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保卫战”的指挥官是谁?这场战役的起因是什么?

张静琪


四平之战大概是林彪最刻骨铭心的一战。

1945年,林彪奉命进入东北,组建东北野战军,而国民党在美国军舰的帮助下,在秦皇岛登陆。

双方都意识到,东北的局势将影响全局。

原本的希望是拒敌于关外,整个拿下东北,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可以接受东北大量的人员,还可以接收大量的兵器,联系苏联也方便。

国民党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的军队实在离得太远,所以只能用美国军舰运,动作就慢了下来,但是,国民党运过来的都是精锐,不少原本是去日本驻军的。

而东北联军还是初创期间,所以关门的动作没能完成,只好退守四平。

这时候,国民党的军队陆续运了上来。

四平一战成为了关键点。

四平一战,蒋介石集结三十万精锐之师,指挥这些部队的也是一时名将。包括石觉的十三军、廖耀湘的新六军、孙立人的新一军、陈明仁的七十一。熊式辉为行营主任、杜聿明为保安司令,这些部队装备先进,又有作战经验。最终,蒋介石还把国防部长白崇禧派到东北督战。

白崇僖,广西桂林人,桂系军阀核心人物,与李宗仁组成的李白组合,是国民党中势力最大的一支非蒋介石嫡系军阀。

其指挥的北伐军第七军是谓杂牌军的王牌军,当时有人说法叫“川军 滇军 黔军是只羊,湘军是头狼,桂军是虎又是狼”,其作战确实彪悍。第七军北伐从广西打到山海关,抗战也屡显威力,打了数次硬仗,被称为钢军。而白崇僖的指挥能力也倍受军事界推崇,人称“小诸葛”,外号“白狐”,是国民党为数不多的智将。毛主席当年也说:“如果白崇僖起义,可以让他继续带兵,带三十万。”说明,在毛主席的眼里,白崇僖也是韩信级的将领。

林彪此后也当过国防部长,可以说这是国共两位国防部长的直接较量。

在中央决定坚守的命令下达后,林彪率领大军打了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大军团防御战。这一战是否正确,后人有很多说法,但可以确定的是林彪打得很苦。

蒋介石集结飞机大炮,以绝对的装备优势对四平发动猛攻,林彪率领部队做殊死防守。最终,林彪在完成防御目标后,主要撤退。

这个战打得有多苦,撤退之后有多被动?可以知道的是,解放之后,林彪再没有去过四平,这大概是他心中永远的痛。而据后面国民党的说法,要是趁胜追击,就完全拿下东北了。


东北如果被国民党拿下,那国共的战局就不同了。

要知道,国民党的军事失败很大程度就是东北战事的失败。这里集结了国民党的大部分精锐,其军费开支也占国民党军费开支七成。可以说,解放军在东北的胜利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

当时,白崇僖也下令进行追击,包括孙立人这些国民党将领也支持追击。关键时刻,我方最佳第六人蒋介石出现了。蒋介石下令停止军事行动。

蒋介石为什么这样干呢?最流行的说法是蒋介石不希望白崇僖立如此大功劳,白崇僖终归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而且蒋介石认为,四平一战后,他已经占绝对上风了。追不追击影响都不大。

蒋介石经常说,林彪打仗太厉害,但他终究还是低估了林彪的能力。

抓住这一机会,林彪迅速整顿部队,并以四平一战为转折战,开始了大逆袭,并最终打得蒋介石从一开始想独占东北,到只要自己在东北的军队能够撤回来就是胜利。

林彪在东北完成了大逆转,但唯一遗憾的是,白崇僖自四平之战后就被蒋介石调走了。林彪错过了在东北雪耻的机会。

此后,四野出东北,以摧枯拉朽横扫国民党军队。这位在红军时期就被称为军队之鹰的指挥员也终将有机会捕猎白崇僖这位“白狐”。

这时,林彪不但要面对白崇僖,还要直接与其核心第七军碰撞。这时的国民党第七军更狂了。在1946年7月的泗县战役,我华野22团,也就是铁道游击队的前身与第七军接战,受到了很大损失。国民党第七军宣扬“钢军硬,共军不敢碰一碰。”

一开始,林彪还是吃了亏。

在挥军湖南时,四野的“猛虎将军”钟伟将军中了白崇僖第七军的埋伏。

也是四野比较大意。自东北出关之后,四野是势如破竹,几无对手。所以行军有些过快。结果在青树坪中了白崇僖第七军的埋伏。当时,白崇僖利用地形,调飞机大炮进行集中轰炸,整整对我军轰炸六小时之后,才发起攻击,这一仗,四野损失惨重,是四野入关唯一败仗,也是解放战争我军九大失利之一。

但是,这一仗,终于让白崇僖露出了狐狸尾巴。

四野入关之后,白崇僖如狐狸一样,忽现忽失,让林彪抓不住身影。现在白崇僖终于露头了,

林彪马上调动大军,决定采取大迂回包抄的方式,再不让白崇僖溜走。面对白崇僖,林彪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十倍兵力的大包围。

此时,白崇僖被青树坪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也不躲避了,竟然调兵迎上,准备在衡宝线上与四野决战。林彪及时察觉白宗僖的心理变化,顺势下令让正准备包抄白崇僖的军队停止前进,让白崇僖自己钻到口袋里来。

