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警戒:九州证券资管“爆雷”揭开券商理财“冰山一角”

21世纪经济报道曾独家报道,九州证券发行的“九州瀚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一期产品,规模1.9亿,于7月26日到期,已经发生本金违约。该款产品作为优先级投资于“中航信托·天启(2017)310号金银岛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资金最终用于为金银岛提供融资。此外,还有规模为1个亿的二期产品,于9月17日到期。

红色警戒:九州证券资管“爆雷”揭开券商理财“冰山一角”

很多人对于P2P理财爆雷,对于债券市场违约,对于银行理财打破“刚兑”似乎已经略知一二了,但对于券商的资管产品,很多人也许并不熟悉,事实上,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早在2008年就已经开始发行了定向集合理财和类似的“信托计划”,比较知名的有光大的金葵花系列,长江的“长超”系列等等等等。但是这些定向的集合理财计划最早的投向大都是A股的二级市场,或者是债券市场或者是货币市场。这在2012年之前的规模还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有一点,券商的集合理财计划和银行的理财产品当年面临的问题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变相刚兑”。一般而言,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品品牌效应,很多券商在2012年之前发行的理财计划,大都用了很高的安全垫,有的用自有资金申购,投资的时候风控也相对稳定,利用券商的通道优势和资金优势,很多券商的资管产品其实相对于A股二级市场而言回报是非常稳定的,长久而言,也成了很多投资者眼中的“刚兑”或者是“保本”产品。

而2014---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让券商资管业飞速发展,2014年底,券商资管业务规模膨胀到7.95万亿元,比2013年的增长了53%,到了2016年底,这个数字膨胀到了17.58万亿,两年翻了一倍以上,增速不可谓不惊人,而规模迅速扩张的背后,是券商资管人员配置的捉襟见肘。

券商和基金有不同的地方,基金公司一般有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助理,交易员等一系列的上升途径。因为基金公司要发新基金一定要有充足的人员储备,按照相关法规这些人员储备都是需要长时间在市场历练的。而作为券商而言,由于经纪业务很多年来一直是收入的大头,再加上熊市中IPO的高额收入,自营业务在很多券商都是相对弱势的一环,因为熊市里自营业务亏损的概率很大,不赚钱的部门自然在公司内话语权就低了。。。

因此,当券商资管业务在2008---2013年的熊市周期苦熬的时候,资管业务的人员是相对不足的,但是到了2014年牛市一开启,券商马上意识到资管业务是一块大蛋糕,因为如果券商不做资管,这些资金和投资者很可能就会分流到基金公司。。。。而在很多城市佣金价格战已经打到底的今天,与其让投资者自己倒腾手续费佣金收入这么不稳定,还不如自己轻轻松松发产品赚管理费。

于是,我们看到 从5万亿到17.58万亿,只用了短短的4年时间2013--2017.这速度简直可以用惊人来形容,但是规模上来了,人员跟上了吗?

红色警戒:九州证券资管“爆雷”揭开券商理财“冰山一角”

有经验的人才断层才是券商资管行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一个定向的或者是非定向的理财计划,类似一个小的基金,而运作一个基金,需要有成熟的团队,基金经理至少要熬上一轮以上的牛熊市才能做到,而券商原本的自营业务团队,人员基本是有限的,因为券商的自营部门大都归属于总部,人员配置一般都是非常有限的。(中小券商更是如此,外加熊市时流失的有经验的人员,真正有经验的自营部门人才是相当有限的)。

那么问题来了,原来有限的券商自营团队人员,只是自己管好自己公司的自营盘,理论上,大不了可以长期投资就行,熊市大不了熬着。可是一旦发行理财产品或者计划产品,那就要“用别人的钱追求短期绝对收益”,这是和做自己公司自营盘完全不同的两个层次要求。

而九州证券虽然成立于2002年,但是股东几经更迭,直到2014年才由九鼎集团重组后2015年上半年才有了资管业务资格。也就是说,2015年九州证券的资管团队才“赶上一轮牛市的尾巴”。

红色警戒:九州证券资管“爆雷”揭开券商理财“冰山一角”

所以,这次九州证券旗下产品踩雷,就显得太正常不过了,因为整个管理团队经验明显不够,做自家的自营也许还行,但是管理一个资管产品那就明显欠缺了。

券商理财也有“新股民”,打破刚兑的年份,大家要擦亮双眼。

免责声明:相关内容由新浪时金研究所撰写整理,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正确识别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独立做出决策,风险自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