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同刚:“翅片换热管”自主研制成功 打破国外垄断

祁同刚,1970年生,东胡集镇时码居委会人,浙江润祁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央党校民企参与国家重大创新路径策略研究组专家,荣登2016年5月《世纪人物》封面,获得浙江大学MBA、桐庐县十佳科技人才荣誉,享有杭州、桐庐特殊人才津贴,是我国最早一批换热元件的开拓者,从事高端换热元件及设备的研制工作20多年,带领团队完成了《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需攻克的三项重大能源装备发展任务、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C3C4项目核岛内动力电机冷却器、国内首台套大型精对苯二甲酸空冷器、出口到巴西的全球最大电机空空冷却器、西气东输项目大型空压机电机用高效冷却器、我国大飞机风洞试验室主动力恒温系统等重大换热系统研发项目,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

祁同刚是我国最早一批研发换热元件的科研人员,二十多年间,一直专注换热元件设备的开发,在他的领导下,浙江润祁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内生产换热元件最专业的企业。

任何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段坎坷的经历,祁同刚也不例外。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给全球核电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我国受其影响暂停全部核电项目,这对核电公司来说是一次打击。然而祁同刚说:“清洁能源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一大趋势,而核电是最有效的手段。当时暂停只是出于安全考虑。在这个行业20多年,我很清楚我国的核电非常安全,排除人为因素后,其发生事故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回忆当年种种研究艰辛,祁同刚不胜唏嘘。当时核电MSR换热管是我国核电装备技术最后一块没被啃下的“硬骨头”,祁同刚得知此项技术尚未被攻破时,他立志要拿下这一“高地”,为此他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

那时他的研发团队只拿到了国外的一段样品,“只有样品,剩下的全部都是我们自己推理出来的,应该用什么样的设备、工艺,模具怎么样成型等,还要把设备做出来,一个个难题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夜才得以攻克。我们制造产品的设备都经过了很多次的改良,如今部分设备已经升级到第六代了,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才知道。”

但这还不是最难的。谈起三年多来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银行撤资、股东退股。他说,搞研发最需要的就是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可是当时股东和银行都不理解,认为现在传统产品做得不错,应该扩大产业规模、增加产值,而不是去冒险开发一项完全陌生的技术。但是他了解自己的产品,技术壁垒不高,模仿性太强,若是继续投入资金扩大规模,最后只能造成产能过剩,走下坡路。“那段时间就像刀压在脖子上一样。”谈起当初来至今祁同刚仍感慨颇多。

核电核心部件——核电MSR换热管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关键核级材料及核电核心部件的自主化攻关任务,该核心部件长期被国外垄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浙江润祁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独家历时五年、投入数亿,自主研制成功核电核心部件及核关键材料,取得了该换热元件的发明专利,并起草了行业标准,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全球仅有的三家具备该产品研发与制造能力的公司,挺起了我国核电制造业的民族脊梁。2016年5月、10月,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分别对浙江润祁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核电核心部件作了自主化批示。为落实批示精神,2016年10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核电MSR换热管自主化工作协调会,明确将田湾核电5#、6#机组作为自主化应用示范工程。

2017年8月,在业主单位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的全程监造下,润祁公司完成了田湾核电项目6#机组MSR换热管预制批生产任务,并通过了各权威机构的验收评定。

2017年9月,受国家能源局委托,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共同组织的核电核心部件工程应用专家评定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专家评定会由我国“两堆”总设计师叶奇蓁院士(秦山核电站一期、二期工程总设计师)领衔。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评定,并认为润祁公司TP439翅片换热管研制是成功的,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此项技术的研发成功,我国已成为继法美之后全球第三个掌握此项关键技术的国家。“这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垄断,还将对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祁同刚说自己当时研究这项技术,也就是想打破国外的垄断,让中国的核电事业不再受国外的影响,更要展示中国的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