这是林彪百试百灵的诱兵之计,用这一招,林彪击败了一个排以上的黄埔名将,但这一次,在白崇僖面前弄巧成拙了。白崇僖立马嗅出了危机,下令全军撤退。

也有一个说法,是白崇僖以进为退之术,故意进军,却猛地撤军。不管是哪种情况,的确说明白崇僖“小诸葛”之名不虚。

眼见这头白狐又将脱牢而去,这时,一个战场上的意外事情出现了。

当时四野丁盛将军率领的135师没有接到电报,按原计划前进抵达灵官殿地区。正好卡在了白崇僖的后撤道路上。

丁盛外号“大胆将军”,在敌人的主力之侧穿插,急行一百六十里,成为唯一一个到达敌人后方的部队。

135师意外成了一支打到敌军后方的孤军,同时,也成为决定衡宝战役的关键。林彪马上明白这一点的重要性。

本来,丁盛是师一级,上面有45军军长陈伯钧,12兵团司令萧劲光。而林彪一般不直接指挥师一级。但林彪给丁盛发电,表示从现在起,你们归我直接指挥。

135师无心插柳,死死卡住了白崇僖部队的退路。这里发两个林彪在此战中的电令:

“(一)凡是遇到敌人一个团或一个师兵力时,首先将敌人退路切断,围而不攻,等友军到达后再作有准备有配合的进攻。(二)凡未抓住敌人的部队则应参加包围友邻我军所抓住之敌,或继续猛追求得抓住一部敌人。”

“在追击运动战中,野司根据密息,只能规定各部行动的方向,但各兵团、各军必须以机断专行的精神,加强对各师的具体指挥,不可一切等我们的指示,以免失掉机会。”

白崇僖这位白狐终于被军鹰死死咬住。

衡宝一战,四野围歼白崇禧近五万人,尤其是消灭了白崇禧精锐主力第七军和第四十八军的大部。白崇僖自此一战,再也没有恢复过元气。


脑洞历史观


四平保卫战的总指挥是林彪元帅;1946年3月到1948年3月,国共两党为经略东北,在东北腹心的战略要地进行了四次大战,其中发生在1946年的四平保卫战,以作战规模之大,作战时间之长,战况之惨烈为中外所瞩目。由于四平得失事关中共在东北的最终前途,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亲临前线,在这座宅院里,驻扎了一个多月,指挥了这场中外闻名的四平保卫战。这场战事,在林彪的军事生涯中,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日本投降。随后,中共10万大军、2万干部在苏军的默许下悄然进入东北迅速发展,而国民党政府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行政接收东北的行动则受到了苏军的掣肘。于是,便在美国的帮助下紧急远兵东北,改行武力接收。三国四方利益在东北的交汇与碰撞,终于擦出了国共东北军事冲突的火花。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处国共冲突。中共希望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东北问题,但国民党政府认为东北是外交主权接收问题而非内政问题,而拒绝东北和谈。几个月后,苏军开始撤离东北。此时,集中沈阳一带的国民党军队打算跟随苏军归国的脚步一路向北,占领全东北,然后再谈东北停战,以军事优势压迫中共在政治谈判中妥协。

针对国民党的战略企图,1946年3月13日,东北民主联军先行占领了东北腹心的战略要地四平街,随后,中共中央部署了以保卫战略要地四平街为核心的东北大会战,坚决阻止国民党军队越过四平进入东北民主联军赖以立足的北满地区,用针锋相对的军事斗争扩展政治回旋空间,迫使国民党停战,促成东北和平。国共以上政治意图的实现,都维系在战略要地四平街的得失上,于是,东北的战与和,在四平街走到了历史转折关头,举世瞩目的四平街大战便在如此深厚的政治背景下展开了。

有关四平保卫战的详细情况,欢迎大家到四平战役纪念馆参观,那里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当年战斗的细节,场馆地址:吉林省四平市英雄大街60号。


旅游四平



如果你认为“四平保卫战”战役规模小,不如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知名度高,而因此没被记录在历史教科书中,那么,你就错了。四平保卫战不仅是林彪与杜聿明之间的斗智斗勇,更是我军与国军之间揭幕战,它推迟了国军的北进计划,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次战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苏联红军退出东北,无主之地等待接盘。

日本在投降之前,苏联在节骨眼儿上对日宣战,短时间内就击溃日本关东军,并俘虏了60万人,然后拉到西伯利亚砍树去了。苏联根据中苏制定的协议应该归还当时占全国GDP最高分量的东北,然后问题来了,国共二虎,到底谁来接管富庶的东北?

其实答案很简单,谁占领了就算谁的。而这个时候就是展现林彪军事能力的时候了,因为当时他是东北民主联军总指挥。

林彪,一个军事奇才,但不是天才,更多时候是后天培养锻炼出来的。

林彪的成名战大概就是抗日时的平型关大捷了,不幸的是才在战争中崭露头角的他被国军的哨兵误伤,然后就前往莫斯科治疗去了,短期内不能在抗日战场上续写光辉了,相当可惜。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林彪就是那块精雕细琢的金子。回国后的林彪带着东北野战军进入东北,在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中林彪的东北野战军总共歼灭40多万的国军,名声大噪。

在辽沈战役中,林彪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显示。

这些好的方面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但是林彪在进入东北初期,并不是一帆风顺,相反,他在初期还得了个撤退将军的名号。

