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分别能当什么官,考中难度有多大?

一德格天1


一,秀才

秀才不能当官。也不会去当官,因为秀才必须努力去考举人,才能有士的身份。

以下以科举定型的明清时期为例。

蒙生(读过书的人,有地方村、里长做保)通过县级考试为童生。童生参加县府院三级11场考试通过为生员,也就是通常称呼的秀才。每两年大约产生2.5万秀才,而全国读过书的人大约三四百万,可见秀才不容易考。

中了秀才,也就被称呼为读书人(不是读过书),见地方官不跪,口称学生。可被推荐去担任富贵人家的幕僚,师爷,掌柜。在地方上有一些话语权。

而国家政权每年会支持秀才部分钱粮,等于资助你继续求学。但秀才需要每年参加县考,通过者才能参加举人考试。

二,举人

每三年秋季,国家在各省首府举办乡试,秀才和县学、国子监学生可参加,中者就是举人。

举人是士,享有税务全免待遇。所以中举之后很多小农小商会献上财产,请求托庇。

由于秀才基本都会拼命考举人,而每三年只产生大约3000名举人,录取率一般都是低于千分之五,远比进士录取率的百分之一要低,所以明清时期就有金举人、银进士的说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中举非常难。

所以,举人通常考两三次就不会再去参加京城礼部考试,转而发展家族业务。或者給高级官员担任幕僚,为今后出仕积累人脉。

举人已经可以出仕,得到推荐,经各省布政史、按察使审核担任本省从九品以上正式官员比如税目,司库,巡检等职务。如果名气大,背景强,则可能得到县教喻等八品职务。但是举人的晋升很慢。到老运气好也就六品,能够因功晋升五品都是祖坟冒烟。毕竟如左宗棠这样得到军功的举人并不多。

三,贡士

贡士在唐宋时期相当于明清的举人。明清时期的贡士指会试通过者的300人,但随即就会参加殿试。殿试通常不黜贡士,所以贡士99.99%都是进士,这就不单独说了。

四,进士

头年乡试结束,举人第二年二月进京城参加礼部考试,称为会试。会试中者三百参加殿试。前十名之外顺序大体不会发生变化,统称进士。但唐代进士非常严格,每科多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可能三五人甚至一二人,乃至一个不中。宋代推崇文治,每科进士一般百来人,宋仁宗甚至创造过一科点800进士的超级记录。到明清时期,每科进士固定300人。特殊情况下,比如会试中者家中突发丧事,则被允许直接参加下一届的殿试,本科不再补录缺额。

进士授官各时期不同。唐宋时期进士初授官多是八九品。明清时期的进士前三甲称一甲进士及第。状元初授官为从六品翰林院修纂,榜眼探花均为正七品翰林院编修,三年期满另外授予职务。但是从整个明清来看,前三甲官运都不怎么好,最终出将入相者,极少。

第4名至第60名为二甲进士出身,第61名至300名为三甲同进士出身。无论二甲三甲都可参加庶吉士考试,通过者授从七品,入中央各部学习三年,三年后重新分配。事实上,明清宰相尚书基本都是庶吉士出身。所以庶吉士是积累官场人脉、学习行政过程,结识中央政权高级官员的重要通道,也就有非庶吉士不得入阁的说法。

对于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会分配去地方各省下担任从七品官职,通常是各州府司法副手等职务。三年后多可晋升正七品。但过后就有较大区别,三甲同进士晋升缓慢,到老能够在地方上晋升四品知府都很难。二甲进士则会相对好一点。


