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雞湯:劉強東的演講與人們所熱愛的「成功學」

近期,劉強東在美國被捕的新聞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在中國網民的一片議論中,劉強東穿著橙紅色囚衣的照片傳得滿網都是,但是截止至今,事情依舊沒有定論。

不過,作為京東的創始人,劉強東實際一直處於輿論的中心點,就在今年高考結束以後,主流媒體紛紛轉載的京東boss劉強東在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的演講片段。“如果真心想成功,不用恐懼、不用迷茫,你只需要每天能夠保持一直向前、一直向上、永不停止。”

從白手起家的窮小子到身家622.3億的富豪,劉先生不是一個特例,但無疑是一個典型。開餐館慘遭失敗,隨即投身管理學自學成才;不甘心IT連鎖店的庸庸碌碌,因而轉型物流電商一鳴驚人。劉先生無論是頭頸的領帶,身上的西裝,還是腳下的皮鞋,均為“成功學”的素材庫添磚加瓦。


反雞湯:劉強東的演講與人們所熱愛的“成功學”



於是乎,在朋友圈中,各種劉氏雞湯文佳作也應運而生,標題如下:《成功學之父馬雲,農民的兒子劉強東》,《震撼!劉強東的演講裡透露的秘密》,《劉強東:所有的失敗,最終都是人不行!》,《滿足這7種特質,你就能成為大佬(附劉強東演講實錄)》。

懷著好奇心,將之一一打開的時候,突然感慨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這些雞湯文中不僅運用“以偏概全”、“管中窺豹”等等巧妙的寫作手法,成功學的邏輯亦是層次清晰,條理分明,論據詳實,讓人不由肅然起敬。

藉此良機,也侃一侃“成功學”與成功人士,“成功學”與我們,以及“成功學”與雞湯文間的相互聯繫。

“成功學”與成功人士

固然,無人不曉的是看了“成功學”(雞湯文)著作並不能讓人成為成功人士。卻少有人不認可,“成功學”背後邏輯的正確性。而雞湯之所以熱銷,恰恰在於其隱含了“看似正確”的人生價值:即只要人的自我努力就可以達成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若是沒有成功,是因為你的努力不到位,而非其他問題。

在這層邏輯之下,“農民的兒子劉強東”這種表述就會形成。它旨在提醒你:喂喂,醒一醒,看看人家劉強東一沒身份、二沒背景,人家都成功了,你有什麼理由不成功?進而斷言,你不成功肯定是你不努力。

然而,這層邏輯迴歸到宏觀視角上,著實是一個偽邏輯。我們還是從劉強東的一場著名飯局——東興局談起。

所謂東興局,指的是美團王興與京東的劉強東發起的烏鎮互聯網晚宴,在座的基本是真正的中國企業家的大佬中的大佬,沒有億萬資本基本視若糞土。他們平時指點江山,揮斥方遒,人人敬畏。此刻雖然坐在餐桌旁,依舊個個氣度非凡。

只不過,仔細考察他們的身份,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

京東集團劉強東是高考狀元,畢業於人民大學;小米雷軍畢業於武漢大學;騰訊馬化騰畢業於深圳大學;今日頭條張一鳴畢業於南開大學;美團王興與王慧文、快手宿華畢業於清華大學;摩拜單車王曉峰畢業於廈門大學;聯想集團楊元慶畢業於上海交大……

名校畢業,似乎是這些大佬身上撕不去的標籤。根據《國際金融報》2016年調查發現,中國A股500名上市公司的高管中84%擁有高學歷,58%畢業於985學校。更有研究數據表明,在中國的IT互聯網界,基本上就是名校生的天下。非名校生幾乎缺乏一席之地。

為什麼名校生佔據了主要社會上升空間?為什麼人大的劉強東可以成為億萬富豪,但是同樣努力的,在師範專科學院畢業的“李強東”“王強東”成不了億萬富豪呢?