当时有着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之称的抗日战神孙立人调到东北,在杜聿明的指挥下,孙立人在公主岭、德惠等地多次击败林彪,当时的林彪只能一退再退。


在当时来说,不仅孙立人把林彪打的节节败退,黄埔一期的陈明仁更是把林彪的部队打到了哈尔滨。1947年6月,在四平攻坚战中,林彪指挥部队要夺取四平,可是在陈明仁破釜沉舟的防守下,攻城部队历时16天未能攻下四平。

爱将投敌,造成东北联军被动,进而损失惨重。

这里面有一个人值得一提,林彪的爱将掌握大量东北民主联军的作战科长王继芳背叛投敌,而他之所以投敌,据说是因为“他在四平街爱上了一个女人”,王继芳所提供的军力机密情报,是导致杜聿明对林彪穷追不舍的重要原因。

但是,四平保卫战中关键性的人物很多,后面就有一个,给林彪帮了大忙的。

林彪未能攻下四平,初期战场表现一般,然而林彪终究还是表现出了他不俗的一面,他痛定思痛,认真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分析出失败的根源在于只知己,不知彼。

因为当时的东北联军通讯条件差,林彪就骚扰国军,缴获电台,虽然有了电台,但是没有情报,情报这个问题后来交给了特工之王李克农来解决了。

特工的到来,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

得知林彪需要情报的消息以后,李克农立刻发掘自己在东北的内线情报员赵炜,此人是国军的少将参谋,主管的正是机密室,基本上整个国军的东北军力部署他都知道。

赵炜的存在等于是给国军的家中安装了一个监视器,在最佳第六人的帮助下,敌人的情报详实的传到了林彪手中,这样一来,林彪在战场上就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在接下来的夏季作战中,林彪短短两个月内奸敌8万,攻下大小36个城市,这样的成绩使得国军重新审视林彪。

后来赵炜因为身份暴漏,不得不离开东北,但林彪依然在战场上创造着辉煌。其实,林彪之所以能最终取得四平保卫战的胜利,与国军的“穷寇莫追”有很大关系。

当时,国军占领四平以后,并没有立即攻占长春,而当时蒋介石考虑的是担心杜聿明兵力不足,如果战线拉的太长,容易被分而击溃,最终决定不发兵北进,这样以来,原本溃败散沙的林彪部队得以休整。



原本想一鼓作气打到哈尔滨的国军,竟然在松花江南岸突然停滞不前,这让原准备继续北撤的林彪感到意外又惊喜。

后来,蒋介石前线指挥作战,他的到来,吸引了国军各级将领前来拜望,他还在杜聿明的陪同下出席沈阳市民欢迎大会,这样一来,前线的战事自然也就被搁下了,为林彪转身反扑赢得了宝贵时间。

所以说,四平保卫战的主要前线指挥官是林彪对战杜聿明,基础揭幕战,而具体到前线战役中的指挥官有很多,那些为四平解放付出努力和牺牲的将领都值得被歌颂。他们每一个人的功绩都足以彪炳史册,功在千秋。而这场战役的起因自然就是谈判破裂,并且当时的东北地区物产丰富,经济强势,世人皆对此地垂涎欲滴。



小小嬴政


四平市位于现在吉林省与辽宁省准备相接的地方,因为四平拥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是黑龙江、吉林等地区进入华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所以在苏联撤走后,以林彪为指挥官的我军和以杜聿明为指挥官的国军双方就在这里爆发了火热的大战。

关东军是在1905年日本战胜俄国后,就一直驻扎在东北的,在驻扎于东北的过程中,关东军一直对东北这块土地虎视眈眈着。

终于在1931年的时候,他们对东北下手了,在东北军不抵抗的撤退后,关东军占领了东北,并从此之后急速扩张了起来。

到了二战准备结束前,关东军已然从原先的少数几万人发展成将近70万人的大军了,当时关东军作为日本六大总军之一驻扎在东北以防范苏联。

而在东北之外的我国区域,则由日本六大总军之一的中国派遣军百万大军主持侵略活动。

虽然在1945年的时候,日本军队已经进入颓势,但是当时我国的军队还是仍然没有铲除日本中国派遣军的能力,更不用说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了。

关东军是在苏联150万大军的进攻下被击溃、然后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后向苏联宣布投降的。

