军战败有几个原因:第一,赵军新来乍到,对地形有个熟悉的阶段,秦国则在上党争战过好几次,更熟悉地形;第二,这一战从道理上说,赵国是理亏的,上党是韩国土地,人家君主乐意给谁,是人家的事,确实轮不到赵国来占便宜;第三,赵王还是怕触怒秦国,给廉颇的命令是防御,所以注定廉颇只能被动防守,不能主动进攻,所以一开始就丧失了主动权。

那么如果换将,不让赵括上,而一直由廉颇指挥,赵国能撑得住吗?



很难。

战场上,赵国的颓势已经显露无疑。同时,后勤补给也出了问题。赵国运送粮食到上党,要穿越太行山脉,很麻烦。而且,几十万军队在上党,意味着几十万青壮劳力无法参加农业耕作,时间长了,国内粮食自然供应不上。

要解决这种困境,只有两个办法,要么和谈成功,赵国把主力军队撤回国内,要么孤注一掷,继续调集大军与秦国决一死战,力求速战速决,在国内农业还没崩溃以前,迅速击败秦国。很明显,赵国只有第二条路。

所以,不善于进攻、善于防守的廉颇被赵括取代。赵括还带来了20万援军,使得赵军总兵力达到40多万,一场普通的地区争夺战,变成了双方的战略大决战。

人往往有一种错觉,觉得没有选择的,肯定会比选择的好。正因为这种错觉,所以大家觉得赵括败了,那么如果不用他,继续用廉颇肯定不会输。其实,用赵括就是一场赌博,但为什么要去赌,就是因为走投无路了才会去赌。继续用廉颇老将军的话,也许他没败,可是赵国的农业和经济就先崩溃了。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大规模战斗,秦国和赵国各投入的兵力达四十万以上,双方总计兵力超过八十万,这个数据听起来非常吓人,廉颇面对白起采取守势,赵括面对白起采取攻势,谁的战略是正确的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廉颇的战略是正确的,原因如下:

第一,秦军虽然处于远征之师,但是秦军军事力量正处强盛阶段,赵国正面对抗,胜率不高。

第二,秦军统帅是白起,白起是个很会用兵的人,并非匹夫之勇,如果正面对阵,廉颇与白起对抗,胜率也不会太大。

第三,即使赵国粮食供给不上,秦国粮食就不会消耗吗?直接正面硬碰硬,也没有把握,即使有把握,双方各四十万交战,血战到底,即使一方胜利,另一方损失也会极其严重,这样的结果还不如采取防守,抓住机会给对方致命一击,防守是非常轻松的,秦军也不会主动攻城,双方兵力差距不打,攻城的代价是非常高的。秦军不会强攻,这也是秦军为什么换掉廉颇的原因。

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廉颇在当时形势下,应该采取守势,双方实力差距不打,对手又极会用兵,即使廉颇采用攻势,也会两败俱伤,而且是非常严重,这是两个高手之间的较量,如果说赵国兵力远胜于秦国或者秦军统帅无能,这样的形式完全可以找准时机,主动出击。

赵括的打法是直接冲,秦军埋伏好了,等他往里面跳,赵括真是不怕死,追着打,真以为自己无敌呢,这种打法,恐怕白起都有点怕吧,赵括胆子大到敢跟白起硬碰硬,真是不怕死。这种打法真是匹夫之勇的打法,一个劲的冲,一点谋略都没有,攻击也得找准时机,赵括这种打法,我看到都可怕,送人头送的太厉害。


汐水柔情


秦国在公园前316年就吞并了巴蜀,获得了“天府之国”的大量人力和粮食,公园前262年爆发了长平之战,也就是说秦国吞并巴蜀54年后爆发了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国主动攻打赵国,秦国属于远征,补给比赵国困难很多,于是廉颇最开始采用的是“拖”战术,希望用秦国补给困难的问题把秦国拖死。