反雞湯:劉強東的演講與人們所熱愛的“成功學”


如果普通學校畢業的學生,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走到社會的頂端。那麼“努力就能成功”,“人人皆可成功”這兩條“成功學”的核心定理。對於真正的普羅大眾來說,不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嗎?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新鮮。早在1979年,美國社會學者柯林斯就指出,如今社會里,對於那些希望在社會階梯上佔據更好位置的年輕人而言,進入優秀大學是他們所能做出的唯一選擇。

這是因為,教育程度是管理人員與體力勞動者的重要區隔手段,人們或許沒法在大學裡學到任何實際技能,但大學作為一個積累文化資本的重要場所,仍然賦予了大學生們從事白領工作所需的文化資源。用大白話說,就是讓你走進了潛在成功人士的圈子。

圈子裡的人,與圈子外的人,所在的並非是一個世界。學者們指出從資源、技術、人脈、信息接觸、認知等十多個主要維度上,重點大學與其它學校的學生的差距是天壤之別。此外,環境的差異造就看問題的角度的差異,產生“認知鴻溝”與“階層認同”,基本上阻礙了大學以後再攀升階級的可能性。

由此推斷,成功學所鼓吹的“自我努力”與“世俗成功”間的直接聯繫是不存在的。因為進入大學以後的努力,並不能帶給你走進圈子,獲得文化資本積累的機會。而失去了文化資本,階層上升的推動力也就不復存在。


反雞湯:劉強東的演講與人們所熱愛的“成功學”



“成功學”與普羅大眾

從這個意義上看,“成功學”是一種被普遍建構出的謊言邏輯。而這個謊言邏輯,還有後半段意義。其元邏輯敘事為:只要人的自我努力就可以達成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引申邏輯敘事為:即使上大學以後的努力沒有效果,你還可以在上大學之前努力考上好學校。然而,這其實還是一個偽邏輯。

我們以號稱最寬鬆的上海的高考為例。2015年,參加上海高考的總人數約有5.2萬人,本科錄取為2.78萬人,實際本科率54%,其中包括大專和高職。然而,這計算並不充分。

事實上,2015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是1996年到1997年出生的孩子。這兩年,上海平均出生人數是7.4萬人,到了2015年,上海擁有8.5萬左右的18歲青年。按照人口計算,上海18歲青年本(專)科率實際上只有32%。

2017年,上海本地4所985院校一共招生2201人,佔5.1萬總考生數的4.3%,如果把外地985院校全加進去,總招生數為4.8%左右。因此普羅大眾所爭奪的,其實就是這4.8%的成功幾率。“成功學”的邏輯無法解釋的是,僅憑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如何打破4.8%的現實概率。

如果沒有優秀的師資、缺乏家庭的資源,平凡的學生如何突出重圍,實現所謂的階層提升。再退一步,即使突圍而出,在這4.8%的“圈內人”之中,又有多少人在失業、創業失敗、階層滑落的黑暗中徘徊。

在殘酷的現實中,能夠達到“成功學”(雞湯)意義上的成功是非常態的。全國總計也不過就是幾張飯桌(丁磊宴、東興局等),這些飯桌旁僅坐著十幾個眾所周知的面孔。

而凡是達不到成功學要求的,則被不斷鄙視與嘲諷,諸如“你的人生是暗淡的”,“你是懶惰的”,“你缺乏7種特質”,“你的面目可憎”等等。

成功學用大佬的形象成功地製造出一批模型,將模型放入大眾媒介的傳聲筒中一次又一次地廣為人知。他們被烙上無數“成功學”的標籤,諸如“奮鬥”、“睿智”、“品格高尚”、“屢敗屢戰”。

他們被無數的“雞湯文”、成功學教科書一次次地反覆書寫、重塑,直至素材潰爛。而普羅大眾,在成功學的表述中則是愚昧的、落後的、需要被淘汰的。

或許有人問,既然成功學如此不堪,那麼其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符號學者羅蘭·巴特認為:“神話肩負的任務就是讓歷史意圖披上自然的合理外衣,並讓偶然事件以永恆的面目出現。”“成功學”無疑就是現代社會的“神話”。

“偶然的成功”必須以“必然的面貌”出現,我們必須知曉自己的努力不如他們,必須瞭解他們的成功是源自自身的“超人性”(天賦與努力),社會才能維繫正常的秩序。這不僅在中國如此,美國的“美國夢”也是同樣的“神話”。這種“神話”本身服務於既得利益者,這在每一種社會形態下都呈現相似的表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