在苏联获得了胜利后,他们把剩下来的60多万日本人拉到了西伯利亚挖矿、干苦力去了。


他们自己则占领了东北,把东北大多数日本人留下来的大量工业机器搬走了大多数,只留下了少部分没搬走。

在苏联人把地皮搜刮得差不多之后,他们退走了,至于他们退走之后的东北究竟该由谁来接手,他们并没有直接作出声明,而是留下来让我军和国军互相争斗、凭实力来说话。

四平保卫战国军和我军的指挥官

当时我军占领了东北的北部,包括吉林大部分到黑龙江一带,而国军占领了东北的南部。

当时双方为了争夺地盘,然后就爆发了数次大战,其中围绕着四平爆发了四次战役,而四平保卫战是这四次战役中的第二场,当时占领四平的是我军林彪部队。

当时国军为了能夺下四平,他们派出了几位战功卓著的名将。

国军的主要战将分别是新一军的孙立人、新六军的廖湘辉、71军的陈明仁,他们都是国军中比较知名的战将,是位于炮火前线的指挥将领。

而在他们的身后还有几位重要的人物,首先是当时过来督战的白崇禧,除此之外还有他们上头的熊式辉、杜聿明两位大佬。

虽然白崇禧当时的地位非常崇高,但因为他只是来督战的,所以并算不上指挥官。

还有熊式辉虽然比杜聿明高了一头,但是因为他不太擅长军事指挥、平常主要打理政务的原因,所以实际上国军的主要指挥官是杜聿明打理的。

因为在开战早期杜聿明身体抱恙的原因,所以开始时的战争是由杜聿明的副司令郑洞国主理的,后来是在杜聿明强忍着病痛来到了战场后,全盘指挥权才回归到了杜聿明的身上。

而为了阻止国军的战争步伐,林彪当时在上头的命令下,带领着部队直接助驻守在了四平,准备制止国军向前的脚步,为后面的谈判换来更大的筹码。

四平保卫战后大溃败的我军

当时正是国军的战力巅峰期,他们保持着非常强大的优势。

因此那个时候林彪是不太想在四平打的,因为他已经预料到了以当时自己的实力是很难敌得过国军的

不过军令难违,没办法之下的他硬着头皮驻守在了四平,最终和国军爆发了战斗。

果然不出林彪所料,当时国军的战斗力确实非常强大,在孙立人这些一等一名将的进攻下,使得林彪当时的防守非常艰难。

最终在抵挡了一段时间、在大军即将要覆灭的时候,林彪当即下令撤退出了四平,退到了四平北方的长春市。

在退出四平后,林彪手下因为有一名将领背叛投靠了国军,泄露了很多关于林彪的军事机密,所以接下来国军抛开了所有的犹豫,全力围攻向了我军。

当时他们把我军从长春赶到了松花江北边,正当他们准备杀过松花江、把我军一举歼灭的时候,蒋介石的命令下来了。

马歇尔对蒋介石的逼迫

在抗日战争期间,美国人一直给予了蒋介石很多的军事援助,国军很多的装备都是美国人支援的。

不过美国人在支援蒋介石的过程中,却在蒋介石和他的国军部队中看出了很多问题,他们对蒋介石很不满意,想把蒋介石给撤换下去,换另一个人来领导我国的抗日队伍。

不过他们做出的很多计划还没有实现,然后就被蒋介石扼杀在了娘胎中。

不过在二战结束后,美国人却没有放弃逼退蒋介石以及制衡蒋介石的想法。

在国军准备向我军发动致命一击、林彪在危急情况下准备化整为零从城市分散到农村的时候,美国的五星上将马歇尔逼迫起了蒋介石。

马歇尔不想让蒋介石把我军消灭掉,他想让我军保留下来,和蒋介石实行两权共治,在数番逼迫蒋介石停战未果后,马歇尔直接用中断战争援助的威胁迫使蒋介石停止了战争。

因此,在国军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蒋介石的停战命令下达到了东北,使我军获得了喘气之机。

林彪的大翻身

在经过数个月的休整后,林彪部队如同一把重新磨砺过的宝剑一般,在长久的沉寂之后,终于绽放出了它压抑已久的光芒,在林彪的指挥下,我军对已经失去先机的国军部队发动了猛烈攻势。

从此战争的大势倒向我军,东北直接落入了我军手中,然后在一步步的攻势下,国军兵败如山倒,最终奠定了败局。

有人说四平之战林彪败了,因此那是他人生中无法抹去的污点,但是我觉得这并不能说是林彪的问题。

林彪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已经很清楚地认知到了敌我双方的力量,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在那种情况下,撤退实际上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在战场上保留自己的有生之力才是一切胜利的关键。

正因为撤退了,他才获得了最后胜利的可能、才获得了最后在战场上一路碾压的辉煌,因此四平之战的林彪是虽败犹荣、虽败犹胜的。

所以说当时四平之战双方的主要指挥官分别是国军的杜聿明和我军的林彪,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的学生,是黄埔四期林彪的学长,不过在这场信仰对立的战争中,最终是林彪获得了全胜,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这句话对林彪来说是不适用的,但是对杜聿明以及国军来说,却是铁打一般的事实。


孤客生




四平市在国共内战期间曾爆发过四次大战,特别以“四平保卫战”最为惨烈, 这场战役也是四次战役中最激烈的一次。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为了加强对东北的控制,防止东北各派势力坐大,就把东北划分成了九个省。四平正处在辽宁、吉林交界的地方,吉林一马平川, 只要四平丢掉了,吉林肯定守不住。吉林没有了,国民党军队就可以直接打到松花江边,松花江对岸就是哈尔滨市。如果杀过江去,那么东北民主联军就只有去苏联了。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毛泽东指示林彪在四平打一仗,不惜一切代价打,阻止中央军进攻的步伐,等待国际局势的好转。

国际局势的好转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美国人一直看蒋介石不顺眼,早在抗战后期就想搞死他,换个人来当中国的领袖,但蒋介石的水平也不是盖的,几次暗杀、政治操作都没有成功。

二战结束后,美国致力于国际和平,禁止国共两党打内战。国共内战开始后,美国调停团一直在中国做调查,看原因在哪一方,有没有办法实现停战。在国共打的最激烈的时候,美国人甚至以停止对中国进行援助为要挟,要求中央军停止向共产党军队发动进攻。

