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报道——刘刚访谈录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报道——刘刚访谈录

今年43岁的刘刚,是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莱芜梆子剧团)的副主任、副团长,二级演员。13岁进入泰安艺术学校,开始接受5年的戏曲表演学习,1993年毕业后进入莱芜梆子剧团,成为了一名演员,他见证了梆子剧团从低谷发展到辉煌的一段改革历程。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专题报道——刘刚访谈录

图为刘刚饰演先进典型陈明利

改革亲历:

梆子剧团辉煌的历史值得尊敬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梆子剧团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期,那段辉煌历史永远值得我们尊敬。我听团里的老人们讲,1978年改革开放后,剧团迎来了一次辉煌时期是1979年山东电视台讲《赵连岱借闺女》拍成电视片,推荐给中央电视台,之后推出的《红柳绿柳》,因为内容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老百姓的思想解放,与当时时代背景相结合,剧目大获成功,1982年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进行汇报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刘刚介绍说。

之后莱芜梆子剧团又推出反映农村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变化的剧目《推媳妇》,还参加了当时独一剧种唯一剧团的天下第一团展演,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初,莱芜梆子剧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直到90年代初期开始,剧团开始进入了低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那时候流行歌曲、舞蹈、电视剧等新兴文化项目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丰富,一下吸引了人们的关注,传统梆子戏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剧团开始慢慢走向低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参加了工作,来到了梆子剧团。”刘刚回忆说。

对戏曲文化的热爱,最终选择加入剧团

因为学习戏曲都是从小开始,刘刚13岁便进入了当时的泰安艺术学校学习,经过5年的戏曲基础学习后毕业。“当时毕业的时候,我们20多个人只回来了6个,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去其他更好的单位上班,那时候我也曾经犹豫过,但是后来还是选择了剧团。”刘刚回忆说。

“当时我的几个同学在莱芜轻机上班,那时候可是响当当的好单位,不光工资高,福利还好,能去轻机上班那就是保障,一家人都很有面子。正好当时轻机要招一批学艺术的人才,同学就劝我去那里上班,别去梆子剧团了,当时我也犹豫过。回家后跟家人商量,在剧团工作了一辈子的父亲把我训斥了一顿,告诉我说,虽然现在梆子剧团不行了,但只是暂时的,传统文化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被丢弃,只要有口饭吃,饿不死,就要坚守住。毕竟学习了这么多年,对梆子剧的文化还是非常热爱,所以,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梆子剧团。”

刚参加工作的刘刚与梆子剧团一样,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时期。“那时候的工资才100多块钱,这还不是最要紧的,上班后,我发现剧团基本没有演出了,大家也就不排练了,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的心也不在业务上了,都想着出去搞第三产业挣钱。那时候同事们干什么的都有,卖水饺的,炸油条卖早点的,开饭店的,卖菜的,还有扎花圈的、开出租的,每个人都不上班了,偶尔有演出也很难组织起人来,就算演出质量也不能保证,社会上都觉得莱芜梆子剧团不行了,解散了。”

政策红包:

2000年,莱芜梆子剧团根据组织安排,开始进行机构改革,实行负责人竞争上岗制,激励改革创新。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07年,首先在莱芜梆子剧团进行事业体制下的内部改革,在解决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础上,对莱芜梆子剧团面向基层演出、对外文化交流、新剧目创作、培养艺术新人等方面进行考核,市财政设立100万元专项资金,根据考核予以奖励,实现由养人到养事业的转变。

人生转折: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刚也跟着同学在一家广告公司给人家帮忙,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00年,也是在这一年,剧团迎来了重要转机,刘刚的人生也迎来的一次转折。和其他同事一样,刘刚接到通知,要求回团里开会。“当时回到单位才知道,根据上级的要求,剧团要进行改革,单位一把手要进行竞争上岗,那时候李长生团长还有其他两名候选人参加了竞岗,最终,李团长以绝对优势成为了我们的新团长。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剧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据刘刚回忆说,由于李长生团长在外面经过商,有着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同时,13岁就进团,跟随剧团成长起来也让李团长对梆子剧团有着深厚的感情,有了这些基础,上任后的李长生团长,带领大家走上了复兴之路。那时候李团长就给我们承诺,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变样,而他也确实实现了他的承诺。李团长上任伊始,首先开始抓管理,要求单位上每个人都回到剧团上班,按时考勤。”

刚开始,剧团的办公环境很差,几十号人挤在老人民剧院2楼的四间办公室里,办公室连个扫把都没有,桌子是三条腿的,还需要砖头垫起来,唯一一部电话机也早已欠费停机。“为了把剧团的运转启动起来,李团长向人民剧院借了500块钱,购置了一些简单的办公用品,这样办公室也像个样子了,我们回来后也觉得踏实。”刘刚说。紧接着,安排大家进行排练,把过去几年放下的再重新拾起来。“上班后的第二个月,我们每人的工资涨了100元,这也是李团长给大家的承诺,这100元看似不多,可给大家心里带来的触动很大,一下让大家找到了归属感,心又凝聚了起来。”

为了重新树立莱芜梆子剧团的影响力,锻炼成员的业务能力,剧团开始主动去联系业务,开业、结婚、搞庆典等,只要是市场需要就去,慢慢演出的场次多由二、三十场,一下增加到三百多场,剧团有了额外收入,更重要的是社会上对梆子剧团重新认可了,演员们的业务水平也在演出中提高了。

“在2007年,政府对梆子剧团的支持力度加大了,给我们专项资金的支持,这样,我们就有足够的资金发展,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面向基层演出、对外文化交流、新剧目和精品剧目的创作以及培养艺术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才正式全面展开。”刘刚说。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让莱芜梆子剧团有了足够的实力向前迈进,再次迎来新的辉煌时期。

幸福梦想:对于刘刚来说,现在的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他的同事们正经历着莱芜梆子剧团一个新的辉煌时期。近几年剧团推出了《儿行千里》、《长勺之战》、《嘶马河》、《沃土仁心》等一部部社会反响强烈的精品剧目,先后在全省17地市巡演,同时也登上了北京的大舞台。“我们剧团每一个人都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的传统戏曲文化受到了社会的重视,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我希望以后用我们的付出和努力,传承好我们的梆子剧,让戏曲发挥她独有的优势,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这也是在保护我们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