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海洋观测数据领域,这位海大教授成功当选“国家杰青”!

深耕海洋观测数据领域,这位海大教授成功当选“国家杰青”!

日前,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

项目申请人名单通告发布,

2018年国家杰青名单出炉。

和往年一样,

今年建议资助的国家杰青共有200人,

来自112家单位的科学家入选。

其中,青岛有一位人才入选: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陈显尧

小创先带大家认识一下这位教授。

深耕海洋观测数据领域,这位海大教授成功当选“国家杰青”!

静心倾听海洋的声音

在人类认识海洋的漫漫征途中,涵盖海水深度、温度、盐度、流速等关键元素的各类观测数据无疑是最重要的载体。

有人将这些观测数据喻为认识海洋的“钥匙”“敲门砖”,而在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显尧教授看来,这些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观测数据就是“海洋的声音”“大海的语言”。

他的任务就是静心倾听海洋的声音,了解这些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认识海洋,理解海洋。

这项工作他已干了近20年。

深耕海洋观测数据领域,这位海大教授成功当选“国家杰青”!

陈显尧教授在北极进行科学考察

从西北内陆到黄海之滨

陈显尧祖籍在甘肃岷县,1973年出生于洛阳。因父亲心中始终怀有一颗建设家乡的赤子之心,1984年,他跟随父亲回到甘肃,一待就是15年。

1990年秋,他被兰州大学数学系录取。兰州大学数学系从当年招收的96名新生中选拔了28名优秀学生组成了“数学基础理论强化班”(教学实验班),对他们进行数学基础理论强化教育。陈显尧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分子。

日积月累,陈显尧奠定了坚实的数理基础,养成了缜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本科毕业时,成绩优异的他获得了硕博连读资格。

1999年,陈显尧博士毕业,在山东校友的建议来到青岛就业。

走出火车站的那一刻,他被温润的气候吸引了:坐在316路双层巴士上,沿着太平路、东海路一路向东,蒙蒙细雨、如烟似雾,那种场景他至今记忆犹新:“在这之前我见过沙漠,去过草原,走过戈壁,虽在电视上见过大海,但真正面对大海的时候,我却无法用语言去描述它带给我的震撼。”

因为这片海,爱上这座城,他决定留下来,最终成为了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事业的一员。

乘数学之舟,驶入蔚蓝之门

来青岛之前,陈显尧从未见过大海,对于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涉海学科只是有一点浅显的认识,而对于物理海洋学却是一无所知。

博士期间,陈显尧学的是固体力学,这与物理海洋学研究所涉及的大尺度流体力学差别很大。

在不断地接触海洋,研究海洋的过程中,他发现海洋的神奇和魅力全都体现在科研人员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那些观测数据中。

受世界著名海洋学家、数据分析专家黄锷(Norden E. Huang)院士发明的经验模分解方法所提出的对待数据的观点启发,以及博士期间从事的科研方法训练,他渐渐摸着了从数据出发研究海洋的门道。

陈显尧在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了15年。期间他实现了研究方向的转换,并且逐渐构建起了自己的海洋学知识体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

2014年初,中国海洋大学极地科学研究快速发展,急需有能力、有抱负、志同道合的合作者加盟,时任极地海洋过程与全球海洋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赵进平教授邀请他到校工作。

陈显尧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转折,从科研院所的研究员转变为一名大学教师。

问道于碧海,静观风云变

进入中国海洋大学后,陈显尧开始集中开展海洋与气候变化的研究。

关于全球变暖,在2008年前后,陈显尧通过对大量海洋观测数据的分析发现,过去一百多年间在全球表面温度持续变暖的整体趋势上,叠加着一个具有平均周期约为65-70年的多年代际振荡,这与大西洋海面温度的多年代际变化基本一致,这一冷暖交替过程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当时这一想法与普遍认为的全球变暖的主流观点有些不同,他参与的关于这一多年代际变异的一篇研究论文也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和重视。

陈显尧始终认为“观测数据是自然界的语言”,并坚信数据不会说谎。

他从海洋出发,重点关注了海洋如何记忆气候长期变化的历史,如何调制气候长期变化的过程。在他和美国华盛顿大学Ka-Kit Tung教授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结论认为:过去十几年间,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加强,向中深层海洋的热输送增强,减缓了全球表面温度上升的速度,从海洋热输送的角度解释了全球气候变暖“减缓”的原因。

2014年8月22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以“行星中的热量分配导致全球变暖的减缓与加速”为题刊发了这一研究成果,并在世界海洋学界引发广泛关注和反响。

鉴于该成果成功解释了过去十几年间,在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加速的背景下,全球表面温度增速放缓的原因和可能的动力学机制,并进一步凸显了大洋热盐环流在气候变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成功入选2014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这在中国海洋大学历史上尚属首次。

在此基础上,2017年6月,陈显尧又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了题为“1993-2014年间全球海平面加速上升”的文章,不仅更为准确地展示了海水受热膨胀、陆地冰川冰盖受热融化对全球海平面的贡献,也为人类科学制定沿海地区应对海平面上升的对策和方案提供了参考。

竞争激烈的国家杰青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1994年,正式命名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4年首批入选49人,每人资助额度为60万元。

经过24年的发展,一大批国家杰青获得者当选为两院院士,同时国家杰青已经成为我国风向标式的高端科技人才资助项目,几乎成为每一个中青年学者的奋斗目标,也是每一个科研院校所必争的人才项目。国家杰青一年的名额仅为200,每年的资助率一般都在10%以内,因此竞争非常激烈。

小创在收集资料时发现了一个数据:

在今年的杰青名单中,

山东籍贯的18位,

而工作单位在山东的只有两位。

小创期待,青岛能有

更多人才获得这一殊荣!

深耕海洋观测数据领域,这位海大教授成功当选“国家杰青”!深耕海洋观测数据领域,这位海大教授成功当选“国家杰青”!

(部分内容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官网,

略有删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