毛泽东的意图就是争取坚持到美国强制国民政府停止内战的那一天,共产党就在东北可以扎根了。



当时林彪向党中央发电报,说四平之战难度太大,对手是自己在黄埔军校的老大哥杜聿明,这个人以机械化部队指挥最为擅长。主攻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又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因为这两支部队不仅是美式装备,更重是是美国人以美式军训方式培养出来的,在缅甸可以和日本人正面一比一对抗的军队。

因此林彪的意思是没有必要血拼,要保存有生力量,直接转入东北的农村去坚持游戏战,建立根据地。放弃和中央军在城市的攻坚战,这更有利于中央军机械化部队的发挥,对于东北民主联军来说,会伤亡太大。

但毛泽东则指示,必须按中央的意思办。 只有东北民主联军打的够猛,那么国共两党在东北停止谈判中,就会越占有利地位,就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然而在美国的调停下,国共两党虽然开始谈判,但战争并没有停止,并且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国民党一直在向东北增兵,争取早日结束东北战事,造成对东北的实际控制态势。

四平周边的防线基本上全部被中央军给突破了。林彪再次致电中央,要求退出战斗,但毛泽东仍然坚持要打。从4月7日打到了5月18日,东北民主联军陷入了最危难的境地,人员伤亡严重,各种保障也跟不上。中央军也在开始进行合围,争取一举歼灭东北民主联军主力。



在这个时候,林彪说了一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然后下达了全军向松花江以北撤退的命令,最后才给党中央发了电报,告知了自己的处理意见。

5月19日,毛泽东回电林彪,让林彪相机而动,全权负责,不必事事向中央请求。至此,这一场持续一个多月的四平保卫战结束了,双方均伤亡惨重,东北民主联军伤亡8000多人,中央军伤亡1万多人。

在这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给东北民主联军的撤退造成了致命的后果。

东北民主联军总部作战科长王继芳是从跟林彪从江西长征到陕北的老红军,深得林彪的信任,掌握有东北民主联军的许多秘密。在此前不久,王继芳爱上了一个富家小姐,这个女人有国民党背景,不知是不是国民党特务。但结果是,在这个女人的鼓动下,王继芳拿着大量机密文件叛变投敌。

本来杜聿明还在步步推进,齐头并进,担心会陷入东北民主联军的伏击中。根据这些情报,他发现东北民主联军许多部队伤亡过半,已失去了战斗力,并且以最快的速度向松花江撤退了。

杜聿明马上改变战略部署,要求机械队部队快速前进,对东北民主联军进行穿插包围,进行歼灭性打击。林彪不得不让部队全速前进,到松花江以北集结。整个部队二次伤亡更加严重,部队陷入了无序状态。

蒋介石得意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共匪当时溃败的情况,及其狼狈的程度,实与其在赣南突围(即长征)逃窜时的惨状,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在这时,国民党内部对进一步作战计划陷入了争议之中。蒋介石在美国人的压力之下,宣布停战。但前线指挥督战的白崇禧和指挥官杜聿明都认为,应该借此机会,杀过松花江,最终解决掉东北民主联军。

林彪再次致电中央,要求把部队划整为零,转入到广大农村去进行游击战,以广大农村为根据地,走江西时期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而毛泽东则指示在松花江北岸布置防线,再坚守10天。

因为国民党军队占领区域过大,兵力过于分散,难以组织大规模进攻,再加上美国人的压力,蒋介石不得不宣布停战几个月。


然而就是这几个月,让林彪起死回生。东北地区原本有200万日本时期留下来的伪军,因为陈诚认为这些人不配加入国军,就成了土匪。林彪收编了大量的这样的武装,进行了整编,快速把军队扩充到了上百万。

接下来,就是派出大量的政工干部到广大农村进行土改,争取农民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支持。东北的农民有了土地,就非常拥护东北民主联军,在后勤保障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经过整训后的东北民主联军,战斗力更加进一步提升。他们占领了东北几乎所有的农村,整个东北只有几个大城市在国民党军队手中。伴随着最后的大决战,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在东北全部被消灭,东北全境宣告解放。


新知传习阁


这个问题问得不太清楚,因为四平一共打了四次。

我军从伪军手里接收四平是第一次,林彪在四平阻击杜聿明是第二次,林彪进攻四平被陈明仁打退是第三次,我军轻取四平是第四次。其中,比较出名的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结合出题方的语境,我暂且认为是第二次,我军守卫四平。

抗战结束后,我军从各个解放区调集十万大军,几万干部,抢先挺进东北。另一方面,国军也在杜聿明指挥下,以第13军和第52军为主力,抢夺东北,后面还陆续把远征军主力新1军,新6军,以及第71军等陆续投入东北战场,志在必得。

作为东北我军最高指挥员,林彪见当面之敌过于强大,一退再退,退到四平。这时,中央不答应了,要他无论如何在四平打一仗,并提出口号——“化四平街为马德里”,绝对不能再撤。

林彪按照中央指示,集中民主联军(当时我东北野战军称为民主联军)主力,在四平周边构筑工事,与国军展开激战。国军以远征军头牌新1军为主力,配合陈明仁第71军,对四平发起猛攻。

双方在四平血战了半个多月,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国军竟然毫无进展,这让杜聿明非常生气。为了突破四平,他想了个点子。他向所有媒体记者表示,自己身体不好,要去上海开刀,结果却偷偷到了本溪,指挥新6军和第52军,击败我南满军区主力,然后兵锋直指四平。新6军军长廖耀湘集中600辆汽车,强行闯过我军3纵防区,使四平守军后路不稳,受到前后夹击。

在这种情况下,林彪认为大势已去,于是指挥部队进行了大撤退。由于国军进军速度较快,这一次撤退,我军损失不小,可以说是进东北以来最大一次失败。

这次四平保卫战的失败,导致我军直接退过松花江。国军追到江边,却突然停止追击,为什么?

