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的“下”字为什么写成三个点?

夏梓琪


在草书书法里,“下”字三个点的写法是一步一步演变过来的,最终形成的大家共同认可的一个写法,其实“下”字最简单的写法是在甲骨文里,由两横组成,一横在上,一横在下,表示下,这是一个表意的汉字,入下图:



甲骨文里的“下”字

从甲骨文里的这个“下”字也可以看出,所谓的汉字越来越简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很多字相对于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越写越复杂了。

到了小篆时期,“下”字果然比以前更复杂了,多了一个竖,这个竖应该是用来表示方向的。如下图:


秦朝丞相李斯《峄山碑》里的“下”在甲骨文两横的基础上,加了一竖表示方向。

后来这种写法就一直延续了下来,一直到隶书、楷书、行书都是这种写法,由横、竖、点三笔组成。如图:

汉代著名隶书经典《史晨碑》里的下字。

只有草书和其它几种书体的写法不一样,草书省略了那一笔竖画,把竖画省略成了一点,两个横画也省略成了2个点,这样就成了3个点。

一点在上代表长横,两点在下代表短横和竖,它的演变过程如下图:

1、先是有了连笔

2、连笔的中间部分开始变的很细


3、完全简化成三个点

那么好了,下面我再贴一张草字,你来猜一猜这个草书符号是什么字?

如下图:
同意的朋友麻烦点个赞,关注一下啦。


不二斋


草书的“下”字为什么写成三个点呢?这是已经约定俗成了的草书符号。至于为什么会写成这样,详细说书法的演变过程会有点复杂,下面我用几张图来清晰地展示说明“下”字草书的演变形成过程,希望看了能够明白。


1、隶书的“下”字

2、楷书的“下”字

3、行书的“行”字


4、草书的“下”字





从以上逐渐的变化过程,可以了解到“下”字草书的演变过程,到目前,三点的写法成为“下”字的标准草书符合,约定俗成了。

当然,以上只是小编选取的几个图片样本进行说明,真实的历史演变过程比这个复杂的多。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漫漫书法路,加我不孤独!

欢迎书法同道关注“麓风轩”,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麓风轩



曹,为什么草书这样写?



甚,草书为什么这么写?



叔,为什么这么写。



卿,为什么这么写。



乡(鄉),为什么又这么写。


金廣1


因为这是草书简省笔画,代笔的一种!横用点代替!其实所有的横竖都是由许多点组合连成的!草书写字可以转化,简省,挪位,调换!主要也是毛笔的特性和汉字的结构造成的!笔软则奇怪生焉!不必长篇大论,就此打住!




上与下是相对应的,上字上两点,下一点。下字上一点,下两点。草书分为章草,今草(也叫小草)和狂草。章草由隶书而出。今草书写法,是从楷书中删减笔画而得来。至于下字为什么要写成上一点,下两点,还不能有明确的说法。也不必去较劲。知道它的写法就可以了。除非你的工作是做文字研究的,一定要弄得水落石出不可。



记住一个原则:草书的书写是有严格的规则规定的。楷书中多一横少一点的别人还能认得出来。而草书若是由着性子不按规矩乱写的话,就恐怕写完后自己能不能认全,都是问题了。




子衿tjk


我们先看下王羲之行书“下”的写法:

我们再看下其他书家行书“下”的写法:

我们先看下王羲之草书“下”的写法:

我们再看下其他书家书书“下”的写法:

从上图“下”字行书到草书可以看出,“下”字写成三点是将本来的三个笔画作了简省,全部以点代替了原来的横竖点。之所以发展成以三点代替“下”字作草书写,是书法家长期以来的一种俗成约定,也是长期书法演变的结果。而“上”字刚好与“下”字草书写法相反,二点在上面为“上”字。


五美轩


草书书体的演变历史传承中的约定俗成。

赵孟頫六体千字文中的“下”


从左到右依次草书、楷书、章草、隶书、小篆、大篆

草书书体的出现与其他书体的时间顺序

大篆—小篆—隶书—(汉简)—章草—草书(今草、小草)—狂草(大草)

草书横长则气断,为了气韵连贯性,演变过程中“横”画会有以“点”或“短横”或“斜写”代替。

比如:“爱”和“武”就和篆书很有关系

赵孟頫六体千字文中的“爱”


赵孟頫六体千字文中的“武”


注:楷书的出现普遍认为晚于草书,行书再晚,大草最晚。


清扬有仪


方便写呗!附上一幅图文并茂的“新作”嘻嘻……欢迎拍砖!



吾起名


草书“下”字为什么写成三个点,始作俑者是一代宗师王羲之!分析是连笔演化而成。附上《中华书法大字典》的截图,看后即会理解一些。



任延梅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