但天不遂赵国愿,秦国的确都要坚持不下去了,可是秦国就幸运在有了巴蜀。秦国不断的从巴蜀征兵、征粮,供应前线,而相反赵国却拖不下去了。

赵国能打仗的人都拉上战场了,地没人种,士兵的粮食还不能少,赵国已经到了经济崩溃边缘,再也无力养活这么多军队了,所以必须得速战速决,然后让士兵回家务农。

所以对于赵括来说,也只能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主动出击,但赵国军力却又打不过秦国,所以战败,赵括尽力了,最后战死沙场,没当逃兵也没投降。

而秦国也已经消耗殆尽,没有粮食养活赵国的俘虏,最后都坑杀了。


上丞工作室


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不能够假设的,只能努力研读材料,通过推论不断地接近历史的真相,所以如果赵国不换赵括,廉颇是否能守住这一问题实际上并不规范,换句话说,假设的历史没有意义,也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因此,笔者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一问题,即:赵括“纸上谈兵”,是不是导致赵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如果赵括一个战将的失误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因的话,那么廉颇就有反败为胜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那么换不换赵括实际上对局面影响不大。

长平之战赵国战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秦强赵弱的实力对比。赵国虽然在东方六国之中属于实力强大的,但赵国由于连年战争,粮草消耗严重,秦虽阵线过长,但在实力对比上是远强于赵的。

2. 白起的战略制定得当。白起针对赵国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装后退以诱敌、然后分割围歼的策略,对这场战争秦的获胜起了巨大作用。

3. 赵括“纸上谈兵”。由于赵国粮草供应紧张,无法撑过相持阶段的消耗,于是赵王改变了坚守的策略,以赵括换下廉颇,改守为攻,入了秦军的陷阱。

4. 赵孝成王对于局势判断的失当,轻易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王的昏庸为赵括上位准备了条件。

从上述这几个角度来看,秦强赵弱应当是这场战争以赵国的战败为结局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赵王不坚持坚守的战略,转而启用赵括的原因。这样一来,一方面,赵括的上位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因为赵国的粮草问题决定了赵国难以维持长久的消耗战;另一方面,如若赵王继续启用廉颇,赵国取胜的几率也不大,粮草和兵力对比决定了赵国的失败。


国家人文历史


不管是廉颇继续带兵聚守,还是赵括主动出击,事后来分析都有战胜的希望

廉颇采用攻坚壁垒,就是不出战,秦国无可奈何,历史上没有一场战争会是守城守出胜利的,要么有援军里应外合,要么敌军内部出现紧急情况而退军。所以他们坚壁不出,不是一直不战,只是在等待机会,也许廉颇过于保守,三年来没有遇到真正的机会,赵国等不住了,赵王也等不住了。外加其他条件,才临阵换将赵括上阵,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现在就来分析一下长平之战一直由廉颇统帅,最终结果会如何。其实结果很有很多种,因为战场上是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反败为胜和虽胜利在握然最后兵败都有可能发生。历史上发生这样的战役太多了,包括以少胜多的战役也不少。有很多人认为打仗不仅仅靠军事实力还要靠国力,其实这话不假,但是在某一场战役中,综合国力的影响并不大,一般都体现在战场上的战局规划,兵力布置,统帅的个人魅力,军队的士气等因素。

如果廉颇在守的过程中找到机会,他一定会制定个完美的计划,一举出击,克敌制胜,或许不能把秦国打败,但是却很有可能以战止和,双方退兵,秦国也不傻,他当然想一举击破赵军,即使不能全歼至少把赵军打败就足以了.后面还有五国,五国最想看的就是秦赵两败俱伤,坐收渔人之利,秦赵实力削弱,他们就再也不怕秦国了,甚者会乘秦国实力尚未恢复乘机攻打秦国。那秦国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廉颇完全有机会,寻找战机,小范围战胜秦国,也有足够资本和秦国谈和各自退兵。


苏苏煮酒论史


必败无疑,赵国为什么换成主战派?因为赵王更加清楚,赵国的后勤已经支撑不了四十万大军了!再继续采纳廉颇防守,那赵国就得从内烂掉了,到时候兵无食,叛变起来,赵王就彻底完了。换赵括进攻,不论胜败,赵王室稳了!不战,赵国自己就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