第一,苏联的原因;第二,国军自身兵力不足;第三,我军南满3纵和4纵的牵制。

因此,国军没有渡江追击,双方沿着松花江形成对峙局面,为林彪大练兵和日后反攻赢得了宝贵时间。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已经击败德国的苏联撕破了与日本签订的互不侵犯协议,苏联百万大军兵分四路,向被日本占据的中国东北发起了全面进攻。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势如破竹的苏联红军就将日本关东军大部消灭,占据了中国东北。


按照条约,日本投降后,苏联军队将会撤出中国境内。因此,为了争夺东北这个关乎全局的战略要地,国共双方都派出了精锐的部队,向东北进发。例如,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都被蒋介石派往了东北。

此时,在东北的共产党方面军队——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为林彪,政治委员为彭真。而他们的对手,国民党东北军队的首脑,则为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

具体到四平地区,仅国共双方为争夺四平,就爆发了四场战役。而题主所说的四平保卫战,则是1946年3月发生的“二战四平”。

位于松辽平原腹地,既是三条铁路交汇的交通要道,又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的四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经过“一战四平”后,四平街已经被东北民主联军控制。

为争取战略主动,消灭东北民主联军,占据东北,1946年3月31日,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撕毁停战协议,集中了国民党精锐的十个整师的兵力,向四平发动进攻。这其中,就包括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军、新六军,和陈明仁的71军。



面对国民党军队绝对优势的进攻,为了配合两党谈判,争取谈判桌上的主动权,同时,为争取时间控制北满地区,给国民党军队以重创,在毛主席的命令下,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了六个旅,由林彪亲自指挥,奋起还击,四平保卫战正式打响。

四平保卫战是国共双方在东北的第一次主力大会战。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队,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之下,对驻守四平阵地的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全面进攻。



面对拥有兵力、装备、训练、乃至后勤等全面优势的国民党军队,以寡敌众,以弱击强的东北民主联军奋起抵抗,给国民党军队以极大杀伤,但是,由于四平无险可守,再加上我军装备落后,战事对东北民主联军极为不利,阵地接连失守。

最终,在廖耀湘的新六军占领塔子山后,由于战场形势极为不利,在四平保卫战爆发一个多月后,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各部队撤出了战斗,国民党军队在19日正式占据四平街。四平保卫战,杜聿明率领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胜利,占据了四平。



不过,虽然四平保卫战东北民主联军并未守住四平,自身也承受了惨重的伤亡,以失败告终。但是,这场战役也给了国民党军队以极大杀伤,同时,四平保卫战迟滞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为巩固北满革命根据地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鸢飞九天2018


这个问题,有书君来回答:

"四平保卫战″的指挥官,是林彪。

"四平保卫战″,是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绝无仅有的一次城市防御战略。这场战役,是在国民党新编第一军、第71军、新编第六军,与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之间展开的。

"四平保卫战″是国共最惨烈的一战。进攻方指挥官,黄埔一期杜聿明;防御方指挥员,黄埔四期林彪。

这场战役的起因是:1946年初,国共正式签订了停战协议,进入了和平谈判时期。美国特使马歇尔来华调停,让中国出现避免内战的希望。

毛泽东对马歇尔寄予极大期望,想通过马歇尔的调解,与国民党达成合作,让国民党承认中共在东北的合法地位,取得政治上的生存空间。

双方调兵遣将,在东北大打出手,毛泽东的意图,是在东北占据一块地盘,一边讨价还价,不仅赢得谈判桌上的有利地位,还要将国军的攻势,彻底止在四平一线,双方平分东北的目的。这是一张与蒋介石谈判的牌。

因此,一向主张,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毛泽东,坚决要求保卫四平。

而且,大家都认为打完这场仗,保住胜利果实,就可以休养生息。

但蒋介石,他要独霸东北,要把中共赶尽杀绝,马歇尔岂能调停得了?

因此,1946年,国民党向东北地区大量增兵,到3月下旬,正规军也有六个军,加地方保安,总计兵力31万人,企图在苏联军队全部撤离后,独占东北。

4月初,国军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不顾3月27日,国共双方,关于东北停战的协议,集中11师兵力,从沈阳地区分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进攻。以期达到,占领全东北的目的。

而四平得失,政治影响,大于军事意图。所以毛泽东命令林彪坚守,口号为"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所以,实力相当悬殊的双方就开战,打得惊天动地,成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第一次大规模的主力会战。

战争爆发后,战况一度陷入僵局,我军更是伤亡惨重。

最后,当四平外围要地失守,我军陷入危局,在这种情况下,林彪先斩后奏,撤出四平,国军顺利进入。

四平保卫战,虽然没能守住,但却为大后方的谈判支持策略,争取了有效时间,可以说是,军事失利,赢在战略。

通过这一仗,迟滞了敌人的北进计划,配合了停战谈判,对巩固北满根据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共产党,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认清了自己的差距与实力。

从此,东北联军采取了"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为彻底解放东北地区创造了先决条件。

因此,意义上说,没有四平保卫战,就没有辽沈战役的胜利。

这些是有书君个人的见解,供大家探讨!


