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丨请刘先生来扬州吃鹅

在报上看到一篇刘心武先生的文章,题曰《鹅肉的兴衰》,是谈《金瓶梅》中的饮食的。文章说:“那时候,鹅在食物中的高贵度不仅在猪、鸭之上,也超过了鲥鱼。”又说:“鹅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却筵席上的崇高地位的?为什么到现在除了广东一带还时兴吃烧鹅,在其他地方的席面上,鹅肉甚至根本‘上不了台盘’?值得搞饮食学的专家们一探究竟。”

不知道刘先生有没有来过扬州,看来刘先生一定不知道鹅在扬州人餐桌上的地位。网上有现成的扬州人吃鹅的资料文字,我来抄一抄:“扬州盐水鹅,扬州人俗称其为‘老鹅’,是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淮扬菜里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清代,地方官员用盐水鹅招待下江南到扬州的康熙和乾隆皇帝受到赞誉,因此而名扬天下。”

“扬州大量养鹅、吃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前。唐代诗人姚合在《扬州春词》中描述当时的扬州是‘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早在明代,鹅肉是最为家常的一道菜,在一些笔记小说中可以察见端倪。《红楼梦》中的胭脂鹅更是一道人们喜爱的扬州菜。”

“扬州是名副其实的鹅消费城市。全国最优良的鹅品种为‘扬州鹅’。据统计,扬州人一年消费盐水鹅2000万只,扬州风鹅产业用鹅在6000万只,所以北方各地饲养的鹅都到扬州来销售。”

我是扬州人,可以证明这些资料所言不虚。扬州城里什么摊子最多?一定是卖盐水鹅的。就我住的这个小区附近,卖盐水鹅的摊子就有五六家,你想想扬州的大街小巷有多少吧。而且扬州的鹅是很“上得了台盘”的,一直没有“失却筵席上的崇高地位”,在扬州人的大小酒席上,一定会有一盘盐水鹅。我翻过的《金瓶梅词话》有一篇“全校本前言”,里面说:“书中的清河,当是运河沿岸一个城镇,生活场景接近南清河(今苏北淮阴)。《金瓶梅》评话,最初大概就由‘打谈的’在淮安、临清、扬州等运河大码头上说唱,听众多为客商、船夫和手艺工人。”而且《金瓶梅》里的人物语言,有的就像我们扬州人说的话,比如那个做媒的薛嫂教西门庆“家里有的

是那嚣缎子,拿上一段,买上一担礼物,亲去见他”,这一个“嚣”字就是扬州人的口头语,扬州人不说“薄”只说“嚣”。所以我就猜想,《金瓶梅》的作者会不会就是淮扬一带的人呢?《金瓶梅》里屡屡出现的烧鹅,会不会和自古来就有大名的扬州老鹅有关呢?

反正现如今,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地方的人比扬州人更喜欢吃鹅的了,还有哪个地方的人比扬州人吃的鹅更多的了。扬州的盐水鹅也真是好吃呢。欢迎刘心武先生下次到我们扬州来尝尝,我请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