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员外是什么官?

图图奇趣人生


在明清的小说还有元曲里面经常会出现员外,比如黄员外,或者李员外,那员外到底是什么呢?员外的全称叫员外郎,我们来看看明清官制里面,这个员外郎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官员呢?

我们知道,六部分别是吏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户部,我们就以吏部为例来说明,吏部的主官叫做吏部尚书,从一品,尚书的副手叫侍郎,有左右侍郎两位,从二品。

吏部下面有四司,各司的主官叫做郎中,正五品,郎中的副手就是员外郎了,从五品。员外就是正员之外的官员,最早出现于魏晋的员外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一般是皇帝的顾问,皇帝外出的时候骑马跟从,所以叫散骑常侍。

后来因为需要加增加了员额,新增加的人就叫做后来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就跟散骑常侍来轮班,一起被叫做通直散骑常侍。员外郎最开始出现于隋文帝时期,当时在尚书省的二十四司各增加了一个员外郎,做为各司郎中的副手。

虽然员外郎叫员外,但其实已是定员。我们知道科举制度之后,读书人要入仕就得经过科举,考取功名,后面也出现了一些没有经过科举考试,而是通过捐官成为员外郎,比如我们所熟知的《雍正王朝》里面的李卫。

他也是没有参加科举考虑,而是捐了一个员外郎,后来就任兵部员外郎,再之后就成为了户部郎中,一直做到了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直隶总督、太子少傅,当然李卫这样的例子也是比较少见的。

更多的情况就是捐了个员外郎,并没有真正的去担任,只是相当于捐了个功名,所以这样的人被叫做王员外之类的,但其实,员外这个词最后变成了富豪人家的代名词了,他也不一定有捐员外郎,只是大家都这样称呼,当然这种称呼现在也没有了。


历史简单说


简单说,古代官大部分是通过科举考试(文考,武考)而来,是很有位的,但民间有的人很有钱,但在官僚体系中没有地,朝廷正而需要钱,所以就搞了一个捐官(公平,公正,公开的买官),但又没有哪么多的位子(也怕捐官的人治理不了社会),所以就出了员外(实职之外的官员),但又怕群众说是买官,所以给贯一“郎”字以表有位,所以也叫员外郎。


壹道人生


员外,通俗的说就是编外的官员。员外官制在北魏末年已露端倪,但其成熟定型及全面活跃.却是在唐代前期(从高宗初年到安史之乱以前)。唐朝建立后,形成了以职事官为主体的严密的官制体系。职事官的基本特征是“职有常守”、“位有常员”。因此,这些职事官又被称为“正员官”、“正员”或“正官”。

除了正官外,唐代还存在这样一些特殊的职事官:他们虽有职事官之名,却不在该官职的编制员额之内。这些“超编”的职事官,就是“编外职事官”或“编外官”,即员外。这些员外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以了解:

一是员外官在形式上的分类。员外官在形式上可分为两类:不附加“同正(员)”字样的员外官和附加“同正(员)”字样的员外官。这两类员外官中,带“同正(员)”者,经济待遇更优厚一些,但在其他方面,二者没有明显区别。

二是员外官的物质待遇。第一,员外官享有俸禄,其物质待遇参照其正员官的标准,但低于其正员官;员外官都没有职分田。第二,员外官中,“员外同正”者优厚于不带“同正”者。第三,员外官物质待遇的来源主要是依靠俸禄。京员外官的俸禄,由国家单独供给。州县员外官的俸禄,在天宝以前,与正员官一同依赖他们所在官署。

三是员外官职的部门分布。员外官职在各部门的分布,虽然广泛,但有限制。主要分布在以下部门和职位:第一,中央各寺、监、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的长官和部分属官职位。第二,诸卫、军、折冲府的长官和部分属官职位。员外官在这些领域中有广泛的分布。第三,东宫和王府的一些职位。第四,州县僚佐职位,如别驾、司马、长史、诸曹参军等。

四是员外官制所接纳的人员。员外官制所接纳的人员,有别于正员官制,他们通常是各种具有特殊身份、不便于为正员官队伍吸收的人。如皇亲、名列要籍的人员、立过军功的边防军官等。

五是员外官在实质上的分类。从员外官制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员外官并不是一个性质单一、政治功能相同的整体,不能简单地视为正员官的对应者和辅助者。在员外官中,存在着性质上径渭分明的四种类型:事务型、奖赏型、安抚型和贬逐型。


与书居


员外,在古代是指正员以外的官员,也叫员外郎。后来因此类官职都可以捐买,所以把一些乡绅富豪也称员外。

史料记载,最早在三国魏末开始设置员外散骑常侍,到了西晋又置员外散骑侍郎。南北朝时期,又有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督等,都在官名上加个“员外”。隋朝时期,在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1人,为各司次官。唐宋元明清时期,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时号“员外”,已在编制之内。到了现代,员外这一称呼逐渐淡出。随之出现“候补委员”这一称呼,其涵义与“员外”相比有一定变化,但大同小异。

但是,明朝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不再与科举相关,而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只要肯花银子,地主和商人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所以员外后来专指一些有钱人。


长安那片月


声明:百科词条的编辑和创建无需任何费用,恶意传播虚假信息、仿冒官方及代理商收费编辑等违规行为将受到严厉打击。详情

员外

员外,本谓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富豪皆称员外。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在唐朝贞观时期之前,吏部考功员外郎是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在唐开元年间后,因当时的皇帝李隆基觉得此官职过低,而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并一直延续下来。在清朝,此官职配置于朝廷或地方之辅助部门,品等为从五品。该官职一般为闲职,明朝以降常有商贾仕绅捐钱获得此官职。至此,员外成为富有地主的另一种称呼。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SmilyZ


准确地说,“员外”并不是什么官职,而是民间对地主和富人的称呼。这种称呼习惯是从宋代开始的,南宋人方回《续古今考》载:“南渡前,开封富人皆称员外。”可知北宋时,人们已习惯将京师的富户称为“员外”。《清明上河图》上便有一个广告招牌,上书“久住王员外家”,那就是一家王姓富户开设的民宿。明清时期,“员外”作为富人的称呼,就更加普遍了。

有一些朋友以为“员外”来源于“员外郎”的官职。其实不对。“员外”其实是源自唐朝的“员外官”(而不是员外郎)。所谓员外官,就是正员定额之外的官员;而员外郞则是各司郎中的副职。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仕进》中对此有考据:“所云员外者,谓在正员之外。大率依权纳贿所为,与今部曹不同,故有财势之徒,皆得假借其称。”由于员外官由于可以通过捐纳而获得,慢慢的便成为了富人的代称。


吴钩的钩沉


员外是员外郎一职的简称,有“正额之外”增设之意。三国时期魏末最早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晋朝初年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南北朝时,新设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到了隋朝,员外成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的次官,地位又提升了。唐、宋、辽、金、元、明、清沿隋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已在编制定员之内,成为显赫之位。从明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闲职,当时地主和商人可以通过捐银两的方式来获取员外一职。后来,“员外”逐渐失去了其本来含义,京剧和明清小说中看到“员外”是专指一些有钱人。


阜阳雪花


官员,知道不,员外是退隐之官不能与商混,商人富豪不能称员外,如今换届总统叫前总统,古代在朝高官退隐之员叫前朝官员都可称员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