有书博物馆


四平保卫战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是林彪,最高决策者当然是毛主席;国军方面的前线最高指挥官是杜聿明,最高决策者当然是蒋介石。这场战役实际是国共双方争夺东北地区控制权的一场战役,最终以我军保卫四平失利,全面撤退告终,但这只是双方上半场的一次较量,在东北战场笑到最后的仍是我军。

全面抗战期间,中国绝大多数地区都遭受严重损失,反倒是最早被日军侵占的东北未受战火波及,而且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因此成为两党觊觎的战略要地,也是此次战役主要起因。

抗战胜利后,苏联政府和国民党达成秘密协议,由国民党军队接手东北,因此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一方面在重庆进行桌面谈判,另一方面暗中角力,争夺全国战略要地,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局势非常紧张。

抗战胜利后,林彪原本是要到山东军区任司令员的,但东北形势的严峻改变了这一计划。1945年9月下旬,林彪在赴鲁途中接到中央电令,奉命兼程转赴东北,于10月底抵达沈阳。

但即便以林彪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无力阻止国民党军的疯狂攻势。

到1945年底时,短短几个月时间,国民党军队已率先占领山海关、兴城、锦西、锦州、黑山、义县、阜新等东北的战略要地,其后又抢占北票、朝阳、建平、建昌、平泉等地,控制了锦(州)承(德)线,也就是进出山海关内外的交通主干线,占据了东北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国民党之所以能够快速布局,抢占地盘,一是因为他们目标明确,酝酿已久,准备充分;二是在美国支援下,很多精锐部队的机械化提升大大提高,可以快速部署调动。

如果任由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占据整个东北,那国共两党手中的谈判砝码就会彻底失去平衡,我军在谈判桌上势必落于下风,双方和谈根本进行不下去,和平民主也无从实现。

有鉴于此,中央军委决定,力争控制北满地区和长春、哈尔滨两个中心城市,以及极其重要的交通运输线“中长铁路”(中国长春铁路的简称,又称东省铁路、东清铁路,系中东铁路干线的满洲里至绥芬河段),而执行这一策略的关键就在于守住四平。

林彪的东北民主联军得到指示后,决定集中主力,坚决扼守四平街地区。

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兵力并不算多,总司令林彪对有限兵力的安排部署如下:

一部兵力在南满保卫本溪,牵制进攻南满的国民党军,防止对方趁机发力抢攻;

一部兵力收复被匪伪武装占据的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这是为了扩大缓冲区。

集中主力于四平街地区阻止国民党军北进。

应该说,这一兵力部署是没问题的。

但国民党军准备充足,兵力强大,尽管林彪指挥兵力在四平街以南的兴隆泉、金山堡、秦家窝棚等地区进行了顽强的外围防御和反击,歼敌数千人,仍无法阻挡国民党军队主力进逼,尤其是国民党军新编第1军和第71军作为主力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大,攻势迅猛,步步紧逼,很快逼近四平街以东、以南地区。

迫于敌军攻势的强大压力,林彪决定将部队转入四平市郊,实施防御作战。

国民党新编第1军在飞机、坦克的支援下,向四平街南郊、西北郊方向进行大举进攻,林彪则组织兵力以“昼守夜袭”的战法顽强抗击,国民党军攻势受挫,一度停滞,战局陷入对峙。


4月底,蒋介石彻底撕破脸皮,明确拒绝关于东北停战的谈判,并从南满抽调兵力增援,使得国民党军进攻四平的兵力高达10个师。

林彪也在不断从北满地区调兵增援,使得我军参加保卫四平街作战的兵力增加到14个师,双方投入大量兵力,可谓势均力敌。

5月中旬,调整后的国民党军分3路向四平街发起全面进攻,郑洞国、陈明仁、廖耀湘、孙立人等名将悉数出战,阵容不可不谓强大。

要说国军的战斗力也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抗战时期打日本鬼子,实打实打出来的,他们刚刚在正面战场取得抗战胜利,又经过整编和休整,兵员和装备得到补充升级,无论战力、士气和信心都处于巅峰,真正打起来,我军还真不是这些装备精良的国军对手。

经过数日激战,国民党军各个方向的攻势均取得顺利进展,诸路大军齐头并进,对我军扼守四平街咽喉的塔子山阵地形成三面包围,并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开始大举围攻。

尽管我军竭力抗击,终因寡不敌众、伤亡过多,为防止更大损失,不得已奉命撤离阵地。

塔子山失守后,形势更加严峻。国民党新编第6军继续迂回到四平东北,企图截断我军退路。

林彪一看战场形势不利,而我军伤亡较多,无力反击,为保存实力,下令连夜撤出战斗。国民党军得以顺利进占四平街,四平保卫战至此正式结束。

但国民党军东北地区最高长官杜聿明并没有打算就此收手,他下令继续追击,打的林彪毫无还手之力,只得一退再退,简直溃不成军,不但丢掉了长春,还一直被追击到松花江以北!