四川達州


这问题问得挺好,好就好在这几个级别区分得很清楚,很有必要普及一下。

先说秀才。考秀才也就是俗称的“童子试”,这是科举考试中最低的一个级别,但说是最低,其实也是非常难的。

首先,童子试要考三次,一次在本县,由县令主考,即所谓县试,通过者接着考府试,最后由各省学政主考,称院试。必须要三次都通过,才能取得秀才功名。

从学识上说,能考中秀才基本就相当于目前的古典文史哲硕士研究生水平,而且还得书法相当好才有可能(因为童子试是不糊名的)。



而从淘汰率来说,秀才的录取率有多高呢?通常说,录取名额一般在15名左右,大县小县稍有增减(8名到20名不等),这个是根据粮赋来决定的,粮赋高的,比例就高一点。

还有一点要注意,古达科考除了恩科之外,通常是三年一试,这样的录取名额换算成现在的高考的话,最起码要全县前十名而且有文科特长,才可能考中秀才。

不过很遗憾的是,秀才是最低的功名,是没有资格做官的。只能说,考中秀才就可以去当塾师了,而且收费会比其他没有功名的塾师高不少。就这点好处。

接下来,是乡试这一关。乡试必须取得秀才功名之后才能考,表面上看,秀才已经很难考中,但如果一个省的所有秀才(不分往届应届都可以考)全部集中起来,那就十分惊人了。



像江浙这种人文大省,每次乡试时都有八九千人甚至上万秀才来赶考,而录取仅二三百人,而一些人口少的省份,录取仅百余人,参考者起码也有两三千。

因此,三年一次的乡试又被称为大比之年,是整个科举考试中最难的,因为其录取比例仅百分之二、三,难度可想而知。

举人考中了,也不是所有人可都可以做官。按清朝规定,只有连续两次会试落榜者可以大挑,选中者可以做县令(这种地方都是比较差的)或教谕(教育局长)之类的低级官职。

或者,一些举人也会选择充当幕僚为业,这也是一条出路。此外,就只能靠继续参加会试、考中进士,走正途出身了。

举人的学识,大概和目前的古典文史哲博士水平相当。



之后,举人要赴京参加会试,这是每年春天在礼部主持的考试,每次各省举人有个三五千人吧,然后从中选出三百来人,这就是所谓贡士。之后,这批人再参加殿试,就是所谓进士了。

从录取比例看,举人到贡士的难度低于考举人,因为举人已经十分金贵,加上有些人屡试不中、年纪过大而改从他业,真正参加会试的人数会有所缩减,因此,录取比例在10%稍多。

而一旦成了贡士,基本就可以和进士划等号了。因为殿试是排名考试,换言之,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都会被录取为进士。

进士也分三个级别,一甲三名状元榜样探花,这是直接翰林院授官的,二甲、三甲统称进士,这个还需要参加一次朝考,才能最终定去向,考得好、年纪轻的会拨入翰林院深造,其他基本分到各部或下发到各县为县令。

这批人,是俗称的老虎班,是不需要候补、即到即用的。

由此,漫漫科考路,这才告一段落。


坑爹史册


科举考试,秀才、贡士是不授予官职的,秀才只取得入学、向上层次考试资格,贡士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举人部分可以出仕为官,但多是地方官佐;进士则全部出仕为官。

一、童生,古时的读书人,在科举考试第一关为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的资格。

童生,在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俗称白衣;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八十岁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二、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俗称秀才。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公费生;增加录取名额的增生、附加录取的附生则没有这个待遇,相当于今天大学扩招的自费生。

生员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为贡生中的优贡,相当于今天大学生保研;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

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可免除差徭。

秀才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等谋生。

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

举人不同于秀才,除取得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外,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举人,社会地位蛮高的。所以,《儒林外史》中,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送钱,原来嘲讽奚落的丈人顿时另眼相看,自己闻听中举竞然高兴的疯癫了!


四、贡士:会试,中央政府礼部(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举行考试,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五、进士: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

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进士,相当于今天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成为领导干部者。


z山海


秀才是士农工商中士的最底层。参照明朝历史,秀才分两种。一种为通过全县秀才考试,名次很好的称为“膳生”。这一部分秀才享有一定的朝廷供给,每月可领取米几斗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另一部分就是最常见的普通的秀才了。他们没有朝廷供给,要靠自己来维持生计。秀才是不能任官的,只是证明你是读书人,有了最低等的功名。可以免除一部分劳役与税负,但是有数量限制。古代出远门要到县衙开具“路引”,否则被查出是要入罪的。秀才则不用,朝廷允许秀才不用路引。还有一点特权就是“见官不跪”。见了官员可以不下跪,作揖即可。这就是最低等的功名秀才。

秀才之上就是举人了。为全省秀才通过考试选拔而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跟秀才不同,举人是可以任官的。一般为七品以下官员可由举人冲任。当然前提是要到吏部报备选官。但是时间就不能确定了。毫无疑问举人的待遇与秀才相比是天差地别的。举人不仅自己免除徭役赋税,还可以荫庇其他人。所以很多老百姓为免除赋税争相投献土地与举人来免除赋税。可以说举人这个群体是地主阶层的代表。

进士与贡士没有很大的区别。两者所差的就是一场殿试。也就是御前考试。贡士由举人功名者可以参加考试。然后由皇帝选择其中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进士分为两种,一种就是进士及第,这是通过考试时名次比较好的。另一种为“同进士出身”,这是名次靠后的一部贡士。按名次高低选取一定的名额,由皇帝赐“同进士出身”。这也是两榜进士的由来。当然只要是两榜进士就能任官了。最低为七品。当然进士跟进士也是不一样的。在明朝只有一甲进士可以选翰林,也就是到翰林院任职。有明一朝非翰林出身不能入内阁大臣。也就是俗称的“阁老”,也可视为宰相。可以说一个读书人一生的成就,在科举名次出来以后就决定了。


雪山来客1077


举人很牛逼的,即使不做官,在地方也是呼风唤雨的统治阶级,特权和当地县太爷是一样的,只是未在吏部注册而已。贡士和进士差别不大,进士是贡士的排位赛。进士的话真的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平均一年全国一百人左右。


南文玄


就难度而言,考秀才比考博都难,明朝一个县的秀才名额只在十几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