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女孩行爲「退化」成嬰兒?網友卻感同身受,醫生說……

為了與妹妹“爭寵”,9歲女孩表現得越來越像個嬰兒。醫生說,這叫“同胞競爭障礙”,是一種心理障礙……

9歲女孩“爭寵”,“退化”成嬰兒?

從種種跡象看來,9歲的小杰都在“越長越小”。她堅決回絕去本人的小屋睡覺,固然在此之前她曾經與父母分床睡了兩年。她不想去上學,但更懼怕本人一個人待在房間。有時她像個受了驚嚇的小貓,時辰想往媽媽懷裡躲;有時她更像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不停地請求媽媽“抱抱”“親親”,極度盼望那種在襁褓之中的平安感。

眼看小杰這樣的情況曾經持續了1個月,剛生完妹妹只要3個月的媽媽急得不行,正決計和爸爸一同好好教育一下“心情鬧得真實太過火的大女兒”,沒想到,小杰的一句話,嚇得父母脊背發涼。她指著屋裡一個空白的牆角說,“媽媽,我看見一個穿白衣服的女孩站在那兒,她在衝我笑。”

第一次見到小杰,天津市安定醫院青少年心文科主任孫凌就留意到,這孩子有明顯的“退行行為”,“像是一種退化,各種行為才能都倒退回小的時分,比方她不斷偎在媽媽懷裡不肯分開。”

依照小杰的描繪,醫生疑心她曾經呈現了幻視、幻聽行為,請求住院察看。聽說家裡有個剛出生3個月的妹妹,孫凌提示家長,孩子應該是由於二寶的出生而呈現
“同胞競爭障礙”的病症。

這是國際疾病分類(ICD)診斷規範提出的一種心理障礙,特發於童年的心情障礙中。簡單說,就是隨著弟弟或妹妹的出生,兒童呈現某種水平的心情紊亂,表現為對弟弟或妹妹的競爭或嫉妒。

“以前這種狀況十分稀有,近幾年,二孩家庭越來越多,每個月都能見到幾例,問題孩子表現出來的異常行為也各不相同。”


聽了醫生的倡議,媽媽把小杰帶回家,悉心溝通後,孩子吐出真言,“那些話都是我編的,就是不想你看妹妹,由於你是我一個人的。”

有網友對這種行為表示瞭解:

9歲女孩行為“退化”成嬰兒?網友卻感同身受,醫生說……


9歲女孩行為“退化”成嬰兒?網友卻感同身受,醫生說……


“同胞競爭障礙”可能帶來嚴重結果

以小杰為例,假如家長不及時關注其心情變化,一味責罵或置之不理,會招致孩子的心情問題愈演愈烈,最終更難以控制。一朝一夕,可能會分不出哪些是本人想象出來的情形,哪些是真實存在的,“的確有不少孩子曾經呈現了不同形態的幻視和幻聽。”

還有的孩子對弟弟妹妹表現出激烈的敵意,以至明顯的攻擊性,呈現摧殘他人或自殘的行為。

此前,有媒體報道,青島一所小學四年級班主任稱,班裡有七八個孩子搞了個“反弟弟妹妹聯盟”,集體抵抗父母生二孩。還有一位4歲男孩給弟弟起名“多多”——多餘的多。

“媽,我今兒就把話撂這兒了,你要是敢生二孩,我就敢死!”不久前,一位小男孩哭著以死要挾媽媽不生二孩的視頻在朋友圈走紅。而湖南邵陽一位15歲女孩痛快直言不諱地通知父母:“你們敢生二孩,我就馬上給你們添外孫。”

有人以為這是孩子在不動聲色地表達不滿心情,不用太當真。但孫凌以為,父母應及時關注孩子的心情問題,假如童年時期這種負面心情持續時間很長且無法及時調整,很可能會招致極端行為,“不只影響其今後的心情管理、人際交往等問題,以至可能會對整個社會產生較大影響。”

有網友現身說法:

9歲女孩行為“退化”成嬰兒?網友卻感同身受,醫生說……


9歲女孩行為“退化”成嬰兒?網友卻感同身受,醫生說……


也有網友曬幸福:

9歲女孩行為“退化”成嬰兒?網友卻感同身受,醫生說……


9歲女孩行為“退化”成嬰兒?網友卻感同身受,醫生說……


醫生:問題出在家長身上

孫凌以為,從家庭中人際關係的框架來看,孩子很容易把“多了弟弟妹妹”與“父母不再愛我”的想法畫上等號,從而產生嫉妒的心情。她以為,孩子呈現這種心情動搖也是正常現象。問題的關鍵,在於家長的行為和引導方式。

在孫凌看來,呈現較嚴重“同胞競爭障礙”的孩子,當然有其本身性格特質的問題,但更重要的緣由,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有的家長從前對孩子過度溺愛、過度照顧,構成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或者光把孩子交給老人帶,使得孩子對父愛母愛存在不肯定性和不平安感。”


很多網友表示認同:

9歲女孩行為“退化”成嬰兒?網友卻感同身受,醫生說……


9歲女孩行為“退化”成嬰兒?網友卻感同身受,醫生說……


也有網友指出,除了父母,一些親戚的“搬弄是非”也是影響兄弟姐妹關係的直接要素:

9歲女孩行為“退化”成嬰兒?網友卻感同身受,醫生說……


9歲女孩行為“退化”成嬰兒?網友卻感同身受,醫生說……


孫凌倡議,父母應該真正把孩子當成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員,打算要二孩後,應從懷孕到弟弟妹妹的降生都讓大寶參與其中,讓其領會到分享的快樂,感遭到本身的價值。

二孩越來越多

對過去幾十年家庭教育理念提出應戰

往常的孩子曾經是“獨二代”,一個孩子從出生起,就習氣了獨佔父母和祖父母等多個大人的關愛。當二孩越來越多,這不只是對昔日的“獨苗”的應戰,也對過去幾十年家庭教育理念提出了新應戰。

“從家庭教養方式而言,父母應該從小培育孩子與別人分享、關懷父母、為別人著想的才能。”孫凌說,前來就診的孩子大多是由於心情問題招致無法正常上學,父母才想到來就診求醫,“可見家長還是更關注學習狀況、學習成果,而無視了健全人格的培育。”

天津師範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趙利民則從文化角度剖析說,如今年輕一代是“生善於e時期的一代,由於交流方式的改動,總的來看這個群體的確更關注個體的問題,交往和互助的才能有所削弱。”

而“孝悌”觀念代表著任何人際關係都不可替代的親情關係,這也是千百年來深化中國人骨髓血脈的文化基因。趙利民希望,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多方攜手努力,“從孩子抓起,從讓孩子誦讀和學習國學經典開端,重拾‘悌文化’,讓傳統文化在新時期煥發新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