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力能扛鼎」的背後!

今天我們引出的這位也是清代書壇頂級的人物,他和我們之前介紹的完白山人鄧石如略有相近之處,但實不指書風啊!那個時代具有醒目的一種風氣,他們有一種共同的導向性;自王鐸始,探索除趙孟頫、董其昌奴役無風骨統治下之外的路子,明末虛榮假象,粉飾太平,自然有些文人看不過眼,但不敢吭聲,以詩文藝術抒發憤懣之情,書家嘗試在書法上變法革舊,在這裡我自然要提到王鐸的一部著作《文丹》,它不是關於書法理論的,他用自身的一些見解,所謂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我們倒可以窺探出他的書法藝術的創作思想以及美學觀點,介紹大家一覽。我們下面分析他個性解放下的獨樹一幟的行書特點:

(一)縱橫變化,險峻奇詭

王鐸的行書,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迴旋盤繞,氣勢宏大,這是給人視覺體驗的第一感,在文丹中有這樣一文字,“怪”、“狠”、“膽”、“氣”、“力”、“放手”、“撒手”等此類詞語讚譽有;由於取法羲、獻,後又攻顏真卿《爭座位帖》、《祭侄文稿》,又學米芾、李北海之勢,所學碑帖眾多,四十年前極力造作,四十年後無意合拍,自成一家,達到了隨心所欲,自出胸臆而又不逾法度。

王鐸“力能扛鼎”的背後!

王鐸“力能扛鼎”的背後!

王鐸草書《詩卷》局部

(二)遒勁沉著,能縱能斂

有人云:“覺斯為袁石墨寫大楷一卷,法兼篆隸,筆筆可喜。”可見王鐸在獨鍾行書的同時,自然篆隸也下過不少功夫,才有今日行書的蒼老勁健,在法度之中求新意,在錯綜之中求意趣,於變而求和,字形的偏側、傾斜、過高、過低過扁,更要不存在浮誇之奇,將這些繁雜的關係規整起來,豈是易事?就像他在《文丹》中提及的:“神龍能大能小,如天入海,入木入石,而云雷隨之,文只第一義,莫可名言。其猶龍哉。”一語頗妙!

王鐸“力能扛鼎”的背後!

(三)節奏豐富,一氣呵成

首先他的用筆上十分豐富,王鐸入筆多以藏鋒為主,藏住找到發力點再行走,這樣的效果沉穩內斂,點畫、結體、章法當中的長短、輕重、緩急,氣息暢通。三筆兩筆,停停斷斷,虛實輝映,快慢有致,而且墨色當中的枯淡乾溼起伏對比強烈,這些都是他超人的技巧和膽識的體現。

王鐸“力能扛鼎”的背後!

王鐸《書杜甫詩卷》

這幅作品中,枯潤的節奏感非常強烈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率先開始用就枯筆,刷二行,王鐸書法藝術的表現與文意結合的甚為緊密,我們也從這兩行字當中感受到了杜甫的淒涼與沉重,我們再看“昔聞”二字結合在一起,然後“洞庭水”三字一個節奏,且飛動疾速,一氣呵成,就像音樂裡的音符一樣,我們通過王鐸的筆觸盡情領略他的演奏,後面兩行“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則一下子跳躍過來,好像是主角登場,前面是蓄意鋪墊,“吳楚”二字相連,“南坼”幾乎成一字,濃墨給我的視覺感受是,沉重與苦澀的,這種情感的激發,最後兩行“戎馬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還是用以重墨,向枯過渡,表達了些許淒涼。

關注【美術影音app】,獲取書畫圈裡更多新鮮資訊;加入【藝術圈子】,與更多藝術愛好者實時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