杜聿明本来想一鼓作气,继续追击,但蒋介石出于慎重考虑,再加上美国人的干预,遂下令停止了追击,林彪好歹逃过一劫。

关于四平保卫战的伤亡人数,双方记载并不一致。国军称此战(含追击作战)伤亡官兵4000余人,我军伤亡8万余人,但我军记载自身伤亡8千余人,国军1万6千余人。

不管哪个数据更准确,毫无疑问的是,这是林彪军事生涯中最惨痛最耻辱的一次溃败,足以让他铭记终身。

不过林彪没有气馁,他吸取了这次失利的惨痛教训,知耻而后勇,终于在后来的辽沈战役一雪前耻,打的国民党军丢盔弃甲,狼狈不堪,并且一直解放了大半个中国,也让蒋介石感叹到:林彪一个人打败了整个黄埔军校的师生!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其实四平保卫战的失败,不能把责任推到林彪身上。他其实一开始就是支持撤退的,可惜当时上面不同意。


由于东北沦陷的比较早,当二战的战火蔓延到全中国的时候,东北反而保护了下来。所以等到二战胜利的时候,东北却成为当时国内重要的战略地区,一时间引起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争夺。

尤其是当时正值重庆谈判时期,只要是谁能争下东北,在谈判桌上就会增加一分底气。当时的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总之,竭尽全力霸占全东北,万一不成,亦造成对抗力量,以利将来谈判。”高岗还说:“‘勾子(屁股)靠着苏联,只要把脸面前海上陆上几个口子一堵,东北就是我们的了!”

当时我军的最高将领是林彪,国民党军最高将领是杜聿明,后来还派出了白崇禧督战。国民党军不仅拥有优良的武器装备,更是派出了诸如郑洞国、陈明仁、廖耀湘、孙立人等大将。这次战争的失败,也成为了林彪生涯当中的瑕疵。


在1946年的3月13日,我军从苏联手中接过沈阳防务,之后占领抚顺、铁岭和辽宁。等到了3月下旬的时候,国民党军东北行辕主任熊式辉和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以全美式装备的行头,在苏联撤退的时候,公然破坏国共双方与马歇尔所签订的东北停战协议。

国民党用了5个军11个师的兵力,从沈阳地区沿中长路和安沈路向南满和北满发动进攻,希望在东北停战协议之前,控制住中长路两侧并进一步夺取辽东半岛。当时也是恰值重庆谈判的重要时期,如果想实现全国和平民主,我们必须控制住北满以及长春,哈尔滨等地,才有谈判的底气。

上层决定东北民主联军要集中优势兵力,坚决扼守四平地区,给予国民党军有力的打击。南满的主力应该把国军牵制在本溪地区,以减轻四平地区的压力。收到如此指示之后,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彭真作出如下部署。


林彪决定将一部分兵力布置在南满本溪,用来解放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将主力部队放在四平地区,以阻挡国民党的猛烈攻势。四平街位于东北中原地区,系中长、四(平)洮(南)、四(平)梅(河口)铁路的交叉点,是东北重要的战略地区。

虽然林彪的这一系列部署,都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国民党军刚刚从抗战中恢复过来,不仅是承接了美式装备,而且人员编制也都是满员。很快铁岭、昌图、法库等地相继沦陷,国民党军很快进攻到四平东部、南部地区,对四平街形成了包围的趋势。

双方又围绕四平地区,展开了将近一个多月的攻坚防御战。四平保卫战战败的转折点在于塔子山失守,塔子山阵地为四平街防御阵地左翼最后1个制高点,关系到东南阵地的安危。在他失守的4月18日当晚,我军的败势几乎已定。国民党军想迂回到四平东北,守住我军的退路。


这个时候如果再不撤军,很有可能就会被国民党包了汤圆。于是我军决定立刻退守,等到6月初的时候,主力部队已经到达了松花江北岸。其余部队也慢慢的转移到了东满、西满等地区,四平街区也是彻底的沦陷。

尤其要指出的是白崇禧在担任督军的时候,曾经建议一鼓作气将我军消灭。尤其是在东北联军出现大规模逃兵(新兵居多)的时候,还放弃了工事甚好的长春。倘若白崇禧继续追击下去,林彪很有可能就此折戟。然而蒋介石在当年的6月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挽救了林彪的性命。

对于这件事情,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曾经在1999年写文批评蒋介石的举措。认为因为 他不听自己父亲的建议,穷寇不追造成养虎为患,最后致使东北失守大陆沦陷。其实当时蒋介石就给出了解释,国军的打算是收编伪军、扩充军官总队、恢复军工生产,最后用军事方法扫平北满。


说到底还是担心东北兵力不足,害怕急于过江不仅没有达到追击敌人的目的,最后反而导致南满地区不保。后人不仅对于蒋介石放弃追捕有争议,而且对于毛的冒险守四平的建议也是不理解。其实冒险守四平一是声援重庆谈判,二是也考虑到了敌我兵力问题。

对于这场战役,国共双方后来如此总结。

(我军)四平保卫战是一次以全国战略出发,配合谈判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城市防御战。此次作战推迟了敌人的北进计划,对巩固北满地区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还指出:四平防御战为一时特殊条件所致,不能成为我一般的作战方针。

(国民党)虽然获得四平保卫战的胜利,但是要比原计划延迟了两个月时间。不仅未能将敌人主力全歼战场,甚至还使得他们从容脱离。造成以后东北剿共后患无穷,要引以为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